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辅教居士/二、袁了凡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袁了凡(1535—1608年),名黄,字坤仪,初号“学海”,后改“了凡”,江苏吴江人,后入赘至浙江嘉善。自幼好读书,童年丧父,遵母命弃举业学医。15岁,巧遇术数神通的云南相士孔先生(后者据称得邵雍《皇极经世》之真传,善推天地万物及人生运数),劝令读书,并为起数:“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①翌年赴考,三处名次果然一一相符。孔先生复为卜终身休咎:某年考第几名,某年补禀,某年当贡;后以贡生为四川一知县,在任三年半即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命中无子。袁黄一一备录谨记。自此以后,虽勤奋好学、博通古今,举凡天文、象数、河洛、律吕、水利、兵备、堪舆等等,均能精研通达,但凡遇考校,其名次先后,均不出孔先生之定算。袁黄于是坚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②

    隆庆三年(1569年),袁黄入金陵栖霞山访云谷法会禅师,与之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云谷法会禅师颇器之: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子昼夜中不起妄想,入道不难也。”

    袁黄不敢相瞒:“吾生平,有孔生者悬记之,既验矣,荣辱生死,其有定数审矣。知妄想之无益也,息之久久矣。”③

    云谷法会禅师闻言大笑:“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

    袁黄惊问其故,云谷法会禅师遂为之开示:“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袁黄益奇:“然则数可逃乎?”

    云谷法会禅师斩钉截铁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袁黄进问:“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法会禅师道:“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④

    随后,云谷法会禅师慈悲垂问:“孔公算汝终身若何?”袁黄据实禀告。

    云谷法会禅师又问:“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袁黄追省良久,认为自己不能积功累行以厚福基,不耐烦剧,不能容人,常恃才智过人而轻言妄谈,显然不宜科第;复因洁癖、善怒、矜名、嗜饮、不知葆元毓神等不良习气,该无子嗣。

    云谷法会禅师见其肯至诚剖露自己过失,遂慈悲教示其努力改过迁善、扩充德性,以义理再生之身,来感格天人之道:“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⑤

    袁黄肃容敬拜受教,痛切忏悔,尽情发露己过,于佛像前立下重誓:励行善事三千件,以求登科。

    云谷法会禅师于是授《功过格》,令其每日就寝前自己计点所行之事,善则记数(加一点),恶则退除(减一点)。复嘱曰:“事天立命,须于无思无虑时,实信天人合一之理。于此起善行,是真善行;于此言感通,是真感通。”⑥

    孟子在论立命之学时,曾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云谷法会禅师解释道:夭与寿,本为对立之两极。但当不起心动念之时,孰为夭?孰为寿?一切差别对立都不复存在。细分之,丰歉不二,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二,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二,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曰‘夭寿’,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⑦

    鉴于袁黄不可能当下达于“无心”境界,云谷法会禅师复传授准提咒,令其时时持诵,不得间断,“持得纯熟,持而不持,不持而持,日用应缘,念头不动,则灵验矣。”⑧

    数番辩对、受教之后,袁黄对云谷法会禅师的道德、学问、行履、功夫佩服得五体投地,深信其所授立命之说,为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于是,当日便改号“了凡”,意谓觉悟立命之说,再不堕入凡夫窠臼。

    辞归后,袁了凡一改悠悠放任之习气,力行善事,广积阴德,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即使独处暗室,也如临深渊,战兢惕厉;遇人骂詈,亦能恬然容受。

    隆庆四年(1570年),袁了凡应礼部科考;孔先生推算该得第三,结果考第一,秋闱复考中举人——孔先生所起之数,从此再不灵验。袁了凡由是深切体会到:行善修德,真能彻底改变命运!

    然回头检视自己行履,袁了凡发现仍多有误: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发愿三千善行,直至万历七年(1579年)始克完成。

    万历八年(1580年),袁了凡至嘉兴东塔寺起愿求子,誓行善事三千件。翌年,如愿生子,命名“天启”,取“天道昭显,种善因得善果”之意。十一年(1583年)八月,三千善行圆满。九月十三日,复起愿求中进士,誓行善事一万件。十四年(1586年)如愿登第,授河北宝坻知县。任内,省徭役、治沟塍、辟旷土、课耕种,将田赋由每亩二分三厘七毫减至一分四厘六毫;复兴修水利,疏浚河道,教导百姓沿海岸种植柳树。其后,每逢海水挟沙冲岸,遇柳淤积,久而成堤。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袁了凡以政绩斐然而被擢为兵部职方清吏司(兵部四司之一,职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诸事宜)主事。后逢日寇侵犯朝鲜,朝鲜乞兵。经略宋应昌奏准袁了凡为军前赞画,兼督援朝兵。交战之前,提督李如松“以封贡绐倭,倭信之,不设备。如松遂袭破倭于平壤。”⑨事后,袁了凡面折李如松行诡道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平民冒领军功等丑行。李如松大怒,独自引兵东走。日寇趁机袭击孤立无援之袁了凡部。袁了凡机智应对,击退日寇;而李如松却遭败绩。为给自己开脱罪状,李如松捏造十项罪名相弹劾。袁了凡于是被议削职。

    返乡后,袁了凡孳孳不怠地诵经持咒、修习禅观、济贫斋僧、广作布施,善日加修,德日加厚。复与密藏道开、幻余法本等议刻方册本大藏经。举凡利众益世之事,无不尽心。家居十余年,倾诚“作如来之金汤,护正法于无尽。”⑩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时年74岁。有《阴骘录》、《两行斋集》、《历法新书》、《皇都水利》、《评注八代文宗》、《群书备考》等著作行世。

    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年),朝廷追叙征倭功绩,赠“尚宝司少卿”。

    《阴骘录》初名《诫子文》,为袁了凡训诫子嗣之文,分成《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后世通称《了凡四训》。

    《立命之学》篇力主:数虽前定,命可转变。《商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周书》云:“惟命不于常。”皆非诳语。“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11)因此,人生在世,切切不可冒昧因循、自甘暴弃,而应奋发向上,闲邪存诚,克明明德,亲得受用。许多人天生丽质,聪明俊秀,只为“因循”,悠悠放逸,德不加修,业不加广,结果自误一生、虚度一生,可惜、可叹、可悲之至!

    《改过之法》篇认为,“改过”是转变命运的第一着工夫。人不肯舍旧图新、回心向善,多缘于自以为无过。但事实上,身为凡流,可谓“过恶猬集”。唯有日日知非,方能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足;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12)因此,造福远灾,未论行善,先宜改过。改过有机,其机在心,亦即,须发“耻心”、“畏心”、“勇心”三种心。

    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因为,知耻则勇于改过,德业日新,日臻圣贤;无耻则肆意妄行,人格日沦,日趋禽兽。所以,对自己从前耽染尘情、私行不义等过失生起耻心,励力忏悔,克除净尽,乃是改过的第一要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惟以能改为贵。只要一息尚存,纵然是弥天之恶,亦可悔改。但人命无常,三途可怖,一息不还,千载长往,随业流转,欲改无由,“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13)

    发心改过,不可因循退缩,而须奋然振作、刻不能安。小过,“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过,“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14),不可有丝毫凝滞。

    改过之法,不外乎“事”、“理”、“心”三种。工夫不同,效验亦异。“事”上改过,犹如枝枝而求、叶叶而摘;从“心”改过,则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可谓最上策。“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15)若能一心为善,正念坚凝,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其理犹如太阳当空,魍魉自遁;红炉炙炭,雪点自消。

    《积善之方》篇视“积善”为转变命运之正轨,并提出行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之别,进而一一推阐深辨。强调要以济世之心、爱人之心、敬人之心行善。倡导“为善而心不着善”,心着于善,“则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16)例如,以财物济人,须内不见自己(施者),外不见他人(受者),中不见所施之物,此谓三轮体空、一心清净。能如是,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若此心未忘,则“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17)

    善行无穷,难以尽述。一个人在日用之间,一言一行不为自己起念,而是为物立则,按照“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重尊长”、“爱惜物命”这十个纲目励力践履,推而广之,便有望万德齐备。

    《谦德之效》篇指出,“谦德”是转变命运的有力保障。初学行善,犹如穷人骤穿华服,难免有骄矜之意,甚至于贡高我慢、薄视一切、锱铢天下。然而,满招损,谦受益。力积善行而又虚心屈己,则受教有地、取善无穷。如是,方能达致改造命运之目的。臻于念念谦虚、时时方便、无微不至之境,则必能转变业报、主宰命运了。

    袁了凡自入栖霞山从云谷法会禅师受教之日起,即痛下决心,革除积习,谨遵云谷法会禅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训勉,聿修后德。凡举心动念及所言所行,不论善恶,纤悉笔录于“功过格”中,用以鞭策自己善日增、恶日减。受持之初,善恶参杂,渐致善多恶少,终于唯善无恶。结果,转薄福为厚福,转短寿为长寿,转无子嗣为多子嗣,亲证命自我立、福自己求、造物主并不能独擅其权之真理;现生优入圣贤之域,行为世则,言为世法。其根据自己转变命运、开拓未来的经历和体悟撰成的《了凡四训》一书,坦白率真、字字肺腑、句句妙药,可谓极其希有难得之现身说法;因而被誉为“精金美五”、“一代钜文”。复因此书妇孺可知、老少咸宜,故自明末直至民初,一再刊刻,广为流传,几至家喻户晓。其对示导士农工商各阶层人等畏恶果而断恶因、冀善果而修善因、洗心涤虑、广行众善,贡献甚巨。诚如明末清初净土宗大德印光大师在《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中所云:“善恶不出身、口、意三,既知因果,自可防护身、口,洗心涤虑,虽在暗室屋漏之中,常如面对帝天,不敢稍萌匪鄙之心,以自干罪戾也已。……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反省克念,俾吾心本具之明德不致埋没,亲得受用耳。但人由不知因果,每每肆意纵情,纵毕生读之,亦只学其词章,不以希圣希贤为事,因兹当面错过。袁了凡先生训子四篇,文理俱畅,豁人心目。读之自有欣欣向荣,亟欲取法之势,洵淑世良谟也。”(18)

    ①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②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③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四十五,第237页。

    ④⑤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⑥⑧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四十五,第237—238、238页。

    ⑦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⑨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四十五,第238页。

    ⑩  [清]彭绍升:《历代著名居士传》卷四十五,第239页。

    (11)(12)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13)(14)(15)(16)(17)  [明]袁了凡:《了凡四训》。

    (18)  印光大师:《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见黄夏年主编:《印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0。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