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云:“这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慧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经八月余。
——《坛经》
五祖说:“你这个蛮夷,想不到天资还甚高!你不要再多说了,到后院马棚里干活儿去吧。”慧能依言退出去,走到后院。有一位行者分派慧能去劈柴、踏碓稻米。就这样,慧能一连劳动了八个月。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没有经过吃苦就达到成功的人,少得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要知道,吃苦是每个人人生的一种经历、一种磨难,它能让人变得更坚强,变得更成熟。
《坛经》中曾经记载,五祖弘忍禅师在首次接触慧能时便觉得他有慧根,但是弘忍禅师却没有让慧能拜在自己门下直接接收自己的教诲,而是不露声色地对慧能说“这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让他去干杂役了。
难道是五祖弘忍禅师认为慧能无法得道才让他去吃苦吗?当然不是,弘忍禅师的用意正符合了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说法,让慧能多经受些磨炼才是真的。
断际禅师所作的《示法偈》中揭示的也是这个道理——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断际禅师以傲霜凌雪的“梅花”为喻,指出如果不是经历了那么一番寒彻心骨冷天气的考验和磨炼,“梅花”又怎么会有那扑鼻的芳香?这是喻指做事情只有下苦功才能有望成功。如果舍不得吃苦,怕磨炼,那终将一事无成。
深山的高峰上有两块石头,虽然住在一起,它们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第一块石头对第二块石头说:“我们去经历一下路途的艰险和世事的坎坷吧,没准搏一搏就能创出名堂来呢!”
“不,何苦呢?”第二块石头嗤之以鼻,“谁会放着现成的幸福不享,去经历那些困苦磨难呢?再者说,那艰险的路途与磨难很有可能让我们粉身碎骨的!”
但第一块儿石头还是决定去经历那些苦难,因为它不想自来世间走一遭。于是它便随山溪滚涌而下,历尽了风雨和大自然的磨难,但它义无反顾执著地奔波着。
第二块石头看到后讥笑着它,自己却安然地蹲在高山上享受着安逸和幸福。
许多年以后,饱经风霜、历尽千锤百炼的第一块石头已经成了世间的珍品、石艺的奇葩,享尽了众人赞誉的目光与赞扬。
第二块石头知道后,有些后悔当初,虽然现在它也想投入到世间风尘的洗礼中,获得第一块石头那样的成功和高贵,可是一想到要经历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难,甚至疮痍满目,还有粉身碎骨的危险,它又一次退缩了。
多年后的一天,人们为了更好地保存珍藏第一块石头,准备为它修建一座气势雄伟的博物馆,建造材料全部用石头。
于是,人们来到高山上,把第二块石头粉了身碎了骨,给第一块石头盖起了房子。
世人往往也是这样。一开始就只知享受的人与一开始就执著奔波、千锤百炼的人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后者获得了成功,前者得到了失败。
有些人可能质疑,难道苦就不能转化为甜吗?答案是可以的,但是前提条件是该吃的苦依然是苦的。只有吃过苦,才能苦尽甘来尝到甜!
有一群弟子要出去朝圣。
师父拿出一个苦瓜,对弟子们说:“随身带着这个苦瓜,记得把它浸泡在每一条你们经过的圣河,并且把它带进你们所朝拜的圣殿,放在圣桌上供养,并朝拜它。”
弟子们走过许多圣河圣殿,并依照师父的教导去做。回来以后,他们把苦瓜交给师父,师父叫他们把苦瓜煮熟做晚餐。
晚餐的时候,师父吃了一口,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奇怪呀!泡过这么多圣水,进过这么多圣殿,这苦瓜竟然没有变甜。”
弟子听了,好几位都立刻开悟了。
苦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的,都是一种磨炼,一种积累经验和增强自身能力的修行。真正能吃苦和敢于吃苦的人,才能从苦中悟出甜、悟出幸福来。这就好比寺院的高僧,他们遵守的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高僧们将它作为一种磨炼,一种很普通的磨炼,持续着。
每日朝起夕憩,食素坐禅,他们并不看重这种磨炼最终会带来什么天大的好处,他们只是在月月年年的修行中平静自己的心灵,洗净自己的灵魂。然而正是这种不计后果的磨炼,他们却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境界;在修炼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愉悦,这便是磨炼者的幸福。
不要将吃苦视作洪水猛兽。《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同样不经磨炼也不能成功。只要我们心中谨记“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便不会再为吃苦找各种借口了。
人生就要像高尔基所描述的海燕一样,去迎击更猛烈的暴风雨。从暴风雨中锻造自己,获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
【结语】苦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上的,都是一种磨炼,一种积累经验和增强自身能力的修行。真正能吃苦和敢于吃苦的人,才能从苦中悟出甜、悟出幸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