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的慈悲观首先要求“等一物我”,即强调一切生命的平等,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都是佛家慈悲精神要拯救的对象,他们都处于苦海之中,都有拯救的必要;他们都有佛性,都有拯救的可能。这种慈悲,事实上已经突破了人类中心的狭隘性,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环保、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更具指导意义。
有一天,观察使裴休来拜访善觉禅师,问道:“禅师有侍者吗?”
善觉禅师回答:“有一两个。”
裴休便问:“在哪儿?”
善觉禅师就呼唤:“大空,小空!”
随着善觉禅师的呼声,只见两只老虎从庵后出来。裴休见了,惊悸不已。
善觉禅师对两只老虎说:“有客人在,暂且退下。”两只老虎吼叫着离去了。
裴休惊魂始定,问:“老师做过什么善事,得到这样的果报?”
善觉禅师静默了一会儿,问:“领会吗?”
裴休答:“不领会。”
善觉禅师说:“山僧常念观音。”
善觉禅师所说的“观世音菩萨”,就是佛家“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化身。“苦恼众生,一称称名菩萨,即时观其声音,皆得解脱。”善觉禅师也是佛家“普度众生”理想的实践者,精诚所至,连斑斓猛虎也变得友善好处。
佛家的慈悲观首先要求“等一物我”,即强调一切生命的平等,也就是说,人和动物都是佛家慈悲精神要拯救的对象,他们都处于苦海之中,都有拯救的必要;他们都有佛性,都有拯救的可能。这种慈悲,事实上已经突破了人类中心的狭隘性,在构建和谐社会、重视环保、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今天更具指导意义。
在佛经中,虎与佛的故事屡有传诵。其中,还有这么一则以身饲虎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一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统率着五千多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摩诃富那宁、摩诃提婆和摩诃萨青。三个王子里,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
有一天,国王和王妃带着王子,率领群臣出外去游玩。国王久住深宫,很少远行,没多久便觉得有些疲劳,就找了个地方休息。而三位王子如同出笼的小鸟,快活地穿梭在丛林之间。忽然,他们发现了一窝老虎。一只雌虎正给两只小虎喂奶,雌虎面黄肌瘦,虎仔活泼可爱,但雌虎为了充饥,似乎正要吞食小虎。
小王子见此情景,就问两位哥哥:“哥哥!你们看那只雌虎瘦得皮包骨头,快要饿死了,但他仍然给爱子喂奶。依我看,雌虎在饥饿的逼迫下,一定会把虎仔吃掉的。”
两个哥哥也同意弟弟的看法,说“如果雌虎饿死了,小虎没有奶吃也同样会饿死的。”
小王子难过地说:“那么,怎样才能让雌虎不吃掉虎仔呢?”
“依我看,除非有新鲜的肉和温热的血,否则它是一定会吃掉虎仔的。”两位哥哥说。
小王子听后进一步追问哥哥 :“那你们说,如果有人把自己的血和肉施给那只饿虎,这只饿虎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吗?”
哥哥肯定地说:“当然能够活下去了。但如果谁把身体施给了饿虎,这个人却是不能复活的!”
兄弟仨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而小王子的内心却有一番考虑,他打算牺牲自己,救活母虎与虎仔。小王子决心已定,陪着两位哥哥走了片刻,向两位哥哥说:“哥哥,你们先走一步。我有一点儿事情要办,随后就来。”说完他独自走入小径,回到刚才那只饿虎停留的地方。他走到饿虎面前,毫不犹豫地将身体投向虎口,不料,饿虎只朝他望了一眼,却闭着嘴巴不吃他。看到饿虎的神情,小王子若有所思。他早已下定决心舍身供养,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小王子干脆找来一截尖锐的木头,往自己身上猛戳,使鲜血汩汩流淌而出。一直咬着嘴唇的饿虎,看到鲜血,立刻恢复了精神,吐出鲜红的舌头,开始舔食王子的鲜血。饿虎喝足了血,又继续吃王子的肉体。
先行几步的哥哥,迟迟不见弟弟跟来,十分担心,忍不住走回来搜寻。他们边找边喊“摩诃萨青!弟弟!”
然而除了风声,四周没有一点回音。两位王子忽然想起刚才弟弟提出的问题,不寒而栗。他们急忙跑回雌虎停留的地方一看,天哪,可怜的弟弟已经被饿虎吃得精光,只剩下一副带血的白骨散落在一旁。
饿虎吃完小王子的肉身,一不小心竟从悬崖上跌下,晕了过去。待它醒来后,回想起刚才的事,又跑回白骨旁不停地徘徊,十分难过。
再说国王休息时,妃子也不知不觉睡着了。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三只鸽子在丛林里游玩,忽然飞来一只大老鹰,抓住最小的鸽子吃掉了。她忍不住“啊”地惨叫一声,立刻惊醒过来,对国王说:“大王!我刚才做一个不吉祥的梦。俗语说,鸽子即是孩子,我梦见三只鸽子里,最小的那只被老鹰捉来吃掉,以至于惊醒。是不是小王子摩诃萨青有什么意外呢?”
国王听到妃子的话,也觉得心惊肉跳,赶紧命令随从分头寻找王子们的行踪。不久,两位王子哭着回来了。父王一见两个王子,就知道事情不妙,着急地问:“你弟弟呢?他怎么没有回来?”
两位王子呜咽悲泣,上气不接下气,一面流泪,一面回答:“弟弟被饿虎吃掉了。”果然不幸被言中了,国王和妃子顿时晕倒在地。片刻,国王和妃子才缓缓醒来,由两位王子在前面引导,率领随从,直奔小王子摩诃萨青惨死的地方。但见血迹斑斑的草地上,只剩下尸骨的残骸。妃子和国王抱头大哭。两位王子和百官随从,也都痛哭流涕,一片凄惨。
其实,舍身饲虎的摩诃萨青王子,死后投身到兜率天上。当时,他还有些怀疑,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竟然能投生到优美的天界。他对眼前的善果感到迷惑,于是运用天眼,察遍地狱、饿鬼、畜生、修罗和人间等五个世界,才发现自己前生施舍的残骸散落在一座山林里,而父母、兄弟正围靠在尸首旁边,痛不欲生。摩诃萨青王子心想:“不能让他们这样下去,我要下去劝导他们。”
摩诃萨青王子即刻离开天界,立在空中,向父母亲百般规劝和训谕。国王和妃子听到空中的声音,仰天央求:“刚才规劝我的,是哪位神明呀?”
“我是摩诃萨青,不久前施身给了饿虎。由于这种功德,现在才能投生在兜率天上。父王啊!有生就有死,这是人世的常情。凡是为非作歹的人,都会下地狱,凡有善行的人,都会出生天界。你为什么还沉陷于忧愁与烦恼之中,而不能够觉悟呢?为何空自悲叹,不去修持各种善事呢?”
国王和妃子当下仍无法明白王子讲的道理,继续问:“因为你心怀慈悲,怜悯万物,即使将自身施与饿虎,也毫无懊悔。可我们身为你父母,一想到你惨死的情状,就为之心痛。这种苦恼与哀叹,不是用语言所能说明的。纵使你持守大悲之愿,可为什么要让我们这样苦恼呢?”
王子看到双亲的愚痴,十分同情,又竭力解释为善的功德和伟大,以打破父母的迷执。经过王子的一番说法与教化,国王夫妇才逐渐醒悟了。
国王吩咐家臣赶造七宝塔,把王子的尸首厚葬。摩诃萨青王子看到父母从悲伤的低谷中走了出来,才安心地返回兜率天宫。
佛家的慈悲常常和猛虎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为动物中,凶猛不过于虎,而佛是主张大慈大悲的,以普度众生为己任,把两者关联在一起,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更衬托出慈悲为怀的观念能驯服凶猛野兽的效果。连凶猛的老虎都能归顺于佛界,还有什么不受佛的慈悲呢?
事实上,这种高僧驯服猛虎的故事在近代曾有人亲眼见证过。一次,大画家徐悲鸿进山探望弘一法师,只见一只猛兽在弘一法师身边走动,一点也没有伤害人的意思,便问弘一法师:“此乃山上野生猛兽,为何在此不伤人?”
弘一法师答道:“这只猛兽早先被人擒住,后来我把它放归山林,所以它不致伤害我。”
饮食男女,声色货利,非能障道也,障道者唯此妄心也。——明僧真可《紫柏老人集》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佛家俗语
我为万物主,万物为我所。若离我我所,则无法不离。——僧肇《维摩经注》
万物本闲,闹之者人耳。人而不闹,天下何事。——真可《紫柏老人集》
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大般涅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