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铁血岁月 毛泽东与刘志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五章 黄河殇
姜永明

  晋西三交镇 一场跨越黄河的东征,刘志丹胸脯中弹,仆然倒下,断断续续地说:赶快消灭敌人,一定要打好这一仗,向毛主席献礼……
  毛泽东眼含热泪说: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几十几道弯上几十几只船?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只杆?
  几十几只杆下几十几个艄公把船扳?
  ——黄河谣曲
  一
  1936年初的陕北,依然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毛泽东在走进陕北不足百日的时间里,直罗镇举行了奠基礼,瓦窑堡释放了刘志丹,举行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打出了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的亮丽旗帜……陕北的信天游在湛蓝的天空驭着白云飘飞:“共产党天心顺,全中国的老百姓都随红军……”
  但是陕北作为根据地,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尽管陕北高原地域广袤,可是物凋民敝,闭塞偏僻,人口有限,出产不丰,百叠荒山始有一村,无法养活较多的部队。同时陕北东邻黄河,北靠沙漠,西面荒凉,人烟稀少,虽然国民党不容易形成四面包围,但僻居一隅,红军自己也难有作为。
  在红军长征北上到达陕北时,已有一些人面对陕甘荒凉悄然离队逃亡。瓦窑堡会议期间,就是否东征党内就有几种不同意见。以张闻天为代表的驻后方的领导人,提出北进内蒙古的军事方针,以共产国际顾问李德为代表主张红军主力留在陕北革命根据地;还有林彪为代表提出南下陕南打游击的要求,并认为可以起到声援和巩固陕北根据地的作用。毛泽东严厉地批评了林彪,要他同中央统一思想。
  但是红军究竟何去何从呢?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思考再三:向北无路,向西同样是荒凉的回族地区,向南要同已基本达成妥协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作战,还会将驻扎洛阳一线的蒋介石嫡系陈诚引进西北。左右权衡,决定向东发展,东渡黄河军事上可以开辟吕梁根据地;政治上可以把抗日反蒋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发展到华北去,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经济上山西比较富庶,可以解决兵员补充和筹粮筹款等问题……
  中央的意见统一后,毛泽东把东征的决定电告彭德怀。彭德怀在围攻甘泉相持不下的阵地前沿看完电报,在地上疾走几圈后,拟好电文交参谋去发。大意是:东渡黄河是必要的,但须绝对保证安全。
  毛泽东同周恩来、叶剑英等人正在瓦窑堡一间比较宽敞的窑洞里看地图,研究选择渡河点。毛泽东看完彭的来电,脸色发沉,将电报递给周恩来,不高兴地说:“彭德怀要我绝对保证。他绝对保证去,反正我是不能的。”
  周恩来看了,吩咐送电报的参谋说:给彭司令起草个电报,告诉他,来电上的问题,都已作了认真考虑和研究,请他不必担心。
  毛泽东又补充道:“还有甘泉久攻不下,就将部队撤下来休整。”
  周恩来仍伏在桌上看图,毛泽东站着大口吸烟沉思。他对周说:“今年黄河化冰这么早?”
  “林彪去沿岸看过,直到延长以北,冰都化了。”周恩来说。看来毛泽东还在想着从冰上渡河的事。但已派林彪勘察过,只能船渡。
  毛泽东没有吱声,周恩来又说:“造船已做了安排,正在秘密进行。现在看来军队干部中对东征的意见还要进一步统一。”
  毛泽东接上说:“这是眼下的主要问题。”他走了几步,侧转身又问:“李德的对战略意见书你看了吗?”
  “看了。”
  “他竟说东征是想挑起苏日战争”,毛泽东有些愤然。
  “无稽之谈!”周恩来说着也站了起来。
  毛泽东又说:“恩来,部队的后勤保障方面你具体过问一下,我先去延长再看看渡河点,然后再召开个干部会,统一思想。”
  1936年1月下旬,毛泽东匆匆赴延长,住在延长县城西门坡一位叫何江的老乡家里。
  1月5日,毛泽东与周恩来命令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18日开始南移,25日停止,扩大宣传,筹集经费,以便东渡黄河。
  为了配合主力东征,毛泽东、周恩来于7日电令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红七十八师为使伏击敌人有广大回旋余地,同意我北征军改向韩家岔、石牌子行动。该处敌堡如已完成大部,即应改袭击为包围准备打敌援队,如敌已退走,应直逼横山县城,调动援敌。又指出:“围困敌堡城镇,必须断其交通,方易速歼敌增援。打援敌不论大小,必须以主力出动,实行两翼包围,并切断敌人退路,以期一举消灭,勿使漏网。”
  10日,毛泽东、周恩来又致电刘志丹、宋任穷,要红七十八师开始南移,归还主力,到达瓦窑堡附近集中待命,要红二十八军仍在北线行动,以消灭井岳秀小部队,并迷惑该敌,使其不知红七十八师行动目的。17日毛泽东、周恩来分别作了目前行动和组织问题的报告,决定2月中旬开始东征,毛泽东、彭德怀、张闻天、张浩、凯丰随军行动。周恩来、博古、邓发留在后方组成中央局,周恩来任书记。王稼祥病愈后参加后方工作。不久,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以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出《东进抗日及讨伐卖国贼阎锡山命令》。
  1月31日召开“军委工作会议”,再次明确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相结合”的军事战略方针,组成了以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委,叶剑英任参谋长,杨尚昆任政治部主任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
  渡河前,毛泽东、彭德怀向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萧劲光并告毛泽民、叶剑英致电“渡河时间不可参差,一律二十号二十时开始,以聂荣臻之表为准”。
  20日晚八时,黄河东岸稀稀疏疏的村庄在夜色中悄然酣眠,气候寒冽,天幕乌沉,没有月色,没有星光,地上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率领和指挥下,从陕西省绥德县的沟口和清涧县的河口等地偷渡,由于东岸晋军的严密防守,渡河红军被发现后,由偷渡变为强渡。红军一阵猛打,很快占领渡口阵地,渡河成功。
  红军渡河时,毛泽东住在清涧县袁家村。在此之前,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抗日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东征宣言》。宣言称,红军东渡黄河,是为了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实行直接对日作战的目的。
  毛泽东伫足黄河岸,面对大雪纷飞的景致,难抑勃发诗兴,抒发出磅礴的胸怀《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周恩来、叶剑英清早起来,不见毛泽东,便觅着雪地上的踪迹找到了他。毛泽东正余兴遄飞,一见他们非常高兴,立即将填好的词给大家看,众人齐声叫绝。前来为东渡送行的周恩来说:“让我带回去在咱们的报刊上登载吧!”
  毛泽东朗声说:“还是先让它伴着我东征吧,什么时候发表再当别论吧。”
  21日下午,毛泽东率二十分队及特务连来到河口,也顺利地渡过黄河。至此;红军两个军团的主力悄然渡过黄河,向山西省西部的石楼县开进。毛泽东也从义牒镇向石楼前进。
  经过八天作战,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四县交界的吕梁山区,完成东征作战的第一步任务。3月1日,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并告周恩来、秦邦宪及刘志丹、宋任穷部署关上、水头胜利后的行动。此外还致电周恩来、刘志丹、宋任穷并告秦邦宪、李维汉等,通报敌军动态和红军争取打第二个胜仗的问题。电报请周恩来直接指挥红二十八军及吴堡、佳县、绥德、米脂地方部队,大举袭击敌人堡垒,扩大胜利,无定河以西部队须多调向东岸与神木、府谷红军连成一片,企图夺取一两个城。
  阎锡山起初想阻拦红军于吕梁山以西,只要红军不涉足吕梁,就无法在山西立足。红军主力一军团渡河后攻占三交镇,又经关上村、蓬门战斗,打开了进军吕梁山的通道。
  阎锡山从民国初年就开始统治山西。几十年来尽管军阀混战,但别的军阀包括蒋介石都无法染指山西,为了把山西经营成独立王国,他连山西的铁路也修得比标准铁路窄一点。红军进入山西后,阎锡山一时慌了手脚,急电蒋介石,请求派兵增援。同时一面加强太原的防务,一面急调驻介休、孝义的部队向兑九峪疾进。在汾阳、离石、孝义、中阳山岳地带集结了七个师十四个旅的兵力,编为四个纵队:一纵队六十九师杨澄部集结在隰县、蒲县、大宁一带;二纵队六十六师杨效欧部集结在介休、孝义一带;三纵队十九军李生达部集结在汾阳、孝义一带;四纵队七十师王靖国部集结在忻县、太原一带,准备策应。打算利用晋西山险地利的优势,实行“口袋阵”战法,对东征红军进行反击。
  蒋介石早就对山西觊觎已久,见阎电驰援,正中下怀,立即于3月上旬先后派遣汤恩伯军所属两个师,关麟征师、李仙洲师、牛怀冰师,商震第三十二军所属的两个师,共十个师号称20万兵力,从同蒲、正太两路入晋,统归陈诚指挥,进据山西腹心要害地区。同时命令西北军、东北军等部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攻。
  面对敌人众多兵力部署,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在上关、水头镇一线打了胜仗。消灭阎绥军五个团,缴获步枪800余支,轻重机枪30余挺,山炮三门,山炮弹200余发,迫击炮10门,炮弹300余发,步枪弹药一万余发,俘敌1200余人,使石楼、中阳、孝义、隰县四县交界地区成为红军作战根据地,为东岸枢纽。
  为了发展胜利,毛泽东等决定以上述地区为作战枢纽,兵分三路开进。以红十五军团主力为左路军,在徐海东、程子华指挥下,向北进攻;以红一军团主力为右路军,在林彪、聂荣臻指挥下,向南急进;以红十五军团的一个团一个营,方面军直属队,新成立的红三十军,山西游击队等为中路军,由叶剑英直接指挥,以牵制和吸引晋绥军主力,支持左右两路军的进攻。毛泽东随中路军行动。
  3月上旬,红军主力东进至晋西南重镇兑九峪。彭德怀随十五军团行动,徐海东军团长渡河前骑马摔伤,坐着担架随部队出征。毛泽东、叶剑英等率红军总部。为直接指挥兑九峪战斗,总部设在兑九峪西南的大麦郊。
  毛泽东原来估计兑九峪只有晋军的四、五个团,15日拂晓,战斗打响,晋军炮火十分猛烈,干躁的黄土被炸得尘土飞扬,烽烟滚滚。敌我交织在一起,连阵地都难辨清,晋军的通信员几次把命令送到了红军阵地上。
  在战斗最酷烈时,晋军乘着烟尘弥漫不清,派出一个团偷袭红军总部,参谋长叶剑英急忙组织总部警卫人员抗击,正在危急时刻,恰好距总部不远的红八十一师派出一个团来加强总部警卫,将偷袭的晋军击退。
  后来才知道,阎锡山已调集三个步兵师防守兑九峪一线,加上地形复杂,晋军工事坚固,火力很强,红军战至黄昏,毛泽东下令撤出战斗。
  兑九峪之战,是红军东征中最大的一次战斗,红军虽然击溃晋军两个精锐团,但自身伤亡不小。战而未胜,于是毛泽东暂时放弃了挺进吕梁山建立根据地的打算。决定兵分两路:一军团沿同蒲路南下,十五军团向文水、交城直趋太原北上。
  十五军团北上,逼进太原附近的晋祠,阎锡山急令其主力十九个团尾追。而一军团则乘此之机,越过同蒲路,直插富饶的晋南地区。
  兑九峪之战失利后,红军尽量避免大的战斗,也不以攻城略地为目的,主要是打乡镇土豪,进行抗日宣传、扩红和筹款。
  山西本就富庶,民国年战乱较少,所以贫富极为悬殊,富户地连阡陌,甲宅连云,令从南方到陕北总认为北方都是如此贫穷的红军大开眼界,连连咋舌。
  晋南的当铺钱庄较多,晋人又素以善理财著称,就是上海、北平等大城市,经营当铺钱庄的也有为数不少的山西老财。3月2日,毛泽东同彭德怀、杨尚昆关于执行优待俘虏政策。驰电林彪、聂荣臻、朱瑞、徐海东、程子华、郭述申并致张云逸、刘志丹、宋任穷等人。4月,又致电林、聂、徐、程并告刘志丹、萧劲光要求各部队除进行驻地附近地方工作外,加紧作战准备。所以红军每到一地便打土豪,分浮财,发动群众,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极力扩充红军。
  3月10日,由毛泽东执笔,以彭德怀、毛泽东的名义,发布《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布告》。此后,毛泽东还以总司令和总政委的名义电告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的负责人,要注意红军纪律,不能乱没收中农和富农的财产,不要烧毁学校,商店……
  二
  红二十八军奉命进军神府,从葭县以北渡过黄河,楔入晋西北地区,牵制和打击敌人。
  秦晋高原的2月,天气仍然是乍暖还寒,不时尖啸着凛冽的西北风,飘着纷纷扬扬的大雪。
  二月二龙抬头那日,同桂荣和女儿贞娃匆匆吃过早饭,打算到广场去给刘志丹东征送行。她正要锁门出去时,刘志丹的战友杨森登门与同桂荣告别来了。杨森与刘志丹并肩战斗多年,肃反中又同刘志丹一块坐牢,刚被放出不久,被组织派往前线。
  同桂荣与杨森寒喧了一会后,领着女儿急急赶往操场。呀,真可惜,刘志丹已率部队开拨了。
  同桂荣站在空荡荡的广场怔怔发愣……刘志丹东征前与她彻夜长谈,许多话儿依然回响在耳畔。
  ——我爱父母和乡亲,我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我愤恨卖国贼,我愤恨堕落的政府,我痛惜中国人民深受苦难。因此才走了革命道路。
  ——我从历史上知道,有学问的人,要干正义的事业,一定会碰不少钉子,受磨难,受挫折,受诬陷,甚至送命,但逆境也是一种锻炼,人的一生中一定会碰到有人耍手段,搞诡计,但我对同志总是以真诚对待的,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会计较的。我相信正直会感动有良心的人,一定会战胜邪恶。我要生而益民,死而谢民……
  刘志丹对妻子同桂荣还特别郑重地说过。
  ——我这次上前线,是再次去为我的信念而奋斗,又一次表白我对国家、对人民、对党的忠诚,为救国救民我可以贡献出一切。这一去时间可能很长,战斗也一定很残酷。过去我对你和孩子关心的不够,你要多谅解。
  刘志丹临出发时,还曾俯身在贞娃的额头吻了吻,深情地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
  然而同桂荣万万没有想到,由于杨森的叨扰,竟使她与女儿错过了与刘志丹的最后一次相见。天人永隔后,在数十年漫长的岁月里,她一直懊悔不已,抱憾终身。
  2月12日为红主力东渡后巩固渡口问题,毛泽东同彭德怀致电周恩来,指出:红一方面军东渡后,拟调红二十八军之第一团以刘志丹、宋任穷二人中一人指挥,由河东向军渡、柳林、中阳行动,阎红彦、蔡树藩所部则巩固东岸沿河,以便主力向正东并以后转到东南作战。
  刘志丹率二十八军向黄河边挺进时,路上夜宿只盖着一块黑底蓝花花的粗布旧被子,这还是在陕北打土豪那阵同志们硬分给他的。大家多次要给他换一块新的,但他坚决不同意。
  周恩来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派通信员给刘志丹送去一件灰色的棉布大衣。刘志丹十分感动,他非常珍惜这件大衣,白天行军打仗披着大衣,晚上睡觉时候大衣压在被子上面。
  当红二十八军行军到米脂境内时,中央来电要周恩来速返瓦窑堡,和东北军密谈建立统一战线的事情。刘志丹依依不舍地将周恩来送了很远,几次吩咐护送的队伍,一定要保证周副主席的安全。
  挥手诀别周恩来后,红二十八军继续北上,打通陕北苏区和神府苏区。红二十八军的指挥员心里都明白,要从佳县以北渡河,必须进军神木、府谷。这一路程约五、六百里之遥,从未打通过,特别是自去年秋末肃反之后,阎锡山又过河乘虚而入。井岳秀、高桂滋也都蠢蠢欲动,使苏区的许多地方又重新变成白区。红军路经的地方,还有许多敌人的据点。
  刘志丹指挥红二十八军在迅速北进中,屡挫敌人,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先后在清涧、绥德、米脂、吴堡等十多个重要城镇打击了敌人,插入神府苏区腹地。
  3月20日的杨家嫣战斗打得十分漂亮,旗开得胜,充分显示出刘志丹高超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这天,当红军兵进路家沟时,当地群众报告,敌军八十六师杨向之营正在前十里远的杨家嫣抢劫粮食,奸淫妇女,祸害百姓。刘志丹向群众详细了解了敌人的兵力和装备,摸清杨家嫣的民情和地形后当机立断,决定集中兵力消灭这股匪军。他作了周密部署:一团由北向南,正面主攻;二团绕道西侧山下,切断敌人退路,阻击西面来的增援之敌;三团在南山沟内埋伏,歼灭溃败之敌。刘志丹一声令下,冲锋号四起。一团率先发起冲锋。敌人竟无防备。顿时,胆战心寒,乱成一团。二团也相继在西山麓开火合击,敌人纷纷朝南山沟底溃逃。三团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敌人见走投无路,只好乖乖地缴械投降。这次战斗前后只用了1个多小时,就全歼敌人一个营。这一仗红二十八军打出了威风。附近几处的敌人闻风而遁,红军不费一兵一卒,就收复了大片土地。
  刘志丹与神府游击队队长王兆相在军部重逢,格外高兴,并对王兆相说:“这次从陕北到神府我们打了几个胜仗,俘虏了一些敌人,今天让你见一个人,就算我给你们神府游击队的见面礼吧。”
  随即,刘志丹叫人带进来一个人,原来是俘虏的敌人十六师的一名副营长。
  刘志丹指着王兆相问那个副营长:“你认识他吗?”
  “不认识。”副营长用眼瞅了瞅他,神情萎顿地回答。
  刘志丹哈哈大笑着说:“你们打了几年仗,还出几千块大洋要他的头,现在站在你面前都不认识他是谁,他就是王兆相,你们不是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叫什么‘黑狸虎’吗?”
  那个副营长一听说是王兆相的大名,惊奇的直瞪着他,眼睛发直。
  王兆相看着敌副营长吃惊不小的表情,笑吟吟地说:“看好啊!我可没有像你们说的那样三头六臂,獠牙利齿,我只是一个农民……”
  此时,回过神来的敌副营长神色谦恭地连连道歉,一个劲地咕哝着“对不起,对不起……”
  部队进入神府后,3月下旬,神府特委和特区政府召开盛大的欢迎祝捷大会。当地群众兴高采烈,不少老百姓都从远道跋涉而来,拿着红枣馍馍、鸡蛋挂面,抱着又红又大的红南瓜,有的把供奉“神灵”做的供果之类的东西都拿出来了。刘志丹不住地答谢乡亲们的慰问。有一天,部队正通过一个村子,忽然从欢迎的人群里发出来颤抖的声音:“你们闪开点,让我也看看老刘。”
  大家一看,原来是村里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她已经70多岁了,只见她满头白发如霜雪,脸上的皱纹像山核桃似的。她拄着栒木拐棍,由小孙女搀扶着,颤颤巍巍地从人群走了进来,手里还提着一篮子红艳艳的大红枣。
  大家都自动地闪开一条路,让大娘走进来。大家惊奇地问:“大娘,你看不见,怎么能看见老刘呀?”
  大娘说:“我看不见,还不会摸吗?”说着就伸出枯瘦的手指,“咱们的老刘在哪里?……咱们的老刘在哪里?快让我摸摸你呀!”
  刘志丹见状忙趋步上前,双平扶住老大娘,亲切地说:“大娘,我在这里。”
  大娘高兴地把那篮红枣费力地递到刘志丹面前,那双干枯的眼睛又似乎有些湿润,她深情无限地说:“老刘,你可是咱陕北穷人的主心骨啊,听说前些日子你被人害得不轻,我心里那个疼呀,好多个晚上都急的睡不着,多亏毛主席来了救了你。这是大娘叫孙女在枣树上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好枣,红枣能补身子,你该好好补补,你看这手瘦的……”老大娘的手又摸到刘志丹的脸上,摸着刘志丹清瘦的面颊,边摸边不停地絮叨着:“你看,都瘦成这样了,你可是咱穷人的贴心人啊,枪林里来弹雨里去吃了多少苦啊。”
  刘志丹也激动地眼里起雾,莹光闪闪:“大娘,这没啥,大家都很努力呀,只要在毛主席的领导下,一切都会变好的,您岁数大了,也要好好注意身体,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今后会有您老人家的好日子过呀,红枣留您自己吃吧,您更需要它呀。”
  大娘满眼泪花,非让老刘把红枣儿收下不可,不然就不依,就不高兴了。刘志丹再三推辞,最后只好依从,把红枣收下。大娘高兴地合不拢干瘪的嘴唇,又从头顶摸到脚底,将刘志丹细细地摸了一遍,然后紧紧地拉着刘志丹的手,舍不得放开,久久,久久,这种亲人般,母子般别离的场面,令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潸然泪下。
  周恩来知道这事后,十分高兴。他赞扬道:“刘志丹在陕甘人民中深得人心,确实是群众领袖。我们军队和群众的关系,就应该是这样的鱼水关系。”
  三
  一队队骑兵,一队队号,
  一队队红旗向北绕,
  刘志丹同志也上来了。
  歌声带着英勇无敌的红二十八军直驱神府,挥戈征战,浴血开辟新区。
  警卫员打来一盆小米饭,刘志丹和宋任穷政委边吃边谈。突然,通信员走进报告“发现敌情”!
  宋任穷忙问:“在哪里?”
  “西马家川。阎锡山的骑兵,还有史老吆的人,跟独立营已经交火。”
  刘志丹果断命令:“红二团压住红庙山,红三团压住李家寨子……”
  不一会,那士兵又闯进来:“独立营和敌人争夺山头,敌人已接近红庙山。出门就能瞧见。”
  “出发!”刘志丹带头冲了出来。
  一团长黄志民听到命令,急往回赶。一团,二团,都急向山上行进。
  刘志丹喊道:“这个庙一定要夺下来!庙上住的全是婆姨娃娃,不打下来,这些婆姨娃娃不得了!”
  红一团大多都是绥德本地人,他们的婆姨娃娃,亲戚朋友,也有在庙上的,夺取庙的劲头很足。志丹话音刚落,矮小精干的一团政委王子新就带着部队拼命往庙上冲。
  红军冲锋,敌人也疯狂反冲锋,双方争夺达到白热化。
  只见三团长杨琪骑着白马,挥动马鞭,踏尘驰跃,冲上山坡,口中疾喊:“上!上!”红三团战士好似猛虎出林,直扑敌人。敌人也发疯似的狂射,有几颗子弹飞落到志丹脚边的雪地,雪花纷散。
  刘志丹叫司号员:“吹冲锋号!”
  刘志丹命令:“重机枪扫射!”
  宋任穷:“迫击炮上山!”
  迫击炮正在出沟,杨琪冲的太快,身中数弹,被战士们抬了下来,藏在沟底,怕刘志丹看见。
  在一片“隆隆”的炮声中,红军战士勇猛地冲上山头,把敌人打了个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志丹走下山头。
  “报告,三团长杨琪同志牺牲了。”
  志丹步子踉跄扑向担架,俯下身来用手抚摸着杨琪的面庞,立时泪如雨下,志丹心里酸楚万千,如烟往事,患难与共的情景又不绝如缕地漫卷心头……
  “二十八军又要打沙峁镇和高家堡了!”
  人们交口相传,喜上眉梢。
  刘志丹、宋任穷带领红二十八军,辗转跋涉在黄河西岸的千沟万壑,接连攻克了神木县高家堡、沙峁镇等白军据点,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使神府红色区域和陕北大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将当地土匪高桂滋和晋军马延守旅打得落花流水。不日到达了黄河岸边的贺家川,开始作渡河准备。
  1936年3月,将要进入“春风裂石”的季节。
  在晋西北高原的老西北角上,黄水连着沙漠,春天来得和蒙古一样晚。连天的黄风飞旋,黄沙扑面迷人眼。刘志丹、宋任穷冒着飙风,不分昼夜,在河岸检查渡河准备工作,研究渡河的有关问题。
  河边狂风呼啸,飞沙漫天。一棵枣树下,刘志丹和一位60多岁的老人面对面蹲着交谈。老人把羊腿骨做成的旱烟管递给他,他熟练地用火绳点着烟沫,一口一口地喷着烟云。老人很严肃地说:“黄河有三不过,春汛不过,夏汛不过,凌汛不过。眼下春汛快到了,虽说这里已提前解冻,可上面河套那里一解冻,房子大小的冰块顺着河水往下涌,那时节渡河,船一下水就会被撞坏。”
  刘志丹“噢”了一声,果断地说:“那就抢在河套解冻之前打过河去!”他已下决心,要提早打过河去。
  正说间,机要人员送来了毛泽东、彭德怀的电报,指示红二十八军,过河进入山西的兴县﹑临县,牵制阎锡山的主力部队。与红十五军团配合行动。当晚,毛、彭再电刘志丹、宋任穷由南向北扫除堡垒,消灭守敌。
  刘志丹,宋任穷亲临修船现场,请水手们吃饭、干杯。刘志丹还不停地打探,渡船能否提前修好?这里的河水有多深?多长时间能摆渡过河?
  一位70多岁的老船工见到刘志丹,顾不得回答他的问话,叫了一声“老刘”就扑上去向他哭诉起来。原来,这位老人家的船被敌人抢去,儿子也被敌人抓走好几个月了。他还解开衣服露出被敌人抽打下的伤痕,呜咽着说:“替我们报仇啊!”
  刘志丹两眼喷射着怒火,发誓似地对老人家说:“你放心,我们要尽力为民除害,一定设法把你儿子和船从敌人手中夺回来。”
  老船工揩干了眼泪,斩钉截铁地说:“老刘,拼了我这把老骨头,也要提前把船修好,我要亲自把红军送过河去!”
  刘志丹带着水手几经侦察才选好渡口。这个渡口斜对着敌人的据点罗峪口。
  罗峪口是山西临县、兴县和陕西神木地区的商业往来渡口,在军事上有重要地位。
  渡河战斗是在拂晓前一个多钟头静静发起的,参谋长唐延杰指挥着一团一连首先开船。仅有4条小船在水急浪高的黄河波涛中顺流而下,颠颠簸簸,快抵达对岸时,敌人在探照灯的光柱里,仓惶射击。红军战士一边还击,一边跳水抢上岸去,夺占滩头阵地。
  刘志丹、宋任穷冒着枪林弹雨,一边组织火力向敌人射击,一边指挥后续部队渡河。当第三批船只在敌人的火力攒射下向对岸出发时,刘志丹、宋任穷也登上了木船,大声喊道:“前进,共产党员带头,坚决夺取阵地!”老水手脱下棉衣,划起浆,小船冒着弹火在波峰浪谷间前进。
  刘志丹、宋任穷指挥部队突破了敌人的黄河防线,占领了对岸罗峪口背后的高山。刘志丹与宋任穷交换了一下意见,直捣敌渡口巢穴,敌人不久就土崩瓦解,纷纷缴械。
  当东方第一缕阳光照射到波浪滔天的黄河急流时,渡河战斗也渐渐地枪声稀落,复归静谧。
  刘志丹没有忘记为那位老船工找儿子和心爱的船。他派人从俘虏中找到了老人的儿子,送还了老人。老人和儿子又找到了自己的船。
  刘志丹、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从罗峪口势如破竹,打到黑峪口,再向东打到兴县,回头又南下,从康宁镇横扫过去,进抵临县白文镇与红十五军团的部队会师了。
  刘志丹刚到,张达志就急匆匆赶来看望他。“肃反”获释后,张达志被分配到十五军团部工作,至今还没有见过刘志丹哩。他来时,刘志丹正合衣躺在炕上睡着了。由于劫后他乡重逢,张达志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他喊起来了。
  刘志丹一见是张达志,战友相逢分外亲切,忙拉住他的手,说:“你来了?快上炕!”遂又问道:“部队都开到前线去啦?”
  张达志忙道:“都去啦!杨森、晋年、罗斌、宝山……他们正领兵在前头开路呢!这回你恐怕见不上啦!”
  刘志丹笑着:“我很想念同志们,目前战斗很紧张,我恐怕见不上了。你如果见了同志们,代我一一问好!并转告他们,要安心在十五军团干,继续保持和发扬过去在陕甘时那种团结齐心、敢冲敢打的英雄气慨,努力作战、奋勇向前、把我们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张达志一边听着他讲话,一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他觉得刘志丹更加清瘦了,不觉心头一热。显然,他出狱不久,身体仍未恢复过来,就又领兵打仗、渡河东征了。但他的精神非常好,眼睛里仍然闪烁着炯炯有神的目光,似乎永远都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张达志心有余悸地向刘志丹讲述了他被抓后,自己和贺晋年等人的不公遭遇,并气咻咻地斥骂“左倾分子。”
  志丹宽容大度地劝慰着:陕北“肃反”问题,毛主席和党中央已经做出决定,人都放出来了,工作都分配了,我们就不要再做计较了。今后不要纠缠历史旧帐,要向前看,好好地工作,报答党和毛主席对咱们的恩情。路线问题,不能归咎于具体执行的哪一个同志。当时没有电台,又没有报纸和通信,中央也不了解陕甘苏区的具体情况,不了解陕甘红军的性质。总之,以后什么话都别说了,从全局的革命利益出发,把目光放远大些,团结一致,好好工作,把革命搞成功,就是咱们唯一的奋斗目的!除了这,还有什么呢?
  张达志听了顿觉释怀,不住地点头。
  两人倾心交谈,说了半天话。谁料想,这竟成了他们最后的一次相见呢!
  红二十八军和红十五军团会合后,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亲切地拥抱在一起,又亲密无间地促膝交谈。
  入夜,徐海东、程子华来到红二十八军军部,看望刘志丹、宋任穷。红二十八军刚刚进入白文镇,再忙也得跑一趟,问寒嘘暖。当他俩来到刘志丹、宋任穷的住处时,徐海东、程子华看了一会儿,似乎有点迷惑。
  随行的红二十八军通讯班长向徐海东、程子华介绍说:“炕头那边是刘军长睡的,过来是宋政委,再过来是唐参谋长。一路行军宿营,都是这样睡。刘军长身体不好,宋政委总把热炕头让给他。”
  徐海东问:“刘军长的被子呢?”
  通讯班长说:“刘军长没有被子。” 
  徐海东疑惑地又问:“为什么刘军长没有被子?”
  刘志丹接过来说:“是这么回事,过黄河以前,供给部送来条被子。过黄河时,饲养员给丢了。”
  程子华问:“你黑夜睡觉盖啥?”
  刘志丹说:“盖周副主席送来的那件棉大衣呀!”
  那件棉大衣正在炕头放着。不见被子只见一件棉大衣,这正是徐海东和程子华心中的谜团。
  徐海东和程子华都说:“这怎么能行?把我的被子送来。”
  宋任穷说:“不要,不要。老刘每天睡觉,就只盖着那件随身披的棉大衣,大家看着心里过意不去,有的就把自己的被子让给他,可是说什么他也不肯要。还诙谐地说:我这两用的大衣,比被子好,白天穿,晚上盖,走起来又不要打背包!唉,真拿他没法。”
  刘志丹笑着强辩:“我这大衣就是比被子好嘛,你拿被子换我大衣,我还不换呢!他是一件火龙衣哩!”
  同志们都惊奇地问:“老刘,啥叫火龙衣呀?”
  刘志丹笑着说:“这还有个故事呢!”
  同志们一听都乐了,就吵着要刘志丹讲讲这个故事。
  刘志丹抚摸着自己的大衣说:“这个故事,还是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说的是一个大财主,他霸占的土地有几百条川,几百架山,牛羊多得数不清,金银财宝无法数,佣人丫环一大群。但他长着一副蛇蝎似的心肠,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穷人们都叫他‘红眼狼’。有一年的冬天,大雪满天,北风呼呼,冷得滴水成冰。红眼狼抓来一个带领穷人造反的青年。这个青年叫洛岩,是个非常勇敢坚强的小伙子。红眼狼抓住洛岩后,将他打的遍体鳞伤,但洛岩坚贞不屈,还一个劲的大骂红眼狼。红眼狼气得没有办法,就把洛岩的棉衣剥掉,关进寒冷的牢里,想活活冻死他。可是等到人都睡熟的时分,突然,房子里一片光亮。一个长白胡子的神仙,飘然而至把一件衣服披在洛岩的身上,洛岩觉得这件衣服十分暖和。便问白胡子神仙这是什么衣服?怎么这么暖和?白胡子神仙慈祥的笑着说:这是太阳神派我送给你的‘火龙衣’。第二天早上,红眼狼派大管家去看把洛岩冻死没有。大管家跑去一瞧,房子里直往出冒热腾腾的暖气,洛岩的头上也直冒热气,还欢快地唱歌哩。大管家十分吃惊,跌跌爬爬的来到红眼狼跟前说:‘老爷,房子里直冒热气,洛岩在唱歌哩!’‘啊,待我去看看!’红眼狼来到冻冰房一看,真的见洛岩热得直冒汗,乐得直唱歌。红眼狼赶忙咧着黑茬茬的大嘴巴,说:‘喂,你穿的是什么衣服?’洛岩说:这是‘火龙衣’!红眼狼奸笑着说:‘快给我吧!’洛岩说:‘这不能给你,这是一件宝衣啊!’红眼狼和大管家一齐跑上来抢去了‘火龙衣’,把他的狐皮大衣丢给了洛岩。红眼狼高兴地把‘火龙衣’穿到身上,刹时热得喊爹叫娘,接着身上就着了火,风一吹拂,金色的火舌舔动着,把房子也烧着了。风越大,火越旺,火乘风势,风助火威,一直烧了三天三夜,把红眼狼和他的庄院烧成了灰土。大火过后,‘火龙衣’却完好无损的搁在石头柱子上……”
  同志们听得入了神,都高兴地说:“老刘,你的这件‘火龙衣’也要把地主老财统统烧死啊!”
  从此,刘志丹的“火龙衣”,很快就在红二十八军传开了。战士们一看刘志丹穿的那件旧棉大衣,都亲切地说:“看,咱们的老刘还穿着他的‘火龙衣’,看把他热得直冒热汗哩!”在东征中,刘志丹给大家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他对毛泽东的热爱和崇敬。每当说到毛泽东时,他总是虔诚地停停,仰起脸深思一下,在他那饱经战争风霜的脸上,呈现出了动人的笑容。他常常对大家说:“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有毛主席领导闹革命,革命一定会胜利。”
  一天早晨,刘志丹正和几个同志谈论着毛泽东到达陕北后,革命飞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时,机要员送来毛泽东与彭德怀拍来的一封急电。刘志丹和军部的同志马上凑在一起,严肃地看着电文:
  “为了配合南线红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之联系。保证红军背靠陕甘老苏区,命令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之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相机攻占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刘志丹拿着电报,心情特别激动。他对大家说:“我们越向南离毛主席和中央红军越近了!我们全军一定要团结一心,英勇战斗坚决打好攻占中阳县三交镇这一仗,向毛主席献礼!”说着,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又浮现出怡人的笑容。
  军情急情更迫。刘志丹和宋任穷连忙围着地图,布置行军路线,率军整装出发。他们边走边打,迅速打到临县郊外,没有停脚,又打到临县的南沟。再斜转过去,直插离石。在离石稍稍小憩,又转战柳林。在柳林镇郊野,连夜召集团级以上干部紧急会议,下达任务。4月2日,毛、彭致电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宋任穷:注意找寻机会,以遭遇向后回击,或向前迎击,消灭敌人的小集团兵力;整个工作中,扩红列入第一位。次日,刘志丹、宋任穷又接电:二十八军决令其随十五军团行动一时期,打些小仗,予以磨练,责其扩大至二千,尔后依河西需要令其西渡。
  在一座宽敞的砖瓦房里,蜡烛闪烁着熠熠的微光,刘志丹、宋任穷和大家围坐在炕上,作战地动员。他说:“……红军渡河东征,在山西的心脏活动。在这一带沿黄河边,几乎没有多少部队,只有咱们二十八军,咱们一定要完成争夺渡口的任务。敌人企图从南北两线抢占黄河各个渡口,隔断我们和陕北苏区的通道,把红军歼灭在黄河以东。……敌人约三十万,我们总共不到两万人,要随时撤回,占领渡口是我们的头等任务。总部指示,一定要把三交镇这个要道打通,保证我军顺利回师。这一仗,关系全军的安危。各团回去,一定要作深入动员,保证胜利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
  宋任穷号召说:“……共产党员要拿出最大的毅力、不怕牺牲的精神,勇往直前,夺取三交镇,为我军顺利回师作出贡献!”
  4月6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刘志丹、宋任穷并告徐海东、程子华:红二十八军要逐步向南,而不是要你们一气走四五天,走一二天即展开工作,休息整理,发动民众,扩大红军,待敌接近,然后收齐队伍再跃进一步,再放开工作。当晚,刘志丹、宋任穷又接电,规定“二十八军以后直属于本部指挥。”
  4月10日,刘志丹、宋任穷接毛、彭来电:奉苏维埃中央办事处命令,委任叶剑英、聂荣臻、刘志丹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接着,各团进行动员,部队迅速向三交镇一带前进。
  刘志丹和宋任穷都是初到这一带,对三交镇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详尽了解。他俩得知三交镇是山西中阳县紧靠黄河东岸的一个大集镇,东面依山,西傍黄河,道路狭窄,地势险要,是一条军事要道。
  部队行进到三交镇东面的留誉镇、党家寨村。刚到宿营地,刘志丹、宋任穷就不顾征程的劳顿爬到山上,一面用望远镜观察敌军阵地,拿出地图查对方位。熟悉敌情,了然于胸。
  刘志丹对各团负责人、军部工作人员发布命令。他说,“这次战斗十分重要,关系到全军的安危,关系到红军能不能顺利回师。每个指战员都要拿出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怕牺牲的决心,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接着,他又指着军用地图说:“翻过这个山,就是三交镇,从这里分左右两路,向三交镇猛攻,出敌不意,迅速歼灭敌人。战斗动作必须迅速、果敢、勇猛!如果迟疑、拖延,就会失去时机,限于被动……”
  侦察科长一字一顿地介绍敌情,刘志丹、宋任穷全神贯注地听着。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一连几夜都没睡一个囫囵觉双眼布满了血丝。警卫员焦心地几次送来饭菜,他都忘记了吃。当攻打三交镇作战布置全部就绪后,在沉沉暗夜,他轻舒腰肢,遥望南天深情地说:“我们快要见到毛主席了!”
  4月13日,在刘志丹不幸牺牲的前一日,毛泽东同彭德怀移至隰县北部距石楼城一百四十里的康城镇西北。致电刘志丹,宋任穷:“二十八军有相机消灭三交镇、转角、辛关、义牒一带之敌,恢复黄河交通之任务。”
  4月13日晚上,攻克三交镇的战斗打响了。参谋长唐延杰对刘、宋二人说:“军长、政委,你们去休息一会儿吧,有事我叫你们。”
  刘志丹笑了笑说:“我有一个老习惯,枪声一响,马上就没有了困意。”
  宋任穷也附和着。
  拂晓前,黄河两岸,寒风刺骨。刘志丹、宋任穷站在山头上,波涛的喧吼声清晰可闻。他俩的脚,冻得发疼、发麻。宋任穷拉刘志丹到避风处躲躲。刘志丹搓着手,挪着脚,借以驱寒。不一会,枪声渐起。
  刘志丹侧耳谛听,一会儿后对宋任穷说:“这是一团方面的枪声,好象由近而远,杳不可闻。这显然是我军占领了敌前沿阵地,向三交镇发起了进攻。老宋,你在军部指挥,我去一团看看。”
  宋任穷忙说:“我去,你留在军部。”
  刘志丹说:“不要争了,就这样定了。”说着就拔脚向三交镇以南的东山上走去。
  太阳照着波涛滚滚的黄河,水花浪沫深深拍打着岸边的崖石,仲春季节的早上,天气还很冷。刘志丹双手都冻得裂出血纹,仍然俯在冰冷的山崖边纹丝不动地进行观察。呈现在他面前的是条小沟,沟里有小溪,蜿蜒汇入黄河,沟口就是三交镇。镇上的房屋巷道都尽摄眼底,敌人的来往活动也隐约可见。红军战士正在运动,接近敌人。刘志丹立刻命令一团用迫击炮、机关枪火力掩护,组织突击小组,向敌人碉堡逐个攻击。
  刘志丹对一团长黄光明说:“这次战斗与整个红军安危有关,要号召每个党员拿出最顽强的毅力,狠狠打击敌人。现在,三交镇周围大部分阵地已被我军占领,只剩下东北面那个主要山头,敌人集中力量拼命死守。二团那面攻击不易奏效,你们一定要很快攻入三交镇,夹击敌人。”
  黄光明立即组织力量向三交镇猛攻,很快楔入镇中心,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
  刘志丹也将指挥位置移至阵地最前沿的鏊则疙瘩山上,与敌人负隅顽抗的大疙瘩山头正好相对,中间仅隔一条窄窄的小河,距敌工事大约不足三百米。
  敌人居高临下,架有机枪小炮,拼命封锁二连战士前进的道路。而且这是红军大部队进入三交镇的必由之路。刘志丹来到这里,二连战士大部牺牲、只有不到一个班的战士在坚守阵地。双方枪声都减弱了,形成了对峙状态。刘志丹抬头望望,太阳快要当空,掏出怀表一看,已过了10点钟。刘志丹紧皱眉头,思谋着如何重新调整部队,组织力量,向三交镇的敌人发起总攻。
  战士们看见军长来到这里,纷纷劝阻说:“这里离敌人太近,地势又低,无法隐蔽,赶快离开这里吧!”
  刘志丹镇静地说:“观察敌情要紧。你们赶快组织火力向敌人射击,以便弄清敌人的火力布置!”说完就趴在山顶聚精会神地观察起来。
  战士们向敌人射击。敌人也进行还击。敌人的火力布置,刘志丹看得一清二楚。他兴奋地说:“这个小山头真是个理想的观察所啊!”
  刘志丹迅速地拟定了进攻方案和实施办法,让通讯员转告黄光明,组织力量发起进攻。同时,他又坐在地上拿出小本,把这里的情况,给宋任穷写了封短信,让通讯员跑步送回军部。并笑着嘱咐说:“你告诉宋政委,过中午,请他到三交镇喝胜利酒。”
  黄光明率领战士继续向大疙瘩山头发起进攻。
  敌人的一挺机枪封锁了红军部队前进的道路。刘志丹伏在一个塄坎后,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对身边的人说:“看见了吗?机枪是从小庙旁边那个碉堡里打出来的。等会儿冲上去一定把它缴过来,带给陕北老根据地人民作纪念。”他又把参谋叫到跟前,手指着对面说:“你去告诉黄团长,要他组织突击队消灭那个机枪火力点。另外,再组织几个战斗组,同时分别向敌人碉堡攻击,这样目标小,可以把敌人各个击破。”
  几个战斗组同时分路向敌人碉堡进攻。黄光明亲自带领一个排向敌人的这座碉堡冲锋。
  刘志丹情绪振奋,全身冒着热气,脸色泛红。他霍地站起来,发出冲锋信号,一时枪声大作。刘志丹大叫道:“总攻开始了!”
  刘志丹迎风站在高处,观察和谛听着周围的一切动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战斗的进展,并不时地从衣袋里掏出那块旧怀表看看,计算着部队运动的时间。他站在那里,眼下就是将要全部攻下的城镇,面前就是所要消灭的敌人,人们看着他那气势轩昂的表情,真像恨不得一口要把敌人吞下去似的。然而,他们这时即没有炮,也没有炸药,全靠战士们的英勇和指挥员的智慧,来歼灭敌人,取得胜利。
  刘志丹清楚地看到,红军战士已经一个一个地占领了敌人碉堡,大部队已经攻入三交镇,进行巷战的敌人且战且退,狼狈逃窜。
  突然,又是那挺敌人的机枪,射来了一阵子弹。刘志丹踉跄着跌倒下去,周围人连忙把他抱住,急忙叫警卫员去找医生,把刘志丹抱放在隐蔽处。
  刘志丹左胸被子弹穿过,不止一颗。子弹伤着了心脏,伤口处鲜血迸涌。他的面色立时变得枯黄,呼吸极度微弱。
  大家都围了过来。
  看到刘志丹嘴唇在微微蠕动,大家都停止了啜泣,听到了他微弱的声音:“总攻成功了!”“快报告宋政委,指挥部队……向毛主席献礼……”他眼皮微动,嘴角似笑非笑。
  医生赶来了,但刘志丹的笑容永远凝固了。
  人们都失声痛哭。
  宋任穷听到这个惊人的噩耗,急忙赶来了。一层又一层的红军干部和战士,围拢在刘志丹的遗体旁,每个人都显出了无限的悲痛。宋任穷含着眼泪,伏身蹴地,查看刘志丹的伤口。解开棉衣,露出那破烂的衬衣,心头顿时激荡发酸。他掩盖上刘志丹的胸膛,摸摸衣袋,一把抓净,只有半截铅笔、半盒火柴、几根破碎的烟头。一块怀表,还是参谋长的。宋任穷泪流满面:这就是共产党人的全部所有!他活着时,从不懂得索取,只知付出;到最后,把鲜血流在战火阵地,这就是他的一生!他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献身!他活得正大无私,去得光明磊落!
  宋任穷站起身来,庄重地站在亲密战士的遗体边,摘下军帽。战士们也都跟着宋任穷脱帽静默,向着自己最敬爱的亲人和首长作最后的告别。他们把刘志丹的遗体抬上担架。宋任穷从警卫员手里,拿过那件旧大衣,轻轻地盖在他身上。然后转身激昂地说:“继续战斗!”
  大家迅速奔赴各自的战斗岗位,向逃敌猛烈追击。那挺机枪的碉堡,也被手榴弹炸毁了。
  黄河经久不息地发出怒吼,它将千年万代歌唱着战斗在这里的红军英雄们,歌唱着刘志丹烈士!
  四
  刘志丹啊刘志丹!
  千军万马过了河,
  先锋部队爬上山。
  白军的哨兵消灭掉,
  问“口令”
  “——抗日救国英雄汉。”
  “哪部分?”
  “——工农红军刘志丹!”
  刘志丹啊刘志丹,
  黄河挡不住,
  高山防不严;
  刘志丹啊刘志丹,
  英雄挺胸站,
  西北红半边;
  刘志丹啊刘志丹,
  过黄河,马加鞭,
  军号响,炮声喧;
  ——从今后,踏破河东千里地,
  红旗飞过万重山!
  著名诗人贺敬之字字泣血地歌吟着……
  毛泽东拿着刘志丹牺牲的电报,手在抖,嘴角也不时地抽动,他怔怔地望着电报,仿佛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突然,他眼圈一红,泪水一下子盈满眼眶,刚要张嘴,大颗大颗的泪珠便冲决眼帘滚落下来。他把头仰起来,眼皮微合,想抑制泪水,可是不行,泪水已经流成串,他终于哭出声,那是一种竭力压抑着的沉重的抽泣声:“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献身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
  毛泽东呆立在那里,一边哭泣,一边诉说。
  毛泽东对杨尚昆沉痛地说:“给恩来发报,志丹遗体运回瓦窑堡后,要开一个隆重的追悼会,安排好后事。”
  杨尚昆答应了一声,立即去安排拍发电报。
  毛泽东揩干了眼泪,便又缄默不语地伏在桌上,察看地图。连彭德怀进来也未察觉……
  彭德怀叫了声:“主席……”
  黄河岸边。
  在两排战士的护卫下,一副担架缓缓地从陕北山村中走过。战士们显露出无比悲戚的表情。
  那位被刘志丹找回儿子和船的老艄公喊着:“我不相信是咱的老刘。我老汉不信哪!”
  他扑过去,抖抖索索地揭开粗白布单,便立即跪倒在地,失声痛哭着……
  2001年8月由山西白占全著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碧血丹心——东征中的刘志丹》中写道:
  刘志丹牺牲后,遗体从三交镇党家寨送到冀家垣,黄昏时,又从冀家垣抬了下来,由党家寨村通往黄河渡口的路是羊肠小道,天黑时,由绥德界首村水手连副连长贺志孝背下了山。在侦察科长王海山、民运科长刘国梁的护送下,由三交南海滩渡口送过黄河,送到陕北苏区界首村,放在贺忠孝的院子里。贺忠孝后来回忆说:“我一听说是刘志丹不由得眼泪滚了下来,急忙把盖在刘志丹身上的俄国毯揭开一看,真的是他。中等个子,瘦瘦的脸,穿的是红军服,三鼻鞋,左前额上有伤痕,把头扶起来一看,后脑勺上血还粘乎乎的。越看越伤心,就痛哭起来。”……刘志丹遗体到义合时,山上一位老人哭道:“我们的老刘呀!你为啥去的这么早?老刘呀,我们陕北人的老刘呀!是哪个杂种打了你的黑枪?我们要和他拼……!”老人边哭边用斧头砍树,并往山下滚石头。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刘志丹不幸殉难。噩耗挟云裹雾,穿山逾涧通过无线电波传到后方,传到陕北根据地的指挥部所在地瓦窑堡。许多人乍闻噩耗如雷轰顶,简直不相信和不承认这是真的。甚至认为这是敌人在制造谣言;认为用不了多久,刘志丹和过去一样会率领红二十八军凯旋归来,战友重逢,尽情畅述东征山西的轶闻趣事……
  接着陕北干旱的四月天下了几天连阴雨,沟沟岔岔都河水盈积,大河暴满。疾风苦雨中,刘志丹烈士的遗体由山西前线辗转运回瓦窑堡。各级党政军领导人和闻讯赶来的成千上万的群众夹道迎灵。人们不管不顾,表情麻木地站在滂沱的大雨中,许多人默然啜泣,望着大路上缓缓驶进的灵柩,心头的哀思像天空中的雨丝一般绵绵无尽……
  那些灰暗的日子,整个瓦窑堡都沉浸在深重的悲哀之中。米粮山肃穆矗立,秀延河呜咽东流。“咱们的老刘殁了!”“刘志丹同志牺牲了!”人们的心中像压着一座坍塌的大山,一棵轰然倒下的大树。连街头巷尾许多卖吃食的小摊贩,都耷拉着脑袋,不愿吱声。拉骆驼的商旅从遥远的蒙地翰海而来,临进城时,就有人上前提醒:“把驼铃摘下来吧,老刘刚殁哩,叮铃*(左口右当)啷像啥!”戏班子来了,干脆被人们拒之城外,不得入内。这是人民的哀思和悼念。这样的情况,从“老刘牺牲了”的消息传来的那日起一直持续了许久许久的日子……
  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个隆重的追悼会。会前陕北省委秘书马文瑞受命撰写刘志丹的简传。为了将刘志丹的革命经历写得准确无误,他便到中央组织部去翻阅刘志丹的档案。在档案中他发现有一张刘志丹不久前亲自填写的干部履历表。其中“革命简历”一栏,简明地概括了刘志丹艰苦战斗的经历。马文瑞发现在这张履历表的靠左上角空白处,用毛笔写着:此同志曾犯有严重右倾错误。这个出人意料的眉批,使马文瑞暗暗吃惊。好长时间他捧着那张表格发愣。他万万没有想到,“肃反”问题解决之后,刘志丹的履历表中竟然还留存着这么一条不大不小的尾巴。
  看来,当初有关部门对于陕北“肃反”中的实际情况还不很清楚,对刘志丹等人的革命实践也不十分了解,他很想给有关的负责人当面谈谈这件事,但又觉得事关重大,一旦将此情况透露出去,会严重地影响西北多数干部的情绪,甚至会损害党中央在西北广大干部心目中的威信。而且从时间上推断,给刘志丹做的这个结论,毛泽东、周恩来未必知道。当时,毛泽东已经渡河东征,周恩来也日理万机,奔波在统战前线。但是无论怎么说,在刘志丹殉难疆场之后,亲眼目睹这个歪曲历史事实的错误结论,马文瑞心里还是感到难过和有些发堵。他觉得刘志丹为革命忠心耿耿,艰苦奋斗一生,至死还背着“犯有严重右倾错误”的黑锅,所以,心情格外沉重。
  入夜,马文瑞怀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心情,起草着刘志丹的简传。心头涌起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他用颤抖的双手慢慢地打开桌上一个洇着血迹的小布包。在刘志丹的遗物中发现仅有的半截铅笔和两个烟头。这就是率领千军万马与敌人浴血征战,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将领刘志丹,这样一个革命者,一个共产党人的所有财产。睹物思人,往事如烟,又在他的心头婉转升腾……他用一种崇敬的情绪和战友的强烈责任感,奋笔疾书,畅述刘志丹戎马一生,为党为国奋斗不息的丰功伟业。在简传的结束时,他还深情地写道:志丹同志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在他的衣袋里,只有半截铅笔和两个烟头,其生活作风之简朴,感人至深!
  刘志丹在三交镇牺牲时,妻子同桂荣得了伤寒正身染沉疴住院诊治,中央决定暂不让她知道。4月24日,中共中央和陕北省委在瓦窑堡举行隆重的刘志丹追悼大会。会的前两天,周恩来和妻子邓颖超亲自到医院告诉了她这个不幸的消息。同桂荣悲怆欲绝,泪如珠线,病卧床上起不来,没有参加追悼大会。周恩来夫妻一再劝她节哀顺变,保重身体。
  他怎么牺牲的?子弹打在哪里?是怎样装殓的?穿了些什么?她真想去亲手打开棺材,最后再见丈夫一面,可身不由己,只能大放悲声,绝望凝咽。
  壮烈的追悼大会在瓦窑堡南门外的广场举行。广场西边靠山根有座村民集会的戏台。戏台上扯起的白布上赫然醒目地书写着“刘志丹烈士追悼大会”的横幅。巨大的黑色帷幕上悬挂着刘志丹的遗像。戏台下面,黑匝匝聚集着密密的人群,万人一面地袒露着悲戚的面容。每一双痛苦的眼睛,都凝视着远处戏台上面的那张绽露笑容的遗像。
  缄默悲怆的会场宛如一泓静谧的湖泊,清风拂过,有人悄声语:“周副主席来了。”湖水荡起一阵小小的波澜。
  戏台上中央和陕北省委的负责人都鱼贯而出。首先由后方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走到台前的桌子旁,嗓音低沉地宣布:“刘志丹烈士追悼大会开始。”此后,天地间一片痛苦的沉默。
  袁主任宣布:“首先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同志讲话。”
  长髯拂胸的周恩来低着头,慢慢走到台前,站下,转身对着刘志丹的遗像摘下头上的军帽。台上的人纷纷起立,脱帽默念致哀。台子下面到会二三千人纷纷摘下帽子,抹下白羊肚子手巾学着周副主席的样子,向老刘默念致哀。全场一片肃穆,每个人屏气凝声,唯有轻轻地山风隐隐地逸来,河水鸣鸣溅溅的流淌……
  几分钟后,周恩来转过身用手绢擦拭着发红的眼睛,开始沉缓地讲话:“同志们,乡亲们,刘志丹同志在东征前线作战中光荣牺牲了。这是我们党、我们红军和我们中国革命的一个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西北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我们感到万分悲痛……”周副主席沉郁顿挫,一字一句地讲着,渐渐有些语涩。他停下来,再次掏手绢擦拭眼泪。这个感人的举动,像打开无边汹涌的痛苦闸门,台子下面的哭泣声倏然而起,由小到大,由稀至密渐渐汹涌宛如暴风骤雨掀起波浪滔天的悲痛惊涛,摄魂动魄。下面他讲的话,许多人再也听不清了。每个到会者都处在失去理智的痛苦之中。任何语言都成为一种多余,所有人感情的潮水都在放纵奔流着,都沉缅于无边无际的愁苦渊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刘志丹的高度评价,使再场的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得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深深的慰藉。人们的情绪由悲痛渐转高昂。此外陕北省委书记郭洪涛报告了刘志丹的史略,中央政府办事处主席博古进行致词。
  追悼会后进行遗体安葬。山山洼洼上,沟沟壕壕里,都是饮泣呜咽的人群,人山人海。
  突然间,几十支,上百支唢呐悲壮地朝天吹奏着陕北著名的曲牌《雁落平沙》。几名戎装整齐的战士抬着挽黑布花子的灵柩走在前面。周恩来亲自扶榇,悲痛已极。数千上万人自动列队相随,送葬的人们蜿蜒数里。卧病在床的同桂荣坚决要去送葬,经周恩来同意,并安排人用担架把她从医院里抬上,跟随在志丹的灵柩后面哭得死去活来,肝肠寸断。她的女儿也跟在身边呜呜咽咽地哭着,孤儿寡母的哭声令人心碎,感染了整个送葬的队伍。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晶莹的泪珠。
  送葬的队伍跨过城南的小河,拐进另一条小沟。沟里有个村子叫刘家渠。刘志丹生前曾无数次率领红军从这里经过。如今中央决定将他秘密安葬在水沟坪山麓的一个果园。刘家渠水沟坪的乡亲们按照陕北的习俗把一只大红公鸡捉住杀了放在老刘的灵柩上做引魂鸡。灵柩落地后,同桂荣已经哭得嗓子喑哑说不出话来,身子俯在棺材上,紧紧抓住棺木恸哭抽搐,再三要求开棺看丈夫一眼。并语不成声地要跟丈夫同去。周恩来亲自弯腰用力将哀哀不止的同桂荣扶起劝慰道:“刘嫂子,棺盖钉住了,你有病就别看了,见了会更难受……”
  当时水沟坪果园正是梨花绽放的时候,满园馨香一片洁白,似乎也为刘志丹披麻带孝,天地同悲……吭亮悠扬的信天游,挟风带雨,攀沟逾涧在黄河西岸的绵延群山间,穿过时光的帷幕迢遥而至——
  一道噩耗传陕甘,
  三交镇牺牲刘志丹。
  娃娃大人滚泪珠,
  千人万人失声哭。
  想老刘啊叫老刘,
  就象挖去心上肉。
  眼泪顺着脸蛋流,
  世世代代想老刘……
  五
  4月中旬蒋介石的四个师分两路进入山西,红军为了避免与国民党部主力作战,鉴于全国抗日形势的发展和晋西敌军态势的变化,毛泽东同这时已经过河的周恩来研究后,决定西渡黄河回师陕北。
  在山西中阳大石头战斗中,晋军一九六旅三九二团团长郭登瀛因腿部受伤被红军俘虏,后经教育,他跟随红军转移到康城。在红军总部参谋长叶剑英的引导下,会见了毛泽东。郭登瀛走进毛主席住地的大门,就看见毛泽东站在院子中间,身披一件黑色棉大衣,穿一身深兰色布制服。毛泽东一见郭登瀛来了,两人就一同进了院子西边的一孔窑洞。
  郭登瀛进门时看见窑主人过春节贴的对联还完好无损。上联:“几点雪花几点雨”,下联:“半含冬景半含春”,横眉:“辞旧迎新。”
  他们进门后,郭登瀛先向毛泽东鞠了个躬,毛泽东向郭登瀛让座让烟茶后,便自我介绍地说:
  “我叫毛泽东,你听说了没有?”
  郭登瀛赶忙谦和地说:
  “主席的大名,早就听说了。”
  接着,毛泽东剀切详明地说:“听说你是山西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军官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敌当前,亡国灭种在即。国民党也好,共产党也好,不管这个党,那个党,这个社,那个系,这个部,那个会,都搞统一战线,抗日下来开个国民大会即是了。但蒋介石、阎锡山之流醉心于个人独裁,置民族危亡不顾,抽调国防要地重兵达十个师以上,向东进抗日的红军猖狂进攻。这就叫‘仇者快、亲者痛’的倒行逆施,也是为每一个爱国将士所不齿的行为,是十足的汉奸卖国贼的作为。”
  说到这里,毛主席望着满面羞容、低头不语的郭登瀛,缓和了语调,继续说道:
  “郭先生身为国家将领,对于民族大义当然深知,对于红军东进抗日的真诚意向,也是亲有所闻吧?请郭先生这次回去向阎锡山先生和国民党政府代为转达我们的三点要求,好吗?你看是写信好呢,还是口头报告好呢?”
  郭登瀛立即站起来,连声说道:“写信也可以,口头报告也可以,愿效犬马之力,一定代为转达!”
  毛泽东点燃了一支香烟,继续说道:
  “好,请坐下!为了停止内战、东进抗日,我们的三点要求是:第一,在绥远给我们让十几个县份,作为红军抗日的根据地;如果第一个不行就来第二个,在雁北让给我们红军一条路,我们开到河北、察哈尔去打日本;第三个条件是建立统一战线,国共共同抗日,我们共产党打第一路!”
  就这样,毛泽东从统一战线一直谈到抗战胜利后如何召开国民大会,如何进行民主选举,等等,谈话持续了两个小时。临别时,毛泽东问郭登瀛:“你是现在回去,还是再住几天走?”郭登瀛回答:“军事时期,主席放我走,住个三两天我就可以走。”
  后来,郭登瀛应红军总部的约请去了苏区,并住了一个多月“红校”,毛泽东回到瓦窑堡还宴请了他,并让他带着毛泽东和周恩来写给阎锡山、赵戴文、李生达、杨效欧的亲笔信,东渡黄河回到了太原。郭登瀛回去后,经再三请求,阎锡山与他见了面。阎锡山对郭登瀛代为转达的红军三点意见,未作正面回答,可是都让梁化之作了详细记录。此后,郭登瀛挂了个一九六旅副旅长的空街,不到一年他便辞职为民,回到中阳老家。
  1936年4月15日,红军东征回师陕北途中,红一、三团,以锐不可挡之势,一举攻克吉县城。
  吉县西临黄河,“扼诸险要”,“外控延夏”,“内卫并汾”,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难怪抗战开始后,阎锡山把它作为“陪都”,苦苦经营了一番。此是后话。此次,红军回师陕北路遇“不平”(即回师途中的障碍),才有此攻城之举。同时也显示了红军的实力。红军在整个东征期间,不仅在运动中能够消灭整营整连的敌人,如果遇到军事上的需要,也可攻克敌人防守较强的县城(在此之前,已攻克襄陵、侯马两座城池)。红军攻下吉县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山西阎锡山军政要人哗然。
  红一师为了执行回师命令,抄近路北上与总部汇合,甩掉尾追的商震、关麟征等部敌军,师首长陈赓、杨成武等才决定拔掉回师道路上的这颗“钉子”,顺利完成集结任务。
  红军部队只在吉县停留一宿,秩序井然,纪律很好,爱民如天,优待俘虏,秋毫无犯。红军战士从四五百俘虏群中,认出穿戴异样的阎锡山的“县座”(即县长)琚象咸,当时几乎把这位县太爷怕得昏了过去。他自认为是阎锡山的爪牙,必死无疑,等着脑袋“开花”,经过红军一番调查,琚象咸出身旧知识分子,虽然身为国民党县长,但他在吉县还没有做过太多的坏事,于是决定对他宽大处理,很好地带回陕北。正如毛泽东于1936年5月25日致阎锡山的信中所说:“吉县县长暂留此间,稍缓亦当令返晋。”时隔七个月之后,这位国民党的县太爷,经过教育,觉悟大为提高,悔改前非,参加革命,成了我们很好的同志。所以,毛泽东在12月22日给阎锡山的信中又写道:“吉县县长琚象咸先生今春随军来陕,屈在敝处教育部工作数月,琚先生诚笃君子,对敝方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知之颇悉,倘得随时来往,甚为欢迎。”
  红一军团一师于1936年4月15日回师途中攻克吉县之后,继续北上到达隰县午城一带,即与蒋军入晋先遣队——关麟征二十五师相遇。善于夜战、近战的红十三团,在师长陈赓和政委杨成武等亲自指挥下,于4月17日夜间消灭了关麟征师的一个骑兵营。战斗结束后,陈赓利用敌人阵地上的电话与住在蒲县的关麟征通了一次话。陈赓十分风趣地说:
  “关麟征将军,我是你的老同学陈赓!没想到吗?冤家路窄,咱们又在这儿相遇了。你不是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历史发展给咱们做了巧妙的安排。十年是已经过去了,反而让我干净全部地吃掉你的一个骑兵营。收礼不待客,我在电话上给老同学打个‘收条’。谢谢,再见了……”
  原来,关麟征和陈赓是黄埔军校的同班同学。关麟征一向以“模范军人”高自标置,孤芳自赏,盛气凌人,很使人反感。有一次操练,陈赓趁教官不注意时向站在身旁的关麟征做了一个鬼脸——舌头向右,鼻子向左,一眼睁,一眼闭。关麟征一看忍不住笑出声来,恰好被教官看见。陈赓早已恢复常态。
  “关麟征出列!”教官一面把两个巴掌擂在关麟征的脸上,一面高声喊道“你看陈赓,他才是黄埔军人的样子呀!”
  “好你个陈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小心点等着!”当时,关麟征是有苦难言,事后才气急败坏地对陈赓说。
  “不客气,我就恭候老兄的报复!”陈赓置之泰然,七分认真三分玩笑地给关麟征回敬了这么一句。
  1936年4月下旬,各路东征大军相继抵达黄河岸边,准备回师西渡。有一天,彭德怀来到一军团一师三团的阁底山前沿阵地视察。三团政委肖锋和政治处主任严雄两人当即向彭汇报了三团在阁底山的布防情况。彭听完汇报说:“老蒋和阎老西不让我们在山西待了,立逼红军过黄河。关麟征的‘满满兵’已经和十五军团接火了。我们准备诱敌西进到适当地方,两个军团夹击而消灭该敌!你们的任务是在这一带构筑工事,牵制杨效欧,掩护主力过河。”彭说到此停住而用手指了指肚子,又说:“你们有什么吃的吗?肚子直给我提意见。”
  肖锋听说彭德怀还没有吃饭即说:“有!我们刚刚在玉皇阁列宁室搞军民联欢,大摆宴席,炒了十几个菜,猪羊鸡三鲜肉都有,还有老乡的黄米酒。可丰富呢,现在就给司令员另搞一桌。”彭警惕地说:“嗯,你们是从哪搞来的?”严雄急忙解释说:“是打土豪搞来的。”彭又说:“千万不能搞老百姓的,要注意群众纪律。毛主席已经指示十一团政委李志民开始检查渡河前部队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情况了……”还没等到彭把话说完,三团战士已经把丰盛的饭菜端上来了。饭后,肖锋和严雄再三要把打土豪搞来的一件漂亮的皮大衣送给彭德怀。彭实在推辞不过去了,即说:“那我就无功受禄了!”嗣后,彭德怀在三团驻地稍微休息了一会,即回总部了。
  阎锡山得知红军要西渡画师陕北的消息后,立即命令杨效欧率领先头师对红军穷追不舍。毛泽东为了制止敌兵追击,保证红军安全西渡,便以他和彭德怀的名义,写信给杨效欧,陈述我党我军主张,发出严厉警告。信的内容大体如下:
  杨效欧将军:
  今日危亡迫在眉睫!为拯救民族的危亡,抵御日寇的长驱直入,必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倘若“同室操戈”,继续自相残杀,将会导致亡国灭种。凡爱国志士,何去何从,勿容迟疑。须知国共两党两军,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之消耗,都是我国防力量之损失。为先生计,为民族计,望将军应即决然竖起义旗,与我军并肩作战,一扫逆氛,驱逐日寇,成为民族英雄。否则,不听忠告,置国家危亡不顾,置民族利益不顾,对红军穷追不舍,将军同样避免不了全军被歼的命运!为避免内战再度爆发,红军已决定西渡回师。专此特告……
  杨效欧接信后,不知是良心的谴责,还是被红军震慑,也许是二者兼而有之,果然不再向前推进了。
  1936年5月3日,毛泽东在永和县退干庙住地通知红一军团四师十一团政委李志民来见他。李志民进屋以后,毛泽东一面挥手请李坐下,一面递烟让李吸。李志民说他不会吸烟,毛泽东即亲切而高兴地说:“好!疏于此道者,精于他途,这是你们青年人的希望。我们过到山西已经两个多月了,本来我们要继续东征过太行山那边跟日本人直接作战,但是蒋介石、阎锡山人家不放心啊,请我们回陕北,那就”只好‘客随主便’了。可是山西人民是要革命的,我们迟早也会打过来的。这是后话。今天我们就要过到黄河那边去,估计关麟征八九点钟可能就要赶到这里。你们后卫团在渡河以前,要仔细检查一下先头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比如说借的东西都还了没有?房子打扫干净了没有?门板上好了没有?有没有踩坏老乡的庄稼?有没有丢下东西?留下什么路标?发现破布、纸烟头、烂草鞋,统统收集起来销毁,路标统统要擦掉,不要留下任何痕迹,做到秋毫不犯。我们长征过金沙江的时候,敌人还拣到了我们的一只烂草鞋,这次过黄河连一只烂草鞋也不让敌人拣去。”毛泽东这时吸了一口烟又说:“下去,开个会,组织若干个纪律检查小组,就开始沿途检查!”
  李志民站起来向毛泽东行了个军礼,说了声“保证圆满地完成任务”就愉快地走了。
  红军渡河东征,转战山西,共消灭敌人约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挺),打破了阎锡山苦心经营的黄河封锁线,把部分围攻陕北红军的国民党军队“调”回山西,巩固了陕北根据地。红军则扩军8000人,筹款30余万银元,缴获大批军需物资,并在山西20多县开展了群众工作,宣传党的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对平、津、华北、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声援作用。
  4月28日,毛泽东与彭德怀果断决策致电周恩来和各军团首长,指出:“方面军在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因此,我军决定西渡黄河,第一步集结于延长地域。”同日毛、彭还致电洛甫,提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新的行动方向及其他与之关联的问题,地点拟在延长。
  5月3日,红军全部渡过黄河,东征结束。5月5日,由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具名,向南京国民党政府、军队及各党派、团体、报馆发出了《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即东征回师通电。大意说:大敌当前,同室操戈,无论谁胜谁败,都于抗日救国不利。既然我们东进借路抗日,蒋氏阎氏不能原谅,我们只好暂回陕北。
  同日,毛泽东与彭德怀致电各兵团首长,在十天内军委召集一次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由军团及军召集一次庆祝胜利并追悼刘志丹同志大会。
  1936年的初夏,陕北延川县太相寺村呈现出一派凝重而繁忙的景象。这里电台天线高耸,岗哨林立,首长多,骡马多,背盒子枪的多。男男女女,熙熙攘攘。
  太相寺位于延川县境内关庄河的下游,是一所楼台式的古寺院。周围长着许多古老的柳树,形状古怪,“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传说这里原先不叫太相寺,而叫大相寺。后来有位秀才路经此地,为炫耀他的才华和笔力功夫,面背大相寺匾额,手起笔落,一滴墨水恰好落在了“大”字中央,便成了“太”字,太相寺由此而得名。
  5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征胜利回师陕北后,在延川县杨家圪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五五》通电,提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倡仪,主张“在全国范围,首先在陕甘晋停止内战,双方互派代表,磋商抗日救亡具体办法。”随后,毛泽东于5月12日到达太相寺,住在村民张克让的大窑洞里。接着于14日在这里召开了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东征,部署西征。
  此时此地,毛泽东的心情与东征前大不一样。东征前毛泽东的心情是沉重的。那时,中央红军刚刚到达陕北,长途跋涉,减员严重,饥寒交迫,红军确实是疲惫之师;陕北这块小苏区,地瘠民穷,只能是大红军的落脚点,再图发展,十分困难。真所谓内忧外患。一面是国民党十多万大军对苏区的四面包围,一面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加紧侵略。“逼蒋抗日”,刻不容缓;东渡黄河深入山西腹地,的确是背水之战,弄不好秦晋两地皆失,且高级领导层认识又不尽统一,等等。尽管如此,毛泽东还是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亢奋的烈焰,以他那超人的气魄和胆识,战略家的目光,高瞻远瞩,力排众议,在开完12月瓦窑堡会议后,亲自部署和领导了震撼中外的东征战役,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胜利。
  太相寺会议就是在这座古庙里召开的。会场十分简朴,庙门前的柱子上贴着一幅醒目的对联:
  顾全大局,反对本位主义。
  提高党性,反对自由主义。
  毛泽东面带笑容,身着深蓝色军装,红领章闪闪发光。他以一个“宽宏大量的胜利者”的姿态出席了这次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张闻天、博古、凯丰、张浩、李富春、杨尚昆、叶剑英和一军团、十五军团首长林彪、聂荣臻、徐海东、程子华等。王稼祥在瓦窑堡养伤未曾到会,李德(即奥托布劳恩)也从瓦窑堡赶来参加会议。被毛泽东誉为陕北“兴国”式的模范县——清涧县人氏白如冰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作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在讲到东征的伟大历史意义时,他概括了四句话: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扩大了红军,筹集了财物。“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毛泽东引用古语说明蒋介石、阎锡山为啥要阻拦红军抗日去路的问题。他说,红军本当集中全力消灭阻拦抗日去路之敌,以达到与日本直接作战之目的。但是我们为了“逼蒋抗日”,避免内战,保存抗日力量,还是决定红军撤回陕北。毛泽东在讲话中深切缅怀了东征时为民而壮烈牺牲的刘志丹、毕士梯等烈士之后,风趣地说:“我们长征过金沙江丢失了一只烂草鞋,那么我们这次过山西又丢失了什么?只是徐海东丢失了两颗前牙,可惜找不回来了!”他的精彩讲话,把大家逗笑了。
  毛泽东还“环顾左右而言他”地批评了一军团(林彪)东征时的本位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种种表现,如本应该且能够攻克的城镇,只因怕部队伤亡而失掉时机,未能攻克;本应该积极调拨人员、枪弹和财物支援兄弟部队和地方游击队,而强调“困难”,不顾大局,不予执行。更有甚者,不执行中央军委的统一号令,不顾客观条件,只凭主观意愿,准备单独率部出正太路到河北与日军直接作战的想法和做法……。毛泽东在总结会议时又严肃地指出,大敌当前,本位主义与自由主义必须打倒!只有打倒它,我们的党和红军才有共同的语言和统一的意志,步调一致,战胜敌人,继续前进!
  会上,毛泽东同时动员了西征。他首先重申中央政治局在“晋西”会议上提出的“以发展求巩固”的战略方针。然后严正地指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发表之后,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仍无视共产党这一正义主张,置民族危亡而不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仍企图用武力消灭我党我军。因而,调集了十六个师另三个旅二十多万人马,任命陈诚为“剿共”总指挥,采取了第五次“围剿”时期的堡垒主义推进政策,对陕甘苏区准备发动新的进攻。
  为了粉碎敌人的新阴谋。毛泽东审时度势地指出,在蒋介石发动这次“进剿”部署中,南面和西南面是东北军与西北军的防地,我们与他们已初步达成秘密停战协议,他们是不会积极进攻红军的。所以,红军也不适合向南发展,尽可能争取东北军与西北军早日走向抗日的道路;东面和东北面我们不能与蒋介石的嫡系汤恩伯部队硬拼,否则,将会消耗红军的抗日力量。东线只能坚持游击战争,保卫陕甘老苏区。现在只有向西发展,夺取宁夏才是出路。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虽然反共坚决,但他们的兵力不足,防区广大,交通不便,打起仗来,蒋介石也不易派兵支援,是薄弱的一环,可作为我们向外发展的方向。
  在讲到红军西征的“三大任务”时,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三点:1.向西进军,消灭二马,可以发展和扩大陕甘宁边区新的革命根据地;2.创造条件,迎接二、六军团(7月5日改称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北上,争取早日实现三大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3.夺取宁夏,打通国际路线,以便接受苏联的军事技术援助。
  太相寺会议开了两天。会上,还讨论决定了组建西方野战军和抽调一大批干部到红军大学学习等问题。周恩来在大会上作了争取东北军一致抗日和统一战线政策问题的报告,传达了二、六军和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彭德怀、张闻天、聂荣臻等领导人也都作了重要发言。连李德也作了“赞颂”红军东征时运用“运动战”取胜的发言。只有林彪一人,不吭一声,始终保持着沉默。
  会后,举行会餐。餐桌上的其它菜肴且不说,一人一碗红烧肉是谁也少不掉的。红一师师长陈赓以赌吃红烧肉为条件,给大家讲了一个戏谑关麟征的故事,逗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连毛泽东、周恩来也笑出了眼泪。尽管李德在会餐前悄然离去,大家略有不快,但陈赓的笑话为会餐增添了不少的情趣和热烈气氛。
  这时,突然传来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消息,这使全军为之振奋,为了配合二、四方面军北上,一方面军挟东征余威匆匆揭开西征甘、宁的帷幕……
  六
  太相寺会议一结束,以一方面军一军团、十五军团和八十一师、骑兵团等部,共计一万三千人,组成了西方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聂鹤亭任参谋长,刘晓任政治部主任。厉兵秣马,准备出征。此时,毛泽东仍住在张克让的院子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着。
  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跟随丈夫东征回陕北。她虽然长征负伤十七处的身体没有完全恢复,但精神却挺好。头戴一顶很漂亮的八角红军帽,留着齐耳的黑秀发,消瘦而文静的鸭蛋型脸盘上闪烁着一对灵敏、深邃的黑眸子,微露出急切和顾盼的神色。腰间系一条棕色皮带,佩带着红布条包裹的左轮手枪。她朴素又大方,严谨而温顺,一副标准的红军女战士形象。
  张克让院子里有棵大槐树,贺子珍正在树荫下教警卫战士们学文化。她声音琅琅地教他们念道:“天地间,人最灵;工农兵,最聪明;二万五,长征胜;根据地,陕甘宁;我红军,皆英雄;爱国家,爱人民……”
  毛泽东住的窑洞,既宽敞又明亮,被贺子珍收拾得干净而整齐。毛泽东一边不断地吸烟,一边龙飞凤舞地草拟《西征战役计划》(即“行动命令”)。一会儿,毛泽东草拟完文件,又缓步走到作战地图面前。
  他面对西北地区形势要图,一边仔细观察,一边冷静思考:早在红军未回师陕北之前,已经看出山西已无作战的顺利条件,而在陕西、甘肃则产生了顺利条件;神府(神木、府谷)地区、三边(靖边、安边、定边)地区和环县、合水及其以西地区均较空虚,红军可以到那边活动。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红笔,迅速地在地图上勾画出三支苍劲有力的箭头!这三支箭头完全标明了左、中、右三路大军行进的方向及所要攻击的目标。
  1936年5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在太相寺联合签发了红军“西征命令”。随即在5月19日、20日、21日,满身带着硝烟味的广大红军指战员,分为三路,相继从延长、延川地区出发西征。左路军红一军团经蟠龙、安塞到达吴起镇集结;右路军红十五军团经永坪、蟠龙之间到达新城堡集结;第八十一师、骑兵团和野战军直属队随右路军后跟进。西征战役是在中国革命处于伟大转折的历史关头进行的。从而,也就拉开了伟大而壮烈的西征序幕!
  送别西征部队之后,毛泽东于5月21日重返瓦窑堡。周恩来带各级领导和各界军民热烈欢迎毛泽东凯旋归来。毛泽东大步来到周恩来面前,两人相视会心一笑。周恩来很敬重地给毛泽东行一个军礼,说:“欢迎主席凯旋。”毛泽东朗然说:“感谢后方的支援嘛。”说着又与周恩来身边的同志依次握手。他紧握住马文瑞的手,这时毛泽东抬头望着远处的山川,突然低下头,心情沉重地说:“刘志丹同志牺牲得真可惜呀!我们应该很好地纪念他。”
  6月初的一个早上,毛泽东东征返回瓦窑堡后,和贺子珍请同桂荣吃饭。毛泽东一见同桂荣,就关切地问道:“刘嫂子,病好些了吧?”并让她先坐下才落座,要她注意身体,不要过分伤心。
  “主席您的年龄比志丹和我的都大,我不敢当这个称呼,您再不能叫了……”同桂荣很不好意思地说。
  “革命同志如同兄弟,大家都叫你刘嫂子,我怎不能叫呢?”毛泽东打着手势说:“没有刘志丹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我们还没个落脚地哩!”
  “如果主席不来的话,陕北革命也被肃反害了,志丹他们还不是主席救出来的吗?”同桂荣说到这悲情难抑不由地流出眼泪。
  毛泽东一边热情地给同桂荣母女挟菜,一边讲述红军东征抗日的重要意义,讲革命的大好形势,劝慰她要化悲痛为力量。
  其实在刘志丹追悼大会举行的第三天,1936年4月26日《红色中华》第二版以《壮烈的追悼会》为题,醒目地报道了追悼会始末。并在该报道的结尾还铿锵有力地记述到:
  “刘志丹同志的牺牲是伟大的,是为中<华>民族解放为抗日战争而牺牲的,我们对刘志丹同志的死,表示无限哀悼和敬意,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迹前进!打倒卖国贼,驱逐日本出中国,才能完成他的遗志呵!”
  1936年5月,中共中央为了永远纪念人民英雄刘志丹,批准边区党委的提议,决定将刘志丹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成为中共中央第一个以人名命名的县。
  这是一个波诡云谲,瞬息万变的季节。毛泽东在瓦窑堡整整住了一月。在此期间,《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在全国开始发生影响。但蒋介石严令东北军向北推进,消灭红军。尽管周恩来与张学良于4月9日在延安秘密会谈达成口头协议。中共中央与东北军虽已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但是尚未公开,东北军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命令。中共中央为了避免内战,毛泽东对此情景进行了认真的衡量,终于决定恪守延安密谈诺言,于6月14日让出中共中央驻地瓦窑堡给东北军,中共中央机关向保安转移。
  在部署转移时,中共中央将瓦窑堡的卫戍部队调往前线,特别是对盘踞在绥德一线的汤恩伯部队进行监视。与东北军、西北军已有默契,北面的高双城部已接受张学良的主张,均没有派兵牵制。
  不料,高双城部的一个骑兵营,听说中共中央撤离瓦窑堡,东北军尚未进入,便想乘机劫掠一些物资。于是在营长张云衢的带领下,擅自勾结一些地主武装近千人,偷袭瓦窑堡。
  6月21日早饭后,周恩来已做好了撤离的准备,只等工作了一夜的毛泽东一起床,便立即出发。不料,这时从瓦窑堡西北的安定县川突然传来了枪声。
  瓦窑堡这座城,依山而筑,山在城里的一半叫米粮山,在城外的一半叫龙虎山。控制了米粮山,就控制了城内的制高点,便可以控制全城。这时,敌军大部压到,我方的警卫通信连和保卫队,总共不到一百人,红军大学的学员虽然上去了,但是他们有的没有枪,有的只有短枪,在敌军的攻击下,防线被突破。敌军冲上了米粮山。枪声越来越近,也越来越激烈,并夹杂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有的子弹飞来,已经打到院子里的枣树上。
  周恩来催促毛泽东:“准备走。我到前面去!”
  他刚走出院子,张云逸参谋长骑马从火线回来,神色严峻地对被枪声吵醒的毛泽东说:“敌军一个正规营和一些地方武装正在围攻瓦窑堡。”
  当时的情况十分严峻,红军主力西征走了,在瓦窑堡只有一个通信连和保卫队以及红军大学的学生。
  张云逸建议说:“主席,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最好现在就转移。”
  这时,周恩来也神情十分严肃,对毛泽东说:“主席,你该走了!这里,我和张胡子断后。” 
  毛泽东此时神色淡然,十分平静,他沉思片刻,镇定自若地说:“不要着急,等后方机关全部转移了,我们再走也不迟。”
  这时,西门外的枪声、手榴弹及炮弹尖厉的爆炸声更加密集,听起来已经很近了,甚至都可以隐约听到双方士兵的呐喊厮杀声。毛泽东依然处险不惊,还在和周恩来、张逸云商谈工作、处理文件及一些善后事宜。警卫员走进窑洞,恳求道:“主席,现在该走了吧?”
  毛泽东只是轻轻地侧了侧身子,不慌不忙地对警卫员说:“没关系,敌人从西门进来,咱们从南门出去嘛。”警卫员只得走出窑洞,爬到窑洞顶上,向前方观察,只见不断冒起股股的尘烟,敌人都快冲进城里了,有的子弹打在毛泽东住的窑洞上,留下不少枪眼。警卫员急忙下了窑洞,把此时的紧急情况报告给毛泽东。大家再三恳求毛泽东马上动身。毛泽东丝毫没有慌乱的情绪,只是平静如常地问:“机关都走了没有?”
  周恩来说:“早走了!”
  张云逸也劝道:“主席,动身吧。”
  毛泽东又细心地在窑洞里检查了一遍,看看有什么遗落的文件和东西,在肯定没有什么重要东西拉下后,才对周围的人说:“好,咱们现在走吧。”
  从毛泽东居住的院子出来,往左一拐不远,是一个十字路口。
  周恩来在前,参谋陈友才等在后,来到十字路口。周恩来向街道两侧观看,见一些墙垣、门洞等处,我军的散兵线视察哨成梯次配备地隐蔽着。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陈友才说,告诉刘排长还要往前布置,并保持接触。待撤出南门之后,再分出一半兵力,迅速向后翼前进,进行战斗警戒……
  陈友才部署去了。这时张闻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已从住处向十字路口这边走来。西北方向,枪声、手榴弹爆炸声大作,互相冲杀的声音也隐约可闻。周恩来站在十字路口一侧,向陈友才、刘排长打了一个手势。刘排长立即率领十几名红军战士,沿着街道两侧迅速向前运动,占据了有利地形。张闻天、毛泽东等一行刚到达十字路口,突然,从瓦窑堡西门进来的一股敌军突破了红军防线,边冲边向十字路口打枪。子弹尖叫着从中央领导人头上飞过。
  陈友才看到这情况,立即率领一个班冲上去,来了个反冲锋,打死打伤几个敌军。敌人不知虚实,就退了下去。
  张闻天对毛泽东说,我们得走快些,我们走不了,他们下不来。
  张闻天、毛泽东等人走出瓦窑堡南门时,周恩来还在城内指挥战斗。这时,张云逸带着几个人飞马来到周恩来面前报告说:
  “红军大学和保卫队已经撤出战斗,沿山沟向保安方向转移,敌人已经占领西门,现在正向城内推进……”
  周恩来说,毛主席他们已经出了南门,我们也该撤了。
  他转身对陈友才参谋交代说,告诉刘排长,不可恋战,要尽快脱离接触,掩护转移。
  毛泽东他们沿着山沟的小道南撤,走着走着,忽然看见红石峁山上有十几个敌军,身背长枪,正往山下走。随行的警卫员、机要译电员顿时紧张起来,立即枪上膛,刀出鞘,准备与敌人厮杀。这时,周恩来从后边赶来,立即压低声音告诉大家:
  “不要紧张,快速前进,迅速摆脱他们!”
  周恩来令陈友才带领一个班,进占山沟右侧的高坡,隐蔽观察,进行警戒。另一方面尽力使队伍悄声快速前进,不要惊动敌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一行人迅速前进,顺着沟底小路,在路边的荆棘、荒草、野蒿的掩护下,很快就脱离了险境。他们当晚在一个山村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启程,几天后便到了保安县。此后中共中央就驻在保安县。
  1990年7月,张闻天夫人刘英回忆说:“那次很危险。张闻天曾说,当时严重得不得了。那天,董老、罗迈、蔡大姐和我一些人先走的。已经打起来了,敌人进了城,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他们几个才最后撤走的。罗瑞卿讲,林彪连马都找不到……我们走了三天,才到达保安。”
  

铁血岁月 毛泽东与刘志丹/姜永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