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献辑录 > 史料汇编 >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第五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中央文委确定剧运方针成立戏剧工作委员会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


  本月二十二日,中央文委开会讨论戏剧运动方针问题,到会者除文委各委员外,并有吴玉章同志、徐特立同志、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同志、留政宣传部长萧向荣同志等多人。这次会议确定了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剧运总方针,就是为战争、生产及教育服务。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现正处在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斗争中,千千万万的群众正在为中国的独立解放紧张的工作着:在前线,是第六年的坚苦卓绝的战争,并在战争中为坚持战争而进行的生产与教育;在后方,直接的任务是大规模的生产与教育,而目的也是为了战争,为了前线。在这个时候,每一个戏剧工作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使用戏剧这个武器去动员群众、鼓动群众、帮助群众来完成这些重大的任务,来更好的完成这些任务?凯丰同志指出:“内容是抗战所需要的,形式是群众所了解的——提倡合于这个要求的戏剧,反对违背这个要求的戏剧,这就是现在一切戏剧运动的出发点。”为了指导各根据地首先是陕甘宁边区,具体执行这个方针,中央文委决定与西北局文委合组一个戏剧工作委员会,由周扬、柯仲平、张庚、王震之、钟敬之等同志组成,以周扬、柯仲平两同志分任正副主任,钟敬之同志任秘书。并决定这个委员会当前的中心工作,就是总结抗战以来边区戏剧工作经验,准备在五月间召开边区戏剧工作会议,使今后全边区的剧运走上统一的道路。现中央文委已通知延安各剧团有系统的检查和总结过去工作,西北局和留政宣传部亦将电令各分区各旅的剧团作同样总结,并及早指定适当同志加以研究,以便届时有准备的来延参加会议。
  中央文委关于戏剧问题的讨论,显示边区戏剧运动在党中央和西北局的指导下,即将进入一新的阶段。戏剧向来是艺术与广大群众直接结合的最主要方式,在八路军和边区里面,群众性的革命戏剧活动,更有长期的光荣历史。为了教育自己,鼓动群众,争取胜利,很多干部、战士、农民,曾在紧张的革命与战争中自己编剧,自己演剧,而收到了几乎难以相信的效果,这些戏剧虽不可免的尚有幼稚之处,但其间也涌现了不少的艺术天才,譬如人民剧社的歌剧“亡国恨”和许多活报,看过的人至今都留有深刻的印动。抗战以后,边区戏剧人才和专门化的戏剧团体加多,戏剧运动向各方面发展,成绩愈著;而战地服务团、鲁艺、部艺演出的塞克、姚时晓、王震之等同志所作《突击》、《棋局未终》、《闲话江南》、《佃户》等话剧,战斗剧社演出的成荫同志所作《晋察冀乡村》等活报剧、民众剧团演出的马健翎同志所作《查路条》、《十二把镰刀》等秦腔剧和眉户剧,鲁艺、青剧演出的李伯钊、吕骥所作《农村曲》,塞克、冼星海所作《生产大合唱》等歌剧,和最近鲁艺、西北文艺工作团、青剧等演出的各种秧歌剧,因为内容与抗战、生产、教育的任务有密切的联系,艺术上也达到一定水平,尤受群众欢迎。但这一时期戏剧工作中也发展了某种程度的脱离实际的偏向,这一方面是一部份戏剧工作者片面地强调艺术独立性、片面地强调提高技巧所致,他方面也是一部份主管机关忽视戏剧的重要性,简单看做娱乐工具,没有给以必要的政治领导和具体的革命任务所致。脱离实际的偏向,在话剧方面是乱搬中外“名剧”,不顾环境对象,风气所及,致在工农干部和士兵群众中演看不懂的外国戏,在直接战争环境中演对当前斗争毫不关痛痒的历史戏,这个偏向经去年文艺座谈会后虽已在开始转变,但还有继续克服的必要。在旧剧方面,偏向是乱搬原本,这些原本(无论平剧地方剧)十有七八都是宣传封建秩序,颠倒是非黑白的,其中不少还有迷信和淫荡的成分,此在研究中国社会和歌剧艺术的人虽有参考价值,但如不加选择不加改造的拿到一般干部和群众中去,则不独谈不到服务于战争、生产、教育,且势必发生相反的结果,故更须注意纠正。此外,专门化的剧团既有上述偏向,对普及工作自少重视,所以过去时期内群众性的戏剧活动及有较前减弱的征象,也是过去戏剧工作中一大缺点。据中央文委负责同志谈:为要在戏剧战线上全面实现毛泽东同志在文艺座谈会指示的方向,贯彻面向群众,面向实际,为战争生产教育服务的路线,不仅需要戏剧界同志的一致努力,还需要全党的帮助和关心,因此这次边区戏剧工作会议亦将邀请党政军民学各方负责同志出席,共同讨论今后边区戏剧的进一步发展问题。
  (民国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解放日报》)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 第五辑/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编.-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1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