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汉明帝的奇梦
关于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内地的准确年代,历来说法不一,而且多属于想像臆断,现在已很难稽考。其中,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一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说。据说明帝在某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见到了一位头上发射出日光的金色天神。第二天早晨上朝时,他把这个奇怪的梦讲给众大臣听,问梦中见到的天神是什么人。有个叫傅毅的臣子说:西方有个号称佛的天神,身高一丈六尺,遍体金色并放射出日光,陛下梦见的大概就是他吧。汉明帝听罢,信以为真,就派了十几个使臣向西方去寻找梦中所见的佛。这一群人西行到达大月氏国(相当于今天阿富汗境内至中亚一带),路遇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便邀请两位高僧一道回洛阳,带回了释迦牟尼佛像和佛经。汉明帝隆重地接待了两位高僧,并建白马寺供他们居住。这是流传最广的佛教初传史话。据学者研究,明帝感梦遣使求佛的说法虽然有一些虚构成分,但其基本情节还是比较可信的,不过这只说明了佛教进一步向中国传播,而不能说是佛教第一次传入中国。(图1)
二是西汉哀帝时传入说。三国时魏国鱼豢撰写的《魏略·西戎传》上有一段记载,明确指出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派遣到中国的使者曾经向博士弟子景卢口授佛经。
上述两种说法所指的时间相差约70年,间隔还不算太远。如果取折中态度,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即在公元1世纪。
1.1.2
佛教传入长江流域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就传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到东汉中后期,又传入长江上游的四川。
1.1.2.1
楚王英奉佛
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是通过官方渠道的,主要的传播范围限于上层人物,他们把佛教当成中国当时流行的各种神仙方术的一种,如牟子《理惑论》就是把佛教当作中国当时流行的九十六种道术之一:“道者九十六种,至于尊大,莫尚佛道也。”他们眼中的释迦牟尼佛“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坐则扬光”,无非类如一个道家神人。所以他们把佛陀依附于黄老进行祭祀,以求福祥。
佛教之所以能在传入中国内地之初,就传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归功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信奉佛教的皇家贵族楚王刘英。
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汉明帝的异母弟、楚王刘英年轻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诏令天下有死罪者,可用缣(细绢)赎罪。楚王刘英可能在封国境内的某些行为有失人臣之礼,于是就派郎中奉黄缣白纨三十匹来朝廷赎罪。汉明帝不计其过失,下诏安慰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还其赎,以助伊蒲塞(即优婆塞——男居士)、桑门(沙门)之盛馔。”这个诏书还下达给在各封国代表朝廷训导封王的官员。
这个诏书下达之后,楚王刘英就取得了继续奉佛的“合法证书”,于是他广交包括信奉佛教的沙门和居士在内的大批方士,并作刻有文字的金龟玉鹤,作为受命的符瑞。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有人告发刘英与人造作图书,密谋造反,朝廷派人调查属实,于是刘英获罪。明帝因刘英是自己的骨肉兄弟,不忍杀之,只是废去了刘英的楚王称号,派人把他流放到丹阳(今安徽宣城)泾县。第二年,刘英在到达丹阳时自杀身亡。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由于楚王刘英本人信奉佛教,鼓励佛教,其封国境内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佛教徒队伍。而刘英所管辖的范围正是在现在的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交界处。
1.1.2.2
笮融祀佛
东汉初期,佛教虽已传入,但它在社会上还没有发生什么显著影响。到了东汉末期桓帝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桓帝是著名的败国皇帝之一。在政治上,他横征暴敛,滥杀无辜,“亲小人,远贤臣”,信任宦官,禁锢党人;在生活上,他荒淫无度,后宫所储美女五六千人,为此酒色伤身,36岁就死去了;在精神寄托上,他好神仙,妄求福祥,不但祭祀黄老,而且祭祀浮图。桓帝不仅在宫禁中铸黄金浮图、老子像,而且亲自在濯龙宫中设有华盖的座位,用郊天的音乐奉事浮图。皇帝带了头,王公贵族们争相仿效,民间的老百姓也跟着学了起来。于是,佛教就在中国逐渐流传开来。到了献帝继位的时候,信仰佛教已成为一股潮流,长江中下游地区更是佛教传播的重点地区之一。
据《后汉书·陶谦传》和《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徐州地区即现在的山东南部和安徽、江苏一带,爆发了农民起义。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镇压了境内的农民起义。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徐州地区比较安定。而北方洛阳、关中一带的人民,由于受到董卓等军阀集团的疯狂掠夺和血腥屠杀,纷纷逃到徐州地区。在这些逃难者中,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就是由陶谦的同乡、丹阳人笮融所率领的。
笮融投靠陶谦之后,陶谦任命他督管广陵(治今江苏扬州)、下邳(治今江苏宿迁西北)、彭城(治今江苏徐州)三郡的粮食运输。笮融本人信仰佛教,于是,他就利用职权把三郡的钱粮用来大建佛寺。笮融所造的佛寺宏伟华丽,据《三国志·吴志·刘繇传》记载,“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他下令说,凡是愿意信奉佛教的人,都可以免去徭役,为此笮融前后招引的民户总共有五千多户。他还举行盛大的浴佛法会,在八十里的范围内,铺席设酒饭招待前来参加法会的人,据说“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从上述记载的材料中,不难发现:
首先,“大起浮图寺”,“可容三千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这是建寺、造像正式见之于史书的最早记载,而且表明当时已有修寺、造像的风气。
其次,笮融要寺中的三千余人“读佛经”,这是一种强迫灌输的方法,不管诵习者是真信还是假信,至少扩大了佛教的社会影响。
再次,当时的佛教信徒已经享有某些特权,可以免除其他徭役。这就开启了以后为逃避徭役而入寺为僧的风气。
又次,浴佛法会的举行,说明当时已有纪念“佛诞”之类的佛教节日。浴佛节不仅举行宗教仪式,还设酒饭斋众,则表明佛教对酒的戒律在当时还没有被遵守。
最后,东汉末期,佛教已从宫廷贵族圈子里走了出来,逐渐普及于民间,乃至“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彭城一带,正是楚王刘英受封的楚国。刘英的时候,佛教已传播到这里,刘英奉佛,上行必然下效,经过一百多年后,佛教在这个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可以说是很自然的事。
1.1.2.3
中国第一个汉族僧人
中国第一个汉族僧人,正巧出在长江流域。佛教初传中国时,汉人是不准出家为僧的。因此,汉代僧人基本上都是从印度和西域来的。但是,也有一千例外,那就是严佛调。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末期的严佛调就是中国最早的汉族僧人,他是下邳人,即今江苏宿迁人。严佛调“绮年颖悟,敏而好学,信慧自然,遂出家修道”(《高僧传·支楼迦谶传》)。他是桓帝、灵帝时在洛阳译经的安息僧安世高的弟子,而且译经在当时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1.1.2.4
佛教传入四川地区
佛教在东汉中后期还传入长江上游的四川。虽然这一结论并不见于文字记载,但有考古实证。
20世纪中期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彭山、乐山的东汉崖墓里发现了有佛像特征的雕塑,一共有三处,它们分别是:彭山崖墓摇钱树陶座佛像、乐山麻濠崖墓佛坐像、乐山柿子湾崖墓佛坐像。这三处佛像皆著通肩式大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这是西北印度犍陀罗早期佛像的特征。从佛的姿态、手印、光头和服装样式来看,已具印度佛像仪轨。经过鉴定,考古专家认定这些佛像凿于东汉末期。由此可见,四川在东汉末期已传入佛教。当时信徒的宗教意识还比较模糊,佛陀还没有从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和民间淫祀中独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