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阗城五六里的地方,也就是喀拉喀什河的岸边,以前曾建有一座庙,叫萨迦耶仙寺。它就是唐代高僧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描写的婆摩若僧伽蓝。寺庙里有一座佛塔,高有十几丈。这座寺塔很受当地人的崇敬,因为寺塔内常有五彩斑斓的神光出现。说起这座寺塔的来历,还有一段颇不平凡的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从很远的地方化缘而来的和尚,他经历了数不尽的曲折和磨难后,来到了喀拉喀什河畔,因贪恋这里的美丽风景,便走进附近一片茂密的树林中,找了块地方住下了。他要在这里继续修行,以求得佛门正果。也许冥冥之中神灵的保佑吧,自从他住下来后,神奇的佛光便常常照亮附近的山林。
一天晚上,于阗的国王饭后在宫中散心,信步登上了高楼,随意远眺,忽然发现了这片树林中时时闪耀的佛光。国王十分奇怪,便问属下这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佛光出现。侍臣们告诉他说:“那个地方是一片山林,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在树林中修行。自从他来了以后,这佛光便常常出现了。”
国王听了更加好奇了。一天,他理完国政后,便召集了侍从,乘着马车来到树林,只见那和尚端坐在一块石板上,两眼微闭,不发一言,通身隐现出一片红光。明白人一看便知道,这正是和尚进入了“禅定”的时刻,也正是佛门修行的一个紧要关头。于是国王不敢惊扰他,只是默默地立在一旁仔细观察。过了足足有三柱香的功夫,和尚身上的红光才慢慢地隐去,徐徐睁开眼睛,向等候在旁边的于阗王合起双掌,打了个问讯。
看着和尚一举一动所显现的佛门风范,于阗王钦佩不已,当下便邀请和尚到自己的王宫里去。和尚客气地说道:“这里的山林秀美,环境幽静,我已经惯了,如果让我去您的宫殿居住,会很不适应的。况且修行佛道之人,不应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生活的安逸,而应潜心悟道,所以:这里最适合我。至于您的好意,我已心领了。不过,但愿这是最后一次,我不愿意听到人们在我面前谈论享受和安逸的事情,还请您原谅。”
和尚的一席话,软中带硬,句句透出讥讽的锋芒,如换个好面子的人,肯定会受不了的。于阗王是个贤明的君主,自然不在乎这些。他不但不生气,反而从心底更加敬重这位一心向佛的异邦和尚。
于阗王回宫之后,很快派来了大批工匠,在这片山林中造起了一座十几丈高的佛塔,并建造了大规模的寺院。寺院建成那天,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四方百姓都来朝拜庆贺。禁不住于阗王一再盛情邀请,和尚终于搬进了寺院。
过了一些时候,于阗王不知从什么地方得到了几百粒舍利。他自然是高兴万分,遍邀国中的文武百官进宫观赏这些无价之宝。但在兴奋之余,又未免有些遗憾,心想:“要是早一点儿赶在建造寺院之前得到这些珍贵的舍利就好了,那么在建寺塔的时候,就可以把舍利安置在塔中。这样,我国的这座寺院,不就会成为世人朝拜的佛门圣地了吗?”
自从产生了这个想法,他便开始盘算,是再建一座安置舍利的佛塔呢?还是把它们安置在现在寺院的什么地方?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正当他绞尽脑汁的时候,忽然想到了住在寺院里的异方和尚。对,何不找他想想办法呢?于是,他立刻下令备好车马,来到了寺院,急急忙忙找到那和尚,把这一切告诉了他。和尚见他激动焦急的样子,胸有成竹地微微一笑,说道:“大王不必着急,您如想把这些佛舍利放到塔下,并不太难,我尽力给您办到就是了。不过您要先做好准备工作。”
国王迫不及待地问道:“要准备些什么呢?”
和尚说:“您先做一个金匣子,把佛舍利装进去;再做个银匣子,把金匣子装进去。以此类推,把银匣子装进铜匣子里,再把铜匣子装进铁匣子里,最后,把铁匣子装进大石函里。这一切都做完后,请把石函送到这里就行了。”
于阗王听了,连称照办,便急急赶回了王宫,找来工匠,马上动工赶造。没过几天,就做好各种匣子,装好了佛舍利,最后放进了石函里。于阗王做完这些工作,便找了一辆最名贵的马车,将石函装上车,然后便带领了文武百官、侍从仪仗,后宫妃嫔及王子王孙们,组成了浩大的仪仗队伍,虔诚恭敬地护送着石函,来到了和尚居住的寺院,即萨迦耶仙寺。
方到寺前,只见和尚早已迎了出来。相互施礼问候之后,他便和国王及文武百官们一道,将舍利函敬请到那座佛塔前。国王及百官们都要亲眼看着和尚如何施展神通,将石函安到塔底。
只见和尚沉稳地走到塔前,用右手轻轻一拔,像捏个小玩艺似的,便把十几丈高的佛塔拔出来。然后他伸出左手,将塔稳稳地托在掌心,对于阗王说:“现在你可以叫人把舍利函放到塔下了。”
于阗王及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好半晌才醒过神儿来。国王赶紧命手下到塔座上挖土成穴,把石函小心地放进穴洞,然后撤了出来。
那和尚不慌不忙,将佛塔又放回到原来的地方。再看那塔,放得严丝合缝,一点儿动过的痕迹也没有。
国王等众人看到佛门弟子竟有这样大的神勇,无不从心底感到由衷的佩服,顿时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仰慕之心。国王当即言明自己皈依佛教,其他人也纷纷表示愿皈依佛门。
从此,佛教便在于阗国大大地兴盛起来,全国百姓几乎都成了虔诚的佛教徒。
而这位大显神通的和尚是谁呢?他就是后来修得正果金身的如来佛祖座前的得意弟子——有名的“虚空藏菩萨”。
——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