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章 第一节 发展农业的政策和措施——4

雷云峰


  四 制定农户计划
  为了便利领导与检查群众的生产,边区实行了在春耕前帮助每个农户订立生产计划的办法。这种办法不但可以把上面的一般计划变成群众自己的计划,使二者紧密结合来保证完成整个计划,而且可以在订立计划时,了解群众生产中的困难,给以适当的帮助,如缺乏耕牛农具的贷给农贷,来提高群众的生产热忱,把生产向前推进一步。
  按户制定计划的办法,是1942年延安县首创的。毛泽东在边区高干会上所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肯定了这种做法。1943年在边区推广。这年春耕开始前,安塞、固临、定边、盐池、靖边、华池等县,以建设厅给劳动英雄吴满有订的计划为范例,普遍给农户订了计划。其他各县给部分农户订立了计划。这年订了计划的人家约占全边区农户总数的30%。1944年范围更扩大,发展到80%。
  从中央到地方,派出大批干部到农村去蹲点。他们走遍各家各户,帮助群众按户制定计划,方法是先开家庭会,共同商量开多少荒,种多少地,哪块地种谷子,哪块地种高梁,哪块地种棉花,上多少粪,锄几遍草,打多少粮,养几头猪、几只羊等,然后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按农作季节,进行检查。群众称之为“一年早知道”。采用这个办法,工作做得仔细,计划落得实,大大提高了干部和群众的信心。比如,合水县一个乡,区上原计划开荒650亩,乡上干部最初都认为不易完成,迨做了农民计划后,总计可以开荒1347亩。干部和群众相结合,也转变了过去用行政命令指派生产任务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
  由于边区采取了许多农业增产的政策和措施,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43年取得了大增产,全边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84万石,比1942年增产16万石,除去消费162万石,还节余22万石;收获棉花173万斤,达到边区棉花需要量的半数以上;增加耕牛一万多头,毛驴1200余头,羊20万只。使边区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成为丰衣足食的区域。
  

陕甘宁边区史抗日战争时期(中、下篇)/雷云峰.—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