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教理同归一辙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者,是释迦牟尼佛觉世利生之教也。其教有大小乘:小乘抱消极主义,独善其身,得少为足。大乘是积极主义,普度众生,利他不倦。佛字,即是觉字意义。对众生之不觉,而佛所以称觉。今先说众生何以不觉,然后再说佛之所以称觉。众生之身,本是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和合组织而成。一个幻质皮肉,筋骨属地大,津液精血属水大,周身暖相属火大,出入气息属风大。犹如儒教所云:此身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成。佛教云:四大假合,本来无我,不过假名曰我。众生迷而不觉,妄执此身以为实我,即是我执之病。因有我执,而起种种贪爱;由爱我故,而起种种营求。衣食也、住处也、财产也、眷属也、功名也,莫不殚精竭思,造成种种之业;依业所感,将来必定要受种种果报,轮转六道,不得出离。众生不特不知此身是无我,并且不知此身是苦的、是空的、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故名不觉之众生。
    释迦是姓,译为能仁;牟尼是名,译为寂默。佛觉悟此身苦、空、无常、无我,所以称觉。他本是中印度迦维卫国净饭王第一太子,十九岁时出外游行,因见老病死相,即时觉悟此身是苦的,一切众生无论富贵贫贱,皆逃不了这三个字。
    何谓老苦?正当青年壮岁,转眼衰相现前,发白面皱,眼花耳聋,齿落血枯,种种不得自由。
    何谓病苦?寒暑失调,身体不和,发生种种疾病。姑勿论沉疴之症,即说伤风咳嗽,已觉难堪。
    何谓死苦?人寿无常,有生必死,世缘已毕,四大分离,其中惨状,犹如生牛剥皮,生龟脱壳。
    佛觉悟老病死苦,人人莫免,所以发心出家,有欲自度度人。白马逾城,青山断发,五载诸方游历,六年雪山苦行,至三十岁,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即佛之称)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惟佛圆满觉悟,得证此理,故称为佛(即大觉悟之人)。佛成道后,即以自觉之道,普觉一切众生。犹儒教所云:“使先觉,觉后觉,是天民之先觉者也。”佛说法四十九年,因机设教,对症施方;观众生心有种种病,故说种种法药而对治之。众生心病,不比内外科各症,而内外科东西医士有能力,东西药品有功效;至于心病,则东西医士皆束手无策,惟佛能医之,故佛又称为大医王,能医众生身心各病。众生心病具足八万四千,其中分为界内、界外。界内,三界之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种凡夫。界外,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三种圣人。此为九法界众生,皆有心病。界内众生根本心病,是我执,妄执此身,以为实我。界外众生,根本心病是法执,妄执修证,以为实法。
    世界到了今天,国与国不和,族与族不和,人与人不和,推原其故,根本之病就在众生我见心太重。汝心也要为我,他心也要为我,个个之心,都要为我,以致酿成恶浊世界。
    今日若要挽回世道,必要救正人心;若要救正人心,定要提倡佛教无我之理。孔子亦云:“毋固毋我。”两教圣人,同归一辙。但“无我”二字工夫,说之甚易,做之很难。佛教世人,修无我观,先要观察此身是四大假合的,为总报之主、众苦所集;次观此身是空的,四大危脆,究非真实;次观此身是无常的,人命只在呼吸之间;再观此身是无我的。我者,主宰义。此身完全不能做主宰,他受饥时,不能叫他不饥;他受寒时,不能叫他不寒;他要老病死时,不能叫他不老不病不死。可见自己完全没有主宰,哪里可以称我?
    世界之人,各各能把这个“我”字看得轻,自然能为社会国家服务;能把这个我见打得破,自然能致社会国家于和平。汝亦无我,他亦无我,个个人都是无我;我见既破,我执自除,则贪瞋痴慢诸恶浊心,无自而生,岂不是能转恶浊世界,而成清净世界耶!
    即就圆瑛创办慈儿院说起来,亦是学佛大乘无我之行。大乘之道,志在利他,先须打破我执,放弃自己讲经工作,而为利孤之工作。仆仆风尘,筹募基金,而为永久巩固之计划,亦寓有挽回世道、救正人心之至意。何以故?此种孤儿,即无父母之倚靠,若无人栽培,令其得受教养之利益,必至流为乞丐,习染不善之心。长大之时,既无学问,又无职业,难免不为盗贼匪类。此时若能教之、养之,则将来社会上即少许多失学、失业之人,社会和平之秩序,自可希冀矣。
    救济孤儿,本是大乘菩萨慈悲之道。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悲者,拔一切众生之苦。即同儒教博施济众之理。儒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又云:“老者安之,少者怀之。”如是种种会通佛儒,可谓合辙。凡有心挽回世道、救正人心者,请同心协力,提倡佛儒无我之理。人心既无我执,世界自得和平。请质高明,是否有当。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