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
第七章 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栗洪武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干部教育,培养了约百万领导干部,使党在历史关头适时地制定出了科学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使其在伟大的民族民主战争中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和执行,最终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积累了许多干部教育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把“教育干部”的任务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延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有计划地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我们的战斗任务。”①刘少奇在《争取全国民主统一与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一文中也呼吁:“我们要大批训练军事、政治干部。过去我们的干部,特别是有经验的干部大批牺牲,我们要在最短期内补救这个缺陷,要训练上万的干部。”②毛泽东和刘少奇俩人的观点表明了一个共识,即要把“教育干部”的任务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心任务,也是抗日战争急剧变化的形势对党提出的迫切要求。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任务更艰巨、更复杂,要带领全国人民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应像当年在延安那样,坚持“教育干部第一”方针,不仅要着眼于改革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更要重视教育与培养一大批高素质、能力强的干部。
其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教育内容培养干部。延安时期,党中央和边区政府根据当时的形势要求与工作急需,大力举办灵活多样的干部学校教育和不脱离工作岗位的在职干部教育;而且,坚持为革命战争服务与边区建设服务并重的教育方针,培养实际工作急需的人才,目的是通过这种高效益的教育形式,以实用的教育内容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干部,从而适应革命战争形势发展与党的中心任务的需要。新时期,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就是要自觉学习实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这不仅是对执政党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也是对全体干部的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因此,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和有效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尤其是职后教育要形式多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干部要有考核要求和晋升的条件规定,使每一位干部通过行之有效的学习而成为某些学科与专门领域的行家里手。
再次,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使全体干部都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延安时期,全党和全社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一般干部,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如果不能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从工作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充实并提高自身的学识与能力就会影响工作效率,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党的高级干部不仅带头研究理论、钻研专业,而且还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传授给其他干部。新时期,党的先进性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执政能力上。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③。这种能力的提高与实现,不可能只靠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或某一个团体,而要依靠全党和全国各部门的所有干部。因此,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社会氛围,加强全体干部的专业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尤其是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干部不仅要成为著名的政治家、管理专家,还应成为某一领域或专业的理论家,要能够在政治舞台、学术舞台和大学讲坛上进行学术对话与理论交流。
最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培植“执政为民”的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中央在各个历史阶段,每到一地就能培植起一种精神。如在江西中央苏区培育了井冈山精神,在陕甘宁边区培育了延安精神,在西柏坡村培育了西柏坡精神。这些精神的培植与形成有许多因素,其中干部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通过这些精神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干部,然后通过他们把这些精神传播到全国各地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新时期,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因此,中国共产党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通过干部教育培植“执政为民”的精神。当然,这种精神不应是口号式和标语式的,也不能是只有少数人才具备的;而应成为一种执政党的精神、国家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全民的精神,最终成为鼓舞全体干部和全国人民的实干精神。
①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
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延安干部教育模式研究/栗洪武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