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高级天与低级的鬼天、畜生天,对释尊与出家弟子,只是赞仰、归敬、听法而求安乐与解脱,又自动的表示护法的虔诚。虽说天上也有圣者,但都不及人间的阿罗汉。在佛弟子的归依信仰中,没有“天”的地位,天反而是仰望佛、法、(出家)僧——三宝救度的。容忍印度民间信仰的群神,怜愍愚痴而超脱群神,是“佛法”的根本立场。由于佛教界传出的菩萨“本生谈”,菩萨多数是人,但也有是天、神、鬼与畜生,所以经律中所见的天,有些在大乘经中成为大菩萨了。经律中说,释尊的二位天上大弟子,大梵天得阿那含果,帝释得须陀洹果。这二位天弟子,在《华严经》中,与人间的二大弟子——舍利弗、大目犍连合化,成为(与梵天相当的)文殊师利、(与帝释相当的)普贤菩萨。①这与色究竟天圆满究竟菩提的佛,综合起来看,表示了佛法与印度天神的沟通。“娑伽度龙王十住(地)菩萨,阿那婆达多龙王七住菩萨”②,与这两位龙菩萨有关的,有《海龙王经》与《弘道广显三昧经》。《法华经》说:八岁龙女,立刻转男子身,于南方无垢世界成佛。③《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的当机者,是一位现紧那罗身的大菩萨。《维摩诰所说经》说:“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④属于四大王众天的鬼、畜天,是菩萨而蒙佛授记的,着实不少。最重要的,要算夜叉了。经中有金刚手,也名执金刚,或译密迹金刚力士,是从手执金刚杵得名的,本是一切夜叉的通称,如帝释手执金刚杵,也是夜叉之一。经律中说,有一位经常护持释尊的金刚力士。这位经常护持佛的金刚手,在《密迹金刚力士经》中,是发愿护持千兄——贤劫千佛的大菩萨。⑤经常随侍释尊,所以被解说为:一般人所不知的佛事,一般人没有听说过的佛法,这位护法金刚知道得很多,于是“菩萨三密”、“如来三密”,都由这位金刚手而传说出来。后来的“秘密大乘佛法”,都由此传出,理由就在这里。印度人信仰的夜叉极多,帝释在中间(约忉利天也可说有五方),四王天在四方,都有夜叉群,所以传有五(部)族金刚神,《大品般若经》就已说到了。⑥夜叉身的大菩萨,受到《华严经》的尊重。法会开始,十方菩萨以外,从大自在天到执金刚,一切天众(菩萨)来参加。善财童子所参访的,也有众多的女性天神,都是夜叉。围绕师子颦呻比丘尼的,在十地菩萨以上,有“执金刚神”,与“坐菩提道场菩萨”(也就是“普贤地”)相当。⑦夜叉身相的菩萨,地位非常崇高,与“秘密大乘佛法”是一脉相通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天神——鬼天、畜天的地位,随“大乘佛法”而重要起来,一向与鬼神信仰相结合的咒术等,也当然要渐渐地渗合进来。不过在“大乘佛法”中,菩萨化的鬼畜天菩萨,所说的还是菩萨道的深智大行,佛果的功德庄严,与后起的适应鬼、畜天的法门,精神还是不大同的。在一般人心目中,天、鬼天(神)、畜天(俗称“妖精”)比人要厉害得多,所以在信仰中,渐渐地胜过了人间的贤圣僧。
“大乘佛法”,重在印度群神的菩萨化。公元四、五世纪间传出的《楞伽经》,进一步的佛化群神。如《入楞伽经》卷六(大正一六·五五一上至中)说:
“大慧!我亦如是,于娑婆世界中,三阿僧祇百千名号,凡夫虽说而不知是如来异名。大慧!或有众生知如来者,有知自在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那罗延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有知究竟者,有知阿利吒尼弥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婆罗那者,有知毗耶娑者,有知帝释者,……有知意生身者。大慧!如是等种种名号,如来应正遍知于婆婆世界及余世界中,三阿僧祇百千名号,……而诸凡夫不觉不知,以堕二边相续法中,然悉恭敬供养于我”⑧。
《楞伽经》的意思是:如来(佛,不一定是释尊)的名号,是非常多的。梵天、帝释以外,如自在是湿婆天;那罗延异译作毗纽,毗纽是那罗延天的异名;日是日天;月是月天;婆搂那异译作明星,即太白星。这都是印度神教所崇拜的。迦毗罗是数论派传说中的开创者;毗耶娑广博仙人,传说为吠陀的编集者。这都是印度神教传说的古仙人。印度的群神与古仙,其实是如来异名。一般人虽不知道就是如来,但还是恭敬供养梵天等。这种思想,比《楞伽经》集出还早些的《大集经》,已明白的表示了,如《大方等大集经》(九)《宝幢分》(大正一三·一三八中)说:
“世尊入王舍城。尔时,心游首楞严定,示现微妙八十种好。若事(奉)象者,即见象像。事师子者,见师子像。有事牛者,即见牛像。事命命鸟,见命命(鸟)像。有事兔者,即见兔像。有事鱼、龙、龟、鳖、梵天、自在(天)、建陀(天)、八臂(天)、帝释、阿修罗、迦楼罗、虎、狼、猪、鹿、水(神)、火(神)、风神、日、月、星、宿、国王、大臣、男、女、大(人)、小(人)、沙门、婆罗门、四(天)王、夜叉、菩萨、如来,各随所事而得见之。见已,皆称南无,南无无上世尊,合掌、恭敬、礼拜、供养。尔时,雪山光味仙人,……睹见佛身是仙人像”⑨。
《楞伽经》说:世间不同宗教的不同信仰,其实所信仰的就是“如来”,只是他们不知道而已。这是说,随地区、生活,人类不同意识而形成不同的信仰,其实神的本质是一,就是如来。这是泛神的,也就是一切神即一神的。《宝幢分》从佛出发,不同信仰的人,他们所见的佛,就是他们平时所信奉的神。这是大乘行者从“法性平等”的立场,消解了神与佛之间的对立(免受印度传统宗教的岐视与排斥),而达到“天佛不二”的境地。这一思想的开展,可能与如来普入八众有关,如《长阿含经》(二)《游行经》(大正一·一六中)说:
“佛告阿难:世有八众,何谓八?一曰刹利众,二曰婆罗门众,三曰居士众,四曰沙门众,五曰四天王众,六曰忉利天众,七曰魔众,八曰梵天众。我自忆念:昔者往来与刹利众,坐起、言语,不可称数;以精进定力,在所能现。彼有好色,我色胜彼;彼有妙声,我声胜彼。彼辞我退,我不辞彼。彼所能说,我亦能说;彼所不能,我亦能说。阿难!我广为说法,示教利喜已,即于彼没,彼不知我是天是人。如是(乃)至梵天众,往反无数,广为说法,而莫知我(是)谁”。⑩
“八众”,有人四众与天四众。天四众是:梵天众;魔众;忉利天众,帝释是忉利天主;四天王天(应译为四大王众天)众。忉利天众与四大王众天众,都是低级天——高等的鬼天、畜天。佛分别的到八众中去,是神通示现的。无论到哪一众去,就与他们一样,但音声、容色、论说,什么都比他们要高超得多。这还是容忍印度神教的信仰,而表示胜过一切人与天神的伟大。不过,到底是佛还是天(神),在一般人心中,多少会模糊起来。《长阿含经》是“世界悉檀”,随顺众生的乐欲而说。如经师们不能把握经说的意趣所在,依文解义;进而从无二无别的意境去解说,表示为“佛天不二”,这在现实的一般人心中,不免要神佛不分了!“大乘佛法”后期,这一趋势是越来越严重了!
①参阅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八章(四六五至四七二)。
②《大智度论》卷四(大正二五·九二中)。
③《妙法莲华经》卷四(大正九·三五中至下)。
④《维摩诘所说经》卷中(大正一四·五四七上)。
⑤《大宝积经》(三)《密迹金刚力士会》(大正一一·五二下至五三上)。
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一七(大正八·三四二上)。
⑦《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七(大正一〇·三六四上至中)。
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大正一六·五〇六中)。《大乘入楞伽经》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五中至下)。
⑨《宝星陀罗尼经》卷四(大正一三·五五五上至中)。
⑩《长部》(一六)《大般涅槃经》(南传七·七八至七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