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有这样一句经文:“掌上明珠,光摄大千世界。”这里,“掌上明珠”是一个佛教用语,意思是说:佛性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不假外求,就好像明珠托在手掌之中而不在高远不可及的地方,这就是《大涅槃经》里面提出的:“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性”,又叫“觉性”或“如来性”,是一个佛教名词,原指佛陀的本性,后指成佛的可能性。对于佛性问题,大乘佛教提出了很多见解:印度“瑜伽行派”提出,有三种佛性:第一种是“自性住佛性”,指众生先天具有的佛性;第二种是“引出佛性”,指通过宗教修持而引发的佛性;第三种是“至得佛性”,指修得佛果时圆满呈现的佛性。汉地佛教“天台宗”提出,有五种佛性:第一种是“正因佛性”,指先天具有的“理”;第二种“了因佛性”,指观悟佛理所得的“智”;第三种是“缘因佛性”,指能引发佛教智慧的善行;第四种是“果佛性”,指修成佛果以后所具有的“佛德”;第五种是“果果佛性”,指修成佛果而断灭一切烦恼的“断德”。汉地佛教“唯识宗”提出,有两种佛性:第一种是“理佛性”,指众生都具有的不生不灭的法性;第二种“行佛性”,指不是众生都能具备的佛教智慧的种子。
《法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去拜访一个富有而显赫的亲戚。富人非常怜悯这个穷亲戚,热情地招待他。这个穷人为美酒所醉,睡着了。这时,富人有急事要出门,见穷人睡得正沉,无法当面辞别,就把一些十分珍贵的宝珠缝到他的衣襟里面。穷人醒了以后,并不知道富人对自己的厚赠,离开亲戚家后,仍然过着贫寒的流浪生活。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穷人又遇到了这个富有的亲戚,才知道自己的衣襟里面藏着珍贵的宝珠。
在这个故事中,富有的亲戚是佛的象征,穷人是迷者的象征,珍贵的宝珠就是佛性的象征。
作为一条成语,“掌上明珠”用来比喻极受钟爱的人。
成语“明珠入掌”,用来比喻生了儿子或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