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第七章 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干部教育第一”是贯彻落实党的执政方略的有效途径
栗洪武
延安时期,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外新的政治形势的出现,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肩负动员、组织全国各族各界群众起来共同抗日,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政治领导,完成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使命,必须大力发展干部教育事业,提高广大干部素质,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而当时党的干部队伍的状况很不适应这种形势发展的要求: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有了一些专家,也培养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专家和人才的数量与抗战建国的重大任务相比,那实在太少了,显得很不够用。而且,抗日战争时期又是一个形势空前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个革命干部如果不能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从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学识与能力,就会影响工作效率,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从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各项工作才刚刚起步,尤其是文化教育事业还相当落后,许多群众生活在与文化“绝缘”的状态之中,乡区干部还有大量文盲。这些情况充分说明,只有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才能完成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使命。为此,党中央和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把干部教育工作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重点,把创设干部学校作为增加抗战力量的重要途径。1941年1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布《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从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学风建设、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干部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1942年2月又作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①“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标志着党的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并且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克服一切困难,相继办起了各级各类干部学校,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同时,为了使“干部教育第一”落到实处,党中央和毛泽东还根据各校的情况和特点,从理论上规范了一系列具体的办学方针和培养任务,为当时的干部教育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并且在教学的一切工作中,从办学理念、办学方式到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生活待遇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始终围绕培养干部这一中心任务而展开,最终培养出了成千上万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革命干部,为党的执政方略的正确制定和有效贯彻提供了优秀人才,进而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进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①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在职干部教育部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