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汉地重新陷入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佛教也随之出现了南北风貌的差异。
庄严宝像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五代更迭,兵火不息,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佛教元气大伤。后周时,更出现了周世宗柴荣的灭佛之举,造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四次“法难”。
“法难”也叫做“法厄”,指封建帝王为维护封建统治而实施的灭佛行动。
第一次“法难”,指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行动。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之初本是信仰佛教的。他经常请一些“高德沙门”到宫廷里谈佛论法;每逢4月8日“浴佛节”的时候,还亲自登上城楼观看庆祝活动,并向佛像散花致礼。但是,佛教的过分发展,使得僧侣地主与世俗地主之间产生了矛盾;寺院经济与皇权利益的对峙局面,引起了朝廷的不安。在经济方面,寺院经济的发展侵害了封建国家的利益——出家僧尼数量增多,减少了国家掌握的人口,影响了国家的赋税、徭役。在文化方面,佛儒之间、佛道之间的斗争都很激烈。拓拔氏进入中原以后,逐步采用了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由于儒家强调“华”、“夷”之别,拓拔氏便强调自己的祖先是从中原迁入漠北的,与汉族人的祖先同出一支;对来自西方的佛教,则产生了排斥心理。同时,太武帝很赏识和信任学识渊博的“司徒”崔浩,而崔浩是信奉道教的。在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接受了道士寇谦之的宣传,逐步弃佛奉道。公元440年,太武帝改国号为“太平真君”,表明他已经完全接受了道教;后来,他又亲至道坛受符箓,成为一个正式的道教徒。在政治方面,一些佛教僧人的不法行为,是导致这次灭佛事件的直接原因——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盖吴造反,关中骚乱,太武帝率兵讨伐,在长安的佛寺里面发现了弓矢矛盾等兵器,怀疑僧人与盖吴通谋;随后,又在佛寺里面查抄出酿酒具(当时禁止民间私自酿酒)与大量钱财,并发现了“与贵室女私行淫乱”的“屈室”。太武帝大怒,下令诛杀长安沙门、焚毁长安佛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太武帝进一步诏令全国,大举毁破佛像、焚烧佛经、坑杀沙门。在这次“法难”中,不少僧尼被坑杀,北魏境内的佛寺基本被焚毁。幸亏太子拓拔晃暗中庇护,很多地方的沙门事先得到了消息,纷纷逃匿,并藏起了一部分金银佛像和佛教典籍,减少了损失。但是,这次“法难”毕竟使佛教在汉地的发展遭受了沉重打击。
第二次“法难”,指北周武帝的灭佛行动。
北周武帝宇文邕时期,有一个名叫卫元嵩的人,本是佛教沙门,还俗以后上书武帝,论述:尧舜时代没有佛教,天下却十分安定,可见,治理国家无需佛教。周武帝赞同他的说法,多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辩论儒、释、道三教的地位,强调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周武帝终于诏令全国:废止佛教和道教,强迫沙门和道士还俗。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北周灭了北齐,周武帝又在北齐境内推行灭佛诏令。经过这次“法难”,北方的佛寺和佛像损失殆尽,使得“北地佛教,一时绝其声迹”。
第三次“法难”,指唐武宗的灭佛行动。
由于“恶僧尼耗蠹天下”,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三年(公元845年)敕令灭佛,共毁破佛寺44600所,被迫归俗的僧尼达260500人,铜制佛像以及钟、磬等法器也被熔铸为钱币。不过,唐武宗对待佛教毕竟没有像北魏太武帝那样“赶尽杀绝”,他在东都、西都各保留了两所佛寺,每所佛寺中保留僧人30名,各“节度观察使”的治所与同州、华州、高州、汝州也各保留了一所佛寺。
第四次“法难”,就是周世宗柴荣的灭佛行动。
周世宗虽然在位时间不长,却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在登基的第二年(公元955年)春,就诏令全国:严禁私自出家,废除未经朝廷许可的佛寺。结果,3326所佛寺被毁弃,大批铜制佛像被熔铸为钱币,历代名僧的章疏文论散失殆尽,经、论典籍也大多湮灭了。
这四次“法难”,就是佛教史上所谓的“三武一宗灭佛”。
在“三武一宗”的灭佛行动中,无不以毁破佛像为主要内容之一。这是因为:在佛教“三宝”中,“大宝”(佛)是以佛像的形式出现的,佛教因此又叫做“像教”。
佛教称佛像为“庄严宝像”。“庄严”,是一个佛教名词,有两种意义:《阿弥陀经》里面说,“庄严”的意思是“功德庄严”,指功德俱足;《菩萨本行经》里面说:“庄严”的意思是“事相庄严”,指端整妆束。因此,“庄严宝像”既指用金、银、玛瑙、珍珠、珊瑚、琥珀等多种宝物精心装饰的佛像,也指庄重、严肃的佛像。
作为一条成语“庄严宝像”(或“庄严宝相”)用来比喻人的真实面目。常为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