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山三论学派是以僧朗为创始人,以摄山为中心,以中观三论为核心的义学流派。由于摄山三论学派的兴起,北方的关河三论就成“旧学”,为“关河旧义”,摄山三论学则成为新三论。这一时期在南朝,特别是齐梁,三论学得到复兴。在此背景下,摄山三论法统形成。北方则有以昙鸾为主要代表的三论学,以中观四论立宗,也可以称为四论学派,实际属于三论学的分支。另有一类是专门研究《肇论》,以慧达为最早,逐渐形成“肇学”,同时一些译僧对中观经典又有译介,丰富了这一类经典的汉译本。这一时期涉及的是南北朝。
摄山三论学派和关河三论学派相比,有所区别,简要而言,其一,关河三论处在依罗什等译师的译籍为基础创立诸学派的初期,三论学派、成实学派、涅槃学派从关河分化而出,在此之前只有般若学派,而关河三论学派的形成,也标志着般若学派的终结。所以关河三论以显正为主,破邪为辅。其义学以新理论的译介、理解和建构为主,辨异和批判相对较弱,罗什和庐山慧远有过讨论,僧肇对般若学三家有集中批判,这都比较著名。而摄山三论处在学派并起,并以成实学派为显学的时代,必须在破邪中生存,辨异中成长。其二,关河三论得到官方的始终支持,这为其学派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而摄山三论学派经历了从山林到城市的艰难发展过程。其三,关河三论关注的经论,以般若、中观类为主,而摄山三论的经论关注范围更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