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宫十大金银器珍宝精选

作者:出处:
分享到:

 
    (1)世界锡杖之王——大锡杖

    名叫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出土于地宫后室,是唐懿宗为供养法门寺佛舍利,敕命文思院,专门打造。因其为目前世界上形体最长最大,等级最高、时代最久、制作最精美的锡杖,故人们称“世界锡杖之王”。

    此杖银质鎏金,长196厘米,重2390克。属佛祖法器,是佛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地宫还出土单轮十二环金锡杖和单轮六环鎏金铜锡杖,分别属迦叶佛和地藏菩萨。此大锡杖杖头作双轮四股十二环,四股顶有二重束腰仰莲托智慧珠。杖首以五钴金刚杵连两体仰莲宝座,杖杆中空,錾刻身披袈裟、手持铃铎、立于莲台上的12位园觉菩萨和团花、蔓草、流云等花纹。股侧铭文:“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敕命造,迎真身金银花十二环锡杖,并金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此杖本身是一曼荼罗,寓金胎合曼和显密融合之意。无论在型制、等级、工艺等方面堪为佛门奇宝,比日本正仓院藏的白铜锡杖(原锡杖之王)高出许多。

    (2)捧真身菩萨——“曼荼罗之冠”

    法门寺文物内函丰富,专家们曾评价说其每一件文物,可以写一本书。如果是这样的话,这许多书中最厚内容最丰富的要算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了。

    捧真身菩萨,无论从质地、制作工艺、设计构想、艺术造形、文化内涵等诸方面看,都可算得上唐代文物精品中的精品。

    捧真身菩萨,是专为迎奉法门寺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特意设计、精作的供养品,是代表李唐王朝和大唐帝国的向佛祖祈福祈太平,自然其定当出自一流高手设计与制作。

    捧真身菩萨,其原形取源于印度吉祥天女,佛教护法天神和施福德女神,唐代流行吉祥天信仰。其莲台座呈钵体,为佛教唐密两界金刚界、胎藏界融合的大曼荼罗,即“金胎合曼”。其文化内函极为丰富,故笔者认为当属“曼荼罗之冠”。

    捧真身菩萨文化内涵,本书其他章节已有详细介绍。

    (3)银香囊——陀螺仪原理的活用

    即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通体为镂孔球体,阔叶纹样,球径12.8厘米。上下半球体以合页铰链相连,钩状司前控制香囊之开合。下半球体内有两个同心园组成的持平环,铆接香盂于其中并与球体相连。球冠有园钮,上接银链,链端套有环勾,链下端有莲蕾饰物。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蜂纹团花。冠饰四蜂纹团花。球衣饰折技团花。总重547克。为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香囊。令人惊奇的是内使用的平衡装置,竟与现代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相同。此原理与技术,欧洲17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八世纪之前就已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说明了唐代我国科学技术之发达,达到了世界领先的地位。熏香器皿,内装香科改善室内空气。过去人们称其为“熏球”,而把香囊理解为香包,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为“香囊”,更正了这一错误。

    (4)唐代银盆之冠——双耳大银盆

    即鎏金双鸳团花大银盆。佛诞日浴佛用具。通高14.5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28.5厘米,重量6265克(约13斤)。浇铸成型,纹饰鎏金,鱼子纹底,矮圈足。盆壁分四瓣,每瓣錾两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鼓翼鸳鸯立于仰莲座上,两两相对,呼之欲出,余空衬以流云和三角阔叶纹。盆腹内外花纹相同,犹如渗透一般。盆底类似浮雕,为一对嬉戏鸳鸯为中心的阔叶石榴大团花。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前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园环,环上套接弓形提耳。圈足微外撇,饰24朵莲花。盆底錾刻“浙西”二字,即唐代浙西道(今镇江)生产。

    此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尤其盆壁纹饰的錾刻,内外分文不差,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我国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先进的工艺水平。

    (5)唐代香炉之冠——卧龟莲花银熏炉与炉台

    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置于地宫后室中部。香炉为寺院常见法器之一,密宗修法佛坛前必备供器。这香炉高29.5厘米,重6408克,钣金成型,通体鎏金。由炉身、炉盖组成。盖面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每朵莲花上有卧龟,口衔瑞草,回首张望。龟首人面,意谓人寿如龟长寿并吉祥。盖纽呈莲雷状,下部莲瓣镂孔,便于香气溢出。炉身饰流云纹,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此香炉配有炉台,为首次发现。炉台高20.8厘米,口径43.5厘米,重8970克,台面为双凤衔瑞草纹,下有相似的五足朵带。炉底錾方标明为“咸通十年文思院造”等。此香炉是皇室为佛指舍利供养。其形体之大,制作之精美,极为罕见。

    (6)唐皇茶具——银茶碾与*(左石又呙)轴

    壶门座茶碾子与*(左石又呙)轴。碾茶器,世界最早、等级最高、最为精美的唐皇系列茶具之一件。唐僖宗供奉。它们的出土不仅再现了唐代茶道文化,且又是一组完美无憾的艺术精品。

    茶碾子,高7.1,长27.4,宽3厘米,重1168克,长方形,浇铸、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碾槽呈半月形尖底,口沿平折,与槽座焊接,槽口可插置长方形辖板,槽身两端为如意云头状,辖板中间焊接小宝珠形提手。槽身两侧各饰一只鸿雁及流云纹。槽底截面呈U形,碾槽嵌于其中。座壁承镂空壶门,门间饰天马流云纹。

    银*(左石又呙)轴长21.6厘米,轮径8.9厘米。浇铸成型,不辐而轴,轴刃平行沟槽,轴杆园形,唯中部粗壮而执手之两端稍细,轴孔四周錾团花,外饰流云纹。錾方“五哥”,唐僖宗乳名,知此茶具确为唐僖宗供奉。

    (7)钵盂之冠——迎真身纯金钵盂

    法器,高7.2厘米,口径21.2厘米,重573克。园唇,斜腹下收,小平底,通体光素。

    口沿錾:“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廿三日敕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等。唐代迎佛骨时,曾把佛骨放入此金钵盂中供奉,或由高僧捧着行走,让众臣瞻礼,故称“迎真身纯金钵盂”。

    (8)鎏金银龟盒

    唐皇系列茶具之一,装茶末器,用时从龟嘴中倒出茶末。通高13厘米,长28厘米,宽15厘米,重820克。分体钣金,焊接成型,银质鎏金。欲跑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背甲作盖,内焊椭园形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形象十分逼真。颇有动态!

    (9)唐皇题字的“御前赐”银方盒

    通高9.5厘米,边长21.5厘米,重量1585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扁方形,直壁,浅腹,平底,短圈足,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边缘饰莲瓣一周,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侧上下散点错列一字形扁团花。圈足与盒身焊接。盖面毛笔书写着六个大字:“随真身御前赐”,据说为唐僖宗亲书。

    (10)逼真的银莲花——银芙蕖

    莲花,印度人称芙蕖。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物,佛典中以莲花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芙蕖。

    地宫出土的银芙蕖,通高41厘米,重535克。以银筋为茎、座,以薄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3层16瓣,异常精巧逼真!稍有吹风,便有花动。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