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方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参禅,以修止观为下手。止观功深,而得定慧。止观二字,必须并重,不可偏废。若止过于观,必落昏沉;若观过于止,必至掉举;昏沉与掉举,是二种禅病,不可不知。参时须调和均等,昏沉则以观救,掉举则以止制。
    要修止观,先依静处,易于摄心。既得其处,次则调身,端身正坐,能跏趺坐最好(以左脚放右腿上,再将右脚加左腿上);若不能,即单盘亦可(左脚放右腿上)。须要不偏不倚,不俯不仰,挺起脊梁,头靠衣领,眼睛打开三分,看自己鼻尖为限。三则调气,将身中浊气,徐徐放出;外间空气,渐渐吸入。四则调息,将自己鼻中出入之息,调得纯净,不急不缓。调至此处,则身气息已得如法。五则调心,即是调伏第六意识之妄心。不起思想分别,不思善,不思恶,不攀外境,不缘法尘,即所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此即是用止字工夫。
    其心得止,当用观照,不是徒然空坐。若是静坐,而不观照,犹如夜境寂静,而无月光,故必须从止起观。观字去声,不是以眼观看,乃是用智照观察,离却心意识,完全不用,单提一句话头蓦直参去。
    参时,即用本觉理体,起一段始觉智光,照着那一个话头。何谓话头?如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如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如参念佛是谁?随汝欢喜哪一句,即参哪一句。提起一句话头,反复参究,一段心光,即照这句话头,起疑情如何是、归何处、是谁,即是疑情。只许疑,不许解,解即过生,即所谓行起解绝,不容拟议思量。
    参禅是用智,不用识;识有分别,智无分别。若有分别,则妄心生,心生不能止,非智别无能观。故参禅者,要看一句话头,看话头即是方法。一句话头看得好,疑情才提得起;疑情提得起,妄想才斩得断;以疑情制服妄想,即是堵截第六识不许行动。疑情、妄想不能并立,喻如明、暗。
    参禅最重疑情,未曾亲见本来面目,总是疑去,如何是我本来面目,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一句话头,一段疑情,要绵绵密密,不可放松。将平时所用的第六意识,活的要打得死,古语云:“打得妄想死,方许法身活。”真参禅的人,参得如痴如醉,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才是工夫相应。一直参到水尽山穷,便有转身时节,所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参之者,必宜耐烦,未可以速求功效。
    止即是寂,观即是照,止观双行,寂照并运;如鸟两翼,如车两轮,务宜均等。须知参禅绝对不用意识,意识是禅定之生冤家。《楞严经》:阿难请定,佛未与说定之先,即破除意识;不独破除恶念,乃至所有胜善功能亦复破尽无余,即不用意识之明证也。
    意识亦有惺寂,即共寂照相仿佛,不可不察。古德有云:“寂寂惺惺是,无记(即意之寂寂)寂寂非;惺惺(照)寂寂是,妄想(即意之惺惺)惺惺非。”此偈是教人回光返照,照澈心源,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照功成,定慧具足。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