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子弥勒佛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佛教与北方不同,呈现了某些清新气象。由于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对佛教也多采取尊崇态度,南方佛教有所发展,出现了贯休、契此等名僧。

    当时,南方很多僧人都以诗歌、绘画、书法闻名。前蜀僧人贯休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他能诗会文,有《禅月集》传世——这部书原名《西岳集》或《宝月集》,因贯休曾被蜀主王建赐以“禅月大师”之号,所以他的门人昙城刻印时改题为《禅月集》。原书30卷,后来佚失了文集5卷,仅存诗集25卷。贯休的诗句“一瓶一钵垂垂老,千山万水得得来”(“得得”是唐代方言,“特地”之意)很著名,他因此被称为“得得来和尚”。另外,贯休还善狂草、工水墨。他所画的罗汉像均呈粗眉大眼、丰颊高算的“梵相”,颇具特色,有《十六罗汉图》传世。

    据说,释迦牟尼曾让他的16名弟子常住人世,化度众生,即所谓“十六罗汉”。

    汉地佛教所说的“十八罗汉”,就是由这“十九罗汉”发展来的。

    后梁僧人契此,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号“长汀子”。他身材矮胖,言语无定,随处坐卧,经常用锡杖挑着一个布袋入市化缘,人称“布袋和尚”。据说,契此能预言吉凶祸福,预知阴晴雨雪,十分灵验。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契此端坐在明州岳林寺的一块大石头上圆寂了。临终前,他念了一首《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由于契此生前行为怪异,死前又有这样的偈,被后世认为是弥勒佛的化身。

    契此以前,佛寺里的弥勒造像,头戴宝冠,身着天衣,肩披璎珞,或两足相交趺坐,或一足下垂、一手抚颊,这是依据《弥勒下生经》里面的描述塑造的。契此以后,佛寺里的弥勒造像,变成光头大耳、袒胸鼓腹、笑容可掬、箕踞而坐的胖大和尚了。杭州飞来峰石窟里面的弥勒像,是最早依据契此塑造的形象。由于弥勒的这一新形象,民间出现了“大肚子弥勒佛”的昵称。

    作为一条成语,“大肚子弥勒佛”可以用来形容人体态肥胖,也可以借指人的食量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