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精华录笺注 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仲祜先生,无锡名族也。学海渊深,①博综群籍,而于佛理尤有深悟。②
    ①《拾遗记》:京师谓康成为经神,何休为学海。
    ②有所知觉之谓悟。悟者,悟实相之理也。《法华经·方便品》: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
    近刊《佛学丛书》,誓彰像教。①如《八大人觉》、②《佛遗教》、③《四十二章》、④《观音》、⑤《弥陀》、⑥《金刚》、⑦《盂兰》、⑧《无量义》、⑨《观普贤经》、⑩《般若心经》(11)各种笺注,业已次第弘传。(12)
    ①像教,同像化、像法之教化也。又佛像与经教也。《唯识述记·序》:汉日通晖像,教宣而遐被。《元亨释书》二:绍际像化,阐扬玄风。
    ②《八大人觉经》,后汉沙门安清译。
    ③《佛遗教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④朱子曰:《四十二章经》,最初传来中国的文字。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⑤即《观世音经》,《妙法莲华经》第七卷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也。昔伊波勤菩萨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菩萨。菩萨云:观世音于此土有缘。乃令诵念《法华经》中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王之病苦即除。因此《普门品》别行于世,称曰《观世音经》。此说出《法华经传记》一。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⑥《弥陀经》有二译本,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本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名《阿弥陀经》。仲祜先生所笺注者,罗什译本也。
    ⑦《金刚经》,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此经即《大般若经》中之第五百七十七卷。前后共有六译本,互有详略,最通行者为姚秦罗什译本,仲祜先生所笺注者,即姚秦译本也。
    ⑧《盂兰盆经》,一卷,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案:后世戏剧中之《目连救母》,本此。
    ⑨《无量义经》,一卷,萧齐天竺沙门昙摩伽陀耶舍译。佛说此经后,即接说《法华经》,故《无量义经》即为说《法华经》之过度。
    ⑩《观普贤经》为《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之略名,刘宋罽宾三藏法师昙摩蜜多译。此经为《法华经》之结经也。
    (11)唐释玄奘以贞观三年往西域取经像,行至罽宾国,道险虎豹不可过。奘不知为计,乃锁房而坐。至夕开门,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床上独坐,莫知由来。奘乃礼拜勤求。僧口授《心经》一卷,令奘诵之。遂得山川平易,道路开通,虎豹藏形,魔鬼潜迹。遂至佛国取经六百余部,以贞观十九年还京师。玄奘奉诏译经后,此经风行到今。见《神僧传》。
    (12)弘,大也。《论语》:人能弘道。《妙法莲华经弘传序》道宣释之云:弘传者,恢弘传授也。
    戊午夏,余应金陵①毗卢寺②请,开讲《楞严》。③
    ①金陵,地名,今金陵县。战国楚置金陵邑。唐武德三年,更江于曰归化。八年,更归化曰金陵。九年,改更金陵曰白下。五代杨吴时,置金陵府于此。石晋天福二年,南唐李氏建都,改为江宁府。
    ②毗卢寺原系一小庵,府县志均未载。清咸丰间,毁于兵火。后有僧量宏者,有戒行,初创一佛殿,在督署前。某制军令迁西华门外竺桥,即此寺址也。同治十一年,曾国荃督两江。曾帅先与僧海峰有戏约。海峰,镇江人,客湖南。同治间,住南岳齐公岩。有苦行。曾帅游山,嘉其行,戏谓海峰:如我督两江,为汝造庵。海峰即立誓代九帅礼天下名山。曾帅感其诚,既督两江,即招海峰择地。遂与量师商之。寺既成,不数年遂成巨刹。今江南佛寺,以毗卢寺列于甲等。寺内藏曾帅墨迹甚伙。海峰师戒行清高,今已七十三岁矣。因寺中供养毗卢舍那佛,故名毗卢寺。毗卢,毗卢舍那也,亦译毗卢遮那。毗卢舍那者,法身佛。卢舍那者,报身佛。释迦如来者,应身佛。
    ③《楞严经》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略名,十卷,唐般剌蜜帝译。
    先生诒书①见赠,阅之甚喜。盖所喜者,即以佛经注佛经,非出一己臆见,俾读经者开卷瞭然,诚末世②众生③阿伽陀药也。④继见命撰《佛经精华录笺注序》,以广流通。
    ①诒,赠遗也。书,信也。《左传》:叔向使诒子产书。
    ②末世同末代。释迦如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次一千年为像法时代,末后万年为末法时代。《法华玄义》四:末代凡夫,见思病重。《往生要集》上本:往生极乐之教行,浊世末代之目足也。
    ③《般若灯论》: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多生相续,名曰众生。
    ④阿伽陀,又名阿竭陀,药名。或译作普去、无价、无病;或云不死药,或云丸药。《止观》一之五:阿伽陀药,功兼诸药。
    余方三复①斯编,有学者曰:藏内藏外②已有《法苑珠林》、③《大藏一览》、④《宗镜录》、⑤《经海一滴》、⑥《宗镜大纲》⑦等,各种卷帙,⑧不为不富。斯皆古今大知识、⑨大居士,⑩纂集大藏(11)数千卷之精华,分门(12)别类,(13)所言之理,不为不详,用此奚为?余曰:不然。众生根性、(14)乐欲不同。(15)略之详之,各有旨趣。(16)
    ①三复,反复玩味也。《论语》:南容三复白圭。
    ②藏,《大藏经》也。
    ③唐释道世撰,凡百卷。
    ④明陈实编,凡十卷。
    ⑤宋释延寿编,凡百卷。
    ⑥清世宗皇帝编,凡六册。
    ⑦清世宗皇帝选录,凡二十卷。
    ⑧帙,书衣也。古人之书,皆为卷子,以囊盛之则曰帙。
    ⑨《阿弥陀经》云: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法华文句》四: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法华经·妙庄严王品》: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⑩在家之佛弟子名居士,如香山居士、东坡居士是也。居士,梵语迦罗越。《注维摩经》一:什曰,外国白衣,多财富乐者,名为居士。慧远《维摩经疏》一:居士有二,一、广积资财,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嘉祥《法华经义疏》十一:居士有二种,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财一亿,故名居士。《法华玄赞》十:守道自恬,寡欲蕴德,名为居士。
    (11)大藏经典,此土译写,远在东汉。纂辑目录,始于道安。编定函号,肇自开元。镌板流传,权舆唐季。书本私刻,滥觞于宋而盛行于明。有清《龙藏》,亦甚浩博。今频伽精舍所校印之《大藏经》,凡一千九百一十六部,总八千四百一十六卷。
    (12)凡关键之处曰门。《老子》曰:众妙之门。
    (13)类,相似也。《汉书》:上观飞鸟,下动渊鱼,各以类推。
    (14)善恶之习惯为根性。《辅行》二之四:能生为根,数习为性。
    (15)乐,愿也,好也。乐欲者,愿求欲望也。《最胜王经》一: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盂兰盆经宗密疏》:愿者,心之乐欲也。
    (16)《辅行》:旨者,意也。归者,趣也。
    今先生为好略众生说法,故此编皆撮取大藏洎各纂集部中精华中之精华者,仍分类略加注释。文虽极简,理实贯彻大藏全书。无量法门,①尽在于是。
    ①《止观大意》:法门无量誓愿学。《往生要集》上末:法门无尽誓愿知。
    但愿后之阅是编者,苟于一句一偈悟得心源,①便能于一色一香境彻见中道;②佛性③一透彻,一切透彻;如尝大海一滴之味,④便同大海全体之味。将来行同诸佛,位证无生,⑤未尝不从今日一悟始。法施⑥功德,⑦讵有涯哉?先生宏经之愿,殆外承如来使,⑧观居士身而为说法耶。⑨
    楚衡沙门释道阶撰
    无言居士黄章笺注
    ①颜真卿《啜茶》诗:疏瀹涤心源。方千《西湖》诗:周回润物象心源。心源,心之本体也。《菩提心论》曰: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止观》曰:心源一止,万法同寂。又曰:若欲照知,须知心源。心源不二,则一切诸法皆同虚空。《四教仪》曰:金刚后心,朗然大觉,妙智穷源,名真解脱。
    ②天台宗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中论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
    ③佛者,觉悟也。一切众生皆觉悟之性谓之佛性。《华严经》三十九:佛性甚深真法性,寂灭无相同虚空。《涅槃经》二十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华严原人论》: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④《释氏通鉴》:韶国师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溪一滴水。韶闻乃大悟。《五灯会元》:僧问白水禅师,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四溟无窟宅,一滴润乾坤。
    ⑤涅槃之真理,不生不灭,谓之无生。《圆觉经》: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为转轮生死。《最胜王经》一:无生是实,生是虚妄。《仁王经》中:一切法性真实空,不来不去,无生无灭。《止观大意》:众教之门,大各有四,乃至八万四千不同,莫不并以无生为首。《垂裕记》二:无生寂灭,一体异名。《肇论新疏游刃》中:清凉云,若闻无生,便知诸法本自不生,今则无灭。即生灭而无生灭,无生灭不碍于生灭。以能灭恶生善,自利利他,成菩萨乘。
    ⑥《无量寿经》上: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智度论》十一: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
    ⑦《天台仁王经疏》上:施物名功,归己曰德。《胜鬘宝窟经》上本:恶尽言功,善满曰德。
    ⑧《法华经·法师品》: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
    ⑨《楞严经》: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法华经》: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