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游访记 卷四 由终南山往京津勘灾放赈回终南略记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六年十月初二日,出山,往福昌寺。
    初三日入长安,仍寓卧龙寺。了然上人云:“目前大雪封山,来城有何要事?”余将友人叠次来函,云及京津水灾奇重,各教皆往救济,惟我佛教无人,所谓慈悯众生者何在,因余熟识佛教人多,因此邀我发心办此。
    次日,俞月如、徐寿宣诸居士,与兴善寺真空方丈、了然上人等,邀谈一堂。
    初五日,告辞出省,仍由临潼、渭南、华州、华阴,沿途风雪交加,不下三百里。
    初八日宿潼关。
    初九日出东门,沿山上半里许,有关名金陡关,又曰第一关。由此沿黄河南岸,重山叠嶂,多有匪警。惟救济在急,亦不怖畏。七里七里店,十三里文底镇,二十里盘头镇。午后风雪严寒,颇觉难受。二十里阌乡县,陕豫交界。
    初九日,二十里达子营,二十里筹桑。路人皆云谷中匪多,须候多人同行,入函谷关。二十里出口城门,曰函谷关。关头城楼,供有老子像,匾曰“函关”,联曰“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昔日李老骑青牛过函谷关,造《道德》五千余言,遗迹尚存。五里过涧河二道,宿灵宝县南关。
    初十日,二十五里大营,十里温汤,十里桥头沟,十五里陕州,沿途皆闻匪警。住南关。西北二门,近黄河。
    十一日,二十里唐家顶,十里磁钟,二十五里张毛镇。是日朔风怒号,雪大如掌,余一不顾。十五里莲花庙沟,五里峡石,二十五里宿观音堂,始通火车。
    十二日,乘潼洛火车,经渑池县、铁门、新安县、河南府,即洛阳城。东行白马寺、偃师县、黑石关、巩县,此地多山洞。过洛河、汜水县、荥阳县、铁炉、郑州,下车住宿。
    十三日,搭京汉车北上,经广武,过黄河、卫辉、彰德、顺德、正定、保定,下车宿店。
    十四日,往东西二乡,探访灾情,仍有许多地方水尚未退,乡人谈及饥寒交逼,苦无生路,令人不忍见闻。
    十五日,往天津,沿途水灾情形奇重。
    十六日,往乡察看,房屋冲坍,无家可归者极多。
    十七日,搭京浦车南下,由德州、济南、徐州、蚌埠、浦口,渡江,转沪宁车。
    十九至上海,狄楚老见面,先谈北方水灾之苦,发心办振救济。次午应季中先生与程雪老邀往午餐,并有王一亭诸先生,云北方灾重,当急起办振,而狄、王、季三先生悲心最切,推余请冶开老人来申。余云先至普陀、宁波,请谛印二老及有力长者相助。
    二十一日乘轮,次日下午至普陀山,抵法雨寺。方丈了清、库房监院首座,皆旧相识,见面欢喜。方丈陪见印光法师,印老云:“北方来函,京津水灾奇重,各善团中外人士及各教皆往救济。惟我佛教无人,为人轻视,将来如何立足?近来天灾人祸纷至沓来,是众生业力所造。但佛教慈悲,不可不援手也。”余言沪上狄楚卿、王一亭诸大居士商办救济会,嘱余与冶老北上施放,特请老法师赞成云云。次日往三圣堂、锡麟堂、长生庵、报本堂、佛顶等处,与各住持商议,皆发心相助。印老闻之欢喜。数日告别离山。
    二十八日,至宁波观宗寺,谒谛闲法师,谈北方灾情及沪上诸大居士发起救济会情形,请法师提倡。老法师云:“末法众生业重福轻,天灾人祸重重而来,目下以救命为第一要义。诸大居士发心,我当然帮忙。”复往天童育王,谒方丈、监院等,皆发心赞助。
    冬月初三日,乘轮返申,报告诸大居士。次日假玉佛寺开会,诸老会商,定名曰佛教慈悲会,会址暂假玉佛寺。狄楚卿指导一切会务,予担任奔走苏杭常镇扬州各处接洽,并请冶开、济南二上人帮忙,以及西园、灵隐各寺,协力劝募。直至七年正月,集有成数。多赖狄楚卿、王一亭、应季中、程雪楼、庄夫人及诸大菩萨大雄大力也。
    三月望日,乘海轮抵津,探得新安县最苦,当急施放,旋到北京,略一接洽,复星夜乘车返沪,与诸老商决,恳求冯梦华、魏梅荪二老转请曹乐均先生,担任查放。往返数次,乃偕振友十余人,一同到京。与冶老商定后,熊督办派汪委护送,由保定乘船。曹先生谈及放赈是最难办之事,谓:“放赈以救命为急,分别受灾轻重之等差,酌量发给票款之多寡,其手续以查灾民户口为第一关键。查户真切,则事事有济;查户含混,则项项虚糜。以救命不救贫为主旨,达到救人须救澈之目的。人既有少壮残疾之各异,振自有极贫次贫缓急之不同。盖振款有限,恩难遍施,或相蓓蓰,或相什伯。只要破除情面,不以公济私,不以缓害急,本请良心,随机应变,则不均而自均。斯得查放之旨矣。”诚哉斯言。九十里抵新安县,即旧安州,住关帝庙。
    次日手续办妥,开查时,各县皆来求振。余复往勘他县,回时,即偕诸友分班施放。诸友皆忍苦耐劳,事必躬亲,而心力交瘁,均染时邪,齐集天津医治。余勘得坝县灾情亦重,商请义振协会方主任颂如,托友代查坝县最苦村庄。冶老及诸友皆病,先行南归,余回津相送。熊秉老邀余与曹君会商,将振余拨助湖南,余即电商诸老允准。余专候坝县查放完毕,仍拟入山休养。结束时,有诸居士邀往故宫古物陈列所一游。由天安门西首入,古柏夹道,南殿前有社稷坛。经端门,上天安门楼。太庙矗立,高出云表。进东华门,经文华殿,进东便门。弯向正南午门,入太和门,石栏似玉,有古铜炉鼎,上有铜龟铜鹤。左体仁阁,正中太和殿,今改大礼堂。后中和殿,再后保和殿,此殿后则乾清宫。仍出太和门,过御桥,出西便门,入武英殿,古物字画珍宝种种罗列,令人目迷五色。《华严经》云:“是人临命终时,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今不待命终,而已全属他人。福兮祸所伏,是循环之理也。
    次日,往西四牌楼广济寺,访退居悟然长老,及现明方丈、张克成诸大居士,畅谈半夜。
    次晨,往通明寺,住持学义,红螺山普泉和尚,相见,共话沧桑,忽忽间十余载矣。振务事了,往南结束。自出山时,昼夜奔走已七八月,由此脑气二伤,仍返山中休养。不料关中大乱,渭河北岸驻民军,河南则北军,互战不休。行经华州、渭南、临潼间,路上少行人,只见逃难人民抱儿携女,络绎于途,哭声遍野,惨不忍闻。并见各村镇空无人居,门窗破碎,物件杂乱,不堪入目,间有一二老弱看门者。
    至新丰镇,一日夜被南北军捉去七次。所幸余住终南日久,随处知名。虽被捉去,终归优待释放,并蒙派兵保护。余告以山林野人,身无长物,不劳保护,谢绝独行。至省时颇难进城,展转报明上官,始获入城。先至卧龙寺,寺内尸棺不计其数,皆是阵亡官兵,暂寄于此,臭气冲天。了然方丈云:“我住州县数十载,未见此次之乱也。”随访张延龄诸友。
    次朝即返终南,经过村庄,大抵不靖,风雨飘摇,遍满山中。详思时局大乱,不便休养,遂将前存江村各处之粮及新购山场等统交源湛大师,移作大茅篷挂单接众之用。西林大觉茅篷由此高搁,如后山之竹隐也。下山,由省东行不通,复转西山。陈仓古道,紫柏深处,洞中小隐。闲寻野菜和云煮,聊拾枯松带雪烧。荒山高卧,万虑皆空,不复问人世事矣。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