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百法是在唯识哲学发展以后,对于心理逐渐的分析而成立的,在佛经中并未曾详细的提到。佛经中所解释的只是“五蕴”。蕴是积聚的意思,就是宇宙以及人生都是总由五类的法积集而成的。这五类之中不能说哪一类或哪一法是我,哪一类或哪一法是我所有的,而况宇宙与人生是互相对待而成立,不能说人生是我而宇宙是我所有的,所以说是“无我”。
五蕴是哪五种呢?第一“色蕴”,第二“受蕴”,第三“想蕴”,第四“行蕴”,第五“识蕴”。这色蕴就是百法中的十一种色法。受蕴就是百法中的遍行心所中“受”,想蕴就是百法中的遍行心所中的“想”。这二种可以单独成立为“蕴”,可以见此二种心所是最普遍而重要的。行蕴就是百法中的除受想以外的四十九心所以及二十四不相应行。识蕴就是百法的八种心法。
百法中的无为在五蕴中无有的,所以佛经中说“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化”,这就是指明无为的道理。色法是如大河中的聚沫,随流飘荡,忽聚忽散,忽起忽灭的变化无常,却无一点实在坚固的本质;受如水上因风的激荡所起的泡,无有实质,当时起当时灭,决不会久停的。想如同阳焰,阳焰是热带间沙漠中因蒸气而现的海市蜃楼,这都虚假的,远望似实,仔细推求却是无有。行如芭蕉,芭蕉是无有柯干的,只是众叶包裹成为大树,若是伐倒剥削,却无有坚实的木材。识如幻化,幻化就是魔术,古代的魔术幻化出种种物件,无中生有;但是只可目见而不可手触,若手触时,却是虚空毫无所有。说五蕴是破人我执的见解。因为“人”是由五类众多的法积合成的,所以不能说有单纯主宰的灵魂或“神我”。又用五种譬喻证明五蕴也是空的,以显明无为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