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哲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都认为宇宙间有一个真理或是定律,顺着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正当的,违反这真理或定律的人生是不正当的。唯识哲学却不如此;它虽然解释出宇宙人生的所以然,但是认为一切循着因果循环的定律的人生都是不正当的。人既然知道这宇宙人生的所以然,便应当想法超出这所以然或当然的环境。因为什么这种人生是不正当的呢?因为他是“有漏”的。譬如瓶子有了漏孔是灌水永远灌不满的;这种人生是因果循环永无休息的。何以成因果循环?因为一切知识都是“相待”的,凡是相待的因果一定是循环的。唯有绝待的因果方是圆满的。这绝待的“圆因”、“满果”叫做“无漏”。百法中八个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都是有漏;但是有漏的正因,只是第七识。
这无漏的圆因是什么?这即是一切有情于阿赖耶识中本来有的“无漏种”,这种子叫做“佛性”。这佛性是极清净的,是具足无数量微妙功德的。一切佛果上的功德在这佛性上完全具足,所以这佛性又叫做“如来藏”。不过一切有情虽有这本有的佛性,却因有漏种的障碍,一切功能无从显现。譬如将草木种子埋在沙漠里一样,是不能生芽的,要以种种人工化学的方法将这沙漠变成田地,这种子自然有生芽的机会了。所以唯识哲学说:一切有情成佛的可能性有两种:第一是“本性住种”,就是本识上本有的无漏种;第二是“习所成种”,就是由闻正道的缘故,增益善心所的功能。这善心所虽不是佛性而与无漏种的缘生相应,于是由无漏种先发生“无漏智”,由这无漏智再熏成种,便为将来成佛的种子了。
既然一切有情都有本性的佛性,是不是一切有情将来全都成了佛呢?这问题便是性相两宗的争点了。性宗说:一切众生将来毕竟成佛。唯识哲学说有情有五种不同:第一是“声闻种性”,声闻是研究佛教中小乘教的人。因为他是闻佛的音声而得解脱的,所以叫做“声闻”,他只可以证小乘的法。第二是“缘觉种性”,缘觉是依佛或自己推寻十二因缘的道理而得觉悟的,他只可以证缘觉的法。第三是“菩萨种性”。这一类有情是决定成佛的。第四是“不定种性”,便是他先修声闻、缘觉的法,然而遇着机缘便可转成菩萨的。第五“无种性”,这类有情是永远不得成佛的,说他无种,并不是无有本性住种,是无有习所成种,因为他善根断了。
唯识哲学虽然说有情有五种的不同;这是就同时一切有情的比较上说的。若是就一个有情直说,他现在的善根虽然断了,但是将来还有续善根的时候,等他续善根,那便不是无种性的了。
何以这成佛因果是无漏的呢?为明了这一点,先要解释“漏”字。第一,漏是水流不息的意思。譬如自来水管的水门一开,那边抽水机永远往里灌,这边水永远流,而水在水管中是次第迁流不住,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一切世间法都是有漏的。第二,“漏”即是烦恼,一切世间法都是由烦恼的因而起,结果无非增益烦恼。第三,“漏”即是障的意思,因为一切世间法是有漏的,所以一切行无有休息的时候,于是永远覆障着这本具的佛性,使它的功能无由显现。所以唯识家的目的,便断除烦障,而行位的阶级浅深,也就随着他所断的烦恼浅深而规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