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颂》讲了些什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唯识三十颂》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著作,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依据的主要著作之一。

    也称《唯识三十论颂》、《高建法幢论》。古印度著名僧人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除汉译本外另有梵藏本传世。

    这部著作由三十首偈颂组成,主要论述“唯识无境”的道理。其中前二十四颂论述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论述唯识之性;最后五颂论述唯识的行位。这部著作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了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起一套完整的阿赖耶缘起说。如经中提出“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思是说阿赖耶识好比是大海,眼,耳,鼻,舌,身等五识好比是大海上的波涛。由于一定的条件,可从阿赖耶识产生五识。五识产生时,或一齐产生,或分别产生。这就好比起了风,大海扬起波涛一样。没有大海,不会有波涛;没有阿赖耶识,也就不会有五识,从而不会有人的认识活动,也不存在五识所能认识的外境,即整个客观世界。经中还进而论述了三性、三无性等唯识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认为有的人天生就具备涅槃解脱的因素。有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熏陶才具备这种因素。无论是先天就有,还是后天才有,都需要努力修行,才能逐步达到“究竟位”,得到解脱。

    《唯识三十颂》言简意赅,虽然只有三十首偈颂,却系统阐述了瑜伽行派理论与实践,所以在古印度影响很大。先后有德慧、安慧、难陀、护法、亲胜、火辨、净月、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人为这部著作撰写疏释,这十个人被人们称为“十大论师”。玄奘到印度取经时,不但系统学习了《唯识三十颂》等唯识著作,并取回了十大论师的注释。起先玄奘打算把这十部注释一部一部全都翻译出来,后来听从他弟子窥基的建议,以自己的师祖护法的注释为基础,杂糅其余九家,编译为一部,称《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因是玄奘杂糅诸家学说,剪裁组织而成,故此各家原说已很难分辨。由于玄奘是以护法的观点为基础的,所以其他各家的观点,凡相同者均从略,不同者则以“有义”字样提示,另存其说。玄奘一般都把他认为不正确的观点放在前面先叙述,然后把护法的结论罗列于后,表示“正宗”所在。这部著作出现后影响很大,是中国佛教法相宗的基本典籍之一,至今仍是研究唯识思想的基本资料。由于护法等人的注释在印度已失传,故该书对研究印度佛教也有重要价值。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