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淡漠物质生活和世俗的荣辱,注重治心,竭尽全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为了心灵的自由严己宽人,利乐众生。在他们看来,生存的意义是自由的,而且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在尊重别人自由的前提之下,自己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换而言之,不要侵犯别人,不要侵犯他人的财富、生命、身体、名誉等,这才是自由的真谛。
佛光禅师和学僧说法、开示、接心,都坐在法堂里的宝座行。所以这个宝座在全寺僧人的心目中是“法”的象征,“悟”的标志,因此又称此宝座为“法座”。
有一次,佛光禅师应邀到南方弘法,一连数日不在,侍者每天仍如往昔地在法堂里洒扫,尤其是佛光禅师的宝座,更是擦拭得一尘不染。一日,中午跑香后,侍者非常惊讶地发现知客师竟然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和信徒讲话。因对方是知客师,侍者不敢表示什么,但一颗心却老挂碍着。到晚餐时,那知客师自然地往宝座上一坐,闭目参禅起来。侍者看了,更是不解,心想:那是禅师的宝座啊!怎可如此不尊重呢?
接连几天,衣钵师、殿主师、香灯师……经常借故在法堂会客,并且很“自然”地都会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安坐。
一天,下殿后,侍者正要到法堂打扫时,看到知客师、殿主师、香灯师等大执事都在堂内话家常,尤其是知客师还端坐在佛光禅师的宝座上,侍者多日来的不平,实在忍不住了,问道:“各位执事法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知客师答道:“法堂呀!”
侍者再问道:“法堂做什么用呢?”
殿土师回答道;“是佛光禅师开示、说法、与学僧接心的地方,谁不知道呢?”
侍者不悦地又问:“既是如此,你们怎可毫不恭敬地在此散心闲话,还坐在禅师的宝座上呢?”
执事法师不约而同地答道:“可是禅师不在家呀!”
侍者脱口而出道:“禅师既然不在,那你们就代理禅师,你们都做住持,请先为我开示接心吧!”
执事法师无言以对。
佛家追求心灵的解脱,以超脱心灵的自由为己任,但佛家也对自由有所约束。自由并非指你在空中飞翔,在这里张开嘴等着果子掉进来;自由是指你身负重任,没人命令你做什么事,而你自己知道怎么做。自由是指有选择的自由,假使每件事都知道怎么处理,又能照顾你的生活和工作,那么你就得到自由,在这之前,都还不是自由。如果你还要让人告诉你怎么做,因为你自己不知道怎么做,那么你还是不自由,不管你多想要自在解脱,你都不自在,因为你还被绑在自己的无明里面。
佛家淡漠物质生活和世俗的荣辱,注重治心,竭尽全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为了心灵的自由严己宽人,利乐众生。在他们看来,生存的意义是自由的,而且是不妨碍别人的自由,在尊重别人自由的前提之下,自己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换而言之,不要侵犯别人,不要侵犯他人的财富、生命、身体、名誉等,这才是自由的真谛。
以不二之语,符不分之理,理智恚释,谓之顿悟。——慧达《肇论疏》
阶位次第,因果相承,从微至著,通名为渐。——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