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唐塔地宫及中国舍利瘗埋制度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地宫”,顾名思义,就是地下宫殿,亦即人死后在冥界所居之宫室。

    我国历代统治者们,生前住着豪华的宫殿,乘坐高大的车辆,衣着玉帛丝绸,饮食精馔美味,过着特权生活;死后仍不甘心,妄图把人间的一切都随他阴间去,在冥间继续维持其极端腐化、奢侈的生活,其地下陵墓布局和设置俨然是一座地下王宫,所以叫地宫。佛教传入我国后,为了发展生存的需要,也逐渐地接受了中国的传统习惯,按照中国传统的埋葬方式瘗埋舍利,并将在塔下放置舍利的空间叫“地宫”,塔上层放舍利的空间叫“天宫”,界乎于二者之间的叫“天地宫”。

    1987年通过考古正式发掘的法门寺唐塔地宫(唐人不叫“地宫”,从出土的《大唐咸通启送歧阳真身志文碑》和《监送真身使随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衣物帐碑》铭看出,当时人们称为“石室”。)全长为21.12,宽约2.5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及秘龛八大部分组成。这种形制应是模仿中国唐代陵墓的形式而建造的。有石门四重。头道门(即隧道门)楣上有梯形石材,上刻凿有相对而立的两只大鸟,有人称为“凤鸟”,①其实应称为朱雀,朱雀为四象之一,代表南方,门楣上刻有朱雀,即寓为朱雀门。唐长安皇城南正门叫朱雀门,因而昭陵、乾陵等唐代陵院南门均称为朱雀门,以象征皇宫,法门寺地宫头道门楣上刻朱雀,亦取意于此。法门寺地宫前室北壁两角各置有一护法石狮。石狮为佛教的护法神,《佛说太子瑞应经》云:佛出世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侍列门侧。因此后世大凡在寺院及有关的避画上均置有狮子。但狮子传入我国后,唐代统治集团将其作为陵墓等级区别的标志之一,唐帝后陵墓都有石狮,其余除武则天母杨氏的顺陵、懿德太子陵、永泰公主陵等墓以外,很少有石狮。唐代帝王陵墓未经发掘,其地宫设置不清,据有关资料,唐昭陵“有五重石门”,地宫“宏丽不异人间”②。目前经过发掘的唐代陵墓,等级最高者,首推懿德太子墓,但其地宫仅有前后两室。法门寺地宫有前中后三室,门有四重,外加一个秘龛,很显然是仿照唐帝后陵墓修建的,其等级应是比较高的。已发掘的唐代墓室顶部一般为穹庐顶,而法门寺地宫却为盝顶、即斜角平顶式,保持佛教建筑的特色。已发掘的甘肃泾川大云寺地宫,建于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其地宫也是仿墓室建造的,平面呈“甲”字形,前有短甬道,甬道两壁绘有壁画,半月形门楣上刻香炉、宝盖及飞天,门两边刻天王力士像,后为砖筑券顶形地宫安放舍利。③临潼庆山寺塔下地宫建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平面也呈“甲”字形,由斜坡道、甬道、主室三部构成,甬道皆用青砖砌成,砖面遍刷红丹,门楣、扉、框、槛刻有飞天、力士、狮子等,雕饰精美④;但其规模,雕饰、供养品等都比不上法门守地宫,由于法门寺院是唐代的皇家寺院,是宫墙外的内道场,真身宝塔内瘗埋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所以其地宫是模拟人间埋葬皇帝的墓室构筑的,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规格。

    已发掘的最早塔基属北魏时,当时是将舍利装于玻璃瓶或钵中,再将瓶及钵置于石函中,然后直接埋入夯土中⑤。到隋文帝仁寿四年诏令全国各州建塔时,是将舍利盛于专制的盝顶铜合内,外面为石函,石函的四周砌护石或砖墙⑥。大云寺藏舍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内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银椁、鎏金函、盝顶石函。⑦庆山寺石函改为由六块青石组成的“释迦如来宝帐”,内置银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绿玻璃瓶⑧。法门寺地宫瘗藏有四枚佛指舍利,一枚放置于八重宝函之中,舍利套在银柱子上,其外分别是:小金塔、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盝顶金函、盝顶银函、素而银函、鎏金盝顶银函、银棱盝顶檩香木函,外用红锦袋包裹,第二枚置于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内为盝顶铁函,再内是丝绸包裹的鎏金银棺,棺内盛放舍利,此灵帐是唐中宗景龙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于佛祖的灵帐,顶上有圆孔,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顶,与庆山寺“释迎如来舍利宝帐”大体相同;第三枚舍利置于玉棺内,其外依次是:水晶椁、银包角檀香水函、鎏金盝顶银函、外裹织金锦、再外是铁盝函,放置于后室秘龛内;第四枚舍利置银棺中,棺外包裹罗面绢里夹包袱、置于铜浮图内,浮图外是汉白玉灵帐(也称阿育王塔);这些主要由唐皇室为供奉佛祖敬造的舍利容器,比大云寺、庆山寺的舍利容器更加精美、华丽,是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以金棺银椁或玉棺水晶椁为主要容器并构筑模拟中国式墓室的舍利瘗埋制度的形成,改变了印度次大陆时的原貌,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转折点。徐萍芳先生在《唐宋塔基的发掘》一文中,通过对北魏太和五年的河北定县塔基、隋仁寿四年的陕西耀县塔基和唐延载元年甘肃泾川大云寺塔基和出土文物的比较研究后指出,“(大云寺)这种用石函、铜函、金棺、银椁的瘗埋制度,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瘗埋的方式,而用中国式的棺椁,更符合中国的习惯”。⑨这一突破性的大变化发生在唐显庆年间,是从瘗埋法门寺佛骨舍利开始的。

    法门寺地宫最后一次的封闭是在咸通十五年正月四日,其始建于何时呢?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偏信道教而厌恶佛教,宰相李德裕也不信佛教。于是,反佛势力占了上风,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废佛事件。会昌五年,下诏废佛,并首先从皇宫内道场发难,焚烧经卷、毁折佛像,赶出僧众各归本寺、同时规定长安留四寺、洛阳留二寺、其余寺院十律拆毁,僧人一律还俗,并敕五台山、终南山、泗州普光寺,凤翔法门寺中有佛指骨不许供养。派御史巡行天下督察,全国寺院屋基全部被铲除。法门寺在此中也受到严重的破坏。从出土的《志文碑》可以看出:“洎武皇帝、荡灭真教,坑焚贝多,衔天宪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这次“法难”,法门寺不但砸碎了影骨,就连地宫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从这次发掘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砸碎破坏的碑石残块,原地宫石门扇等,另外象地宫中室门扇上的浮雕天王像,被损坏为仅余头部。《志文碑》:“咸通十四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北角”,就足以说明现地宫为重修的新地宫。咸通十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即送舍利来法门寺,但经过十五日之后,于十五年正月四日安藏于塔下石室。舍利为什么要经过半月才安放于石室,恐怕与原地宫还没有修好有一定的关系。而这次重修地宫是在原地宫的基础上,只将被破坏部分修好,也并未扩大和缩小。这就说明旧地宫在“会昌法难”之前就已存在。道宣律师在《感应传》云:宣律师问四大天王,至如秦川武功一塔,古老相传,名盲王,三十年中一度出现,至贞观以来,已两度出现,虽光瑞殊壮,而舍利如指骨,在石臼中如何狭陋若此。答曰,诸鬼神天中,贫富不定,各是往业。如人不殊,天中亦尔,随其所有中而供养此塔。”“至贞观以来两度出现”,一度三十年,两度应是六十年。道宣所记时间应在显庆初年,此时舍利还在狭陋的石臼中(亦即石函之中),这种将舍利瘗埋在狭陋的石臼中的形式,正是佛教传入时代有印度习俗的舍利瘗埋方法。充分说明,至显庆初年(公元659年)法门寺塔下还没有修建地宫,舍利是放在石函中直接埋在夯土中。同时也证明,至此时,中国的舍利瘗埋制度还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印度次大陆的习俗。显庆四年,内山僧智琮、弘静等,乃臂上安炭,祈请舍利,“初开塔日,二十馀人,共同下凿,及获舍利”⑩。如果此时已有地宫,为什么还要二十馀人共同下凿呢?一个“凿”字,就说明了真象。再如贞观五年张德亮奏请并许,“隧依开发,深一丈,获二古碑。(11)现地宫长六丈有余,而“深一丈”显然是早期舍利的瘗埋方式。

    据上可以看出,法门寺地宫应是创建于“会昌法难”之前至显庆初年。这期间,于法门寺曾举行过声势浩大的五次迎奉佛骨活动。而这五次迎奉中,唐高宗显庆四年最为隆重。显庆年间迎奉佛骨时间长,共历四年,规模大,奉献也多,开迎中对法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和扩建。道宣律师亲自参加了这次迎奉活动因而他在《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记道:显庆五年春三月,敕取法门寺舍利往洛阳宫中供养,“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大唐圣朝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并序》记载与此略同,曰:二圣亲造九重宝函”,并且进行了舍赐。这就是中国以金棺银椁作为舍利容器的开始。按照中国古代的丧俗,“天子棺椁才有九重。而武则天为法门寺佛指舍利所造的金棺银椁,显然是按照中国的最高等级,皇帝的葬礼来对待法门寺舍利的。安放舍利的容器改变了,而安放舍利的空间也要相应的变化。所以就在法门寺塔基修筑了模拟帝王墓室地下“石室”以安置舍利,这是用中国式墓室瘗埋舍利的开始。从此以后各地竞相效仿,风靡于世,影响极广,开以后塔基地宫之先河。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后,经过不断发展和壮大,至唐代已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的佛教,逐渐带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色彩,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法门寺塔基地宫的设置和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容器的改变,对于印度佛教来说无疑是一个创新和改造。这种创新和改造从一个侧面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成熟。舍利容器的创新和瘗埋舍利方式的改造的倡导者,理所当然的属于女皇武则天。这一在佛教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是从法门寺开始风靡于世的。从这个意义讲,法门寺对佛教的中国化有着重大贡献。

    注  释

    ①《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10期。

    ②《唐会要·陵议》。

    ③⑦《甘肃泾川县出土的唐代舍利石函》《文物》1966年3期。

    ④⑧《临潼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清理记》《文博》1985年5期。

    ⑤《河北定县北魏石函》《考古》1966年5期。

    ⑥《陕西长安和耀县发现的波斯萨珊朝银币》《考古》1974年2期。

    ⑨《新中国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3年。

    ⑩(11)《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