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6自身即佛——慈悲是一种通达的人生观 帮助别人就是成就自己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

    ——《金刚经》

    每个人在前行的旅途中,难免会遇到棘手和头痛的难题,此时,如果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人度过难关,这对他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从而会对我们心存感激,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盲者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了一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途,也让别人看见了我。”

    茨威格说:“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是相互的,我们自己渴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应当想到别人也有同样需要你的帮助。你愈加关心别人,你在他生活中的重要性将因此增加,自然他也会转而关心你,帮助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一位幸运的小和尚得到了一颗善果的种子,据说这种子十分神奇,如果你是一个与佛有缘之人,种下这颗种子,就会在开花结果的时刻顿悟成佛。小沙弥十分欣喜的种下了这粒善果种子,没几天就发觉这种子生根发芽的速度世所罕见,长出来的两片嫩绿长叶,也透着一股佛性。

    但是在接下来的好几个月里,这颗善果幼苗却是再也没有长高,哪怕一丝一毫,眼看着开花的时节已过,一如此状。小和尚却并没有因此而苦恼,反而是愈加的礼拜佛祖,虔心经义,他清楚,如果善果的培育真的那般容易,那么这世上的高僧岂不是早就熙熙遍地了!

    小和尚日益成长。善果的枝叶还是如同第一年时的光景,不曾发生任何变化,甚至连四季的更替都不能影响到它,只是一味地娇柔嫩绿。

    与此同时的外面世界中,环境正在恶化,人们都被压缩在面积逐渐变小的城市里生活,寺院的香火也变得十分惨淡,直至后来,全寺已经只剩下了小和尚一人。他每天要走20里路去化缘,走10里路才能挑到水。

    也就是在这以后,善果幼苗的蓓蕾日渐饱满。小和尚每天夜里都会梦见善果开出五彩的花瓣,发出沁人心脾的馨香。早晨醒来,常会觉得唇齿之间尚有梦中的余香之味。

    外面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小和尚出去化缘多日,已经看不到一丁点绿色了。回到寺庙的小和尚特意为善果苗搭建了一个小棚子,使它少受一些风霜雨雪的侵袭,他也睡在这个小棚子里守护着这颗幼苗,一待开花结果就准备离开。

    在那之后的几天,天气一直不好,狂风沙尘席卷着世界,小和尚在棚子里陪伴着善果苗,好几天都没有出去。在一个大风呼啸的夜里,寺门被一个抱着一只小绵羊的瘦弱男孩推开了,他怀里的羊羔十分瘦弱,奄奄一息。小和尚慈悲心动,连连摇头,无计可施。因为他自己也已经因为多日未曾化缘而饿了好久了。

    男孩这时候发现了棚子中的那株善果,嫩绿的质体,微绽的花苞,五彩气息缭绕四周,男孩的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很小声的说道:“这只羊羔,自生下来还没有吃过一口青草……”

    小和尚看着那只即将失去生命的羊羔,心里十分的踌躇,守候多年的善果终于要成熟了,现在却面临上了一个这样令人不忍心的局面。他试探的对男孩说道:“施主能否再等等?开花之后我立即将它送予你。”男孩无言的大睁双眼,“扑通”地跪倒在小和尚面前。

    小和尚长叹一声道:“终是无缘。”缓缓的用手将善果从地里拔出,准备喂给羊羔。整株善果很轻,小和尚拿在手里却微微颤抖。就在善果即将被羊羔吞入口中的刹那,五彩光芒大放,梦中闻过的异香充盈满室,善果成熟了。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要先学会施舍,施舍应该是一种只有付出而不求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精神,是一种主动、自觉、真诚的行为。

    施舍是一种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能与他人分享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在与他人分享的那一刹那,生命便绽放出了最美的人性光辉。虽然成熟的善果异常珍贵,小和尚也为之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努力。但在目睹濒死羊羔的时候,小和尚还是忍住了心中的欲望,选择了割爱,不计后果的付出了自己的善心。类似这样的选择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出现,只要坚信施舍与善心会带来更大的福分,像上文提到的一样去做,那么你也会感受到瞬间的花香满室。

    一场瓢泼大雨将一群旅行者拦在了一个乡村,他们很幸运的找到了一个宽大的屋檐来躲避暴雨。在屋檐下站定之后,他们发现这个屋檐比村里其他房舍的屋檐都要宽大,这奇怪的现象他们还是头次遇到,就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这是什么原因。有的人说屋主这样做是为了炫耀财富,也有的人说是为了彰显权势,大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这时,同样在屋檐下躲雨的一个村妇对他们说:“他家修这个大屋檐,就是为了给行人夏天躲雨冬天躲雪用的。”众人听后无不感慨屋主的仁善。

    不肯帮助别人的人,他的行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将会慢慢变成一个无情的人。他的内心除了自己之外,整个世界都是虚无的。如果你把付出当作一种责任,那你就会把付出作为一种很自然的态度。当你把善意传递给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更加亲善的对待你,你们之间的关系也会紧密起来,这将使你不再会感受到孤独与空虚。

    一个苦行僧为了找到他心中的佛四处云游,吃尽了世间的苦,可是他依然未能找到他心中的佛。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这个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默默地你来我往。苦行僧转过一条巷子时,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正从巷子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

    他听到有个村民说:“瞎子过来了。”

    僧人听了十分吃惊,就问那个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对,他真的是一位盲人。”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提着灯他自己又看不见道路,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觉得迷惘和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游移到了僧人的跟前。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忍不住上前问道:“很抱歉地问一下,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

    那挑灯笼的盲人回答他:“是的,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

    盲者说:“现在是黑夜吧?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啊?”

    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问僧人:“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啊,这是经常会遇到的事情。就在刚才,我还被两个人不留心碰撞过。”

    盲人听了,就得意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途,也让别人看见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盲人是个智者,他明白帮助别人即是帮助自己,如果自己不手提灯笼,那么一定也会被别人撞到。灯笼不仅给黑暗中的人指路,也能让他们避开自己,避免碰撞。许多时候,助人即是助己,在付出的同时,我们也许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加的平坦宽阔。

    约翰打算向一个农场主推销自己新出的收割机。到达农场后,他才知道有十多家的推销员早已来过,但都被拒绝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满怀信心地向农场主驻地走去。

    快到驻地的路上,约翰无意中看到花圃里有一棵杂草,便条件反射地将杂草拔掉。他这一毫无意识的动作碰巧被屋内的农场主看见。

    见到农场主后,刚说明来意,农场主就挥手打断说:“不用介绍了,您的机器我要5台,请尽快交货。”

    约翰很吃惊地问:“我非常感谢你订我的货,但我的机器您都没见过,就如此痛快决定要5台,到时不会反悔吧?”

    农场主说:“我的确需要这5台收割机,货到马上付款。至于为什么没见过您的机器就决定要,其实你的行为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你是一个乐于帮助、诚实可信、有责任感的人。”

    有一句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由于约翰能随手把杂草拔掉,无心之中送给农场主一朵友爱的“玫瑰”,才会手有余香。农场主也才会爽快地订购他的产品。

    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如果不善于借助别人的帮助成就自己,不善于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帮助,是难以成功的。帮助别人不仅是利人,也可以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无论是无心之举,还是有意为之,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我们都会收获快乐,甚至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助人即是助己,让我们大方地伸出助人之手,在互助的路上,走向人生的成功。

    【结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平等互惠的关系,你对别人怎样,别人就会怎样对你。你帮助我,我就会帮助你。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一个人只有大方而热情地帮助和关怀他人,他人才会给你以帮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你自己首先必须帮助别人。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