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水墨丹青处处禅/第二节 鞋儿破 帽儿破 身上的袈裟破

作者:出处:
分享到: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有那么几年,由游本昌饰演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济公》几乎风靡全国,不论走到哪时,都能听到那诙谐幽默的电视插曲。一时间,有关济公活佛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济公活佛。

    人心里都有一杆称,电视剧的热播,电视剧插曲的流行,一方面源于艺术家的成功表现,另一方面更是对那位救人困厄、喜谑谈笑、压富济贫、息人争讼,却又破衣落拓、半疯半颠、形迹无定的济公活佛的喜爱。生活中需要诙谐,更需要公道和主持公道的人。对于千百年生活在不平和困厄中的普通百姓来说,济公活佛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期盼,更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某种补充。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济公活佛这一艺术形象也是如此。人们之所以能创造出济公活佛这样一个鲜活的形象,是因为历史上的确曾有一个叫道济的僧人。

    道济生活的年代约在南宋时期(约公元1129年至公元1202年),字湖隐,号方圆叟,人称济颠、济公。其俗家姓李,浙江天台人。十八岁在临安(今杭州市)灵隐寺出家为僧,剃度师为堂远上人。虽然进入了佛门,但道济却是一个不守戒律的僧人,他吃肉喝酒,四处飘泊,破衣烂衫,一把破扇随身而带。可别小看了那把破扇,热了可以扇凉,冷了可以挡风,有时候,甚至能当作护身的武器,与前来寻衅的人有一把好搏。

    虽然这样不守戒律,但他的老师堂远上人却始终偏袒于他。寺僧们每有责难,甚至时时有将道济迁单出寺的企图,堂远上人总是说,非凡之举出自非凡之人,你们都不及道济。平庸的寺僧们当然只能是敢怒而不敢言,因为他们除了看到道济喝酒吃肉、一身酸臭,甚至当着香客的面扮鬼脸,翻筋斗,实在看不出道济究竟还有什么非凡之举。老师护他一时,却不可护他一世,堂远上人圆寂了,再也没有人偏袒道济了,寺里的僧人们一哄而上,就将道济的那一把破行头扔出了灵隐寺外,道济当然也就被他的师兄弟们扫地出门。

    这时候的道济真正成了一个云游天下的僧人了。不久,他来到杭州南屏山净慈寺,净慈寺的老僧德辉不以形貌取人,他也像灵隐寺的堂远上人一样说,非非凡之人,难有非凡之举。德辉给他一碗饭吃的理由,让他在寺里做了一名书记僧。谁也没有看出,一个破衣烂衫的“马溜子”僧(对流浪僧的称呼),不仅能写得一手工整而秀丽的蝇头小楷,还能写出一首首禅韵悠远的诗词。有一次,有几个秀才听说道济能作诗文,特意携了一坛好酒,将道济请到一座酒楼饮酒。道济有心拒绝这些酸溜溜的文人,但却又禁不住那好酒的诱惑,果然应约而至。坐在那小酒楼上,但见窗外桃花点点,行行白鹭游于水中,好一派春天的美景。那几个文人说,面对如此春景,我们何不就以窗外的春景各作一首诗来,以添酒兴。文人们以防道济有模仿之嫌,就请道济首先来做。道济当即提笔写道:

    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丛轻。

    遥看白鹭窥鱼处,总破平湖一点清。

    几位文人实在看不出这一身邋遢的和尚竟能做出这样色彩明丽,笔触细腻却又充满禅意的好诗来,几个以诗文自赏的文人谁也不敢再拿出自己的诗来。

    那天的道济当然是一番好醉,几个文人却又不肯饶他,趁着他醉成一团烂泥,又拾掇他说,都说你醉中有好诗,我们倒要看看,此时的你还会有什么好诗出来。

    道济半睁醉眼,提起笔来又在纸上写道:

    何须林景胜潇湘,只顾西湖化为酒。

    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

    如果说这一次酒中作诗让道济名扬四海,而道济的另一次行为,更让人意识到,堂远上人说得没错,这个疯疯颠颠的和尚的确是一个非凡之人。

    一场无名天火,净慈寺几座殿堂顷刻间被化为灰烬。道济自告奋勇地要求出门化缘,说建寺所需的原木由他包了。他来到钱塘江上游的一处山林,施主是个小气的人,但也不好拒绝僧人的化缘,施主问他,师父共要多少原木?道济说,袈裟遮处,任由我伐。施主说,袈裟遮处能有几何?就任你伐吧。道济脱下袈裟抛向空中,只见那一领袈裟随风升空,一下子遮住当顶处的太阳,一整座山头尽在阴处。施主知道这是一位圣僧,只得同意任由他伐。又见他未带一个伐工,便又问他,你一个和尚,能伐得多少木头?道济说,无须你急,明天你且上山来看。

    第二天那位施主来到山上,但见满山的原木都被道济伐尽。再看那钱塘江上,一棵棵原木随水而流,满江尽是道济伐下的木头。

    几天后道济回到净慈寺,寺僧们问他,你夸下海口,现在怎么不见一根木头?道济将他们带到寺中的那口水井旁,见那井里一棵原木浮在井口。寺僧们用铁钩钩出那根原木,又一根木头浮出井口。大家直忙了一天一夜,净慈寺的院子里山头一样堆满了建寺所需的所有原木。

    道济井中取木的事谁也不知是传说还是真实。总之,南屏山净慈寺的那口水井至今仍在。但凡知道这段传说的游客,来到净慈寺都会特意去寻这口神奇的水井,都要伸头看看,那井里是否还会有一根木头浮在井口。

    像一切功深力到的高僧一样,六十岁那一年,道济预知时至,无疾而终。临终前作下一偈曰: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破西壁。

    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