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佛教在长江流域的流传和发展——南朝佛教的发展

作者:出处:
分享到:

 
    继东晋之后,南朝佛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汉译佛经基本上完成了介绍的使命,中国佛教僧侣开始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先后出现了许多以研究某一部分佛典为中心的学派,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建立,做了资料和理论的准备。

    1.4.1

    上层社会的崇佛

    南朝各代对于佛教的态度,基本上与东晋相同,皇帝、贵官、豪族和文人大多崇信佛教。

    刘宋诸帝,以宋文帝(公元424—453年)最重视佛教。他接受大臣何尚之崇尚佛教有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坐致太平”的建议,积极支持佛教。孝武帝(公元454—464年)也崇信佛教,特别信任僧人慧琳,令他参与政事,使慧琳有“黑衣宰相”之称。在南朝诸帝中,以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崇佛最为突出。梁武帝既贪恋权势和尊荣,又追求出世的解脱。梁武帝本来信道教,即位的第三年发愿舍道归佛,把佛教几乎抬到国教的地位。他多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然后由群臣花巨金把他赎回来,以此自立功德,又充实了寺院经济。他严格戒律,制断酒肉,重视译经,并亲自讲经、著书,围剿神灭论。(关于梁武帝佞佛的具体情况,请参阅第四章《佛法与王法·皇帝与佛教》)南朝佛教在梁武帝的支持和倡导下,达到前所未有的显赫程度。只是在梁武帝晚期,因发生“侯景之乱”,才一度受到打击。据载,南朝梁代佛教最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僧尼多达82700多人。陈代诸帝也多效法梁武帝的成规,其武帝、文帝也都以舍身佛寺的行动来提倡和利用佛教。

    1.4.2

    两大译经集团

    从东汉末期开始,中国佛教的理论活动中心就分成了南北两个,北方以洛阳为中心,南方则以建康为中心。东晋以来,随着南方海上对外关系的加强,中国同印度、锡南、扶南诸国的佛教往来日益密切,沿海城市广州逐渐成为译经重地,长江流域的江陵、襄阳、庐山等地也时有译家出现。到南朝时,南方佛典的翻译,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达到可观的地步。南朝长江流域曾先后出现过两大译经集团:

    1.4.2.1

    刘宋时期的求那跋陀罗译经集团

    刘宋时期(公元420—479年),是南朝译经最多的一代,共有译者22人,译出佛经465部,717卷。

    刘宋的译经,主要是继承了后秦在长安的事业。鸠摩罗什入关后,组成了第一个国家译场,译事非常发达,八百余名高僧云集于罗什门下,可谓空前绝后。公元417年,刘裕攻入长安,聚集在罗什周围的知识僧侣除到徐州者外,多半南下。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进军姑臧,焚荡佛籍,使北方的另一佛教中心凉州的僧众也大都流入宋境。公元446年,拓跋焘下“灭佛法诏”,迫使魏境僧人大批南逃。刘宋由于把佛教当作“坐致太平”的工具,延揽僧侣,使散布在全国的翻译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到了江南,从而使刘宋一代译经活动得以蓬勃开展。

    影响最大的佛教翻译家是求那跋陀罗。求那跋陀罗(公元394—468年),中印度人。刘宋元嘉十二年(公元435年)经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来到广州,后入金陵,住祗垣寺,着手译经,声誉大振。当时的博学名士颜延之对他很敬重,宋室的彭城王刘义康和谯王刘义宣也尊他为师,徒众有七百多人。公元446年,谯王刘义宣镇荆州,请他同去,安顿在辛寺。公元454年,刘义宣谋反,经他劝阻不听,并因他在群众中的威信很高,逼着他一起东下。叛乱平定后,孝武帝命人将求那跋陀罗护送回金陵。由于他在荆州时写给谯王的信没有片言只字涉及到军事问题,孝武帝查明情况后,对他更加敬重。有一次,孝武帝问他是否想念谯王刘义宣,求那跋陀罗回答说:受供十年,何可忘德,请许为之烧香三年。孝武帝敬重他的义气,慨然应允。

    求那跋陀罗共译经52部,134卷。影响较大的有:《杂阿含经》50卷,《胜鬘经》1卷,《楞伽经》4卷。早期的禅宗史料把求那跋陀罗称为中国的第一代祖师,同他翻译《楞伽经》有关。此外,《十二头陀经》一说也是求那跋陀罗所译,此经提倡无离村落都邑,游化乞食,苛戒苦行,行所谓“头陀行”,它对以后的禅宗的酝酿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1.4.2.2

    梁陈之际的真谛译经集团

    自宋齐之交起,佛教在中国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徒开始注重理论,看轻传译,因此,佛经翻译事业显得有些萧条。但在梁陈之际,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又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真谛。他以坚强的毅力,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译出了大量佛典,从而把南朝的译经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真谛(公元499—569年),又称波罗未罗,拘那罗陀,意译为亲依,乃是梁武帝时来华的印度僧人,是南北朝时期学识最渊博的外来僧侣。据传,真谛是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著、世亲的嫡传。大同年间(公元535—546年),梁武帝曾遣使扶南(今柬埔寨一带),求请名僧和大乘经论,真谛因此携带许多贝叶梵本来华,于大同元年(公元546年)抵达南海(今广州),经两年到金陵,受到梁武帝接见,从此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年的译经生涯。

    那时,正值梁末侯景之乱,真谛不得不辗转流亡。先于公元549年到福建,得到富春令陆元哲的接纳,招沙门二十余人助其译经,先后译出《十七地论》、《中论》、《如实论》等。公元552年,侯景兵败,真谛回到金陵,在正观寺译《金光明经》。不久,出走九江,移往南昌,译《弥陀下生经》等。此后,陆续在今江西、福建一带漂泊,无有定所,随方翻译。这种“飘寓投委、无心宁寄”的孤独生活,曾迫使真谛先后三次决心回国,甚至要以自杀结束生命。

    天嘉三年(公元562年),真谛再度登舟西行,欲还印度,因大风飘抵广州,得广州刺史欧阳父子挽留和优礼,被迎往制旨寺译经,完成了《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著名佛典的翻译,于太建元年(公元569年)病逝于广州,终年71岁。

    真谛以一个外籍僧人只身来到中国,时逢乱世,身处逆境,在辗转迁居中不间断地进行译经活动。他50岁来华,71岁去世,前后20多年,共译出各种经论48部232卷,成果丰硕,这在译经者中是罕见的。

    真谛所译经论,最重要的是他晚年所译的《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转识论》、《唯识论》等,这些由印度大乘唯识学创始人无著和世亲所著的著名著作,在印度佛教史上是划时代的作品,结构严密,义理丰富,是以前大小乘各种学说的总结。自真谛译成汉文后,正式把大乘唯识学说传入了中国。

    1.4.3

    学派林立,异说纷呈

    从东汉末期开始的中国佛经翻译事业,到南北朝时已基本完成了介绍印度佛教思想的使命,各派佛经的汉译本已经大致齐备。中国佛教徒开始精研细选,各承一说,从而形成了许多专攻某一经论的众多学派。这些学派或称师,或称家,或称宗。南朝长江流域流行的佛教学派主要有:涅槃师,成实师,毗昙师,俱舍师,摄论师,三论师,十诵律师等。

    1.4.3.1

    涅槃师

    涅槃师是研习和弘传《涅槃经》的佛教学派。此经确认:“泥洹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瑜伽、涅槃三大系统中,涅槃学说是影响中国佛教思想最深的一个系统。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国化佛教宗派如天台、华严、净土、禅宗等,都受过涅槃学说的影响。东晋末期,法显译出六卷本《大般泥洹经》后,立即引起中国佛教徒注意。但《大般泥洹经》在宣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同时,又说一阐提人(断绝一切善根的人)无佛性。竺道生剖析经旨,孤明独发,认为一阐提人也有佛性,也能成佛,结果被视为离经叛道而受到戒律开除的处分。后来北凉昙无谶译出40卷大本《涅槃经》,肯定一阐提人皆有佛性,和竺道生的观点完全一致。竺道生后来在庐山开说《涅槃经》,成为南朝最早的涅槃师。竺道生又提倡“顿悟成佛”说,反对当时流行的“积学渐悟成佛”说。(关于竺道生,请参阅第三章《佛门奇僧·竺道生》)当时道生的师兄弟慧观则持渐悟说,由此形成南方涅槃师的两大系统,并展开了长期的争论。对涅槃佛性的解释,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学说的中心问题,由此形成十二家异说。唐代,由于天台宗、三论宗兴起,涅槃师才告衰落。

    1.4.3.2

    成实师

    成实师是研习和弘传《成实论》的佛教学派。《成实论》中的“实”指佛教苦、集、灭、道“四谛”,“成实”即指成立四谛的道理,这是一部由小乘向大乘空宗过渡的著作,由印度僧人诃梨跋摩撰写。它既认为“我空”,人无自性,又认为“法空”,客观世界也无自性,并以此批判各部派,尤其是批判说一切有部的毗昙学。罗什门下的僧导和僧嵩首开成实学派的两大系统,即寿春(今安徽寿县)系和彭城(今江苏徐州)系,在江淮流域盛极一时。梁代是成实师最隆盛的时代。隋代成实师开始趋于衰落。

     1.4.3.3

    毗昙师

    毗昙师是研习和弘传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论书《阿毗昙》的佛教学派。东晋以来,中国佛教僧人相继译出说一切有部《阿毗昙》多种,其主要观点是:通过分析佛教概念,论证人我是空,三世是实有,万物由于因缘和合而生成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最先提倡《阿毗昙》的学者是东晋的道安和慧远,自刘宋时译出《杂阿毗昙心论》后,毗昙师开始兴盛,其中成就最大者首推慧集。萧梁时慧集在建康招提寺讲《阿毗昙》,听众常多达千人。慧集还著有《毗昙大义疏》十万余言,盛行于世。梁末,当“成实”之学渐盛时,毗昙学从此衰落。

    1.4.3.4

    俱舍师

    俱舍师是研究和弘扬《俱舍论》的佛教学派。《俱舍论》是世亲增订《杂心论》时所著,其主要观点是:诸法虽实有,但三世迁流,有生有灭,现在为生,过去为灭,灭是现在必然的推移,不另外等待因缘,而生必须有会生的原因。有六因、四缘、五果之说。《俱舍论》的弘化分前后两期。前期以陈代真谛所译《俱舍论释》为依据,由真谛门下的慧恺、道岳弘传。后期始于唐代玄奘重译《俱舍论》,其门徒中有不少人研习。但旋起旋灭,不久就衰微了。

    1.4.3.5

    摄论师

    摄论师是研究和弘扬《摄大乘论》的佛教学派。《摄大乘论》是印度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著作,无著撰写,世亲作释。真谛在陈代重新译出《摄大乘论》和《摄大乘论释》后,其弟子慧恺、法泰等大力弘传,门徒甚众。由于在各摄论师中,并没有严格的传承,故各家学说并不完全一致。其主要理论是:第八藏识是妄识,是一切现象的根据,但此妄识中有一份纯净的识。将此纯净的识立为第九阿摩罗识,即无垢识,也就是真如佛性。众生只要努力发展第八妄识中的纯净的识,就可以证入阿摩罗识而成佛。唐朝玄奘学派兴起后,摄论师随即衰落。

    1.4.3.6

    三论师

    三论师是研究和弘扬《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佛教学派。“三论”是大乘空宗的重要论典,主要阐发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的中观学说。三论师的兴起,始于梁代的僧朗,到隋代的吉藏形成了三论宗。入唐后不久,即因天台、唯识宗相继盛行而渐次衰落。

    1.4.3.7

    十诵律师

    十诵律师是研究和弘扬《十诵律》的佛教学派。《十诵律》是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最重要的戒律。曾在齐梁盛极一时。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