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极为著名,由于它是韩愈谏宪宗迎佛骨的所在地,一向被称为唐代“累朝回向”的绀宇梵刹。①自从一九八七年于塔基地宫出土大量遗物,震烁一时,有人竟说可以成立一个法门学,来作专门研究,可见其受人重视的情形,我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上旬,出席西安半坡卅周年纪念学术会议。在会议结束后,同月十日,有机缘到扶风县参加法门寺博物馆落成典礼,亲身看到近百年来首次破例举行的隆重热闹的法会,并得纵览法门寺塔基出土所有丰富而辉煌的各种文物,真是大饱眼福。关于发掘情况及遗物包括法器道具等的详细报导,具见一九八八年第十期的《文物》。我在本文只谈一些看后观感及关涉到的几桩历史事实,作为小小的补充。
一、参预供养及奉送真身的名僧——僧澈与智慧轮
地宫出有两件碑记,一是“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一是“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后者长达1700字,对当日供奉品物的名称、数量及有关人物的名称,都有翔实的纪录,作为研究资料是无上的瑰宝。志文题称;“净光大师僧澈撰,臣令真书。”内记:“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旧隧道之西。”由此文所载,知主其事者,有“真身使小判官周重晦、神策军营兵马使孟可周,及武功县百姓社头王宗等一百廿人。”《文物》简报称“隧道”东壁题记有“右神策军使衙子弟都部领迎送真身□□周”残文,“周”字上有缺文,当然是“孟可周”,不成问题。
此文撰者僧澈,他的事迹见《宋僧传》卷六:京兆大安国寺僧澈传。澈是国师悟达的弟子。著有《法鉴》四卷、《法苑》十卷。懿宗好佛,每逢法集,躬为赞呗,澈即升台朗咏。勅造旃檀木讲座以赐之。《旧唐书·李蔚传》记其“涂髹镂龙凤,*(上艹下左白下右为)金扣之”,备极豪侈。又于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雕造真檀像一千躯,皆委澈检校。当时号为“法将”,勅赐净光大师,咸通十一年也。②澈内外兼学,辞笔特高,故十二年送真身誌文,亦出于其手笔,全篇盼有人能为录出,俾可补入全唐文。
至另一帐单,题云“兴善寺僧觉支书”。当时兴善寺诸大德,出力甚多,出土琱镂精巧的银画,上面题记:“大兴善寺传最上乘口佛、大教灌顶阿阇梨三藏苾蒭智慧轮敬造。”“咸通拾二年闰八月。”智慧轮的事迹见宋僧传释满月附传。满月事迹亦见日本《圆仁行记》。传云:
般若斫迦三藏者,或花言智慧轮,亦西域人。大中中行大曼拏罗法……深通密语,著佛法根本。宗乎大毗卢遮那。……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千)余言,皆大教之钤键也。出弟子绍明,咸通中刻石纪焉。③
日本圆珍入唐,于大中七年(八五三)会见智慧轮,足见其人在咸通时之活耀。大正藏所收著述,在他的名下有:明佛法根本碑,④即传中所称述者,书题:“大兴善寺大曼拏罗阿阇梨三藏智慧论述。”“论”字即“轮”之讹。又有新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⑤与玄奘所译稍异,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句之上,多出“色空、空性见色”二句,是其一例。⑥关于密宗的著作,又有二种列下:
摩诃吠室啰末那野提婆喝啰阇陀罗尼仪轨⑦
圣欢喜天式法⑧
前者题般若斫羯啰译,后者题般若惹羯啰撰。《宋僧传》作般若斫迦,按宜作般若斫迦啰为是,这些都是梵语Pranacakra的音译,其义即为智慧轮。
智慧轮和书写者觉支都为兴善寺僧。段成式寺塔记,“兴善寺在长安靖善坊,取隋大兴城二字为名。”密宗大师金刚智于开元二十年终于洛阳广福寺,其弟子不空则于天宝十五载还京,住大兴善寺,自是此寺遂为密宗的重镇了。
二、遗物与密宗仪轨的印证
地宫出土金银遗物多为密宗法器,如阏伽瓶共有四件(标本FD5:017),其腹部即錾一周八瓣的仰莲,耸立三叉钴戟的金刚杵(见《文物》图版参之三)。足内墨书有“南”字和“东”字、“北”字,推知必当有另一瓶书写“西”字。智慧轮在他所著的陀罗尼仪轨里面“作坛场品”说道:
坛四角各各著一香水瓶,其瓶口中著杂轻果子及花叶等。
又佛顶尊胜陀罗真言的“作尊胜坛法”云:其坛四角各安一瓶,……坛前置一器水,或铜或瓷,取五股香、沈、苏合、白檀、龙脑取香水汁,名曰阏伽水。别取一盏,或金或银,盛郁金香水。……⑨
阏伽梵言Arghya,其义即为香水。这四个阏伽瓶即是分置于坛之四角者。
智慧轮所造的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其立沿处各錾两只伽陵频迦鸟(即妙声鸟)。函身四壁錾饰四天王像,榜题如下:
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
托塔举剑,梵言Vaisraman,译义亦称多闻天。
东方提头赖吒天王
双手持剑。梵言Dhrtarastra,亦称持国天。
南方毗娄博叉天王
左手柱剑。梵言Virupaksa,亦称广目天。
西方毗娄勒叉天王
左手持弓,右手执箭。梵言Virudhaka,亦称增长天。⑩
按照密宗的仪轨,使用四天王图像,是诵持陀罗尼和建坛结界必需的手续,密宗著述中不少谈及此事。智慧轮在前引书仪轨的“画像品”说道: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爱持此陀罗尼者,先须画像。其画像时,彩色中辄不得着皮胶,唯用香汁。……画天王身着七宝金刚庄严钾胄,其左手执三叉戟,右手托腰,其脚下踏三夜叉鬼。
又“结界品”说:
又别请五方龙王、四大天王、二十八部诸鬼神。又别请五方药叉众……
智慧轮的银函上四天王都脚下正踏着二位夜叉,诚如画像品所言。凭藉四天王来守护四隅,早期汉译密宗经典,像帛户梨密(多罗)(即居南京的龟兹王子高座)的结界咒法已提及了,见孔雀王咒经卷下。(11)其渊源甚远。金刚智的不动使者陀罗尼秘密法书中,画像法亦列第一。(12)
智慧轮所著别有圣欢喜天式法,欢喜天是象鼻人身的誐尼沙像。我所见陈列品中有一件形状作象鼻的雕饰,正为欢喜天,亦属于密宗的法器。
三、供养品与武后
法门寺衣物帐石刻条列的品物,第一件便是武后所舍的裙,又懿宗、僖宗及惠安皇后供养于重寺的各类织绣服饰多七百余件,这些丝织品有的保存在陕西省考古所,我们得以寓目,大开眼界。法门寺藏的舍利,在武则天时代已受到极大的尊重。道宣记道:显庆五年春三月,勅取法门寺舍利往洛阳宫中供养。“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一千匹,为舍利造金棺银椁,数有九重,雕镂穷奇。”(13)可知僧徒所制的金银函还是沿用武后的遗规。
武后时,法门寺立有千佛碑,镌千佛图像,其圭首处刻一巨佛、两侍佛、两狮,双侧刻众佛名,共廿二行,其中日月字形作2卍,即是武后新制字。(14)
天后时的供养品,嗣后每取以赏赐寺院。诸暨保寿院《神智传》:大中时赐左神策军钟一口,天后绣*(左巾右上山右下登),藏经五千卷,裴休为书殿额。(15)咸通时法门寺真身供养,必有天后旧物,是理所当然的。
四、懿宗迎佛骨之侈靡
法门寺藏舍利,据张仲素的佛骨碑所记:“太宗特建寺宇,加之重塔,高宗迁之洛邑,天后荐以宝函,中宗纪之国史,肃宗奉之内殿,德宗礼之法宫。”至宪宗乃亲迎佛骨。自咸通十二年八月十九日,得舍利于隧道之西,十四年,懿宗复至法门寺亲迎,《通鉴》记云:
广造浮图宝帐香舆幡花幢盖以迎之,皆饰以金玉锦绣珠翠,自京城至寺三百里间,道路车马,昼夜不绝。(16)
场面比宪宗元和十四年更为弘伟。事具详苏鹗的《杜阳杂编》和康骈的《剧谈录》。懿宗是一位奢侈浪费的君主。试举一例,文懿公主的下葬,花费之巨,“凡服玩每物皆百二舆,以锦绣珠玉为仪卫,明器辉煌三十余里”;“乐工李可及作叹百年曲,舞者数百人。”(17)百年曲即敦煌石窟所出的叹百岁曲,他这样穷奢极侈,其时庞勋已作乱,南诏又入侵,国库枵耗,难怪唐祚不久亦就中斩了。
未几懿宗崩,僖宗即位,诏归佛骨法门寺,仪事至简,一反懿宗之所为。
五、法门寺唐代石刻
法门寺在岐山凤泉乡。其寺原名阿育王。北魏时岐州牧大冢宰拓拔育始宏旧规,广其台殿,刻石以纪之;隋开皇中,改为成实道场,仁寿末,内史李每复修之。魏隋石刻、其详皆莫考。唐武德中,改为法门寺。显庆四年,勑僧智琮居之,赐名会昌寺。(18)
唐代该寺碑刻,金石志书可稽考的,有下列诸碑:
武后千佛碑
黄树毅云关中唐碑,此推上上。
代宗大历十三年(七七八),无忧王寺大圣真身宝塔碑铭。
由内供奉张彧撰文,宏农扬播书;播即杨炎之父(19)宪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佛骨碑
翰林学士张仲素撰(20)懿宗咸通十二年 启送岐阳真身志文僧澈撰,令真书。
咸通 年 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昭宗)天祐十九年壬午(九二二)重修法门寺塔记
由尚书礼部郎薛昌序撰,(21)此碑末题:天祐十九年岁次壬午二月壬子……记承旨王仁恭书,玉册官孙福镌字。碑侧又有天祐二十年岁次癸未四月乙巳……建是款及僧惠初、神静、谂琦及官吏李彦锏、法门寺都监刘源等题名。
按天祐为唐昭宗年号,其十九年壬午,唐亡已久,值梁末帝龙德二年,时李茂贞据岐州之地,仍奉唐正朔。茂贞事迹详《新五代史》卷四十《杂传》。传云:“梁开平以后,秦、凤、阶、成四州入蜀。唐庄宗破梁,茂贞称岐王,及闻入洛,乃上表称臣,庄宗……改封秦王。”是碑侧题天祐二十年二月二十六日,已入后唐同光改元之五日。乃其碑篆额曰:“大唐秦王重修真身塔寺之碑”。然天祐十九年即西九二二元年,时同光尚未登位,据此碑则与欧史不合,殆茂贞已先称秦王矣。
碑中历记天复元年、十二年、十四年、十九年、二十年历次修寺塔故实。最重要为十四年建“十八间及天王两铺,塑四十二尊贤圣菩萨及画西天二十□祖兼题传法记及诸功德皆彩绘”。这些壁画,可惜在历史无情淘汰之下都已湮没无存,聊举其名,以供考古者的凭吊。天祐此碑,是唐代法门寺最末的石刻亦是所有唐碑的后殿。
李茂贞据隅负固,依旧弘法,而维持唐统,故更值得一记。
地宫所出石刻,其一记云:“监送真身使,应从重真寺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物宝函”云云,知法门寺又称重真寺。《扶风石刻记》下收有“咸平六年立宋重真寺买田庄记”之碑,在法门寺内,正可互证。附记之作为本文结束。
美国牟复礼先生,研精中国史学,退休徵文,谨以此篇奉献,一九八九年二月饶宗颐于香港。
①见薛昌序撰:《唐重修法门寺记》。
②大正,册51,页744。
③大正,册51,页723。
④列1954号,大正,册46,页988。
⑤列254号,大正,册8,页851。
⑥福井又稚:《般若心经历史的研究》,页142。
⑦大正,1246号,册21,页219。
⑧大正,1275号,册21,页324。
⑨大正,册19,页391。
⑩函上四天王图,见《文物》页21。
(11)大正,册19,页458。
(12)大正,册21,页23。
(13)《集神卅塔寺三宝感通录》。
(14)见黄树榖《扶风县石刻记》上。
(15)见《宋僧传》。
(16)标点本,页8165。
(17)《通监》,页8161。
(18)见《法苑珠林》38。
(19)见《陕西金石志》14。
(20)见《佛祖统记》41。
(21)文见《扶风石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