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大藏经》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佛教经典内容丰富,浩瀚成集。

    我国历代都非常注重对佛教经藏的解读和阐释,所以经过长期岁月的经文积累和精华沉淀,逐渐形成各个历史年代《大藏经》的不同版本。

    从古至今,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始终不能影响到各个年代对《大藏经》的编撰。

    这不仅为佛学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文化宝藏。

    北宋年间《大藏经》:《开宝藏》和《崇宁藏》

    《开宝藏》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开始雕刻,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完成雕版13万块。它以《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共480帙,千字文编次天字至英字,5048卷。该藏的形式为卷轴式,每版23行,每行14字,版首刻经题、版数、帙号等;卷末有雕造年月干支题记。

    首次刻的全藏印本曾于北宋雍熙元年(984年)由日本沙门奝然传入日本。此后,还经过三次比较重要的校勘修订,并不断增入宋代新译及《贞元释教录》入藏的典籍,形成三个不同的版本:①咸平修订本;②天禧修订本,曾于乾兴元年(1022年)传入契丹和高丽;③熙宁修订本,于元丰六年(1083年)传入高丽。

    北宋熙宁以后,陆续有新译本增入,到北宋末年,已积累到653帙,6628余卷,增人173帙,1580余卷。

    《开宝藏》以书法端丽严谨,雕刻精良而著称。现存的数卷为开宝年间雕造,并用宋代官用文书的黄麻纸精工刷印,是宋版精品。

    《崇宁藏》是福州东禅院本《大藏经》,它是由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雕造。始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竣工。

    《崇宁藏》的内容共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起至虢字止。

    《崇宁藏》首次采用折装式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个字。

    此后的《毗卢藏》、《圆觉藏》、《资福藏》、《碛砂藏》、《普宁藏》、《洪武南藏》、《永乐南藏》等七种版本《大藏经》均都按此版式进行。

    南宋年间《大藏经》:《资福藏》和《碛砂藏》

    《资福藏》是安吉州思溪法宝资福禅寺《大藏经》。它的开雕年月不详,但是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竣工。

    《资福藏》共599函,1459部,5940卷,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最字,较《圆觉藏》多增51函。

    圆觉、资福两藏版式相同,所收经籍基本一致,而且圆觉版后又移藏至资福禅寺,两者印本不易区别,所以有资福本是在圆觉本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说法。这两部藏经是在南宋景定以后的印本,曾陆续传到日本,各寺所藏甚多。

    《碛砂藏》是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它约在南宋宝庆至绍定年间开雕,在端平元年(1234年)编定并刻出天字至合字548函的目录。

    宝祐六年(1258年)以后,因延圣院火灾和南宋垂亡,刻事曾中断三十年。元大德元年(1297年),由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主持,又继续雕刻,到至治二年(1322年)竣工。

    《碛砂藏》编次从天字至烦字共591函,1532部,6362卷。

    由于经过两个朝代的更迭和战火,原刻版片已经部分毁损,另用其他散刻本补充。因此后来的印本中夹杂元代寺院所刻的补本,甚至还附有翻刻的《普宁藏》数函在内。

    现存于陕西开元寺和卧龙寺的全藏,是在明洪武二十三、二十四年(1390、1391年)间刷印而成的。

    1931—1935年时,曾用这部藏经影印过500部,影印本的《碛砂藏》共60函593册,即经文59函591册,目录1函2册。

    全藏中函卷不详而经名缺佚者还有11卷尚未补入影印。后来根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葛恩德东方书店所藏的明代补抄配本《碛砂藏》和《洪武南藏》本进行查对后,已经有九卷的经名被核实。

    《赵城藏》:经历曲折的典藏

    《赵城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并在山西解州天宁寺刻成。

    《赵城藏》又名《赵城金藏》,它的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让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甚至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大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年)以前,在天宁寺组成了“开雕《大藏经》版会”来负责刻造,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完工。当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崔法珍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并且流通。两年后,崔法珍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同样,它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

    《赵城藏》保留了蜀版《开宝藏》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佚的情况下,它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因此无论在版本还是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末元初,《赵城藏》的部分经版毁于兵火。

    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年),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了《赵城藏》旧刻的内容,但这次的工作比较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不仅每版有22—30行,每行达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

    现存的《赵城藏》是元中统二年(1261年)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由于年久散佚缺损,在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经书;清雍正九年至十一年(1731—1734年),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召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不让《赵城藏》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掠夺,还有一段比较曲折的经历。日本侵略军曾经进攻广胜寺,企图劫走《赵城藏》。中共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它找回,但是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洪武南藏和永乐南北藏:一脉相承

    《洪武南藏》是明代所刻造的三个官版中的最初版本,又名《初刻南藏》。它是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敕令于金陵蒋山寺开始点校,至洪武三十一年刻完。

    《洪武南藏》共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共1600部,7000多卷,在永乐六年(1408年)时遭火焚毁。保留下来的唯一印本,直到1934年才在四川省崇庆县上古寺中发现,已略有残缺,并杂有部分补抄本和坊刻本在内。

    《永乐南藏》为明永乐年间根据《洪武南藏》的重刻本,编次有所改动。《永乐南藏》的经版一共57160块,全藏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共1610部,6331卷。它的经版藏于报恩寺,由南京礼部祠祭清吏司主管批准,供全国各地寺院请印,平均每年约刷印20藏,所以流传的印本较多。

    《永乐南藏》虽然是根据《洪武南藏》重新雕刻的,但书写和镂刻都不及《洪武南藏》工整。

    《永乐北藏》是继《永乐南藏》之后,永乐十九年在北京所雕造的《大藏经》,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完成。《永乐北藏》共636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石字,计1621部,6361卷,它大批刷印分赐全国各大寺院,而后又在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又续刻各宗著述36种,41函,410卷,并入该藏,并附《永乐南藏》4种经卷和目录,计5种,15函,153卷。而且,它改变了折装本藏经的传统版式,加大了字体和版心,每版25行,5个半页,每行17字,字体采用赵体。

    《武林藏》和《万历藏》:明代藏经

    《武林藏》是明永乐末年在杭州刻印的《大藏经》。它于1982年发现,现在仅残存17卷,并为九种经籍的零散卷册。

    《武林藏》是千字文编次,折装本装帧,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武林藏》中两卷的卷末刻有韦陀像,右下角镌有“永乐二十年六月”小字一行;一卷还附粘“释迦说法图”扉画一幅,近似于南宋刻本《碛砂藏》所附的扉画。经卷字体较《永乐南藏》本肥大,按照其千字文编次校对,和碛砂本、洪武本完全一致,基本上可能认定为碛砂本或洪武本的复刻。

    《武林藏》中的《大宝积经》卷一〇一,是补刊本,字体较为草率,无补刊年代。

    但是在全卷的18版中,有8版的中缝都刻有施刊人姓名,大都冠以“杭州施主”字样。卷末还印有“杭州在城大街众安桥北杨家经坊印行”的长方形牌子。

    《万历藏》是指约在明万历十七年至清顺治十四年(1589—1657年)间刻造的私版藏经。它原来藏在广西全州金山寺,后来移藏于山西宁武县延庆寺,1979年初移藏宁武县文化馆。

    《万历藏》是一部比较完整而过去未见记载的《大藏经》版本。全藏678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鱼字,共收经、律、论、集、传等1659部,6234卷。

    《万历藏》现存660函,1563部,5997卷,缺失18整函及少数零本共96部,237卷。

    经过详细比勘,此本为《永乐南藏》的复刻本,由明惠王选侍王氏发心重新刊印,明代官员陆光祖、钱谦益、周天成、吴崇宗等和其他信徒助刻。

    扉画的右下角有“南京桥卢巷内街口印造”。其中仿宋体补雕卷册非常多,并有近四十名写经和刻经人题名。此藏在复刻《永乐南藏》的基础上,增收《永乐北藏》本万历十二年(1584年)续入藏经41函,36部,410卷;最后又编入鱼字函的《天童密云禅师语录》1 3卷。此外,大字函中又有《大胆仁孝皇后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2卷1册。

    《嘉兴藏》和《龙藏》:明清藏经

    《嘉兴藏》是明末清初刻选的私版藏经,又名《径山藏》。它发起于明嘉靖末隆庆初,到万历七年(1579年)基本确定。

    《嘉兴藏》是在万历十七年于山西五台山开雕,一年内共刻500多卷。因为该地气候非常寒冷,于是二十年后又迁到浙江余杭县的径山继续刊刻。后来,又分散在嘉兴、吴江、金坛等地募刻,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才完工,并且由嘉兴楞严寺集中经版刷印流通。

    《嘉兴藏》分为正藏、续藏和又续藏三个部分。正藏210函,完全按照《永乐北藏》的编次复刻,千字文编次天字至史字,末尾附有《永乐南藏》特有的5种,153卷;续藏95函,收入藏外典籍248种,约3800卷;又续藏47函,续收藏外典籍318种,约1800卷。

    《嘉兴藏》除了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折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外,主要是在续藏和又续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内容包括疏释、忏仪、语录等。

    《龙藏》是清代官版藏经,又称为《清藏》。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在北京贤良寺设立藏经馆,由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昼及贤良寺住持超圣等主持,在雍正十三年开雕,乾隆三年(1738年)竣工,雕成经版79036块。《龙藏》共724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1669部,7168卷,它的版式和《永乐北藏》一致。全藏也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漆字,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千字文编次由书字至机字,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契丹藏》:辽国经藏

    《契丹藏》大约在辽兴宗时开雕,又称为辽藏。

    《契丹藏》是在《开宝藏》天禧修订本的基础上增收了《华严经随品赞》、《一切佛菩萨名集》、《随愿往生集》、《释摩诃衍论》、《大日经义释》、《大日经义释演秘钞》、《释教最上乘秘密藏陀罗尼集》等当时流传于北方的特有经论译本,先后历时三十余年刻成。

    根据辽咸雍四年(1068年),燕京天王寺志延所撰《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记载称,这部藏经共579帙,千字文编次天字到灭字。

    以前并未发现有流传的印本,直到1978年修理山西应县木塔时,才在塔中发现50轴残卷;图卷轴本版式为每版24行,每行15—18字不等。

    当然也有例外,即每行字数较为一致的经卷,如《大法炬陀罗尼经》卷十三,“靡”字号,每行均为17字。

    《普宁藏》:精巧古朴

    《普宁藏》是指杭州路余杭县(今浙江余杭)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的《大藏经》。它始刻于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二十七年完成。

    《普宁藏》共559函,千字文编次由天字至感字,1430部,6004卷。

    大德十年(1306年),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从弘法寺本藏经内选出南方版本藏经所缺的秘密经约97部,315卷,刻完编为千字文武字到遵字28函,随同《普宁藏》一同流通。最后又补入约字函的7部6卷,收入元代沙啰巴译的《秘密经轨》5种,《白云和尚初学记》和《白云和尚正行集》2种。

    如果除武字至遵字的28函《密经》不计外,应为559函,1437部,6010卷。

    《普宁藏》基本上是根据《圆觉藏》复刻,版式略小,刻工精巧细致,装帧古朴典雅。

    藏

    藏有四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篮或箧、箧藏的含义,引申为仓库或学之义。藏,含有器与学的二种含义。今日所说的法藏一语,就是指有关圣典的完成或指圣典本身。

    第二种含义:是窝、腔或虚的含义,转而指胎藏、胎儿之含义。后来将其引申为如来藏,而说如来俨然存于众生的心中,就如同胎儿之孕于胎内。

    第三种含义:指盛水的容器,后来转指为所依、坚实、包含等义。

    第四种含义:指所栖处、宅或家等义,将它引申开来,以阿赖耶识即为一切种子所隐伏之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