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传佛教:灿烂的雪域文化

作者:出处:
分享到:

 
    藏传佛教,或称藏语系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一词,藏语意思为“上师”)。

    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分“前弘期”和“后弘期”。

    藏传佛教的各派,其实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

    西藏原有宗教的苯教,在后弘期中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本教中的一部分内容也渐渐成为藏传佛教中的一个派别。

    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的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严格遵行。

    宁玛派:前弘期所传“密宗”

    “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因为该派遵循前弘期所传之密宗,相对于后弘期依据新译经典之新派而言,称之为宁玛派。

    11—12世纪时,西藏僧人中被合称为“三素尔”的素尔波且·释迦生、素尔琼·喜饶扎巴、素尔琼·卓朴巴及绒·却吉桑布,都尊奉莲花生为开祖,根据其入藏所传的密咒和所遗留的伏藏进行修习传承,遂成一派。

    此派以普贤为本初佛,根本密典为现存藏文《大藏经》秘密部中之18部怛特罗,但通常所奉行者仅有文殊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差遣非人、猛咒咒诅、世间供赞等八部。

    宁玛派将全部佛法分为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事乘、方便乘、瑜伽乘、随瑜伽乘、无极瑜伽乘等九乘。前三乘合名为“波罗蜜多乘”,即显宗,为化身释迦牟尼所说;后六乘合名“真言乘”或“金刚乘”,即密宗,其中四、五、六三乘为报身金刚萨埵及大日如来所说;七、八、九三乘为法身普贤如来所说,此普贤如来亦名本初佛,大圆满法即属于第九乘。

    宁玛派的教授,有多种传承,如诸佛的密意传承、持明表示传承、常人耳闻传承,另外又有受命者授记传承、有缘者埋藏传承、发愿者印付传承。

    然而,一般的传承则指经典传承、埋藏传承、甚深净境传承。

    经典传承,又可细分为幻变经之传承、集经之传承、大圆满之传承等。

    埋藏传承,相传是初期的大德如莲花生等,因见传道的时机未成熟,故将修共不共悉地的教授,埋藏于崖石或隐密处,并加持之,使其经久不坏,发愿使之与有缘人相遇。当因缘会遇之后,则开藏取经以弘扬。

    甚深净境传承,指修行者得到相当证德时,于定中、梦中,或于醒觉中,感得诸菩萨或师长的现身说法,此种教授多为与修行者修证相适应的法门。

    宁玛派根本密典有18部怛特罗:《大圆满菩提心遍作王》、《金刚庄严续教密意集》、《一切如来大密藏猛电轮续》、《一切如来遍集明经瑜伽成就续》、《胜密藏决定》、《释续幻网密镜》、《圣方便绢索莲花》、《幻网天女续》、《秘密藏续》、《文殊轮秘密续》、《后续》、《胜马游戏续》、《大悲游戏续》、《甘露空行母焰然续》、《猛咒集金刚根本续》、《世间供赞修行根本续》等。

    萨迦派:密咒“道果”

    “萨迦”,藏语意思为“白土”,因该派的主寺萨迦寺所在地土色呈灰白,故得名。萨迦教是西藏佛教新派之一,属喇嘛旧教之一。

    该派创立于11世纪,创始人为昆·贡却杰布。其后,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传。

    在佛教哲学上,该派学者的见解不一致,如萨班、绒敦等人持中观自续派见解,仁达哇属于中观应成派,释迦南杰起初是中观见,后转为唯识见,又转为觉囊派的他空见。此派特别推重“道果”教授,对其的解释也存在分歧。

    根据龙树一派的说法,据说修萨迦派的教法有三个次第,用佛经式的韵体文来说,就是“最初舍非福,中断于我执,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最初舍非福”的意思是,一个人应当想到他今生能投胎为人,而没有堕入地狱、饿鬼、畜牲道中去,是由于前世所积善修德而得来的,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作为人就要珍惜这个结果,就要勉励自己,防止做坏事。

    认识了“最初舍非福”的道理,就能够努力做止恶修善的事,但要想完全脱离苦恼和流转轮回,那就必须断除“我执”,即能把一切有形或无形的事物从思想上断除掉。

    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办法才能断除“我执”呢?首先应该想到:我们的身体假如没有父母的因缘巧合,是不会存在的。人是如此,世间万物也是如此,所以宇宙间的万物都不是实有。所以要把世间的一切都看穿看透,以便断除任何欲念,并靠着断除欲念来解脱痛苦。

    如果一个人只抓住“一切实无”、“一切皆非实有”的话语去认识和理解世界,那就是犯了“断”的毛病,因为那些只知抓住“一切实无”的那些犯了“断见”的人,就会认为生无由来,死无去处,因果也是无,善恶也是无,引伸开去,他就可以不做善事,尽做恶事,这比那些没有断除“我执”的人更危险。

    佛家认为“不落断常两边,方为无执之中道”,有些近似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一个人在断除“我执”以后,不仅要必须防止“断见”,还要防止“常见”,应该要走中道,这就是称作“后除一切见,知此为智者”。

    噶举派:“大印”传承

    “噶举”,藏语意为“佛语传承”,汉译为“口传”。由于这一派特别看重密法的修习,而这些密法的修习又全靠师长口授,因此他们就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那些密诀,所以这一派得名为噶举派。

    噶举派是西藏地区的主要佛教宗派之一,分为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两个系统。二者在印度同源,后来传至西藏,因传播地区不同,它的规模和势力也大不相同。

    达波噶举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四大支系,分别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戎噶举,其中岶竹一系又分出八个支系,总称“四大八小”。

    噶举派的修法以“修身”(修身指在呼吸、脉、明点等生理方面作工夫)为主,主要内容是从类似气功入手,修到一个程度,得到一种感受,达到某种境界。

    大体来说,噶举派是先从所谓的“拙火定”入手,然后修行“那饶六法”等修法,最后亲证所谓“万有一味”、“怨亲平等”、“染净无别”、“明空无别”、“空乐无别”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他们称其为“大印”。

    噶举派重视“大印”传承,而且不重视文字,主要重在论理,即通过理论达到通往“大印”的智慧,并且信奉能使自己获得“大印”智慧的师长为根本上师。

    大印原是对受过灌顶者进行传授的密法。传到达波拉结时,兼而包括显宗内容。于是,大印有显有密,而且在噶举派各支系中各有偏重。

    根据达垅·阿旺南杰所著《教史》记载:“噶举派的特殊教法,如玛尔巴的续释、米拉日巴的艰苦和教授、达波拉结的体性抉择、都松钦巴的风心无别、向蔡巴的究竟胜道、拔戎巴的塞婆和塞朗、帕木竹巴的密咒、达垅塘巴的39种传记、止贡巴的三律仪一要、主巴·藏巴甲热的缘起和平等味,桂译师的信敬和厌世心等,各有殊胜之点。

    虽然以上的每一派系都具备一切所应教授,但各派系也各有着重点发扬的别法,然而就其整体而言,都是噶举派的教义。

    格鲁派:严守戒律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宗派之一,因为宗喀巴创建甘丹寺后,晚年长住在此寺中,所以也称这一派为甘丹派。

    “格鲁”,藏语的意思为“善律”,因为该派倡导僧人应该严守戒律而得名。

    格鲁派的创始人为宗喀巴。在宗喀巴的弟子中,绛央却杰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朱巴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后期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喜饶僧格是密宗寺院举麦扎仓的建立者,这些人都是积极协助宗喀巴创建此派的代表人物。

    格鲁派的教义,认为释迦如来的一代正法,不外乎为“教”和“证”两种。一切“教”的正法,摄在经、律、论三藏之中;一切“证”的正法,摄在戒、定、慧三学之中。

    格鲁派的教义主要是奉承龙树的《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即一切法都是待缘而起,又都是空无自性。格鲁派主张一切法为世俗谛有、胜义谛无;修习兼重止观,使之互为补充而不偏执一端,尤为重视戒学。

    格鲁派主张对于经藏,应该多闻深思,并在对大、小乘的三学上,应该认真修习。对于律藏也应该努力闻思,以成办来戒定二学。对于论藏的闻思修习也不放松,在如实地通达诸法性相之后,成办慧学。

    格鲁派把大乘三藏中所说的“菩提心”和“六度行”,作为从闻思修,入境行果的纲要。

    格鲁派认为,正法是否清净,在于能否实践见、修、行的三种离垢而定;能否实践见、修、行三种离垢,又将依据他们本身是否能够随顺解脱为尺度。

    格鲁派还具备五明学处(五明即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内明),除此之外文法、算术等世间艺术,也非常丰富。

    格鲁派重视僧人学经,有系统的学经制度。学经僧人必须学习显宗的五部大论:《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和《俱舍论》。僧人学完五部大论之后即可通过格西学位的考试。凡是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第一等格西,需要再入举堆扎仓或举麦扎仓研习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方可升任甘丹墀巴。

    格鲁派非常重视寺院的管理制度。其中,母子寺院从属的关系非常严格,僧职人员各司专职,不得越权。寺院管理实行委员议事的形式,任何个人不得垄断寺政。

    觉囊派:“他空见”释时轮

    觉囊派曾经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

    “觉囊”是一个地名,它的全名为觉摩囊,地理位置在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这个地名因此成为觉囊派的名称。

    13世纪时,觉囊寺建立起来,它的创建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藏传佛教伟大人物八思巴的弟子。后来衮邦·吐吉尊追自成一派,由于他的传教中心在觉囊,所以被称为觉囊派。

    觉囊派的教义,在对佛家的“性空义”的意思解释上和所有藏传佛教其他派别都有所不同。它认为事物有它的真实体性,而这种真实体性本身是不能解释它为性空的,只有那些由于人的“虚妄分别”所增加上去的东西,才能说是性空。

    因此觉囊派认为,所谓性空,只能指由“虚妄分别”增加上去的东西是空的,而事物本真,不能说是空的。事物的本真是事物的“自”,而添加在事物上的“虚妄分别”则是“他”,对于“性空”来说是“他空”,而不是“自空”,这点理论就和其他派别有所不同。

    其他派别则遵循龙树的《中论》义,认为一切事物并没有常存不变的实体,它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才说性空。性空是说事物自体本性是空,相对于“他空义”而言,也叫做“自性空”。“他空义”认为事物有它自己的实性,特别是能够引申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众生的佛性和佛的佛性中,并没有分别,以上这些说法的本质是和印度教的湿婆派一脉相承的。

    因此,西藏佛教其他派别的喇嘛们都驳斥“他空义”的见解,认为觉囊派的见解不是佛教。

    但是,觉囊派自称它的教义是直接来自印度的佛理,它的其他教理、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所以觉囊派与萨迦派在观点上较为接近。

    在实修方面,觉囊派属显密兼修,除了在教义的解释上有差别外,与藏传佛教其他派别都无很大差别。

    噶当派:显密兼修

    “噶”藏语意思为“佛语”,当意为教授、教诫,指用佛语来教导人们接受佛教的道理、教义。

    噶当派的奠基人是古格王朝时期从印度迎请的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1045年曾参加迎请阿底峡的居士仲敦巴(1005—1064年)拜阿底峡为师,修习佛学。1055年,阿底峡去世后,仲敦巴应藏北当雄地方的邀请前往建立热振寺。仲敦巴以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弘扬佛法。

    噶当派在藏传佛教中是比较特殊的一派,它的教义以显宗为主。显宗是相对密宗而言的,显宗意为哲理,指通过明显的教理去修证,可向任何人传布。噶当派主张显、密二宗不应相互攻击,而应相互补充。噶当派对修习次第的主张是先显后密。

    噶当派在传承的过程当中形成了三个主要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三派各有自己所依据的经典和教义。

    13世纪晚期,噶当派教典派僧人泅丹惹迟把噶当派纳塘寺所搜集保存的大量藏译佛经编订为《甘珠尔》和《丹珠尔》。这是在佛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藏文《大藏经》最早的编纂本。

    噶当派的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对藏传佛教的其他各派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噶举派、萨迦派的一些僧人都曾向噶当派学习。

    15世纪格鲁派兴起后,因格鲁派的教理是在噶当派教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原来属于噶当派的寺院都逐渐转变成了格鲁派的寺院,从此噶当派融入了格鲁派当中,不再单独存在了。

    我执

    我执又称为人执或生执,为执著实我的意思。因为众生之体,原是为五蕴的假和合而成,如果妄断并执有那个具有主宰作用的实体(即个我)的存在,而产生了“我”与“我所”等的妄想分别,就称为我执。

    《俱舍论》中认为我执有五种错误,分别是:

    1.源起我见和有情见,而堕于恶见趣。

    2.同于诸外道。

    3.犹如越过路而行,不走常道。

    4.于空性之中,心不能够悟入,不能净信,不能安住,不得解脱。

    5.圣法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不能让他清净。

    小乘论则将我执视为万恶之本,为一切谬误与烦恼之根源。

    《成唯识论·述记》认为烦恼障碍的种类众多,都是以我执为根,生起诸多烦恼;如果不执我,就无烦恼。

    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两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

    “达赖”是藏语“嘉措”的蒙古称呼,而“嘉措”在藏语中则意为“大海”,乃是对高德喇嘛的尊称,并非为达赖专用的词语,所以在许多大喇嘛的法名中,经常夹有“嘉措”的字样。“喇嘛”的意思为“上人”或“上师”。

    在西藏,达赖喇嘛则被认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但是,据说在西藏本土并不使用“达赖”这个名称,仅是在外交上才使用这个词语。

    达赖的尊称有:①嘉穆官林宝伽,意为救护尊者。②盖瓦林宝伽,意为得胜尊者。③达穆前堪巴,意为一切智者。而对那些达赖近侧的人员,则多称其为“布格”,意为大内。

    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的顺义王俺答汗迎请索南嘉措到青海进行传教,俺答汗则赠索南嘉措以“法王金刚持达赖喇嘛”的称号,意为“遍知一切德智如海之金刚上师”,用以表示敬意,这即为达赖名义之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