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在《摩诃止观》一书中,陈述了「西天二十四祖」始于迦叶终于师子,加上末田地,共计24人。与台宗不同的是,禅宗也有自己的西天授受体系,这就是禅宗历史上所说的「西天二十八祖」。
自东汉起,印度、中亚以及西域一带来中国译经传教的僧侣日渐增多,他们曾带来有关佛教传法世系的传说,这些在中国佛教史籍中不乏载录。其中与禅宗有直接关系的是所谓《付法藏传》,又名《付法藏因缘传》。它的著者说法不一,据宗密说,当为“西域贤圣所集”。它前后共被翻译三次,第一次是刘宋文帝时由释宝云译出,名《付法藏经》;第二次是北魏文成帝和平三年(462)由释昙曜译出;第三次是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472)由西域沙门吉迦夜译出。《付法藏传》记述了释迦牟尼逝世后其嫡传弟子摩诃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优婆毱多、提多迦、弥遮迦、佛陀难提、佛陀蜜多、胁尊者、富那奢、马鸣、比罗、龙树、迦那提婆、罗睺罗、僧伽难提、僧伽耶舍、鸠摩罗驮、阇夜多、婆修槃陀、祖摩奴罗、鹤勒那、师子共23人的传法世系。
“二十八祖”说始于唐智炬的《宝林传》。天台宗人宣称,《宝林传》所列最后四祖的名字是杜撰的,说,因为智炬看到《达摩多罗禅经》中列有9人,第八名达摩多罗,第九名般若密多罗,于是就在“达摩”上增“菩提”二字,把菩提达摩移居般若密多罗之后,又取其他地方二人的名字婆舍斯多和不如密多置于第二十四祖后,便成了28人(仍以摩诃迦叶为初祖)。至宋初《景德传灯录》撰成,禅宗二十八祖说逐渐定型。北宋嘉年间,禅僧契嵩祖述《宝林传》,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传法正宗论》等书,再次肯定禅宗的印度世系为二十八祖。通过仁宗皇帝的敕赐入藏,该说遂成定论。为菩提达摩的祖位寻找更为充实的理由,《景德传灯录》于菩提达摩名下注曰:“本名菩提多罗。”《正宗记》又改曰:“初名菩提多罗,亦号达摩多罗。”并于《定祖图》菩提达摩下注曰:“其名称呼不同,如达摩多罗,凡三四说。”
天台宗僧侣子、从义等人曾对禅宗定祖说予以激烈反对。他们不仅认为二十八祖没有根据,而且连带提出禅宗所传“拈花微笑”、“只履西归”、“立雪断臂”等故事也纯属虚构。
天台宗重视止观双修,“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合称。北齐慧文、南岳慧思都是一代著名禅师。智创立天台宗,正式提出止观不可偏废,认为止观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为了突出自己这一宗的源远流长,他们把学统上溯到印度龙树。因此,天台宗与禅宗在禅法和祖统上发生矛盾便不难理解。事实上,无论是天台宗的“二十四祖”说还是禅宗的“二十八祖”说,都缺乏事实依据,本来就是不可靠的。出现不一致只能说明宗派意识在佛教僧侣身上的强烈体现,很难看出有什么实际意义。宋代佛教这两大宗如此重视定祖问题,还因为它们都以为通过定祖可以加强自己宗派的地位,宋人陈舜俞《明教大师行业记》认为,契嵩撰《正宗记》和《定祖图》乃是“慨然悯禅门之凌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