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无仅有的盛装舍利的宝器5套20件

作者:出处:
分享到:

 
    地宫珍宝中最珍贵、最精美、最光彩照人、最富文化内涵,让国人和全世界最赞叹不绝的文物,为盛装佛祖圣物指骨舍利的五套容器系列,即各类宝函,塔刹,棺椁等共20件(含曾装过舍利的智慧轮金银函)。其中,银宝函7件,金宝函4件,金筐宝石函1件,鎏金铜塔1件,汉白玉塔帐2件,白玉棺1件,水晶椁子1件,银边檀香木宝函2件,铁函2件。这20件,件件造型优美,质地贵重,制作工艺精美、先进,巧夺天工,流光溢彩,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特别其上錾刻的密教坛场、造像、纹饰等,庄严稀有,对研究晚唐密宗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还不算宝函内塞装的其它珍宝,每件函塔棺椁都用当时最精美华丽的高级丝绸一层或数层包裹,充填着从澳洲进口的高级香料:丁香、沉香、乳香、檀香,并有许多宝器、法器、供养器、茶具、生活用器等供养置放周围。看来,佛祖舍利瘗埋远远高过帝王逝后的埋葬。

    (一)盛装1号舍利的宝器——八重宝函8件

    盛装“特级1号”舍利的宝器为最著名的八重宝函,于1987年5月5日即农历四月初八佛诞节日凌晨1时发现,由外向里,共8件套装。

    1.银棱黑漆檀香木宝函。八重宝函最外层。长、宽、高各30厘米,函面为释迦佛说法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礼佛图等。是唐人用减地浮雕描金加彩先进工艺制成,十分华丽,可惜出土时已残坏。

    2.鎏金四天王银函。函高23.5厘米,边长20.2厘米,重2699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盖为盝顶,顶为双龙捧如意宝珠图,生动异常!立沿各饰两只人头鸟身的伽陵频迦鸟。四壁为佛教唐密四天王像,威武非凡!

    3.素面银宝函。高19.3厘米,长、宽18.4厘米,重1999克。钣金成型,外壁抛光,通体素净。

    4.鎏金如来说法银宝函。高16.2厘米,重1666克。顶面饰十字三钴金刚杵、凤鸟、飞天、伽陵频迦鸟、蔓草等,衬托着佛祖宝地的神圣与高贵。正面为如来说法图,后面为戴帷帽的大日如来说法图,左面为普贤菩萨图,右面为文殊菩萨图。

    5.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高13.5厘米,重973克。盖面錾相向翱翔的双凤,斜刹为一对鸳鸯,立沿为相向飞舞的鸿雁。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形态自然,后面为释迦牟尼佛主尊,左面为大日金轮,右面为药师琉璃光佛。

    6.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是唐时复杂的一种制作工艺,即在宝石团花外缘,均辅金丝编成的网筐,围绕网筐又焊有细密的小金珠一周,团花蕊及花瓣上再粘硕大的珍珠。此宝函高13.1厘米,重910克。纯金且通体嵌饰珍珠、翡翠、玛瑙等宝石。盝顶,立沿作海棠花纹,四壁以红绿宝石镶嵌成三重莲花,间饰珍珠、金丝。十分华丽富贵!

    7.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高10.2厘米,边长7.3厘米,重1022.5克。宝石制作,盝顶棱边及函四棱粘满珍珠。盖立沿各有金筐宝钿绿松宝石鸳鸯一双。每壁面中心嵌饰金筐边的宝石团花一朵,两重,内为四瓣绿松宝石,外为八瓣红宝石。真可谓通身为宝石作成,宝上加宝,世间稀有!

    8.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高7.1厘米,檐边长4.8厘米,塔座长、宽4.8厘米,垫板长、宽5.4厘米,重184克。纯金铸成,金光闪耀。由塔身、塔座、垫片三部分组成。塔身正方,宝珠顶,饰火焰纹,两重仰莲瓣衬托,单檐,四角翘起,金瓦金砖层层如真。四壁满是纹饰,各有一小金门,下有踏步。塔座中心焊一银柱,套置佛指舍利。整体造型庄严神圣、精致,别具一格。又似为一雄宏雅典的唐代建筑物的模型。

    (二)盛装2号舍利的宝器——灵帐系列2件

    盛装“特级2号”舍利的汉白玉灵帐系列,3件,套装。原置地宫中室。1987年5月9日凌晨2时发现。灵帐内装铁函和银棺各一枚。铁函腐蚀严重,免作介绍。

    9.汉白玉灵帐。高164厘米,边长43厘米。盛唐文物,从帐内题刻知灵帐为武后中宗时著名高僧法藏所造。曾供奉过武则天于长安四年迎到宫中的佛指舍利。唐武宗“会昌法难”时,受到轻度损坏。咸通年间重新妆彩放入地宫中室。雕饰华美,以浅浮雕手法在帐身外围四周雕佛幡、佛铃、珠宝等串饰,四角均有连接华柱。帐座为须弥座,下有禅床,每面雕托座金刚力士,帐身内壁每面刻二体薄园雕菩萨。现灵帐陈列于寺院塔下地宫。

    10.鎏金双凤纹银棺。高7.2厘米,棺盖长10.2厘米,宽4.59厘米。置于一铁函内。银棺钣金成型。棺盖为半弧形,上錾双凤衔绶带。棺体前档宽高,錾帝王式金门,两侧各侍立脚踩莲花的菩萨,棺体两侧前各立一金刚力士,手持武器精心守护着棺内的佛祖,后档錾两只守卫的蹲狮。棺座与棺体焊接,棺盖与棺体扣合紧密,制作工艺精细。

    (三)盛装3号舍利的宝器——五重宝函5件

    盛装“特级3号”舍利的五重宝函。置于地宫秘龛,5件,套装,于1987年5月10日早8时发现。

    11.盝顶铁函。布满铁锈。夹金织物外裹。

    12.鎏金45尊造像银宝函。又名鎏金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银函。高16.6,长宽17.5厘米,方形,无锁。顶面中台为大日如来造像,四方为萨、宝、法、羯四波罗密菩萨,四隅为嬉、蔓、歌、舞内四供菩萨,绕中台同刻香、花、灯、涂外四供菩萨,钩、索、锁、铃四摄菩萨,地、水、火、风四大神及四大明王。函体四面分别以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为中心,各自有萨、王、喜、爱,宝、光、幢、笑,法、利、因、语,业、护、牙、拳四亲近菩萨供养,总计45尊,组成密宗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此函图像为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曼荼罗图像。

    函正面錾文:“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证实函内确为真身舍利。

    13.银包角檀香木函。四角包银,深褐色,出土时已散坏。

    14.嵌宝石水晶椁子。前高6.9,后高5.57,盖长10.7厘米,重435.5克,水晶制成,椁盖大端嵌黄宝石一颗,小端嵌兰宝石一颗。通体透明,晶莹。

    15.白玉棺。高4.67,盖长6.77厘米,重93.5克。优质白玉制成。形如常见木棺。佛祖真身灵骨瘗葬其中。

    (四)盛装4号舍利的宝器——阿育王塔系列3件

    盛装“特级4号”舍利的汉白玉阿育王塔系列,置于地宫前室,3件套装,于1987年5月12日晚9时发现。

    16.汉白玉阿育王塔。高78.5厘米。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塔刹为铜铸宝顶,塔盖为九级棱台,自上到下逐渐变大。每级棱台边刻如意云头二方边续纹一周,三棱台由外向里收缩,台立沿饰如意云一周。塔身四面,四角立柱,每面一门,两侧各侍立一菩萨,共8位,或持香花,或持宝珠,或作持诵状胁侍。塔座为须弥座,每面束腰出金刚力士面首三位,共12位。通体彩绘,色泽鲜亮,富丽堂皇,8位菩萨宛如天女一般,唐时佳丽形象!不少人赞此为“天上人间”景象!

    17.鎏金铜浮屠。高53.5厘米,重14.6公斤,模铸而成。塔刹高耸,相轮6盘,上有宝盖、园光、仰月、宝珠。塔身斗拱严整,四门八扇,勾栏焕丽。门列力士,柱蹲金狮,阶墀精致巧妙。此铜塔,不仅是佛塔之精品,且是唐代建筑物的绝品。专家推测,此塔是法门寺唐代木塔的微型。

    18.伽陵频迦鸟纹壶门座银棺。高6.4,长8.2厘米,重68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前档板上錾刻坐佛莲台与弟子,棺体两侧各饰一对伽陵频迦鸟纹。下有一周壶门莲瓣。伽陵频迦鸟,佛教极乐世界的一种人首鸟,叫声优美,能向众人传播佛音。

    (五)高僧智慧轮施供的舍利宝函2件

    高僧智慧轮为大兴善寺大阿阇黎,最后法门寺地宫封门时佛界的组织者。他曾为皇帝敬造舍利宝函2件,套装。

    19.素面壶门座银宝函。正面錾文:“上都大兴善寺传最上乘佛祖大教灌顶阿阇黎三藏比丘智慧轮,敬造银函壹,重五十两,献上盛佛真身舍利,永为供养。殊胜功德福资,皇帝千秋万岁,咸通拾贰年闰捌月拾伍日造,勾当僧教原匠刘再荣、邓行集”。

    20.素面金函。正面錾文:“敬造金函盛佛真身上资,皇帝圣祚无疆,国泰人安,雨顺风调,法界有情,同沾利乐。咸通十二年闰八月十日,传大教三藏僧智慧轮”。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