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一对夫妇,一起修持五戒,事奉沙门。有个入道还不懂佛经的比丘到他们家乞食。夫妇请比丘坐下,用过膳,夫妇一起站起来给比丘行礼,说:“我们从小事奉出家人,从没听他们讲过佛经,您能不能讲给我们听,让我们祛除愚昧?”
比丘低头无法回答,说:“苦哉苦哉。”
夫妇听了心领神会,说:“世间是苦啊。”立即领悟了佛法。
比丘见这两人欢喜,也悟得佛法。
法师②说:“前生这三人是兄弟,都愿意学道迹③。他们共同修行,所以一起修证④佛法。”
[点评]
“一切行皆苦”乃是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也是四法印之一。苦之分类极多,以下分法最常见:
二苦说:1.源于身心的苦称为内苦;2.受外界逼迫所产生的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三苦说:1.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到苦,为苦苦;2.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到苦,是坏苦;3.见世间一切无常不实而感到苦,是行苦。
四苦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
八苦说: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炽盛苦。
十八苦说:1.老苦;2.死苦;3.忧苦;4.悲苦;5.苦苦;6.恼苦;7.大苦;8.无明苦;9.行苦;10.识苦;11.名色苦;12.六入苦;13.触苦;14.受苦;15.爱苦;16.取苦;17.有苦;18.生苦。
上述种种苦都不适合解释比丘之苦,足见,苦是有个性的,几乎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苦。死为苦之最,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故称为“风刀苦”。
我最大的“苦”是眼见中国传统文化一天天没落,有起衰救弊之心,无力挽狂澜之力。
① 出自王文元注释点校之《佛典譬喻经全集》。
② 法师:指通晓佛法又能引导众生修行之人。又作说法师、大法师。广义之法师,通指佛陀及其弟子;狭义则专指一般通晓经戒律之行者,称为经师或律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佛菩萨及其大弟子等,皆知深妙之法,又知众生根机之利钝而为之演说,故将他们称为大法师。关于法师之资格,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所载,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一)法师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等十德。具足此十法,则能成就众相圆满。(二)行四法,即:(1)广博多学,能持一切言词章句。(2)善知世间、出世间诸法生灭之相。(3)得禅定智慧,于诸种经法中,能随顺而无诤。(4)不增不减如法而行,言行一致。就法师之类别而论,据《法华经卷四》载,依法师之专长及其弘法之差异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等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然后世则演成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说、诵、思修等十种法师。
③ 道迹:佛法。
④ 修证:佛教用语,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污染,趣向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