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二十论》讲了些什么?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唯识二十论》是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著作,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宗依据的主要典籍之一。

    也称作《二十唯识论》或《摧破邪山论》。古印度著名僧人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异译本有北魏菩提留支译《唯色论》(又名《破色心论》),一卷。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一卷。此外,尚有梵、藏本传世。

    该论共由22个偈颂及对这些偈颂的解释组成,着重论述“唯识无境”的理论。世亲认为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对象。识生起后,可一分为二,把自己的一部分转化为自己认识的对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实际上都是心识的变现,本身并非是客观的真实存在。

    与从正面系统论述“唯识无境”理论的《唯识三十颂》相比,本论更着重于破斥其他学派对唯识理论的批评。例如其他学派的人士从经验事实出发,批评说:

    若识无实境,则处时决定,

    相续不决定,作用不应成。

    意思是说:如果说只有人的识才是真实的,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识的变现,是虚假的,没有实际的境界。那么,为什么非要到了某一确切的地点(处),比如高山附近才能看到高山,不能在任何地方想见就见呢?为什么只有到某一确切的时间点(时),比如过节的时候才过节,不能任何时候想过就过呢?针对同一个对象,例如同一座塔,无论谁来看,塔都是这样,不会因为看的人不同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塔的存在(外境)是确定的,而不是由人(相续)决定的。再说,如果一切都是虚假的,那为什么虚假的蚊子叮人,人也会有痛(作用)这种感觉呢?

    针对这些问题,世亲回答道:

    处时定如梦,身不定如鬼,

    同见脓河等,如梦损有用。

    意思是说,你们所谓真实看见、真实摸到的东西,其实并不真实,这就和人做梦一样。人做梦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梦,还以为梦中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把梦中的山(处),梦中的过节(时)都当作是真实的,其实当然都是虚幻的。至于说同一事物无论谁来看,本身都不变化,这也并不能证明这个事物就是脱离人的识而单独存在的。你们不是知道饿鬼的故事吗?这些饿鬼由于前生造了业,所以现在要受罪,没吃没喝,又饿又渴。明明看见一条大河,清水涟涟,等这些饿鬼奔过去,只见满河流动的是脓,是血。之所以会有这些幻化,是由于饿鬼本身的业力。同样,由于人们共同的业力,所以见到的东西自然也就相同了。至于说虚假的东西不会有具体的作用,假蚊子叮人不会痛,这就不对了。比如有人在梦中与女人性交,醒来发现自己遗精了。梦中的女人当然是虚幻的,但却引起遗精这样的事,怎么能说虚假的事物没有真实的作用呢?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世亲用梦、用地狱来作反驳对方的论据,似乎十分可笑。但在古代,人们不能正确地解释梦,也都相信地狱的存在,则世亲的反驳就十分有力了。所以世亲把他的这些反驳堂而皇之地载入他的这部名著。这也说明哲学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当时社会一般科学技术水平及科学思想水平的制约。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