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珠

作者:出处:
分享到:

 

    从前,阎浮提有一个名叫勒那跋弥的国王,号宝铠。他统治的国家,疆土辽阔,物产丰富,手下有五百个小国王分别治理着各地。在他的后宫里,有五百名嫔妃彩女,个个千媚百娇,美若天仙。但令他忧心的是,他虽已年过半百,这五百个嫔妃却没能给他生一个儿子和女儿。他想要有几个儿子,就天天向日月天地、山海河川等神祗祈祷,希望诸神能赐给自己一男半女。但是好多年过去了,他仍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国王为此更加苦恼不安,心里常想:“直到如今我还没有一个儿子,万一哪一天我命归西天,没有人继承我的王位,天下可就要大乱了,百姓就会遭殃。因为我手下的五百个小国王本来就不和睦,互不服气。万一我真地死了,他们一定会互相争斗,以强凌弱,滥杀无辜。这难道不是我没有儿子的罪过吗?”想到这里,他更是忧虑万分,不知怎么才好。

    有一位天神知道了国王的心事,就托梦给国王说:“在城外的树林里有两位隐修的仙人,其中一个仙人浑身上下金光闪闪,聪明机智,品德高尚,没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你如果真地想要儿子,你可以去求他来世到你家里投胎。只要你诚心诚意,他一定会答应你的要求的。”国王从梦中惊醒,细细品味,十分高兴,立即让大臣备好车马,带着几个侍从来到城外树林中,找到那位金色的隐修仙人。国王向仙人说明来意,并苦苦哀求:“我们国家后继无人,使我夙夜不安。恳求大仙降生我家,以继承祖宗基业,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仙人见国王诚心诚意,不忍拒绝,便满口答应下来。这时另一位隐修仙人也走了过来说:“我也投生到你家去。”国王听后更是满心欢喜,喜不自胜,辞别两位仙人回到王宫。

    过了一段时间,金色大仙闭目长逝了。与此同时,宝铠王的正妃苏摩夫人怀孕了。这位聪明异常的夫人,立刻判断出自己肚里的孩子是一个男孩。她告诉国王:“我所怀的孩子,必定是个男孩。”国王及满朝文武百官,无不为之激动和兴奋。国王当即命令侍女要精心照顾苏摩夫人,保证她食精衣软,生活舒适,称心如意。还特意叮嘱左右必须注意保护苏摩夫人的安全,不让她到危险的地方去。

    时光流逝,转眼之间,十月期满,苏摩夫人生了一个男孩。只见他相貌端正,额宽耳方,皮肤呈金色,头发为绀青色,身上还具备了许多伟人的特征。宝铠王及满朝文武大臣无不以手加额,同声庆贺。大家将太子视为掌上明珠,备加爱护。这天,国王请来一位相师,为太子看相。这位全国最好的相师仔细观察太子的各种特征后,便说:“这孩子的命相之好,真是世间少有。他的聪明智慧及各种功德,无人可比。”国王闻言,非常高兴,便请相师替太子起名。相师问:“苏摩夫人自打怀上孩子后,有什么特殊情况吗?”国王说:“这孩子的母亲过去性情狭隘,易嫉妒,见人立功就烦恼,见人有过失就高兴,还爱搬弄是非。但怀孕以后,性情脾气完全变了,变得完全像另一个人了。不仅仁慈宽厚、敬爱圣贤,而且喜欢修习、怜老惜贫、乐于布施,待人特别友好。”相师听罢,不住地点头,称赞说:“善哉!这就是怀中的孩子具备的优良品德在母亲身上的反映啊。”于是为太子起名“迦良那伽梨”,即“善事”的意思。

    金色大仙去世不久,另一位仙人也突然去世,投身于宝铠王的第二个妃子腹中。十月期满,那妃子也生下一男孩,身体、相貌与普通儿没什么差别。宝铠王又把相师召来,为小儿看相。相师仔细看了几遍后,说:“这个小儿很平常,其福德才智与一般人相同。”国王又让相师起名。相师问:“这孩子的母亲有什么变化吗?”国王说:“他的母亲一向性情温顺,宽厚待人,乐意成人之美。但自怀孕后,性情大变,变得妒嫉贤能、喜欢恶行,见别人比自己强就处处挑剔惹事。”相师说:“那是因为这孩子的品行转移到了母亲的身上,才会这样的啊。”于是便给这个男孩起名为“波婆伽梨”,即“恶事”的意思。

    宝铠王把满腔的爱心和希望都灌注在长子迦良那伽梨身上,尽可能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还特意为他建造四时三殿:冬天居住在温殿,温暖如春;春秋居住中殿,不冷不热;夏天住在凉殿。凉爽宜人。每殿都派了许多歌伎舞女,服侍太子起居,陪伴太子。太子渐渐长大,宝铠王又请来国内的饱学之士、硕学鸿儒来当教师。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长大的太子,果然聪颖超人,于历代名书经典、十八种学科,不但精通,而且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

    一天,太子迦良那伽梨要求出宫游览。宝铠王答应了。并赦令市民把城市里的大街小巷清扫得干干净净。太子就骑着一头大白象,大白象身上备有金银雕饰的鞍子,披着五彩织锦。前后由千骑万乘马车相随,威风凛凛来到街上。百姓们仰慕太子,纷纷出来观看。道路两旁,人山人海,连路旁的楼阁上也都挤满了想一睹太子风采的百姓。人们看到太子相貌威严,人中少有,不由赞叹不已,都说太子就像大梵天神重降人间。

    忽然,太子在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一群乞丐,他们个个身体枯瘦、衣衫褴褛,手拿讨饭碗和打狗棍,正向路人苦苦乞讨,样子十分凄惨。太子问:“他们怎么会成为这个样子?”大臣们回答:“这些人,有的自幼失去父母双亲,无人依靠;有的鳏寡无后,无所依仗;有的身患疾病,不能劳作;有的则横遭土匪劫掠,他们身无分文,为衣食所迫,不得已沿街乞讨,以求生机。”太子听罢,心中十分怜悯,也感到很难过。

    向前走了一会儿,太子看到几个屠夫正在宰羊杀猪,操刀卖肉。太子忙问:“你们为什么要做这种杀生的事呢?”屠夫们回答:“我们并不乐于此道。可是我们的祖祖辈辈都以此为业,不这样干的话,就不能维持生活。”太子听罢,长叹不已。

    向前走是一块田地,只见一群农夫正在耕地。农夫耕地时翻出许多蛰藏在土中的虫子,田间的蛤蟆一见,个个跳过去把小虫吃掉。太子正为小虫的命运悲叹,只见又爬过来几条蛇,四处追食那正在吃小虫的蛤蟆,蛇便饱餐了一顿。这时,蛇蠕动着圆圆的身躯正要回洞,突然又飞来几只孔雀,孔雀一见蛇便猛扑上去,爪抓喙啄,这些蛇很快就成了孔雀的美味佳肴。太子见状,便问农夫:“你们干吗耕地?”农夫回答:“耕地乃是我们的职业。耕完地可以在田里播种,然后才能收获五谷,才有饭吃,才能给国王交纳租税。”太子叹道:“农夫为了生存,竟不得不杀害众生,既劳身又劳心,真是太辛苦了。”

    太子再往前走,看见一伙猎人正挽弓搭箭准备射击飞鸟。远处还布了几张网,有些野兽陷在网里,正惊恐万状地大声悲鸣,拼命挣扎。太子忙问:“你们想干什么?”猎人说:“我们全凭捕鸟提兽来养家糊口。”太子听罢,一言不发,转身走了。

    前面是一条河,太子看见一些渔夫正在张网捕鱼,并把捕到的鱼堆放在岸上。鱼儿离开了水,在岸上拼命乱跳,一会儿就鳍折鳞伤、奄奄一息,狼藉满地。太子问:“难道你们非打鱼不可吗?”渔夫答:“这是我们的谋生职业,正是依靠捕到的鱼儿,我们才能吃饭穿衣。”太子听罢,不由仰天长叹:“可怜的众生啊!为了衣食生活,竟如此残杀生灵,这样的罪孽实在太大了,以后将会有什么样的报应呢?”

    太子回到宫中,终日闷闷不乐,对出外游览所经历的一切念念不忘,总想去改变这种状况。一天,他来到宝铠王处,说道:“父王,儿有一个愿望,希望您能恩准。”国王说:“儿啊!你说吧,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答应你。”太子说:“我这次出宫游玩,看到百姓为了衣食,不惜屠杀生灵,罪孽日益加重,甚为可怜。希望父王能打开国库,尽取其中珍宝,用这些财物布施天下百姓,解决他们的困苦。”国王对太子十分钟爱,一向对他百依百顺,马上答应了这一请求。

    于是,太子让大臣通告天下:“迦良那伽梨太子将大放布施,凡贫穷困乏,难以维持生计者,都可来领取。无论金银财宝,还是衣物饮食,都可以来领取。”出榜之后,太子便着人打开宝铠王的仓库,取出各种宝物,堆放在各个城门口及闹市中心,按人所需,发放布施。于是各小国的沙门、婆罗门、贫穷百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纷纷来到京城。凡是需要衣服的,太子就给他衣服;凡是需要饮食的,太子就给他饮食;凡是需要金银财宝的,太子就给他金银财宝。总之,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得到了满足。

    消息越传越远,住在边远地区的民众也来到京城领取布施。眼看国库中的财物已用去了三分之一,而四方来乞求布施的人还络绎不绝。这时司库大臣有些不安,便去禀告国王:“大王统领着五百小国,各小国经常派遣使者前来,每次都必须颁赐财物。而今太子布施天下,已用去国库的三分之一。请大王快快作出决定,以免后悔莫及。”国王便道:“我这个儿子一心想要拯救天下贫困百姓,他这是一片好心啊。若是阻止他的善行,必然会使他烦恼,还是随他的愿望去做吧。”过了一段日子,太子布施用去了国库财宝的三分之二。司库大臣急了,又向国王报告:“太子布施不止,国库财宝已用去三分之二。剩下的财宝无论如何不能布施出去了,万万不可挖空国库啊。愿大王深思,以后莫怪我们劝谏不力。”国王感到很为难,沉吟半天,便对司库大臣说:“我对这个儿子的喜爱,是世上任何事无法比拟的。实在不忍心公开拂逆他的心愿。这样吧,你暂且锁上库门,太子来取宝时,你就设法悄悄避开他。若他要得很急,你再把库门打开。你可装作工作很忙的样子,不要使太子产生疑心。”司库大臣心领神会,回去之后,每当太子来索取财物时,便托故到其它地方去。太子来领财物,有时能领上,有时就领不上,不能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了。时间一长,太子也感到有点不对劲。他心下暗想:“一个小小的司库大臣,哪来那么大胆量,竟敢违背我,这一定是父王让他这样干的。身为王子,父王之命,不可不从。按理说,当儿子的是不该把父母的库藏都用光。现在国库中的财物所剩无几,即使将这些财物全部布施完也解救不了所有的穷人。我得想个好办法,能得到施舍不尽的财宝,继续布施。”

    于是,太子就到处向人打听:“在这个世界上,究竟干什么事才能发大财,才可以使自己的财富多得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就说:“如果能不辞辛劳到远方去经商,就可以发大财。”有的人则说:“如果能不怕风吹、不怕日晒,勤劳耕地,广播五谷,就可以发财致富。”有的说:“如果多多养活六畜,几年后牲畜兴旺,也可以盈大利。”有的说:“如果不怕牺牲性命,敢于出海泛舟,到龙宫去求得如意宝珠,就能得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太子听了大家的议论,暗暗想道:“无论是经商、种地,还是饲养牲畜,都不适合我去做。再说,就是我投身去干这些事,也赚不了多少钱,根本不够我去布施。看来只有入海到龙宫求宝,才合乎我的心意。我应该努力去办这件事。现在只是要想个办法,争取父母亲的支持。”

    善事太子打定主意后,思虑了几天,制订了一个计划,于是便来到王宫,对父亲说:“父王,我打算入海去寻求珍宝,拿回来布施给贫苦百姓。这样就不会把父王长期积蓄的库藏用完了。请父王及母亲大人理解我的心意,支持我的决定。”宝铠王与苏摩夫人听了善事太子的陈述,没想到儿子会有这个主意,不禁大吃一惊,连忙说:“你怎么会有入海求宝的想法呢?如果你想布施,你尽管提出好了,我们会尽量满足你的,我们甚至于可以把国库内还剩下的财富全部交给你。我们实在不能同意你入海求宝。因为你也知道,海上航行风险极大,随时可能碰到黑风和罗刹鬼,还会有像大山那样的摩竭鱼兴风作浪。无数的人经不住大海的诱惑而丢了性命,百余人下海,最后只有一二人回来是常有的事。你想想,我们是那样地爱护你,会同意你下海冒险吗?你自己又何必投身到这么危险的境地中去呢?你如真的下海,我们做父母的将寝食不安,王公大臣及黎民百姓也都会担心的。难道你忍心这样做吗?我们劝你还是早早打消这个念头,不要再在我们面前提这件事了。”但是,善事太子救济贫苦百姓的主意已定,因此尽管国王夫妇苦口相劝,讲尽理由,也丝毫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他对父母亲说,我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一定要实现自己的愿望。可是国王夫妇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愿意作半点让步。于是,善事太子便伏身趴在国王的面前,神情严肃地说:“我希望父王考验考验我,让我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你不让我去试试,我会抱憾终生的。这还不如让我死了好。因此如你不答应我的要求,我就趴在这里,不吃不喝,永不起来。”国王、苏摩夫人及宫内的人见太子真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都来劝他起身。可无论谁来劝他,善事太子只有一句话:“不让我入海,我就死在这里。”说完便一动不动地趴着,谁也拉不起来。一天过去了,二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四天过去了,五天过去了,六天过去了,善事太子滴水不进,粒米不吃,就这么趴着,眼看已气息奄奄,生命垂危了。国王看看没有人能劝得动太子了,便急急忙忙跑到苏摩夫人那里,商量应付办法。国王说:“太子不吃不喝已经六天了,眼看已气息奄奄,再拖一天的话,就非死不可。我们这孩子从小脾气倔强,想要怎样,就非怎样,一点也不肯听别人意见的。现在我们如果同意他入海,也许老天爷还能保佑他活着回来。看来我们已没有办法了,只能同意他的入海计划。一切只能听天由命了!”两人商议停当,便一起来到太子身边,各拉着他的一只手,哭泣着说:“孩子啊!快起来吃饭喝水吧!我们决定同意你入海了。”太子一听,真是喜出望外,挣扎着爬了起来,安慰父母说:“你们不要伤心。孩儿虽然入海,但要不了多少时间就会回来的。你们不必为我担心,要多注意自己的身体,多多保重。”

    国王与夫人见太子放弃了绝食的念头,连忙命厨师准备美味佳肴,送上来为太子进补虚弱的身子。同时又派人贴出王家金榜,榜上说:“太子迦良那伽梨准备入海寻宝,谁愿意去的,可速作准备。”这时,国内约有五百多商人到国王那儿表示,愿与太子共同入海寻宝。可是首次入海路途险恶,前途未卜,需要一个熟谙水路的向导。太子打听到国内有一老人,是个盲人,以前曾多次出海,充当向导。太子便亲自来到这个老人家中,恳求老人随同他一同入海寻宝,并充当向导。太子恳切地对老人说:“您经验丰富,多次入海,熟悉路径,一定能带领我们逢凶化吉,找到珍宝,希望您与我一齐出海。”老人却婉转地说:“我老了,眼睛又瞎,心里倒很想与太子共同出海寻宝,无奈力不从心,况且尊贵的国王和夫人视太子为掌上明珠,每时每刻离不开你,如果他们听说是我带领你入海的,就一定会怪罪于我。”太子见盲老人主要是因为怕国王怪罪才不敢带自己入海,于是就回到宫中,恳求父亲说:“有一个盲老人,曾多次出海航行,通晓海中的一切情况,是我航海的好向导。但是他怕父王怪罪他带我入海,不愿随我入海。我请求父王下个命令,让他与我一起出海,增加我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你就更可能看到我活着回来了。”国王便亲自来到盲老人家,对老人说:“我这个孩子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无论如何都要出海航行,谁的劝导他都不肯听。我实在没有办法,只能让他去了。但是他的年龄实在太小,又从小锦衣玉食,还没有吃过苦。我实在放心不下。听说您老人家曾多次出海,对海洋里的事情了如指掌,所以我希望您能再辛苦一次,陪我孩儿出海航行。”盲老人听国王这么一说,也就不好推辞了。他说:“航海是我喜欢的工作,只可惜我年老体衰,眼睛又看不见,恐怕出不了多少力,帮不上多少忙。但今天既然大王下令,我就一定遵命执行。”于是,国王、太子与盲老人一起详细商定了出海的准备工作和出海的日子。

    国王回到宫中,想想就这样让太子出海航行,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就问左右大臣、全宫上下:“你们之中谁愿意陪太子一起出海?如果你们真正爱戴我,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这件事上为我分忧解难的。”听了这话,恶事太子走上前来对父亲说:“父王,我愿意与哥哥一起入海航行。”国王听了,心里非常高兴,暗暗想道:让他们弟兄俩一起去,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如果真的碰上什么危险困难,我想他们互相照顾起来一定要比外人强。国王爽快地答应了恶事太子的要求。

    在国王、王后同意了善事太子的要求后,善事太子带领同伴们,紧张地作起航的准备工作。几天之内,善事太子用三千两金币置办了船只、粮食和路上用的各类日用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季风刮起来的日子,他们就可以出海航行了。

    过了些日子,季风果然刮了起来。预定出海的那一天到了,国王、王后、太子一行到了海边。善事太子用七条又大又粗的绳索把船系在码头上。他摇动金铃,召集全体出海人员说:“大家听着,海里风波叠起,恶浪险峻,还有各种各样的恶龙和魔人,入海寻宝,大多数是有去无回。我想趁现在船还没开,还可改变主意,凡是心里对这次出海还有顾虑和疑惑的,可以下船回家。要与我一同入海寻宝,只有坚定不移,不惜离开父母妻儿,不怕牺牲,才能够达到目标。当然,如果我们这次出海成功,找到宝物,并可以安全返回,那么我们就会得子孙七代用之不尽的财富。”说完便砍断一条绳子。就这样,他每天讲述一次,砍断一根绳索。到第七天,七根缆绳都被砍断了,太子就命令船员升起风帆出海了。

    善事太子的船只在海上航行了一段时间后,顺利地来到一个小岛。大家上岸后,发现这个小岛上满是珍珠宝石,不由欣喜若狂,纷纷上前采集宝石。这时,聪明的善事太子。依靠他所通晓的有关珍宝的知识,及时告诉大家,什么样的珍宝最好,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珍宝比较差,让大家挑选中意的珍宝。并反复告诫狂喜的船员,要拣取比较适中的珍宝,因为拣得太多太重的话大船无法载,而且船载得太重也容易翻船。可拣得太少也可惜,好不容易冒险出一趟海,只拿少许珍宝回去似乎不太值得。善事太子将大家安顿好后,就又驾起一只小船,告别大家,与盲老人一起又出发了。

    善事太子与盲老人驾了小舟,冲巨浪,穿暗礁,又航行了好几天。有一天,船快到一个银白色小岛的时候,盲老人说:“太子,船到这儿,前方应有一座白色的山,你看到了吗?”太子说:“看到了,前面岛上确实有一座泛着白光的大山。”盲老人说:“那是一座银山,前面还有比银山更宝贵的大山。我们加快速度往前吧。”两人继续驾舟前进,又过了几天,盲老人估计该到一个新地方了,盲老人就对善事太子说:“前方应有一座青色的山了,你看见了吗?”太子往前一看,果然有一座青色的山,就回答说:“看见了,好大的一座青山。”盲老人说:“那是青琉璃筑成的山。不过,那里还不是我们的目的地。”说罢,他又指引太子驾舟继续前进。又过了几天,盲老人估计该到目的地了,就对太子说:“前方应有一座黄色的山,你看见了吗?”太子说:“我看到了,好大的一座山,上上下下金光闪闪,望着它眼睛都睁不开。”盲老人兴奋地说:“这是一座金山,我们寻宝的地方到了。”说罢,两人把小船靠上金山,登陆上岸,到海滩的金沙滩上休息。长途的航行消耗了两人大量的体力,特别是对盲老人来说,岁月不饶人,在经历了长期的风吹雨淋之后,刚坐下便支撑不住了。他用微弱的声音对太子说:“我不行了,看样子只能死在这儿了。我为自己不能继续陪你去取宝而遗憾。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到了金山。下面的路只能靠你自己去闯了,现在我把取宝的路径和方法告诉你。你顺着这条路往前走,翻山越岭,一直走到没有路为止,你就会看到一座城池。这座城池非常美妙,城墙上镶满了各式各样的珍宝。你到城门边后,如果城门紧紧地关闭着,你就可拿起城门边的金刚杵,轻轻地撞门几下,门就全开了。你跨进城门,立刻会有五百位仙女来迎接你。她们个个长得漂亮非凡,会送给你各种各样的宝珠,其中一个长得特别美丽的仙女,手里拿出一颗青色的宝珠,那就是著名的‘旃陀摩尼’珠。你一定要记住,在拿到旃陀摩尼珠之前,你什么东西都不能接受。你只有把旃陀摩尼珠拿到手后,把它放好、藏好,然后才可以接受其它你想要的东西。否则,你就会得不到旃陀摩尼珠。另外,从进城到出城,你绝对不能讲一句话,出一点声音,否则就要大祸临头,失去生还的机会。我已经不行了。我死后,望你看在我陪你到这儿的份上,帮我梳理一番,换上干净的衣服,然后就把我埋在海滩的金沙中。”说完,盲老人往后一仰,就咽了气。善事太子看到失去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向导和同伴,不由失声痛哭起来。他按照老人的遗言,依惯例为他举办了简朴的丧事,然后就在金沙里挖了个深坑,轻轻地把老人的遗体安放进去。善事太子对盲老人作了最后的告别,便沿着盲老人指点的路径,一步步地向前走去。

    走了一天的路,傍晚时分,善事太子果然看到一座巍峨的七宝城。他走到城门边,只见城门紧闭,没留一条缝。善事太子按照盲老人的教导,拿起门边放着的金刚杵轻轻地撞了几下,大门突然洞开。五百名漂亮的仙女载歌载舞,手捧宝珠,欢迎太子入城。这五百个仙女中,果然有一个仙女长得特别漂亮,楚楚动人,手里捧着一颗青色的宝珠。善事太子按照老人的嘱咐,先收下了这颗青色的旃陀摩尼珠,把它紧紧地绑在衣角上,然后又接受了其他珠宝。那些仙女们尽管一再挽留善事太子住几日,可善事太子还是一个劲地摇头,不声不响地出城踏上了回国的道路。

    再说善事太子与盲老人驾小船走后,恶事太子与众人在珍宝岛采宝。恶事太子早就将善事太子的嘱咐丢在脑后,对大家说:“我们来一次这里多不容易啊!大家能多取宝就尽可能地多取。我们都是想发财的人,有谁不愿发大财呢?”大家听了恶事太子的话,都拼命地采集各种各样的珍宝,很快就把一条船装得满满的。大家看到船已无法再装宝了,这才不情愿地停了手。大家闲来无事,都坐在沙滩上休息,盼着善事太子能早日驾舟归来。可是这恶事太子却打起了坏主意。他想:“父王最喜欢善事,以后肯定将王位传给善事。这次善事采宝成功,他在民众中的威望肯定会更高,那时,我就更没有什么地位了。现在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只要先驾着大船回去,他凭那只小船肯定是回不了国的。”计议停当,他便对大家说:“善事太子与盲老人去无音讯,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万一过了季风期,我们大家都回不了国了。干脆我们先走吧!少了两个人,我们的船还可以多装些财宝呢。反正善事与盲老人自己有船,他们早晚是能回去的。”采宝的人已采到了宝,闲在这海岛上也觉得无聊,听说还能多装点珍宝,更是高兴。于是大家又采集了一些财宝,登船扬帆回国了。

    善事太子驾船回到珍宝岛,找遍全岛,竟没能看到一个人影,不禁大吃一惊,心想他们一定先行启航回国了,便连忙上船往前赶。船行了几天,忽然他远远看见海面上有一个人,抓着一块木板,在水中一沉一浮,拼命挣扎。善事连忙拼命划船,将船靠上去。那人一看有船过来,便大喊救命,两人靠拢一看,水中的人原来正是恶事太子。原来恶事他们的船装得实在太满了,启航几天后,又恰巧碰上了大风暴。一个大浪头扑过来,大船就翻了。船上的人纷纷落水,尽管哭爹喊娘,拼命挣扎,可一会儿都没了影儿。慌忙中恶事抱住一块木板,才算没给淹死。恶事在海上漂了几天,眼看就支撑不住了,正在这时,善事驾船赶到了。恶事看是善事,连忙大喊:“哥哥!哥哥!快来救救我,千万别把我扔下。”善事忙把恶事拉上船来,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恶事哭哭啼啼地说:“那些人财迷心窍,不听你的命令,把船装得满满的,我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只能听凭他们拔锚启航。船航到半路,突然遇着风浪,超载的船顶不住,就一下沉没了。那些人很快也被淹死了。”恶事抽泣了一下,装出一副很伤心的样子,随后又说:“我们告别父母入海求宝,本来还想能满载而归,救济贫苦百姓,没想到会碰到这样倒霉的事,不但两手空空,而且死了这么多性命,真是太丢人了!我怎么还有脸面见父老乡亲呢?”为人忠厚善良的善事见弟弟哭得这么伤心,便抚摸着弟弟的头说:“你不要太难过了。我已经得到了旃陀摩尼珠。我们只要有了这颗宝珠,就可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了。”恶事吃了一惊,忙说:“我的好哥哥,快将宝珠拿出来让我看看。”善事便撩起衣角,拿出宝珠让恶事欣赏。见了珍贵的宝珠,恶事两眼冒出火花,恨不得一把抢过来占为己有。他暗暗地想:“父王一向偏爱大哥,什么事都依着他。这次两人一起入海,哥哥得到了如意宝珠,而我却什么也没拿到,拿到的珍宝都翻船丢入海中了。这样的话,回到宫中,父王准会更厌恶我,而更偏爱大哥。这对我太不利了。怎么办?只有设法杀死善事,设计夺得宝珠,再拿这颗宝珠献给父王,就说大哥在航海途中死了,反正这儿只有我们俩,谁也不知道真相。只有这样,我后半辈子的日子才好过,不仅能获得大量财富,又能得到父王宠爱,说不定父王还会让我继位。”想罢,正要动手,可转念一想:“不好。现在船正在海中航行,我杀了他,一旦起风浪,我一个人就可能葬身鱼腹,还是等上岸再说吧!”

    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天,终于看到了陆地。兄弟俩把小船靠了岸,下船踏上了回国的路途。一路上,恶事太子一直转着念头,想着怎样才能夺过宝珠,杀掉善事。一天,他对善事说:“哥哥,我们这样向前走,越来越近人烟稠密的地方,人多眼杂,我们随身带着这么一颗珍贵的宝珠,一旦被人偷去,可就后悔莫及了。我有一个好主意,以后我俩途中休息时,两人轮流值班,以防万一。”善事听了,觉得在理,便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当天晚上,善事让弟弟先睡,自己先在旁边守着。恶事睡了一会,便起来殷勤地对善事说:“哥哥,你也累了,你睡吧,我来值班。”善事见弟弟如此关心自己,不由十分感动,便放心进去睡了。由于旅途劳累,善事太子头一落枕,就马上进入了梦乡。恶事见善事已睡熟了,便偷偷来到旁边树丛中,看到树林里有一种树,长着很长的尖刺,恶事掰了两根约为一尺长的尖刺,鬼鬼祟祟地回到善事身边,回头看了一遍,见没有一个人,便将尖刺狠狠地刺入善事太子的双眼之中。并一把抢过如意宝珠。善事太子正在睡梦中,只感到双眼一阵剧痛,又觉察到有人抢宝珠,便大声喊叫:“弟弟、弟弟,快来呀!这儿有贼!”可他叫破了嗓子,却无人应声,恶事早就抢着宝珠逃走了。这时,森林中的树神目睹这兄弟间发生的一切,就显出其身,告诉善事:“你不要再喊了。这儿没有贼,贼就是恶事,是他刺瞎了你的眼睛,抢走了你的宝珠。”

    听了树神一番话,善事几乎惊呆了,他感到极度伤心。可此时此刻他的双眼淌着鲜血,痛得难以忍受,一点办法也没有。他挣扎着在地上爬呀爬,好不容易爬到一块草地上,晕了过去。

    清晨,草地上来了一个牧牛人,他赶着五百头牛来到这块草地放牧。其中有一头牛见到昏迷不醒的善事太子,便停下来伸出舌头轻轻地为他舐去血迹。旁边的牛也围过来。牧牛人见牛群围成一堆,感到很奇怪,便走过来一看,发现了昏迷的善事太子,只见善事双眼扎着长刺,鲜血淋漓,人事不省。牧牛人见状,十分可怜他,连忙帮他拔掉树刺,抱回自己的住房,用酥油给善事敷伤口,并用汤汁喂给他喝,精心照料。过了一段日子,在牧牛人的悉心照顾下,善事太子的伤好了,但他的双眼却看不见一点光明了。

    在牧牛人家中住了一段时间后,一天,善事太子与牧牛人闲谈,问主人:“您有多少财产?以什么为生?”牧牛人答:“我财产很少,仅仅靠给国王放牛,挤奶,卖酥油、奶酪为生。”善事暗想:“这家主人家境并不富裕,每天工作十分辛苦,才能维持生计。我这样待在这里,整天白吃、白喝,加重了他的生活负担。现在我的伤也好了,自己的腿也不坏,还是自谋生路为好。”于是,有一天他对主人说:“承蒙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救了我,治好我的伤,给我吃喝,这一切恩情令我终生难忘。现在,我身体已基本上复原了,我想还是自己到城里去乞讨,这样就可养活我自己了。”牧牛人听了这番话后,心中很奇怪,就猜想可能是家中有人讨厌善事吃白饭,冷言冷语,让善事太子听见了,所以不肯待下去了。便问家中大小:“你们是否做了什么失礼的事,得罪了客人,以致于他要离开我们?”家里人都说:“我们一向待客人亲如兄弟,并没有作出什么无礼的事,讲过什么不中听的话,不知他为什么要走。”牧牛人又去找善事太子,说:“我们全家都希望您继续住在我家,还是别出去要饭吧。”太子见主人真心诚意挽留他,也不好再坚持走了,就在牧牛人家中又住了一段日子,但心里始终觉得在牧牛人家里白吃白喝很过意不去。一天,他又对牧牛人说:“我在你们家住,你全家对我像亲人一样,为我提供一切东西,我从心底感谢你一家人。但一直住在你家总不是长久之计,我还是想进城去自谋生路。请您派个人送我进城吧!”牧牛人见善事太子态度十分坚决,只好答应了。他为善事太子准备了一些吃的、穿的,打成一个包裹,并亲自送善事进了城。善事又说:“您如果可怜我,就请给我买一张琴。”牧牛人便给他买了一张琴,叮咛再三后就挥泪与善事告别。

    由于太子精通琴棋书画,因此他就每天在街头巷尾弹琴求乞。他弹的曲调哀怨悠雅,极其优美,唱的歌也是如泣如诉,娓娓动听。城里人都爱听他弹琴唱歌,每次都给他送来很多食物,多得一个人吃也吃不完,城里许多乞丐都来投靠他,靠他弹琴而得到食物。

    善事所待的这个城市是梨师跋国的,国王就住在这座城市里。国王有个很大的果园,种着各种奇树异果。每当果子成熟时,总有许多鹦鹉飞来偷食,看园人简直来不及赶,弄得许多果子被鹦鹉啄坏。有一天,看园人为国王送了一大盆水果,国王一看,其中好多水果都有鹦鹉啄食的痕迹,心中十分不悦,认为是果园看管人工作不力,要治他的罪。这一来可吓坏了果园看守人,他立即走到国王跟前,跪在地上央求说:“我管理果园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实在是因为果园中缺帮手,忙不过来,所以才让鹦鹉啄坏了果子。我请求国王饶恕我这一次。我回去后一定将功赎罪,再去寻找几个帮手,认真看守果树,再也不让鹦鹉来偷吃果子。”国王听了之后,感到这守园人忠诚老实,便饶了他。果园看守人从王宫出来,赶紧四处寻找帮工。走了不多路,看到了正在路边卖唱的善事。他打量了一番,感到善事忠厚老实,于是便问道:“你能帮助我看管果园吗?如果你肯帮我的忙,我除保证你的衣食之外,还给你工钱。”善事听了心里就嘀咕开了:“这个人好奇怪,明明知道我是个瞎子,却让我去帮他看果园。这不是在嘲弄我吗?”于是便气呼呼地讲:“你难道没看到我是个瞎子吗?如何去帮你看果园?”看守人说:“我知道你是个瞎子,不过这没关系。如果你愿意帮我看果园的话,我可以在果树枝头拉上许多细绳,再拴上一些铃铛。你只要抓住绳头,听到有鹦鹉飞来的声音,用力一晃,那铃铛全都会响起来,鹦鹉也就吓跑了。”善事太子见看守人说得十分诚恳,就爽快地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能够干的。”说罢就跟看守到了果园,干起了看守果园的活儿。

    再说,恶事抛下善事一个人回了家。宝铠王见他独自回来,心里十分惊讶,忙问善事的消息。恶事装出一副十分悲伤的样子,假惺惺地说:“我们运气不好,取出了太多的财宝,船载不动这么多,启航后一碰上风浪便沉没了。哥哥及其同伴,还有满船的财宝都被海水吞没了。我抓了一块木板,拼命挣扎,托老天爷的福,才保住了一条性命,能够回宫向父王报信。”宝铠王与苏摩夫人听到这些话,犹如霹雳当头,顿时昏倒在地上。恶事这下可慌了手脚,旁边的侍臣连忙用冷水往国王夫妇身上浇,国王夫妇这才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国王与夫人醒后,想到善事太子的事,便号啕大哭。全宫上下及朝中大臣也个个伤心万分,痛哭流涕。国王与夫人一边哭一边骂恶事:“善事被海水淹死,你为什么不去搭救他?他死了,你一个人还有脸面回来见我们,你为什么不跟着一块儿去死?”全国的黎民百姓听到善事遇难的消息,回想善事在世时对百姓的各种关怀爱护,不禁泪如雨下。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哀号声,祈祷善事的在天之灵能继续保佑万民。

    善事太子出海前养有一只大鹰。他非常喜欢这只大鹰,给他筑了个安乐的小窝,并天天喂食它,这只大鹰从宫里人的神态知道一定是善事太子出了事,就整日号叫不停,不吃不喝。宝铠王回宫见了这只大鹰,心里十分难受,抱着大鹰的脖子,哭着说:“太子十分喜欢你,现在他却让大海淹死了,再也回不来了。你为太子的事而悲哀,可见你是一只讲情谊的好鸟。可是,你不应该这样整天不吃不喝,你应该吃个饱,然后出去找一找,看看他的遗体在什么地方,也好回来告诉我。”说完,宝铠王写了一封信,绑在大鹰的脖子上,然后解开大鹰脚上的绳索。大鹰腾空而起,在王宫上方转了几圈,响响地叫了几声,便向远方飞去。这大鹰不顾劳累,连续几天到各个地方寻觅善事太子的下落。一天,它正好来到梨师跋国,听到国王果园有人弹琴唱歌,声音十分耳熟,再仔细一听,辨出那正是善事太子的声音,连忙降落下来,声声呜叫,喜不自胜。正在弹唱的善事太子听到了大鹰的声音,知道是自己最喜爱的那只大鹰寻找自己来了,连忙放下琴弦,把大鹰抱到怀里。他从大鹰脖子上解下宝铠王的书信,可是自己眼睛已瞎,也不知道信中写的到底是些什么内容。他找来纸笔,摸着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离家后的经历简单叙述了一遍,告诉国王现在所处的地方,然后把信系到大鹰的脖子上。他反复地抚摸着心爱的大鹰,内心实在不愿让它回去。可一想到父母亲的焦急心情,他还是拍了拍大鹰的翅膀,让它赶快回宫。大鹰抖了抖自己的翅膀,依依不舍地告别善事,然后直冲蓝天,加速向宝铠王的国都飞去。

    梨师跋王生有一个女儿,出落得十分端庄艳丽,世上少有。国王十分疼爱她,无论什么事都不愿违背她的心愿。有一天,公主要到果园里去游玩,国王同意了,只是关照她早点回官。公主在果园里转来转去,忽然看到了守园的善事。只见这善事头发蓬乱,满面污垢,两眼失明,衣衫破烂,正独自坐在树丛里,不由动了恻隐之心,就走上前去,与善事交谈起来。通过交谈,公主发现其貌不扬的守园人居然满腹经纶,很不平常,不由从心底升起好感。过了一会儿,该吃饭了,梨师跋王派人叫公主去吃饭,公主说:“叫他们把饭送到果园里来,我想在这儿吃饭。”仆人们奉命把饭菜及时送到果园。公主对善事说:“我们一起吃饭吧!”善事说:“我是一个卑下的乞丐,而您则是高贵的公主,我怎么可以与您一同进餐呢?假如国王知道我与您共享饭菜,一定会严罚我的。”公主却说:“要是你不吃,我也不吃。”在公主的再三劝解下,善事终于答应与公主一起用餐了。从此以后,公主经常来果园中找善事太子,一起闲聊、弹琴、吟唱,不知不觉中,对善事渐渐萌生了爱意。

    几天后,公主就派人对国王说:“我已爱上这个看守果园的人,想与他白头偕老,共度一生。除他之外,什么样的王公贵族我都不嫁,希望父王能满足我的愿望。”梨师跋王听了这席话,十分生气,但又一想:我这个公主,从小娇生惯养,说一不二,实在不忍心违背她的意愿。又想:“以前,宝铠王曾求我将女儿嫁给他的大儿子善事太子为妻。后来,善事太子入海求宝,至今没有消息。现在这个宝贝女儿却爱上一个低贱的乞丐,愿意嫁给他,真是前世作孽,叫我没脸见人。”心里想归想,梨师跋王尽管老大不愿意,但为了公主,也只好把这个乞丐接进宫来,让他与女儿拜堂成亲。只是因为心里一直不喜欢这个女婿,故而一直没与他见面,也没向外界公布这件喜事。

    善事和公主结婚后,互敬互爱,生活得十分美满、幸福。过了一些日子,公主有事,每天一早出去,很晚才回来。太子感到很奇怪,也很生气,对公主说:“你我既已结为夫妻,便应互不相瞒,互相信赖,可你却天天早出晚归,心不在此,莫非嫌我不配你,而有外心?”公主听出善事怀疑自己,连忙解释:“我对你的感情始终如一,永无外心。”善事说:“谁又可以作证呢?”公主发誓说:“老天爷在上,我绝对没有撒谎。请老天爷作证,如果我说的话句句为真,就让你的一只眼睛马上重见光明。”公主话音刚落,善事太子的一只眼睛马上就能看到东西了。夫妻俩高兴极了。公主就问善事:“你过去从来没跟我讲过自己的身世,难道还有什么难言之隐吗?请告诉我,你来自哪个国家?父母在哪儿?”善事说:“你听说过宝铠王吗?”公主说:“听说过的呀!”“那就是我的父王,你听说过他有个太子,名叫善事吗?”公主说:“听说过啊。”“那就是我啊。”公主大吃一惊:“怎么会呢?你既是善事太子,怎么会落到这等地步?”善事就把自己入海求宝,回家途中遭恶事暗算的事,一五一十讲给了公主。公主听了之后,不由深深叹息道:“没想到你为了造福百姓,入海寻宝,竟吃了这么多苦,更没想到你的弟弟恶事竟如此歹毒,居然谋害亲哥哥。”公主又问:“恶事这样暗算你,真是可恶之极。假如你以后再见到他,打算怎样处治?”善事大度地说:“我们毕竟是来自同一血脉,是一父所生的兄弟。他虽然待我不好,可血比水浓,我还是决定宽恕他。”公主说:“我才不信。他这样害你,你却不恨他,反而要宽恕他?”善事见公主不信,便发誓说:“上有皇天,下有厚土,如果我刚才讲的是真心话,就让我的另一只眼睛也重见光明。”话音刚落,另一只眼睛马上恢复了光明。公主见善事两眼重见光明,炯炯有神,神采更为飘逸,心中高兴得不知说什么才好,连忙跑到梨师跋王那儿,说:“父王,你认识宝铠王的儿子善事太子吗?”梨师跋王不解地说:“我认识啊!孩儿,你怎么了?”“你想见他吗?”“当然想见。他入海采宝回来了吗?现在哪儿?”公主得意地说:“他就是我的丈夫呀!”梨师跋王不禁哑然失笑:“我的女儿,你大概昏头了吧,善事太子多么威武,他还带了大批人马入海求宝。你的丈夫只不过是个看果园的瞎子,怎么会与善事太子扯在一起呢!”公主说:“你不信,就去看一看嘛。”

    国王随着公主一道来到善事太子的住处,仔细端详一番,发现他果然是善事太子,不禁大惊失色,连忙俯伏在地,战战兢兢地说:“我以前一点也不知道您是善事太子,多有得罪,还请太子宽恕我的无知。”原来,梨师跋王正是宝铠王手下五百个小国王之一。

    于是,梨师跋王秘密地把太子送到国界上,接着在国内发布公告:善事太子入海采宝,已经满载而归。然后率领大批人马,带着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宝象、车队,亲自与群臣一起到国界去迎接善事太子。回到国都后,皇宫内大摆宴席,欢宴宾客,并当众宣布,把公主嫁给太子为妻。挑选良辰吉日,为公主与善事举办了隆重而又热烈的婚礼。

    再说大鹰飞回宝铠王王宫后,宝铠王看了善事太子的亲笔信后,才知心爱的儿子还活在人间,并且得知了事情的前后经过。国王与夫人又喜又悲,又生气。喜的是善事历经磨难,还活在人间。悲的是善事竟吃了这么多苦。生气的则是恶事居然不顾血肉之情,残害亲哥哥。消息传出,满朝文武、各宫嫔妃都为善事健在而庆幸,又对恶事的行径切齿痛恨。宝铠王就下令把恶事太子抓起来,并关到监狱中。同时,又发了一道公文给梨师跋王,公文中说:“太子在你的国家中沦为乞丐,吃尽苦头,为什么却隐瞒真相,不及时向我报告?接到公文后,马上备车,亲自送太子回宫。如若有违,定当严加处罚。”派使者连夜送给梨师跋王。

    梨师跋王接到公文,诚惶诚恐,赶紧给宝铠王写了一封回信,信中解释了一些情况:“太子在敝处蒙受委屈,可我当时实在不知道真实情况,恳请大王恕罪。如今太子眼睛已恢复光明,健康如常。我已将女儿许配太子为妻。现在正作各种准备,不日就亲自送太子回宫,并当面请罪。”梨师跋王问太子还有什么要求,太子想了想,便说:“那日我眼睛受伤,幸亏一牧牛人搭救,他对我有很深的恩情,我很想念他,想见见他。希望您派人把他找来。”梨师跋王立即派人去找牧牛人,把他接到王宫。太子对梨师跋王说:“当年我眼睛被刺,多仗此人好心相救,给我养伤,供我吃住,实在是恩重如山,没齿难忘。还望国王赏赐他。”梨师跋王得知这个牧牛人是善事王子的救命恩人,十分高兴,立刻赏给牧牛人珍奇的衣服、象、马、车、田地房屋、金银财宝、奴仆佣人,并把他放牧的五百头牛也赐给他,叫他不必以牧牛为生了。牧牛人喜出望外,对国王、善事太子千恩万谢,从此以后成了一个大富翁。

    为了护送善事太子回到父母身边,梨师跋王下令牵来五白头大象驮着金银珍宝、绫罗绸缎,装扮得分外漂亮。又赶造了五百辆车子,也进行了刻意的装饰。再命令挑选五百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作为太子的随从;五百个年轻美貌的姑娘,专门服侍公主。一切准备就绪,梨师跋王亲自率领群臣骑马乘车,护送着这支庞大的队伍前往宝铠王王宫。一路上鼓乐喧天,热闹非凡,人们在道路两旁又唱又舞,庆贺太子平安归来,万事如意。

    宝铠王接到梨师跋王的回信,得知善事的眼疾已好,又娶了梨师跋王的公主为妻,过几天,夫妻双双一齐回国,心里非常高兴。连忙下令召所有的王公大臣,驾起车马,一齐出发去迎接太子。

    宝铠王的队伍没行多远,远远就看见一支庞大的队伍缓缓前来,赶紧加快步伐。那支队伍果真就是善事太子的队伍。善事远远看到父母的车队,连忙下车,跑到父母面前,拜倒在地,长跪不起,给父母行礼。父母也走下车,一把抱住善事太子,一时间,大家悲喜交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一句话也讲不出来。站在一旁的大臣看着这一场面,无不为之感动流泪。粗粗叙谈后,大家又登上车辆回城去了。一路上,大队人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兴高采烈,一会儿就来到了城门口。

    到了城门口,善事太子环顾四周,没看到恶事,便问父王:“恶事弟弟现在何处?怎么不见他的人影。”国王摆了摆手说:“唉,你还愿提他的名字,这个十恶不赦的人,我连他的名字也不愿听,更不愿去见他了。他已被我关在牢里了。”善事说:“父王,还是把弟弟放了吧!”宝铠王说:“他加害于你,我正要重重处治他,怎么能放他出来!”善事说:“放了他吧!父王,我求您了。如果您不放他,我就不进城了。”宝铠王知道这个大儿子一旦拿定主意,就不会轻易改变,只好下令把恶事放了。恶事来到父亲和哥哥面前,羞容满面,跪下认罪。善事上前把他扶起,安慰他不要过于自责,要悔过自新,重新做个好人。就这样,大家边走边说,一齐回到王宫。全城百姓见善事对暗害他的恶事如此宽容,都佩服太子的坦荡胸襟和仁慈精神。

    善事回到宫中,对恶事仍像以前那样亲切仁爱。他想到入海得到的宝珠,便问:“你拿走的那颗旃陀摩尼宝珠呢?”恶事一听,羞惭不已,支支吾吾地回答:“我把它藏在路边土堆里了。”善事说:“你赶快把它取回来。”恶事连忙跑到自己藏宝珠的地方,可他在土里翻来覆去,怎么也找不到这颗宝珠,不由吓出一身冷汗,急得团团转。万般无奈,只好厚着脸皮回到宫中,告诉善事:“宝珠找不到了。”善事一惊小,忙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会不会是你找错了地方?你再想想,到底藏在哪儿。”恶事说:“我的确是藏在那儿的。”善事说:“这样吧,我和你一起去找找看,说不定会找到。”两人来到藏珠的地方,善事太子在土堆里轻轻一翻,一下子就看到了那颗熠熠闪光的宝珠。

    拿着宝珠,两人一起回到宫中。太子拿出五百颗宝珠,赠送给五百位小国王。他又拿出旃陀摩尼珠,对着它说:“如果你真是一颗如意珠的话,就请把我父母的座位,变成七宝之座,宝座之上,还有七宝做成的宝盖。”话语刚落,宝座、宝盖应声而出。太子又对着宝珠求愿说:“如果你是一颗宝珠,就请用各种珍宝填满国王和大臣的仓库吧!”说罢,捧着宝珠向东、南、西、北四方作揖。果然,各个仓库都填满了各种珍奇异宝。太子又对诸臣说:“请你们告示天下百姓,七日之后,善事太子要让天上降下七宝和各种财物。”

    过了七天,太子用香汤沐浴,换上洁净的新衣,竖起一面大旗,他把宝珠顶在头上,手捧香炉,向四方礼拜,说道:“如果你真是如意宝珠,就请从天上降下宝雨,以满足众生需要。”祈祷完毕,只见四方云雾聚集,随之一阵清风吹来,云散雾开,人世间一切污秽肮脏的东西随风而去,接着,天上落下滂沱大雨,荡涤着地上的一切污垢残渣。然后降下各种美味食物,接着是五谷杂粮,随之而下的是衣服,最后降下七宝,普天下积了厚厚一层七宝。百姓无不称奇叫绝、赞叹不已,从此以后,人们把珍宝视如砖瓦。这时,太子庄严地宣布:“你们已经得到了一切,你们的各种愿望,皆已得到满足。如果你们愿意感恩的话,以后就须注意行善积德、仁慈宽厚。”

    从此以后,整个阎浮提众生百姓感念善事太子无量施舍之恩,便用心勉励自己,听从太子的教诲,个个行善积德,奉行十善,不干坏事。

    ——据《贤愚经》卷第七,“善事太子入海品”第三十七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