佛经研究法 法相五经之研究法 三、楞伽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楞伽经》凡有四译,其中最初为昙无谶译四卷。今佚。次为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四卷,今世弘传最广。达磨西来,谓唯此一经,可以印心。三为元魏菩提留支译十卷。四为唐实叉难陀译七卷。此经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自达磨以至五祖,莫不以此经相传。亦有别称为楞伽宗,奉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者。唐宋注解,约可分为三宗。惜古疏无存,后世注解,无从立科判。憨山、蕅益二疏,虽有科判,亦多牵强。是故此经在诸经中为最难解者。
    甲,贤首宗
    《楞伽经玄义》一卷,唐法藏撰。贤首有《楞伽疏》七卷,今不传,只存玄义耳。十门分别中,“第九,明义分齐章”又略显十门。凡一切性相二宗争论,无不约法约教,为之和顺无违。所有空有偏执,悉皆荡尽靡遗。不唯一经大旨,昭然若揭,更可使唯识妙义,了如指掌也。
    《楞伽经记》八卷、《补遗》一卷,明德清撰。发挥经旨有独到之见,然其科判论殊有牵强之处,未能巧合无间也。
    《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撰。言合辙者,谓性相二宗唯心、唯识之旨,如车两轮,不可缺一。故以二宗深义以释此经渊旨。不立科判,书成于天启间。
    乙,禅宗
    《楞伽经注》残卷,唐智严撰。智严为大爱敬寺译经沙门。或以为即贤首宗二祖智俨者,误也。原疏七卷,今只存卷二、卷五残册,中间亦复脱落。分为八节,虽所存才不及全疏什之一二,而其剖章立段,极为精巧。若能寻绎得间,豁然全通,可得全经之旨也。
    《楞伽经注》十卷,宋宝臣撰。宝臣事迹未详,题云东都沙门。此注释唐译《楞伽》,不立科判。注文尚称明允。
    《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撰。彦国,福州长溪人。遍参诸方,深造禅理。于天姥峰下草庵,纂述其极要,以一百八句义撮其玄科,全经摄为七十一门。每段择要述其玄义,而结以颂偈,然彦国生当绍兴之初,其时禅宗寖衰,故其发明亦鲜精到之处。
    《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撰。《正受传》见《嘉泰普灯录》。称为雷庵正受和尚,字虚中,寓西湖北山寿星院。石庵庆寿注。对照魏唐二译,如唐古注、宋宝臣注、杨彦国纂,及延寿《宗镜录》中之说,钩索深隐,采摭精要,于宋庆文元年成《集注》四卷。
    《楞伽经注》十卷,明宗泐撰。宗泐虽为禅宗名宿,受明太祖敕撰《楞伽》、《金刚》、《心经》三经注,而于名相甚疏,义理亦未精到。
    《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风仪撰。曾风仪于明万历十一年中进士,翌年归长洲嘉禾,参达观、密藏二和尚。梦谒慈尊,语以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依二和尚知是语出《楞伽经》。乃专参究本经,殆二十年。融合三译,斟酌旧注。加以自所了解,成为此书。不立科判,详明机要。于禅宗诸解中,堪称首擘。
    《楞伽经序订疏》八卷,明广真撰。广真,吴兴人,为浙江杭州西湖之秦亭山院退居,生于万历间。以魏、唐二译及诸经论与诸种古疏,凡八十余种,参订宋译《楞伽》,成疏八卷。不立科判,直显大意。
    《楞伽经心印》八卷,清函昰撰。函昰为宗室道独之法嗣,传曹洞宗于青原下为三十七世。此书不立科判,惟先血脉,以入理深谈,以翊宗乘。
    丙,天台宗
    《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撰。善月有《仁王经疏记》,于天台教观,未能得其肯綮。此书不出玄义,不立科判,但于每卷分为若干章而申述之,未得为洞明经宗者也。
    《楞伽经玄义》一卷、《义疏》九卷,明智旭撰。玄义依天台例,有五重。疏释宋译本,于经文艰涩处,附录魏唐译文以资证明。科全经为三十九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