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石霜楚圆慈明禅师,少为书生,年二十二岁时,在湘山隐静寺出家。其母有贤德,让他游方参禅。后闻汾阳佛教势盛,便前往拜谒。汾阳高僧见到他便暗地器重他。但过了两年,还未许他入方丈室内。每次见他必骂他,或者诋毁他,让他有所感悟的,都是一些普通道理。一天傍晚,他向汾阳高僧倾诉道:“我到你的法席已是第二个夏天,没有受到你的指点,只增了世俗尘劳。想到岁月流逝,自己事理不明,失去出家的初衷。”语未完,汾阳仔细视他很久,骂他道:“这是何恶习,敢轻贱我!”愤怒地举杖追打他。石霜禅师正要呼救,汾阳掩住禅师的口。禅师于是大悟,说道:“我才知临济的佛法是出自平常的小事情。”
禅师在汾阳服役七年后,告辞离开,去依附唐明嵩禅师。明嵩对禅师道:“杨大年内翰见高识广,入道稳重踏实,你不可不见他。”禅师便前往谒见杨大年。杨大年道:“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禅师道:“走近山门前来请教。”杨大年道:“真个脱空。”禅师道:“前月才离开唐明。”杨大年又道:“刚才后悔相问。”禅师道:“行家。”杨大年便吆喝。禅师道:“就是这样。”杨大年又吆喝。禅师以手划一划,杨大年吐舌道:“真是龙的像。”禅师问:“是什么话呢?”杨大年唤来客司:“上茶来,原来是内行人。”禅师道:“不消了。”
杨大年喝完茶又问:“如何是上座接引人的一句话?”禅师答:“切。”杨大年道:“这么讲,则是穿长裙的新妇拖泥跑。”禅师问:“谁能像你?”杨大年便道:“行家!行家!”禅师道:“饶你二十棒。”杨大年拍着膝问:“这里是什么所在?”禅师拍掌回答:“也不能放过。”杨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当时悟的因缘么?”禅师答道:“唐明问首山,‘如何是佛法的确切大意?’首山答:‘楚王城畔,汝水东流。’”杨大年问:“这两句,意思是什么?”禅师答:“水上挂灯球。”杨大年道:“这么就要辜负古人了。”禅师道:“你如怀疑就别参拜了。”杨大年道:“三脚虾蟆跳上天。”禅师道:“任它跳。”杨大年于是大笑。禅师就住在杨大年斋中,早晚质疑论辩,以智验证。因而听到以前的言和事,两人相见恨晚。
神鼎,是首山的高第,名望尊显一时。僧人没有过人之处,不敢登他的门。他住在首山三十年,门下弟子气盖四方。这天,禅师留着长头发,身穿破衣,操着楚地方言,向神鼎通报称有一法侄拜谒,僧众听后大笑。神鼎派童子问:“长老是谁的法嗣?”禅师仰视屋顶道:“亲自来拜见汾阳的!”神鼎拄杖而出,见是禅师非常高兴,问道:“汾州有西河狮子,是么?”禅师指着他的后面,绝望地叫道:“屋子倒了!”童子转身就跑,神鼎精神矍铄地回头看。禅师坐在地上,脱下一只鞋看着。神鼎年老,忘记刚才所问,又不见禅师在哪里。禅师徐徐站起整整衣裳,边行边语道:“见面不如听名声好。”便离去。神鼎派人追他也没有追上。感叹道:“汾州原来有这样的人啊!”禅师从此名震禅林。
一天,禅师上堂道:“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说完便吆喝一声,又道:“说说是宾是主?还能分得清么?若能分清,朝打三千棒,暮打八百棒。若也未能分清,老僧今天失利了。”因有同道来访,禅师上堂道:“飒飒凉风景,同人访寂寥。煮茶山上水,烧鼎洞中樵。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