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上了年纪之后,变得越来越美,凡是见过他的人,都会倾心于他的美貌。因为他们知道,所有从自我而来的恶念见到佛陀时都会在他的面前逃窜,这样,他们就可以与佛陀合为一体,从而也就和真谛融为一体。没有一个见到佛陀的人不是这样,而且,在他的面前人人都会沉溺于爱的大海里。
佛陀的面容娴雅而平静,好像是皇家的象牙雕像。他的鼻子突出、纤细,显露出雅利安人的血缘特征;他的眼睛深邃、湛蓝,显露出他言行举止所恪守的信条。他是一个王子,但是却没有任何一个王子能和他相比。因为在他左边行走的是般若,右边是爱,周围是一片阳光。他的言词睿智、犀利,即使那些原来抱有讥讽之意的人见到他后也会为之倾倒。
有一次佛陀托着大钵,来到一块正犁着的田边,远远地站着等候施舍。犁地的是个富人,是个婆罗门的教徒。他一见到佛陀那乞食的样子,就说:“我又耕地,又播种,然后才得食。你也应该耕地播种,闲者不应得食。”
“婆罗门,我也耕地,也播种。”佛陀这样答道。
“但我们怎么看不见尊敬的乔达摩的犁呀!”那个人轻蔑地说道。
佛陀回答说:“我播下的种子是信仰,犁是理解,鞭子是温柔,果实则是不生不死。这样种地的人绝不再受痛苦的折磨。”
那位婆罗门听到这里,心中生出敬仰之情,就倒了一碗奶糊(米粉和牛奶的混合物)递给佛陀,说:“请佛陀吃了这碗奶糊,因为您是一位伟大的播种者。”
此后,这个人决定皈依佛门,做信仰的播种者;一心悟道,再也无忧烦之事。
佛的智慧
释迦牟尼成佛后,就以大慈悲的心情,博大精深的智能,不畏艰苦的精神,开始了40年不间断的弘扬佛法、教化众生的活动。他最初说法,是到波罗奈城的鹿野苑,化度随侍过他的5个侍者阿若侨陈如等人。佛陀在鹿野苑的第一次说法,在佛教称为“初转法轮”。
佛的知识
法轮王,是古时候人们对佛祖的别称。人们将说法称为转法轮。“轮”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大王叫做转轮王,转轮王出世时,空中就出现此轮,预示他前途无敌。这里用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用以表示佛法无边。佛的法轮出现在世上。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将破碎无余,所以把说佛法叫做转法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