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著、史论 > 陕甘宁边区概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回回工作参考—回教和它的派别

中共盐池县党史办公室


  西北局城工部
  第二章 回教和它的派别
  回族信仰的宗教,原名伊斯兰教(islam),这是阿拉伯语,翻译成中国语,就是和平教,因为回民信仰它,故通称回教,也叫清真教。
  回教产生于七世纪六一零年(中国隋末)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被压迫种族哈申族中的牧人穆罕默德,回民称为“至圣”或“主的钦差”。他生于阿拉伯之麦加,年四十岁,时斟酌犹太基督二教教义,别创一神教,是为回教之起源。他领导了阿拉伯民族战胜了犹太人的侵略和古来氏族部落的特权奴役,并建立了一个政教统一的大食帝国。
  古兰经是回民视为神圣的经典,共一百一十四章,是穆罕默德的门徒额卜伯克尔所编纂。其中很少单纯的神话,大部分是当时穆罕默德战胜内外敌人(犹太古来氏等)、建立回教国家的典章法令,富有现实性,这是它不同于其他宗教经典的地方。
  穆罕默德死后,回教由他的四大门徒哈那飞、沙飞尔、马礼克、罕伯里分区传布形成世界回教的四大宗派。中国回族宗信哈那飞派,自明末以来,由于回族内部阶级变化及外来派别的影响,又分化为哈的忍耶、库不忍耶、虎富今耶、虎非耶四派,其下小派别多至十多种。此外标榜“遵古”,反对派别的“格朗目”,实际上也自称一派。乾隆二十六年,甘肃武都回民马明心创哲赫林耶派,称为新教。至此,以前各教派,便被对称为老教。至民国初年、河州回民马果园从阿拉伯留学回来,又创艾哈弥耶派(一称玉和娃尼派),便是所谓新兴教。这些教派都发源于甘肃河州一带,是一个很大的特点。经过最近三十多年的演变,各教派有的盛行,有的衰落,其现状有如下述:
  一、老教:包括格的目、哈的忍耶,库不忍耶、虎富今耶、虎非耶等五个教派。格的目教徒遍全国,人数最多,光在陕、甘、宁三省估计在四十万人以上,这一派的特点是教权不集中,组织涣散,无教主而长阿訇,由教民决定去留。其他哈的忍耶等四派,早已衰落,教徒大部分转信格的目及新教、新兴教,只剩下分化成的十多个小派别,人数最多不超过十五万人,绝大部分在河州一带。他们共同的特点是“门宦制度”,即以教派创始人为教主“世袭罔替”,教权也比较集中(详见后面的解释),但这些小教派和格的目派在精神上很接近,特别在反对新教和新兴教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二、新教:即哲赫林耶派,以陇东西吉县为中心,教徒分布于甘、宁、新、滇、冀等省,仅甘、宁两省估计不下三十万人。这一教派,也实行门宦制,教权非常集中,各教坊互相隶属,现教主为马震武,下分沙井、南川、板桥三派。
  三、新兴教:即艾哈弥耶派,以青海及甘肃河州为大本营,全国各回民区都有他们的信徒,估计甘、宁、青三省,人数在四十万以上。其特点是无教主,以阿訇为传教士,主张反对门宦,反对汉化。该派现为青海马步芳利用,以巩固其政治地位,与老教,新教矛盾很大。
  各教派间纠纷和斗争是不断的,往往酿成流血惨剧。现在主要是新兴教和其他一些教派间的矛盾。为了联合反对新兴教,新旧教间过去的一些争端和仇恨,都暂取妥协态度。教派矛盾多为回、汉统治阶级利用,以达其政治上的某种企图,所以教派斗争,实质上是政治斗争。
  上面谈的门宦制度,这里必须加以解释,所谓“门宦”,是沿用汉文“宦门”、“门阀”等名词,来标明一种世袭的身份、地位与特权,它最初产生于明末清初,特别盛行于满清末叶。上述三大派中,除老教之格的目及新兴教外,都是有门宦的。门宦制度,就是一种更集中的扩大的教坊。是教主而兼地主的制度,它具有如下的特点:
  一、教派创始人死后,立庙作亭于其坟上,名“拱北”,其教徒常到那里祈祷、聚会。
  二、设教主“世袭罔替”。
  三、教徒对教主服从为谨,视为“神圣”。
  四、教主以其特权勒索教徒捐献,故一般教主广有土地财产,成为回民中的地主阶级。
  教派问题非常复杂,以上所述,仅大概而已,为读者一简明的影响起见,请参阅下表(见264—265页)。
  

陕甘宁边区概述/中共盐池县党史办公室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