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研究 一 百 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研究唯识哲学之先,必须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名词的解释,是唯识哲学的提纲,是唯识论对于心理学简单的说明。
    这一百种法分成五种:第一是“心法”,就是人的智识,共有八种。第二是心所附属的作用,叫做“心所有法”,因为人的智识只是分别,是不能成就善恶好恶的,这都是由于另有心所附属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种。第三是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对象,便是“色法”。这“色”字是照梵文直译的,意思是指“物”。但是中国普通对于物只是有实质而可以触摩的。这个色字的范围却不同,一切光声香味感觉,凡是与知识成对象的都叫做“色”。因为色是眼识的对象,是一切对象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这领袖代表一切。中国既没有适当的名词可翻,也只好直译作“色”了。这色法共有十一种。第四叫做“心不相应行”,因为心与心所同那色法互相发生了种种的关系,因这种种的关系假定为种种的行为,这行为不是由心上直接发生的,所以叫做“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种。第五是“无为法”,就是无有作用、清净寂灭的法,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应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种。以上共是百法。
    第一,心法何以有八种呢?一、“眼识”能见色;二、“耳识”能闻声;三、“鼻识”能嗅香;四、“舌识”能尝味;五、“身识”能感觉触摩;这五种识是最显明的,人人都了解,总叫做前五识。六、意识能思想事理,以上的六识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教,其他的印度哲学以及其他的哲学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是唯识哲学的精奥。小乘教是不研究宇宙的实在,不管一切人的行为的;只就自己心意识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见色、耳不闻声以至于意不思法,逐渐的六识不起,便达“灰身灭智”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经论之中只说有六识。
    大乘教便不如此,是要彻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彻底解决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识的由来。眼识的生起是由于眼,耳识的生起由于耳,鼻识的生起由于鼻,舌识的生起由于舌,身识的生起由于身,由此证明意识的生起必定是由于“意”。这意识是有种种差别的,这意一定是个单纯的唯一的直觉。他直觉个什么?就是觉得有我。因为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觉得有一个神秘不可知的我,才感觉得“我想”、“我吃”、“我穿”……所以“我见”是意识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译音叫做“末那”。因为他既是一种直觉,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却又是识的一种,便是“第七识”。佛教宗旨是说“无我”的,阿以第七识可以直觉“有我”?所以第七识的直觉是错误的。因为他放弃了整个的宇宙的本源,但执著局部的活动,所以才有这错误的感觉。所以人要证得人生的本源,证得宇宙的本源,必须要打破第七识这一重关。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识”,又叫“阿赖耶识”,这便是唯识哲学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识”未破除以前,对于“第八识”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没有法子可以实在证知的。以上便是总有八种心法。
    第二,“心所有法”又分六类:一、“遍行”是一切心法无论何时全都有的,有五种法;二、“别境”是只专对某种环境而生起的,有五种法;三、“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种;四、“烦恼”有六种,烦是烦扰,恼是恼乱,这六种法可以扰乱人的心,所以叫做烦恼;五、“随烦恼”有二十种,这二十种法是随从前六种烦恼的;六、“不定”有四种,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说,而是指善恶说的。这四种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恶,所以叫做“不定”。
    遍行的五种法:一是“作意”,是领导心意识去奔求环境。《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何以心有在、有不在呢?这便是由于“作意”的功能。二是“触”,令心与前境接触。三是“受”,令心领受前境。四是想,令心领取前境的相貌、方圆种种的形相。五是“思”,令心去造作种种事业。
    别境的五种法:一是“欲”,对于某一种环境起一种希望愿求叫做“欲”。二是“胜解”,于所接触的环境生一种决定的了解,知道它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胜解”。三是“念”,对于过去的事理记忆不忘叫做“念”。四是“定”,令心对于环境一心专注叫做“定”。五是“慧”,对于善恶、是非分别简择叫做“慧”。
    善的十一种法:一是“信”,对于善事能了知是善,诚实地相信叫做“信”。二是“精进”,对于善事勤苦地修行叫做“精进”。三是“惭”。四是“愧”。惭愧二字在普通是连带的,但是在唯识上,做了坏事自己心中羞恶叫做“惭”,做了坏事无脸见人叫做“愧”。五是“无贪”,便是对于一切功名财利不贪求。六是“无瞋”,便是对于一切人物慈悯他。七是“无痴”,便是对于善法能真实了知毫无迷惑。八是“轻安”,便是身心安泰逍遥快乐。九是“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声香味。十是“舍”,便是于色声香味能明了领解而不为所动。十一是“不害”,便是不破坏戕害一切物。
    烦恼的六种法:一是贪,便是贪求种种爱乐。二是瞋,便是对于一切人物有贼害的心。三是“无明”,便是对于真实的道理不能明了。四是“慢”,便是自以为是,比他一切高贵。五是“疑”,便是对于真理怀疑不定。六是“不正见”,便是对于真理永远生一种相反的颠倒的见解。
    随烦恼的二十法:一是“忿”,便是对于违害我的心中生忿。二是“恨”,便是由忿以后结为仇怨。三是“恼”,便是由于忿恨而起报复,恼害于他。四是“覆”,便是做了恶事隐瞒他人。五是“诳”,便是因为显自己的高明而说妄语。六是“谄”,便是恭维巴结富贵有势的。七是“憍”,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卖弄。八是“害”,便是对于人物存心破坏。九是“嫉”,便是嫉妒他人比自己强。十是“悭”,便是自己所有的不肯给人。十一是“无惭”,便是做了坏事,自己心中不知羞恶。十二是“无愧”,便是做了坏事,对人毫不知羞耻。十三是“不信”,便是心中污秽,对于真理心不好乐。十四是“懈怠”,便是只求快乐,不知为善。十五是“放逸”,便是对于恶事不能自己防闲。十六是“昏沉”,便是心中疲乏,不能领略环境。十七是“掉举”。掉是振动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静。十八是“失念”,便是善忘。十九是“不正知”,便是对于环境了解错误。二十是“心乱”,便是令心奔求流荡。
    不定的四法:一是“睡眠”,睡眠一事也许善、也许恶。因睡眠而心不自在,不能观察,耽误为善,便是恶法。二是“恶作”,“恶作”即是追悔。这是照梵文直译的。对于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恶事而追悔,便是恶法。对于已作的恶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三是“寻”。四是“伺”。寻伺都是对于事理推求观察,不过寻是粗,伺是细。譬如猫捉鼠,东西寻求便是“寻”;既看见了便在旁伺察,候机会乘势捕捉它便是“伺”。
    第三,色法十一种:一是“眼”。二是“耳”三是“鼻”。四是“舌”。五是“身”。眼耳鼻舌同是身体的一部分,何以要分为五种呢?因为这处所指的不是细胞所组织的肉体,却是专指神经系说的。这五处是前五识所依据的地方,所以分为五种。那细胞所组织的肉体是下边五种的色类。六是“色”。七是“声”。八是“香”。九是“味”。十是“触”。这五种便是前五识所感觉的对象。十一是“法处所摄色”。摄是包含统属的意思。这一类色是无质的,用前五根所不能取得的,只可以用意识来领略,就是意识的一切对象。
    第四,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种:一是“得”。得是成就的意思。就是总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种的作用发现生起,成就善、恶、无记的种种的行为。二是“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当的时期之间继续不坏不断,假定名叫做“命根”。三是“众同分”。众是众多,同是相同,分是类别。就是人类与人类身体、言语、知识是相同的,畜类与畜类相同,以至其他各类各各相同。四是“异生性”。异生就是宇宙间一切众生,因为众生见解各异,种类各异,所以叫异生。异生性就是指一切众生不能明解真理。五是“无想定”。这是非佛教的禅定的一种,修这种定,前六识不起,但是第七识仍在。六是“灭尽定”。这是佛教最高的禅定,修成这种定的前七识都不起。七是“无想报”。这是由修无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种果报,这个的解释在后边说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八是“名身”。九是“句身”。十是“文身”。这三种就是语言文字。名身就是一切名词,句身是联合若干的名身表明一种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他各国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国的文身就是点画。十一是“生”。十二是“住”。十三是“老”。十四是“无常”。无常就是死。这四种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异灭。生是从无而有,住是继续的有,“异”或“老”就是这有继续的改变。无常或是灭或是死就是从有而还无。十五是“流转”。就是因果相续不断。譬如种子生芽,芽生根叶花果,果又结种,种又生芽。宇宙间的一切因果是循环不断的。十六是“定异”。就是不同的因决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种决定不生杏树,梨核决定不生苹果树。十七是“相应”。就是桃树所结的果子还如当初桃种相似,桃种所生的树还如当初结桃的树相似。十八是“势速”。就是说因果变迁是极快的,时时刻刻的不同。十九是“次第”。就是因果进演的有一定的次序,决不会错乱的。二十是“时”。便是年月日时。二十一是“方”。便是东西南北。二十二是“数”。便是十百千万。二十三是“和合性”。二十四是“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单独发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众法互相维持为力量。它生起的原故,是由于众缘集会的原故,这叫做和合性。它坏灭是由于众缘分散的原故,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众缘有时相吸,有时相推。
    第五,无为法有六种:这无为法直接无从表示,只可借事理间接地显明。一是“虚空无为”。这无为的真理如同虚空。一切万象都在虚空中生生不已而虚空永无改变。一切万象都在真理中流转而真理常住不改。二是“择灭无为”。择是拣择,灭是寂灭,择灭就是由智慧拣择的力量,断除一切烦恼所得的寂灭,这名叫“涅槃”。这真理是由于证得涅槃的果而表现的,所以叫做择灭无为。三是“非择灭无为”。就是不由智慧拣择的力量而自然寂灭所表现的真理,就是一切万象由于众缘分离还归于空时所显的真理。四是“不动无为”。这是色界第四禅不为一切苦乐所摇动的身心所显的真理。五是“想受灭无为”,是无色界中一切想受都不生起时所显的真理。这色界第四禅同无色界,要在后边唯识的宇宙观中再详说。六是“真如无为”。真是不假,如是不变。这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真实常住的,这就是无为。以上总计一百种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