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甘草积同须弥,投火于中,如芥子许,比皆烧尽。何以故?火能烧故。于如来所种少善根亦复如是,必能烧尽一切烦恼。
——《华严经·如来出现品》
一己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使他人受益;丝毫之恶不但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如此辗转影响,如同在湖中投下一块小石头,涟漪不断地扩大,导致整个湖面水纹的波动,其影响层面绝非自己所能事先预料的。因此,对我们而言,起一个善念、说一句好话、一个善意的响应,乃至露出一个微笑,不但能够让内心越来越光明,也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甚至可以消除种种人为的灾难。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弥徒弟只剩七日寿命,于是慈悲地让他回家探亲。途中,正好遇到一场大雨,小沙弥发现一群蚂蚁正努力地从积水的地方爬出,但却不断地被雨水冲回去。于是小沙弥心生怜悯,将它们一一救出,确定它们安全后,才继续他的旅程。
七日后,小沙弥又回到寺院,师父惊讶地发现他的病好了很多,于是经过观察,发现原来是小沙弥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蚂蚁,也增加了自己的寿命。
好事可以有大有小,而做好事的精神却不可懈怠,尤其是能将不为人们注意,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好事,照样坚持不懈地做好。毕竟山不拒细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涓流,才能成其大。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一个人做一天、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做一生、做一世好事,就很不容易。
每一个见过白芳礼的人,都会为他感到心酸。老人一年四季穿的戴的,多是从街头、路边或垃圾堆里捡来的废品。他的饮食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就咸菜。靠着一脚一脚蹬三轮,白芳礼老人总共攒下了35万元,分别捐给了沧州家乡的学校及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受过资助的贫困学生共计300多名。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他为贫困学生奉献的“距离”为7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对于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来说,这意味着怎样的劳累和奔波啊。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无数活着的人在口口相传中记住了他——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
中国扶贫基金会设立了“新长城·白芳礼助学基金”,接受社会助学捐助。此外,沧县白贾小学也成立了“白芳礼教育基金”,用于奖励学生。2006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了白芳礼事迹全国巡展。2006年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贫困日,白芳礼荣获第二届中国消除贫困奉献奖。天津市还专门在天津憩园修建了白芳礼老人纪念碑和铜像,永远纪念这位无私奉献、德行高广的老人。
人们在初次做好事、偶然做好事时,其主动性、自觉性可能差一些,久做好事、多做好事,习以为常了,主动性、自觉性就会日益提高,久而久之,便会成为自己的本能。没有小善的积累,便没有大德的养成。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平时不愿意一点一滴做好事,不愿一步一脚印地锻炼自己,而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客气地说,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
善恶因心起,为小善可以养心,为小恶则可以损心。有时,一个小小的善心,能够拯救宝贵的生命,成就无限的功德。因此,我们要做好每一件小事,点滴的积累才能充实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品格,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积小善而成大德。
【结语】“小事”并不小,切不可忽视。小事连着大事,一件件小事正是构成大事的细胞。而“小细胞”健康,“大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成大始于细小”,道出的正是这一深刻哲理。人们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往往见诸细节小事。积小善为大德,积小胜为大胜,一桩小小的善事,一颗小小的善心,都可以蔚成大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