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西藏之后,就同当地本教进行结合,同时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史传记。通过这些史籍,可以探寻藏传佛教宗源,并且能够将当地特有民俗文化与佛教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达到研习西藏历史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目的。
藏传佛教是集藏族佛教文化之大成者,对于西藏文化、宗教、民俗的研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土观宗派源流》:阐述藏传各宗派
《土观宗派源流》是藏传的佛教史籍,全称为《一切宗派渊源教理善说晶鉴》,由格鲁派学者土观善慧法日著作,成书于1801年。
全书分十二章:①印度外道与佛教各派;②西藏前弘期、后弘期佛教与密咒古派;③噶当派;④噶举派;⑤希解派;⑥萨迦派;⑦觉囊派;⑧新甘丹派,即格鲁派;⑨苯教;⑩中国儒教与道教;(11)中国佛教宗派;(12)蒙古、于阗及香巴拉等地佛教诸派。
全书分为五品:第一品为印度各种宗教哲学派别以及佛教各派的历史;第二品为藏传佛教的宗派史,分章叙述藏传佛教于前弘期和后弘期传播的情况及宁玛、噶当、噶举、希解、萨迦、觉囊、格鲁、苯波等各派的源流;第三品为汉地各种宗教、哲学派别的历史,并分章叙述儒、道等及佛教源流;第四品为分章叙述蒙古,于阗及苫婆罗,即香巴拉是佛教理想中的圣地等各地的佛教弘传史;第五品为叙述此书的编写经过。
《土观宗派源流》在藏传佛教学者编写的史书中,是一部晚出的著作。书中不仅叙述了各个佛教流传区域的各种宗派的源流和情况,而且对于佛教以外其他宗派、学派的思想也作了简要的陈述。
《土观宗派源流》对西藏各个重要宗派的学说、教义阐述都甚为简要,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此书对于汉地流行的宗派也能一反传统的见解,而给予适当的肯定,颇为中外研究西藏学者所重视。
关于此书的译本,在我国,有刘立千的汉译本《宗教流派镜史》。在印度,有达斯英译本。在意大利,有图奇和皮特奇共同翻译的英译本,后者则收入《罗马东方丛书》。
《善逝教法史》:夏鲁派创始人所著
《善逝教法史》是藏传佛教史籍,全称为《善逝教法源流大宝藏论》,由藏传佛教夏鲁派的创始人布顿·仁钦朱著成,本书成书于1322年,也被称为《布顿佛教史》。
《善逝教法史》分为四章:
第一章按照古印度的造论风格,概述讲经闻法的功德和闻、思、修的关系。
第二章记述释迦牟尼诞生、三转法轮及灭寂后的三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的出现和佛教在印度、尼泊尔传播的历史。其中对“南瞻六庄严”,即龙树、提婆、无著、世亲、陈那、法称的生平及著作,也都有简明扼要的介绍。
第三章从叙述吐蕃王统世系开始,到佛教传入西藏期间,分为前弘期、后弘期止,并比较详细地记述了当时吐蕃赞普选派王室、贵族子弟到印度、尼泊尔和汉地学经,迎请高僧传教、译经和建立了僧伽制度等情况,是研究吐蕃宗教史和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
第四章则用大量篇幅对藏地所翻译的典籍作理论性的分析和编目,是布顿对前人译著的整理和总结。
布顿曾经广泛收集显、密经典及有关释论,并以印度、迦湿弥罗、金洲、僧伽罗、乌仗那、萨壑、于阗、汉地和藏地诸大德所译著的各种经论,及丹噶、钦浦、旁塘等目录,那塘《丹珠尔》目录,大译师仁钦桑布译著目录和鲁梅等人对显、密经典的分类为根据,遍览新译的教典及诸寺院所藏经籍,来进行详加考订。
《善逝教法史》分译典为经部和密续部两部分,又各自分为佛说和论疏两类。
经部佛说教典分三法论:①四谛法论,包括《毗奈耶》、《别解脱经》等内容。②无相法轮,包括《般若十万颂》、《二万五千颂》等内容。③胜谛了义法轮,包括华严、宝积等及诸大乘经。
经部论疏教典又分三类:①释经别意,主要是依据三法轮再细分。②释经总意,即因明、声明论等论。③散类,密续部将佛说教典分为四“本续”,在无上瑜伽续的内容中又分父续和母续,或从母续中又分出一部为无二续。
密续部论疏教典分为别释和总释两类:别释类是依据四“本续”分别收其注疏和撰述;总释类则为一般的修法、曼荼罗仪轨、密宗道次第、三昧耶律仪、开光、护摩、会供等著述。
布顿对藏译教典的上述分类方法,已经成为编次《大藏经》目录的规范,他后来所编纂的《续部总目录》和《丹珠尔目录》,则更进一步对旧目录中的著录作了订正,成为后世各版藏文《大藏经》的依据。
《红史》
《红史》是藏文的佛教史籍,由藏传佛教蔡巴噶举派学者贡噶多吉所著。它成书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是研究西藏历史的重要史料。《红史》一向以抄本传世,所以它的异本颇多。
全书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记载印度古代王统及释尊事迹,包括佛教中关于宇宙与人类发生、发展的传说。
第二部分主要记载中原各王朝的历史,上自周朝,下至宋末,一般只记载朝代更迭。然而对于唐代,除了记载帝系之外,更加上玄奘取经,以及文成、金城两公主与吐蕃赞普联姻的事迹,而且在文中申明所写的资料取自汉文史籍。此外,还对合尊大师皈依藏传佛教萨迦派之后,又被元帝赐死的事迹记述甚详,足以弥补汉文史籍不足的地方。
第三部分主要记载元末以前的蒙古王统、帝系。
第四部分是记载吐蕃王朝至萨迦派掌权的藏族历史、教派史,并且对吐蕃王统,以及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等的源流及世系有简明扼要的记载。其中,对噶举派中达波噶举系的噶玛、帕竹、止贡巴等各支系的历史,也分别有介绍。
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年),格鲁派僧人班钦·索南札巴根据《红史》所撰写的《新红史》和西藏的另一部史书,即后出的《青史》——它其中的古代史部分,也参照引用《红史》中的内容。
1961年,锡金甘托克的西藏学研究所用藏文铅字将《红史》刊行问世。1964年,日本的西藏学专家,京都大学佐藤长与大谷大学的稻叶正就,曾经依据该铅字本,对照用相机所拍摄的《红史》原版本,将其翻译为日文本。
此外,1971年意大利藏学家图齐有《新红史》的英译本问世。在汉译本方面,1981年曾刊行陈庆英和周润年的合译本。
《安多政教史》:西藏史海
《安多政教史》是西藏史籍,原名为《多麦教法史》,它的全称为《详论多麦地区佛陀圣教发展史海》,通称为《史海》。
所谓“安多”就是古之“多麦”。“多麦”在元、明时被译为“脱思麻”,所以本书也被称为《脱思麻教法史》。它由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著,吴均、毛继祖、马世林等翻译。
本书版木原藏于夏河阿木去乎寺,后遭到兵乱烧毁,以致流传日渐稀少。1982年,甘肃省民族出版社出版藏文铅印本,并因多麦地区已通称为“安多”,安多大致指今青海巴颜喀喇山以东,包括甘肃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所以署名为《安多政教史》。
作者智观巴·贡却乎丹巴饶吉生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合作丹增部落,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拉卜楞寺鼎盛发展之际。当时高僧辈出,名师如林,著述论说,蔚为风气。作者自九岁起,就在拉卜楞寺阿莽·贡乔坚赞座前钻研内典,兼习诸明处。凡是有关显密义理、天文历算、声明、诗学,以及声律、辞藻的诸多学科,他无不通晓。
作者曾经先后两次赴西藏卫地深造,并遍历安多南北诸大寺院,求师访友,讲辩经义。他所到之处,无不以其学识渊博,有学有证,戒行严谨,德行贤妙而备受推崇。作者除了撰写本书外,还另外编写了有关于天文历算等方面的著作。
《安多政教史》共分为三编十八章,内容主要叙述今甘肃陇南白龙江流域、洮河流域、大夏河流域、青海之黄河、湟水、隆务、大通诸河流域,以及河西走廊、四川之松藩、阿坝、大小金川等处大小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书内详细介绍了大小政教合一的形成,中央政府对这些地区各主要寺院的敕建与其历史作用,各中心寺院的形成与兼并,主要历史人物的成长与作用,若干部落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一些地区的宗教斗争及青海与卫藏的关系等。
此外,本书还罗列了各大寺院之各学院的设立、讲学制度、学级、课程、学位、僧侣数目、活佛府邸以及法会等事项。尤其对于各寺院所属的溪卡庄园,更详细叙述之间隶属关系。
《安多政教史》所含的史料颇为珍贵,所以本书雕版刊行后,不仅流行于藏区,更流行于国外,是国际藏学家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西藏民族政教史》
《西藏民族政教史》是藏传佛教史籍,由法尊著作。它的作者是进藏学习藏传佛教的汉僧,曾经获得最高的格西学位,即拉然巴。
《西藏民族政教史》是汉族佛教徒所撰写的第一部介绍藏传佛教历史的专著,尽管还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但仍然是一部有影响且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综合叙述藏传佛教的缘起,西藏旧、新佛教及古、近代史的分界;第二章为古代史,分别叙述前弘期及后弘期噶当、萨迦、噶举、希解、觉宇、觉囊等派历史;第三章为近代史,主要叙述格鲁派的创立、传布及教义,兼述其他宗派的沿革;第四章为结论,进行总结。
《青史》
《青史》是藏传佛教史籍,由熏奴贝(童祥)著,它成书于1478年。
《青史》全书共分为十五章,除了第一章是叙述佛陀所属释迦族的起源及其世系,佛教在印度的起源和传承,以及吐蕃王朝和唐朝、元朝的帝王世系之外,其他各章均为概述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历史和传承法系。
文中内容分别记述了阿底峡、玛尔巴、俄译师以及廓扎巴、尼古两大法师和释迦吉祥贤、宗喀巴等的生平事迹及其法系;萨迦派道果法与噶举派大手印法的传承;中观、正理因明及弥勒、无著五论以及续部在西藏的译传情况等。
本书在藏传佛教史书中与《善逝教法史》齐名。它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久已失传的众多史料,因此其后的各家史书多以此书为主要依据。
作者对于一些重大史实及重要人物的行事年代的考订,较为翔实可信。
从1949年到1953年,苏联的藏学家罗里赫将此书译为英语,分两卷在印度加尔各答出版。我国的四川民族出版社则将其分为上、下两集出版了藏文本。
《如意宝树史》
《如意宝树史》又翻译为《如意宝珠史》,由藏僧松巴堪布撰写。该书成书于1748年,它的全名可译为《圣国、中国、西藏、蒙古之正法生起次第、如意宝善树》。
《如意宝树史》共分为四部,各部分内容主要是:第一部为印度佛教史,卷首并有文殊师利归敬颂:第二部为西藏佛教史,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叙述西藏起源以及建国后的王统史,后一部分则以四章的篇幅叙述西藏佛教史;第三部为中国佛教史与王统史;第四部为蒙古王统史与佛教史。卷末为结语,叙述本书乃根据各种佛教史、传记类所成。
传记类有《布顿佛教史》、《青史》、《那洛巴传》、《玛尔巴传》等内容。
全书撰述的重点在于对黄教教史的描述。
《贤者喜宴》
《贤者喜宴》是西藏的佛教史书,由西藏佛教噶玛噶举派的活佛巴卧·祖拉陈哇所撰写,也被称为《学者之宴》。因其在1564年成书,刻版于山南洛扎代哇宗拉萨寺,因此又名为《洛扎佛教史》。
《贤者喜宴》的内容共分为五部十七章,内容包括世间的形成、古印度简史、佛教缘起及发展状况、印度王统、吐蕃王统史、西藏佛教各教派的兴起、译师、论师史、噶玛噶举教派史,以及于阗、汉地、西夏、蒙古等地的王朝统治,最后则叙述佛教史。
《贤者喜宴》是一部史料丰富、内容广泛,各章独立的历史著作。另外,文中所依据之资料,许多内容并未在其他史书中所见。作者熏奴贝是《青史》作者的弟子,而且曾经代理噶玛派噶举派黑帽、红帽二派之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