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与人生》 007修身养德——圆融性情方能体悟人生 常思己过,闲谈有度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坛经》

    这个世界上不喜欢听赞美之言的人恐怕不多,然而喜欢听非议的人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我们有时总是太多言,总喜欢站在一个“圣人”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是与非、错与对。殊不知,肯定别人“是”的时候,大家皆大欢喜;谈论别人“非”的时候,必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当然,我们这个“圣人”并不一定合格,在很多时候常常抱着一颗攀比的心去衡量别人与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会快乐,别人也会因我们而不快乐。《坛经》上说“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才是真正的处世之道。

    为什么要“闲谈莫论他人非”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造就了每个人的处事原则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好比穿鞋,倘若我们不穿上别人的鞋,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脚是舒服还是痛苦呢?

    二战刚结束,前苏联的经济相当贫穷,购买大部分的东西都必须排队。

    有一个穷人,为了招待他的外国友人来访,正兴致勃勃地卖力打扫自己的房子。正当他卖力清扫的时候,突然间竟然将惟一一柄扫把给弄断了。他愣了大约有一分钟,才回过神儿来,顿时跌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

    他的几个外国朋友恰逢这个时候赶到了,见到他望着断掉的扫把痛哭不已,便纷纷上前来安慰。

    经济强盛的美国人道:“唉,一柄扫把又值不了多少钱,再去买一把不就行了!又何必哭得如此伤心呢?”

    知法守法的英国人道:“我建议你到法院去,控告制造这柄劣质扫把的厂商,请求赔偿。反正官司打输了,也不用你付钱!”

    浪漫成性的法国人道:“你能够将这柄扫把给弄断,像你这么强的臂力,我连羡慕都还来不及呢,你又有什么好哭的啊?”

    务实的德国人道:“不用担心,大家一起来研究看看,一定有什么方法能将扫把粘合得像新的一样的,我们一定可以找到方法的!”

    最后,可怜的人哭着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不是我要哭的原因。真正的重点是,我明天非得要去排队,才可以买到一柄新的扫把,而不能搭你们的便车一起出去玩了。”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既定的立场,也因此而习惯于执著在本身的领域当中,忘却了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有着他自己特殊的一面。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思维去审视别人,更不要用我们的想法去评价别人。

    倘若我们正遭受着别人的非议,千万不要以骂止骂,而应该多向释迦学习。只有像他那样处世,才能让人心服口服,无言以对。

    释迦在世时,一人因嫉妒释迦受世人景仰,心怀不平而当面对释迦破口大骂。但是,不管他的态度如何恶劣,言语如何不可理喻,释迦却始终保持沉默,冷静以对。

    在他骂够骂累之后,释迦才开口说:“朋友,如果有人送礼给他人,对方并不接受的话,请问该礼物属谁?”

    此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属送礼的人了。”

    释迦见他这样答,继续问道:“好,现在你对我破口大骂,如果我不接受这些詈言之辞,请问它将属谁?”

    此人一时语塞,默然不言。继之醒悟自己的过错,并为自己的无礼向释迦道歉,发誓绝不再诽谤他人。

    他人对自己的非议或诽谤,其内容如有中肯之处,我们应该谦虚己心,倾耳去听,尽速改正自己的过错。否则,我们不如遵照《法句经》中所言:“犹如坚固严,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誉,智者不为动。”——以泰然自若的心胸去面对所行的非难。

    诽谤或者搬弄是非的人往往出于一种嫉妒之心,这些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足和失落,只要别人比他们生活过的好点儿,他们就受不了。如果这些人能够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在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了。相信他们的境况至少会比他们经常抱怨时好许多的。

    而如果我们能够安心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和别人比较,在生活中就会减少许多无谓的烦恼。有一则寓言故事,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

    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妒忌松树高大挺拔的身段,因此轻生厌世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因为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的芬芳也病倒了;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最弱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

    国王问道:“心安草,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却安然无恙呢?”

    心安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不嫉妒别人,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幸福的想像总是超过实际情形。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地和别人攀比,而忘了享受自己所拥有的幸福。

    “静坐常思”,思的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不知足与攀比产生的错误;“闲谈莫论”,不论的是别人的生活与作风。踏踏实实地做我们自己,幸福、快乐自然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结语】静坐常思己过,是自省的修为;闲谈莫论人非,是超然的境界。自省不是妄自菲薄,也不是走向地狱,而是成长的需要,是追求价值与信仰的需要,是自我反思的手段,也是自我认知的一面镜子。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