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舍利宝函
唐代皇帝供养佛指舍利的金银器、秘色瓷、丝绸织物,珠玉宝器等,各盛以精制木函,象征佛在香域宝地之大千世界之上。木函表面涂漆,描金绘彩,显得十分华贵;供奉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佛弟子微雕造像,形态端庄虔诚,制作巧夺天工;盛放香料,珠玉宝器的檀香宝函,银边包角,流光溢彩;以当时澳州民族供奉的丁香、沉香、乳香、檀香为佛祖建造的金银须弥山及大千世界,山脉纵横,河流遍布,包罗万象,神妙离奇。
唐诸帝以金银珠宝等稀世珍品制作各式宝函,辅以香料完成佛教彼岸世界,以安奉佛祖指骨舍利。地宫出土4个系列的宝函,分别安置4枚佛指舍利,其上錾刻着庄严、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这些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晚唐密宗的流布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第一枚佛指舍利与八重宝函:
第一枚舍利发现于1987年5月5日,(农历四月八日),即佛诞日凌晨1时。位置在地宫后室,贮于唐懿宗供奉的八重宝函内,套合装,并装填各种香料,最里层为金塔,塔庭银柱上套置第一枚佛指舍利。其舍利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色白如玉少青,质密而泽,髓穴方大,中有隐迹,二角有纹,纹并不彻,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上内径13.75毫米,下内径16.5毫米,重16.2克。
八重宝函第一重为银棱盝顶黑漆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破,所余函面以减地浮雕描金加新工艺饰释迦牟尼佛说法图,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图,还有礼佛图。第二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宝函为正方体,前有司前,后有两个绞链与函盖相连;盖为盝顶,顶面錾行龙二条,四周衬以流云,每侧斜刹均錾双龙戏珠,底衬卷草,立沿各錾两只频迦鸟,鸟侧衬以海石榴与蔓草。函体四壁饰四天王像,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叉天王,左手柱剑,身侧均侍立神将,夜叉多人。函高235毫米,边长202毫米。重2699克。第三重,素面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外壁抛光。盒体正方,盖作盝顶。盖与身以绞链相连,司前原有锁匙,以备开合,通体素净,宝函外原有降黄色绶带封系。通高193毫米,口径长宽175毫米,函体长宽184毫米,盝顶面长宽132.5毫米。重1999克。第四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盝顶盖面上饰四只伽陵频迦鸟,中有十字三钴金刚杵,四角亦饰三钴杵,底衬蔓草,斜刹海边有凤鸟两只,立沿每面錾飞天两只。函体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佛像之侧还有捧盘飞天两体。函左为普贤菩萨,象座。周围有16名小鬼,接引使者,金刚、沙弥。菩萨上部有徐徐散落的天花。函右为文殊菩萨,狮座。小鬼、接引使者、天王、沙弥等共19名。函后有戴帷帽的坐佛。供前有供案,上置供物三品,佛周围有四尊菩萨,二弟子、二童子。佛首之上有华盖,身后有菩提树,高162毫米,口径148毫米,底径158毫米×156毫米,盖104毫米,重1666克。第五重,六臂如意轮观音纯金宝函。盝顶、盖面錾相向翱翔之双凤,四隅饰西蕃莲。斜刹每面饰鸳鸯,立体錾两两相向飞翔的鸿雁,并衬以蔓草。函体正面錾六臂如意轮观音,左右各侍跪四位使者、弟子、前跪两位擎盘捧如意宝珠,其余六位皆作曲跑持念。其余三面为药师琉璃光佛,大日金轮,释迦牟尼佛主尊。总高135毫米,底径135毫米,重973克。第六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盝顶宝函。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盝顶立沿均作海棠花形。函体四壁以红绿宝石嵌成三重团花,间饰珍珠,金丝。高131毫米。第七重,金筐宝钿珠装珷玞石盝顶宝函。盝顶棱边及函体四棱皆粘贴珍珠。函体每面中心嵌饰有金筐边缘的宝相团花一朵,在有两重、内为四瓣绿松石,外为八瓣红宝石,盖立沿每面有金筐宝钿绿松石鸳鸯一对。总高102毫米,边长73毫米,重1022.5克。第八重,宝珠顶单沿四门纯金塔珠顶单沿四门纯金塔。纯金铸成,由塔身、塔座和垫片三部分组成。塔身正方,宝珠顶,单檐,四角翘起。宝珠伤火焰纹,下有两重仰莲瓣衬托。檐柱上錾卷草纹。塔有四门,门周饰鱼子纹,门角处饰背分式流云纹。栏额及檐下均錾菱形纹饰。门下部有象征性踏步,塔座中心焊接一高28毫米,直径7毫米银柱,用以套置指骨舍利。座面饰阔叶海石榴,座侧饰饰莲瓣纹一周。高71毫米,檐边长48毫米,塔座长宽48毫米,垫板长宽54毫米。重184克。
第二枚佛指舍利于1987年5月9日晨发现,舍利置于地宫中室汉白宝双檐灵帐内,灵帐造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上有铭文:“大唐景龙二年戊申二月己卯十五日,沙门法藏等造白石灵帐一铺,以其时舍利入塔,故书记之。”白石灵帐,汉白玉质地,雕饰帐座为须弥座。下有禅床,每面雕刻托座金刚力士,帐身内壁每面刻二体薄圆雕菩萨。灵帐内置一盝顶铁函,铁函内有鎏金双凤纹银棺一具,丝绸包裹。银棺系数钣金成形,纹饰鎏金。棺盖为半弧形,前部錾饰莲台形华盖,其下有花结形缓带,中部以模列如意云头为栏界,其内錾饰双凤衔缓带,棺盖内壁两端有凸棱台,刚好与棺体扣合,棺体前档宽高,錾一双扇门,门扇錾饰锁和三排金钉;门上部有梯形楣额,下部饰以流云,两侧各侍立一脚踏莲花的菩萨,棺体两侧的前部各侍立一金刚力士,后档则錾两只蹲狮,棺座与棺体焊接,中空,四壁均錾火焰形门。通高72毫米,棺盖长102毫米,宽45.9毫米(最宽处),棺长82毫米,宽38—48毫米,座高16.5毫米,长97毫米,宽50—65毫米,重248.5克。
第三枚系佛祖真身舍利,于1987年5月10日发现,贮于五重宝函内,宝函又置于后室秘龛,外裹夹金织物。第二重是鎏金金刚界曼荼罗成身会银函,方形,高166毫米,长宽175毫米,无锁,无绞链。正面錾文:“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函底亦錾“大唐咸通十二年十月六日,遗法弟子比丘智英敬造真身舍利宝函,永为供养。”顶面中台为大日如来造像,四方为萨宝法羯四波罗密,四隅为嬉曼歌舞内四供,围绕中台周刻香花灯涂外四供,钩索锁铃四摄,地水火风四大神及四大明王。以三钴金刚杵及宝蔓草为界道。函体四面分别以阿閦佛,宝生佛、无量寿佛,不空成就佛为中心,各自有萨王喜爱,宝光幢笑,法利因语,业护拳牙四亲近菩萨供养。总共45尊,构金刚界成身会曼荼罗。第三重是银包角檀香木函。第四重是嵌宝石水晶槨子、盖顶嵌有黄、蓝宝石。第五重是白玉棺。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就瘗埋于白玉棺内。
第四枚佛指舍利于1987年5月12日发现,舍利置于彩绘四铺菩萨汉白玉阿育王塔内,此塔由塔刹、塔盖、塔身、塔座四部分组成。塔刹为铜铸宝顶,塔盖为九级棱台,自上而下逐渐变大。每级棱台边刻如意云头二方连续纹一周,枭混为三棱台,由外向里收缩,台立沿亦饰如意云头纹一周。塔身四面,四角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饰四排乳钉。门设司前,有锁。每门两侧各侍菩萨一人,或持香花,或持宝珠,或作持诵状胁侍。塔座为须弥座,每面束腰出金刚力士面首三体,共十二位。座之棱台立面仍饰流云纹一周。通体彩绘,富丽堂皇,高7850毫米。鎏金铜浮图,模铸而成。塔刹高耸。相轮六盘,上有宝盖,圆光、仰月、宝珠。塔身斗拱严整。四门人窗,勾栏焕丽。门列力士。柱蹲金狮,阶墀清致巧妙,高535毫米。伽陵频迦纹壶门座银棺,纹饰鎏金,鎏饰伽陵频迦鸟,长82毫米。
此外,在真身宝塔内还发现万历铜舍利塔一个。此塔高640毫米,重16.36千克,共7级。底座为八卦形,第一级为鼓形,开有洞形壶门,内藏一盾形铜牌。牌高100毫米,上宽72毫米,下宽50毫米,背面正中刻:“万历三十五年(1607)七月造。”
第二节 法器
寺院的法器常见的有香炉、金鼎、云板、云鼓、欢门、金幢、宝盖、幡、长明灯、香案、具供、蒲团、钟、磬、木鱼、饶、钹、钲、铃等数十种。在法门寺地宫,唐王朝为佛祖设置坛场、法器,以行佛道,出土的锡杖、钵盂、如意等均属此类,双轮六环鎏金铜锡杖,属地藏菩萨,双轮十二环纯金锡杖属迦叶佛,而这枚佛教世界最大的四轮十二环鎏金迎真身银金花锡杖属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世界最高权威的象征。
唐塔地宫出土法器如次:
(一)锡杖类:
①纯金单轮十二环锡杖:通体用纯金制,杖杆为圆形,顶部有桃形轮杖首。轮心之杖端,为结伽趺坐于莲座上的坐佛,有背光,杖樽为宝珠形,轮侧为仰莲座智慧珠,轮身各套有直径22毫米,厚2毫米的六枚锡环。通长276毫米,杖杆长250毫米,最大直径6毫米,总重211克。
②鎏金单轮六环铜锡杖:铜质鎏金,杖头为二重仰莲座承智慧宝珠,二股顶部有智慧宝珠,二股各套装3个铜环,环直径117毫米,杖柄原为3段,中间一段以木杆套接,已朽,现仅存2段铜质,长度62毫米。据杖头之规格比之日本正仓院藏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其体量仍大于正仓院所藏,日本正仓院大锡杖总长1775毫米,锡环直径136毫米,杖头高214毫米,本寺鎏金二股六环铜锡杖杖头高度为310毫米,铜质杖柄铭刻:“僧弘志僧海云僧智省僧义真僧玄依僧志坚僧志共沙弥愿思弟子李甑薛氏父王惟忠毋阿李为从实。”海云、义真均为青龙寺密教高僧。
③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银质鎏金,总长1965毫米,重2390克,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左监门卫将军弘悫(què)。”杖头作双轮四股十二环,具足释迦威仪。四股以银条盘曲而成,每股套装雕花金环3枚,金环外径67毫米,厚2毫米,内径48毫米,四股顶部有两重束腰莲座,上承一智慧宝珠。杖首以五钴金刚杵连接两体仰莲宝座,上部为二重束腰仰莲承智慧宝珠,下部饰忍冬花,流云纹、仰莲瓣承五钴杵及整个杖首。杖柄中空,錾饰二股不同纹饰,上段自上而下精细錾刻身披袈裟,手持铃铎,立于莲台之上,有头光的十二位圆觉菩萨。下段饰两栏海棠与团花纹样,鐏作扁平球形,细饰一周覆莲瓣纹。通体辉煌,古今罕有其匹。《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
这三枚锡杖金碧辉煌,尤以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在型制,等级,工艺等方面都堪称佛门奇宝,独一无二的世界锡杖之王。
(二)钵盂类。
①伽陵频迦纹小金钵盂:高33毫米,口外径94毫米,重161.5克。模铸成形,直口微敛,方唇,腹壁斜收,平底。通体錾花,口缘饰一周联珠纹。缘口内壁饰一周二方连续卷草,腹壁錾饰四只捧莲伽陵频迦鸟,衬以缠枝蔓草,口缘外饰二方连续缠枝蔓草,近底部饰一周仰莲瓣。
②鎏金团花银钵盂:高73毫米,口径79毫米,腹深29毫米,重82克,圆唇,直口、鼓腹、圆底,口缘饰一周莲瓣纹,钵外底錾饰团花一朵,外壁围饰五朵团花。
③迎真身素面纯金钵盂:高72毫米,口径211毫米,无纹饰,重573克,通体光素,口缘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三)如意类。
①鎏金银如意:长510毫米,钣金成形,顶端为如意云头,云头宽161毫米,云头面鎏金,面正中錾一佛,结跏趺坐于仰莲台上,佛两侧侍二弟子,半跪于莲台上,面佛。柄宽23—29毫米、厚2.5—7.5毫米不等,柄扁长、中空。总重762.5克。
②素面银如意:长600毫米,如意云头宽210毫米,重405.7克。
(四)瓶类。
①银阏伽瓶:共出土4件,钣金成形,纹饰鎏金,盘口,细颈,圆腹,圈足,颈底缘饰一周如意云头纹,肩部焊接一长72毫米,腹部錾饰4个以简化莲瓣纹饰圈成的四曲圆形规范,其内錾十字状三钴金刚杵纹,圆范之间以二重弦纹联接,腹下部錾一周八瓣仰莲,莲瓣间饰立三钴金刚杵。圈足呈喇叭形,与腹底焊接,上沿凸出一周椭圆形棱,棱上錾饰蒂状双环纹,棱沿之下为一周覆莲瓣,莲瓣间倒置三钴金刚杵。圈足底缘外翻,缘面饰一周水波纹,4瓶均为晚唐密教大师智慧轮施,圈足内分别墨书,“东”、“南”、“西”、“北”,通高198毫米,重659.5克。
②盘口细颈琉璃瓶:盘口、细颈、鼓腹、圈足。颈下有凸棱一周。腹部纹饰为4重:第一重为8枚黑色琉璃饼形饰,饼心凸出一小乳钉;第二重,在瓶腹中心部位,以拉丝技法将淡黄色琉璃拉制成多角形饰,贴于瓶壁;第三重为淡黄琉璃乳钉饼6枚,第四重同于第一重,只是将黑色琉璃饼饼沿向上拉出尾巴再上贴,总高210毫米,腹径160毫米。
③八棱秋色瓷净水瓶:小口、圆唇、长细颈,瓶身八棱、圈足,颈下有三条平行凸棱,通体饰青绿釉,晶莹细润。高215毫米,口径22毫米,肩径110毫米。
阏伽瓶4个,原置地宫后室四角,盘口琉璃瓶原置地宫后室中央,八棱净水瓶在中室门口处,具足密教灌顶加持仪轨。后室五瓶形成大坛,表五佛、五智、五部之义,中室一瓶供行者出入时洒净其身。六瓶之香水皆得为灌顶所用。
第三节 供养器
在法门寺地宫中,唐王朝用金银器以佛教密宗最高仪轨供养佛祖指骨舍利,其中包括灌顶,供香、供花、供食、燃灯等,香、花、灯、果、涂、茶、食、宝、珠、衣是佛教的十大供养,唐王朝以此为供,以表示其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布施等多种意义。地宫出土的大量供养器,是唐代礼佛仪典的真实反映。
主要供养器有:
(一)银芙蕖:芙蕖即莲花,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花叶用薄银箔作成,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这支芙蕖以银筋为茎、座,以银箔为花叶,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三层,共十六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通高410毫米,重535克。
(二)素面银灯:由灯盏、灯台组成,盏呈钵形,小平折沿,弧壁,深腹,圆底。口沿上立有四棱攒尖的捉手。灯台上部为盏托,下有圈足。盏托形制与灯盏相同,无口沿,盏即置于其内,圈足为喇叭形,中有棱台,足为立沿。外壁抛光,通体光素。通高203毫米。口径160毫米,盏深63毫米,足高97毫米,足径120毫米,壁厚1.5毫米。
(三)供香器有7件,包括:①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熏)炉:钣金成形,通体鎏金,由炉身,炉盖组成,通高295毫米,重6408克。盖沿宽平下折,可与炉身口沿相扣合,沿面錾饰背分式忍冬纹,盖面高隆,底缘饰一周莲瓣纹,上有五朵莲花,花蔓相互缠绕,每朵莲花上卧有一龟,龟回首,口衔瑞草。盖纽呈莲蕾状,以两重仰莲瓣相托,下层莲瓣镂孔,便于香气溢出。炉身为直口,平折沿、方唇、深腹、平底。腹壁饰流云纹,并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足浇铸而成,有四趾。兽足之间的腹部以销钉套接花结组合的朵带,炉底錾铭:“咸通十年文思院造八寸银金花香炉一具并盘及朵带鐶子全共重三百八十两。”
②鎏金鸿雁纹壶门座五环银香炉:通高151毫米,重1300克,钣金成形,纹饰涂金。由炉盘,炉座焊接而成,炉盘敞口,平折沿,斜腹壁,平底,腹壁分五瓣,每一瓣心铆接一兽面铺首,口衔环耳,下套一圆环,瓣间饰忍冬纹,炉座呈覆盆形,小直口,肩部有一覆莲瓣,腹臂有五个镂空壶门,壶门之间錾饰一只引颈翱翔鸿雁,衬以蔓草,鱼子纹底,足沿錾一周莲瓣纹,内饰蔓草。
③壶门高圈足座银香炉:通体素面,钣金成形,由盖与身组成。盖沿为三层渐收的棱台,盖面呈半球形,上部镂空,模冲有二重莲瓣,顶部以三重仰莲瓣承锥顶状莲蕾。炉身为敛口、深腹、平底、圈足、口沿亦为三层渐收的棱台,每层棱台缘均作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为内外两层铆合一体,内层分六块,与炉底铆接;外层即圈足,腹部以下镂空六壶门,底部与平折的足沿套接,炉底除与腹壁铆接外,其下焊有用作承托的十字形铜片。炉身两侧的口沿下各铆接一个提耳,炉通高560毫米,圈足外径358毫米,重3920克。
④鎏金象首金刚镂空盖五足铜香炉:通体表面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以子母扣可开合,盖面镂空,盖顶为仰莲蕾上跪一人身象首金刚,金刚身披绫带,双手合捧一宝珠,为密教造像。炉身器沿为外曲五瓣莲口,下有兽面饰五足。通高481毫米,口径250毫米,重8470克。
⑤长柄银手炉:通长455毫米,重415.5克,炉呈高圈足杯状,卷沿,平底,束腰,深腹,柄作如意云头状曲折,柄下錾铭:“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
⑥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大者直径128毫米,重547克,小者直径54.8毫米,重92.2克;大香囊饰双蛾纹,小者饰四雀。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始终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四)素面银香案:钣金焊接成形,通体光素。案面平正,两端上卷。案足以银板弯曲而成,出圆肩,双足内收,双足内以银条两条焊接而成,高106毫米,宽94毫米,案面长155毫米,重605.5克。
(五)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银碗:模冲成形,纹饰鎏金。敞口,腹壁斜收、平底,卷荷叶形圈足。碗壁模冲为两层莲瓣,错置排列,瓣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外錾叶脉。圈足底錾文“衙内都虞候兼押衙监察御史安淑布施,永为供奉,”内足壁墨书“吼”系密教咒语,通高80毫米,口径160毫米,足径112毫米。重223克。
(六)鎏金壶门座波罗子:一套五件,均钣金成型,外腹鎏金,形制相同,各以子母口扣合。直口,浅腹,平底,壶门座圈足。器内底焊接十字形格架,圈足有镂空的六个壶门,壶门间饰背分式忍冬草,底外壁有同心圆旋痕。每层高38.7毫米,口径102.8毫米,座外径112毫米,腹深11.9毫米,个重243克,总重1235克。
(七)鎏金三钴杵纹臂钏:钏面鼓隆,内壁平直,钏面饰三钴金刚杵六枚,底衬蔓草,鱼子纹底,内径92毫米,外径110毫米,重128—146克。
第四节 佛事生活用具
地宫出土的佛事生活用具,包括容器,饮食器、浴佛器等类,工艺高超,器型和纹饰、图象等内容丰富,形态万千。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盒类。
①鎏金双凤衔绶带御前赐银方盒: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盒体呈扁方形,直壁、浅腹,平底、短圈足。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边缘饰莲瓣一周,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侧上下散点扁团花,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痕。圈足与盒身焊接。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六字,通高95毫米,口径215毫米,圈足高17毫米,足径180毫米。总重1585克。
②鎏金银龟盒:
分体钣金,焊接成型。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以背甲作盖,内焊椭圆形子口架,尾与龟腹焊接,各部位纹饰与龟体相近,形象逼真。通高130毫米,长280毫米,宽150毫米。
③鎏金双狮纹菱弧形圈足银盒: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盒体呈菱弧状,直壁,浅腹,平底,刺叭形圈足,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饰一周莲瓣,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通高120毫米,口径173×168毫米,圈足高24毫米,足径148×138毫米。总重799克。
④椭方形素面银盒:
钣金成型,通体光素。盝顶盖,盖刹四周有凹棱,盖缘有宽3毫米的小平沿,直壁,浅腹,平底,圈足,通高97毫米,长径173毫米,短径119毫米。总重605.5克。
⑤素面圈足银盒:
钣金成型。直壁,浅腹,平底,圈足。盖面及盖底均有旋削痕迹,中心有顶眼,通体素净,外壁抛光,通高98毫米,直径184毫米,圈足高21毫米,足径152毫米。总重816.5克。
⑥双鸿纹海棠形银盒:钣金成型,纹饰模冲,盒体呈海棠形,盖面隆起,模冲出一对首尾相对,振翅飞翔的鸿雁。通高20毫米,长51毫米,宽36毫米,总重20克。
⑦十字三钴杵铜盒:钣金成型,纹饰錾刻,盖与身上下对称。盖面錾刻交叉成十字的三钴金刚杵纹样,通体绿锈。通高51毫米。径104毫米,总重196.5克。
二、碟类:
①鎏金十字折枝花小银碟:钣金成形,纹饰涂金。共20件,有带圈足或无圈足之区别。五瓣葵口,浅腹。碟心为阔叶团花一朵,每瓣有十字形折枝花一朵,平底;高14毫米,径102毫米,重120克。圈足:高19毫米,径100毫米,重130克。
②盘圆座葵口小银碟:五曲葵口,平底,浅腹。碟座以银筋盘屈成螺旋形圆座。高58毫米,径87毫米,重82克。
三、碗类。
鎏金带盖卷荷圈足银羹碗子:浇铸成型,纹饰涂金,由盖、碗子、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半球状,有莲蕾形钮,钮座为七瓣梅花,盖面饰镂空如意云头四朵,盖沿直立,碗子素净,平宽折沿,弧腹、圆底。碗托与圈足焊接,托外为模冲的双层仰莲瓣,圈足饰叶脉,呈卷荷状。通高98毫米,盖高45毫米,盖径71毫米,碗径66.5毫米,深24毫米,足高27毫米,足径80毫米。总重213.5克。
四、盆类。
鎏金鸳鸯团花纹双耳圈足银盆:浇铸成型,花纹錾刻,纹饰鎏金,鱼子纹底,盆为葵瓣形,侈口,圆唇、斜腹,矮圈足。盆口錾一周莲纹,盆壁分为四瓣,每瓣錾两个阔叶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只鼓翼鸳鸯立于仰莲座上。两两相对,余白衬以流云和三角阔叶纹,盆腹内外花纹雷同,犹如渗透一样。盆底类似浅浮雕,以一对嬉戏鸳鸯为中心的阔叶石榴大花。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提耳,圈足微外侈,外饰二十四朵莲花,盆底外壁錾“浙西”二字,通高145毫米,口径460毫米,足高25毫米,足径285毫米,壁厚6毫米,总重626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