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 刘志丹 > 全文图书 > 铁血岁月 毛泽东与刘志丹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六章 遥远的思念
姜永明

  刘志丹故乡保安县 一支民歌在传颂:陕北出了个刘志丹,他一心要共产。
  毛泽东闻歌而至,动情地说:要歌颂刘志丹。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陕北民歌
  一
  中央决定奠都保安的这一特大喜讯,当时刘志丹家乡的人民并不知道。直到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往保安搬迁的时候,保安县政府才接到通知,不过,不是说党中央和毛泽东要来,而是说有许多红军要在保安驻扎。
  保安县政府接到这一通知后,顿时忙碌起来了。工作人员分头出动,有的号房子;有的动员群众打扫卫生;有的下乡动员群众往城里送粮草……荒僻的保安山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城里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街道上,走着来来往往送粮、送草的群众。有的区、乡还送来猪肉、黄米、挂面、鸡蛋。保安人民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大家欢欢喜喜做准备,迎接红军进驻保安。
  保安人民等啊,盼啊,望眼欲穿地等了六七天,还不见红军来。一直等到6月30日的上午,杨尚昆带领一个先遣工作队才来到了保安,安排党中央和毛泽东到达保安的事宜。杨尚昆对保安县县长刘志丹胞弟刘景范说,党中央和毛泽东要到保安来驻扎,党中央决定保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首都。为了保证毛泽东和中央首长们的安全,暂不向群众宣传。同时,他还通知刘景范,为了保证中央机关生活供给的方便,保安县由党中央直接领导,是中央的一个直属县。
  刘景范听到党中央和毛泽东要在保安驻扎的消息,非常高兴,马上召开会议,进行了十分周密的安排。为了解决中央机关的住宿困难,县政府搬到了城外的西阳沟;为了解决中央机关的生活问题,又派出工作人员到各区、乡进行动员;为了保证中央机关的安全,对各区、乡的游击队进行了整顿和加强……
  保安人民日日等啊,夜夜盼,直等到7月2日上午,突然来了几个骑马的人,通知县政府,说红军大队下午就到达保安,并说首长指示,红军到达时,不要组织群众欢迎。但是,保安人民听到红军下午就要来的喜讯,那里还用组织啊,大家扶老携幼,倾城而出,等候在红褐色的小石山下,准备迎接红军来保安驻扎。
  从太阳偏西,直等到太阳离山顶顶仅有一竿子高的时候,突然间,从小石山那弯曲的山路上,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人马,顺着山顶那逶迤的山道而下,直向山城而来。这时,太阳放射出金灿灿的光辉,一下子把保安山城照得红彤彤的,十分美丽。在太阳的金辉照耀下,这支浩浩荡荡的人马,像一条长长的金龙,在盘旋的山路上舞动。走在长龙中间的是一匹金黄色的骏马,毛泽东就骑在这匹骏马上,和身边的警卫员们说笑着,向城里慢慢走来。当他看见了聚集在山下的群众时,便向警卫员白海山问道:“不是通知政府,不要组织群众欢迎么!”毛泽东说着就下了马。
  白海山笑着说:“主席,我们陕北人民非常热爱红军。只要他们听说红军要来,就会自动前来欢迎的。”
  毛泽东怀着对陕北人民的深厚感情,迈着矫健的步子,向着欢迎的群众走来。
  当队伍来到离城不远时,群众站在道路两旁,额手称庆。小孩们高兴得跑前跑后,乡亲们脸上泛着笑容,连绕城而过的周河水,也发出“哗啦啦”的欢笑声,漾动着一河金波,欢迎红军的到来。刹那间,保安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毛泽东风尘仆仆地走到群众面前,面含慈祥的微笑,向欢迎的群众频频挥手致谢。群众看见这位身材高大,满面笑容的首长,感到非常亲切。他们都在猜想:他一定是红军里的一位大首长!
  站在群众里边的县政府军事部的王海,是参加过直罗镇歼灭战的红军连长。在那次战斗中,他腿上负了伤,伤养好以后,就分配到地方上来了。此时,他看着一匹匹驮着电线、文件箱子、机器的骡马,一个个背着盒子枪的战士,还有一些女同志。他猜想,这肯定不是红军的战斗部队,一定是后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关。当毛泽东走到他的面前时,他觉得这位首长非常眼熟,好象在哪里见过。突然之间,他想起来了:这是亲自指挥直罗镇歼灭战的毛主席呀!当时王海腿上负了伤,由于战斗很激烈,担架一时上不来,伤员们都集中到散兵坑里等候担架。就在这时,毛泽东、周恩来和罗瑞卿,顺着山间小路走过来了。他们边走边谈笑风生,直向山头走来。
  来到山头上,毛泽东拿起望远镜,把整个战场观察了一下,高兴地说:“看样子牛元峰这一回是跑不了啦!”观察完后,他回过身来,对罗瑞卿说,“再给各师团传达,一定要歼灭战,不要击溃战,一定要抓住这条牛,这一仗打胜了,就能粉碎蒋介石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就能稳住西北的战局。”
  毛泽东看着罗瑞卿向指挥部远去后,又迈着稳健的步子和周恩来向散兵坑这边走来,看望散兵坑里的伤员。有的伤员认识毛泽东,便激动地喊起来:“啊!毛泽东来了,毛泽东来了!”大部分伤员都没有见过毛泽东,他们都不顾伤口的疼痛,爬在散兵坑的坑沿上迎接毛泽东。毛泽东抢先两步走到伤员跟前,挨个看了伤员的伤口,接着又取下背在身上的水壶,给口渴的伤员们饮水。他疼爱地对伤员们说:“快喝吧,喝点水就会舒服些,一会担架上来,就送你们到医院去,到了医院好好养伤,不要惦记前方,等伤养好了再归队。”伤员们听了毛泽东关心的话语,感到十分亲切。不一会儿担架上来了,毛泽东和周恩来,扶着伤员们上了担架,一直看着把伤员都抬下了阵地……
  王海顾不得再想了,他指着毛泽东,高声对大家说:“他就是咱们的毛主席!快欢迎毛主席!”
  群众一听,这位和蔼可亲的首长,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毛泽东,都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嘴里不住地喊着:“毛主席欢迎您!毛主席欢迎您!”
  毛泽东不停地向群众挥手致意,微笑着说:“乡亲们好!谢谢乡亲们!”
  保安人民望着毛泽东和蔼慈祥的而容,欢呼着,跳跃着。许多饱受地主老财剥削压迫的老年人,都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他们感激毛泽东解救了刘志丹,挽救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从而使刘志丹创建起来的陕甘苏区,一天比一天红盛了,毛泽东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啊!
  保安人民像过盛大的节日一样,迎来了红军和毛泽东。毛泽东来到保安以后,接着,中央各单位和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大学、中央党校、抗日红色剧社、中央医院,都先后迁到保安来了。保安一下子由一座边塞古城,变成了中华民族的心脏,成了中国人民的赤色首都。
  毛泽东由瓦窑堡去保安的途中,经过3县(今子长、安塞、志丹)67个村子,行程360华里。一天,行军途中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座关帝庙。然后,又疾步来到正在等候上路的队伍中间。这时,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对大家笑着说:“关云长是山西人,山西是个好地方!春天我们到那里,被蒋介石、阎锡山挡了回来,但我们总的前进目标没有改变。保安之行哪里去?救亡图存!”
  7月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总部到达了美丽而古老的山城——保安。当时他住在一孔传说是北宋名将杨继业戌边队伍开凿的石窑洞里。毛泽东到达保安的最初几天,正是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会合的日子。于是,他以中央军委主席的名义,签署电令,将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这个方面军计13000余人。
  7月9日《红色中华》第286期一版头条发表了《定都志丹有什么意义》,全文于下:
  现在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已经定都志丹城(原保安县城),志丹已成为我们赤色的京都了。中央政府为什么要定都志丹呢?他有下列的意义:
  (一)志丹是陕甘宁苏区比较适中的地方,定都志丹为的是迅速巩固与扩大陕甘宁苏区,使它成为领导全国红军和抗日救国运动的中心。
  (二)志丹接近陕北,更便利于指挥与领导陕北的游击战争,保卫老苏区。
  (三)便利于争取东线、南线的军队,成为抗日友军。
  (四)更清楚的指出,我们退出瓦窑堡,绝对不是放弃陕北苏区,绝对不是逃跑,而是依靠这个苏区的中心,造成西北抗日联合的大局面。
  志丹县成为赤色首都了,因之志丹县的工作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志丹县成为模范的苏区,抗日的根据地,做全国抗日的模范(博古)。要使达到这一个伟大的任务,必须首先完成党中央提出志丹县面前的三大任务:(一)进行游击战争,消灭团匪。(二)争取群众。(三)加强党的组织,使志丹成为巩固的抗日中心。
  7月14日,毛泽东根据西征以来的整个局势变化,制定了《关于西征战役的作战原则》:
  甲、在对敌两团以上兵力作战时,似宜集结更优势之兵力,期于一举消灭之。
  乙、在作战条件不具备时,不妨再引退些,把敌诱至有利条件下以便一举歼灭,这里需要更多的忍耐性。
  丙、扩大与训练部队,使红军生息强大,造成将来战略上大举反攻之主要条件。
  丁、对何柱国指挥进剿之全部东北军,宜决定消灭其一部,这样并不会妨碍大局,反有利于大局。
  ……
  毛泽东在草拟好以上各条后,立即通知西方前线,交由骁勇善战的彭德怀司令员去执行。毛泽东这一红色“电令”,得到了全面落实。尤其是遏制了东北军何柱国部企图由庆阳至固原一线北犯的行动。
  不久,聂荣臻的爱人张瑞华经党组织精心安排,辗转数月,由上海经天津和陕西澄城、西安辗转来到保安。张瑞华与聂荣臻是1928年在香港结婚,后来返回上海搞地下党的工作。到1931年底,上海白色恐怖日趋严重,很多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党中央通知聂荣臻到中央苏区工作。张瑞华因为生小孩,不能一同前往,只得留在上海,一别五载。毛泽东在保安见到张瑞华时,非常高兴,操着浓重的湘音念了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以此鼓励张瑞华忠于爱情,忠于革命,勇敢而热情地去追求美好的生活。随后,张瑞华就到预旺堡和聂荣臻作了短暂的相会。
  此时,西线无战事。毛泽东、周恩来和许多中央领导人仍云集保安。在多年的戎马生涯中出现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间。前线西征部队在彭德怀的领导下,正集结在预旺堡、预旺县城及其附近地区休整,为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而创造条件。
  二
  1936年7月14日,毛泽东在保安(今志丹)特意安排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自称是“来中国寻找真正‘东方魅力’的人”,他就是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
  在保安窄狭的街道上,比起往日增加了许多行人,在街道两旁站满了中央机关工作人员和红军指战员。县城群众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的手里有的拿着标语牌,有的拿着三角红纸旗,等待着客人的到来。道路两旁插着红旗,红旗上的斧头与镰刀交相辉映,旗边上绣着“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高高悬挂起的标帜上用英文和中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到苏维埃中国调查访问!”“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万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标语口号。人们欢呼着口号,挥舞着旗子,夹道欢迎这位外国人。毛泽东特意安排中国共产党的党、政、军领导者参加迎接,有张闻天、博古、凯丰、邓颖超、张云逸等。还有在红军中被称为“四老”的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他们都同斯诺一一握手,表示热烈欢迎。欢迎结束后,斯诺就住在空气流通,面向阳光,干净整洁,光线充足的平房里,这是外交部特意为斯诺新粉刷的3间房子。
  7月15日,毛泽东亲自陪斯诺吃晚饭,这使斯诺得以第一次见到了国民党南京政府悬赏25万银元缉拿的特殊人物——毛泽东。
  毛泽东给斯诺的印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象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西行漫记》第61页)。毛泽东高大的身材,坚毅不屈的神态,热情好客的举止,气度不凡,使斯诺赞叹不已。在同斯诺的交谈中,更使斯诺钦佩的,是毛泽东出口成章,语言幽默,举止大方,具有一种诗人气质和学者风度。在斯诺面前出现的毛泽东和国民党宣传的毛泽东,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什么“鲁莽无智的匪首”、“专横跋扈的刽子手”等等,纯属胡说八道,现在斯诺面前的毛泽东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一位中国人民的领袖,一位革命运动的伟人,而且是一位懂得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知识渊博的大知识分子,一位热情洋溢的诗人。
  毛泽东与斯诺、马海德边吃饭边交谈,认真地听他俩讲述一路神奇的旅行:
  1936年6月中旬,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斯诺和马海德两位神秘的美国朋友,分别从北京、上海出发,在郑州换乘陇海线的火车上接上了头。他们到西安后与一位名叫王牧师(董健吾)的秘密接头人取得联系,接头的暗号是半张名片和半张5英磅的纸币。见面后相对果然吻合,斯诺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并用美国最真诚的礼节,长时间地拥抱这位王牧师,共同祝贺接头成功。7月初,斯诺和马海德在红军秘密联络员的安排下,登上了一辆持有特别通行证的东北军军运卡车,顺利地通过了蒋介石宪兵特务把守的道道关卡,在延安改为毛驴运送,顺利到达安塞白家坪,受到周恩来的热情接待。9日和10日,周恩来同斯诺进行了《关于蒋介石》、《关于陕西和江西》、《关于将来的计划》等著名的谈话,之后,周恩来为斯诺采访苏区列出了一张为期92天的旅程表,请他全面了解共产党和红军。周恩来对斯诺说:“我已给毛泽东发了电报,你明天从这里出发去保安。”
  11日早晨9点钟,周恩来送斯诺从白家坪起程,由胡金魁和李长林直接负责,一行40多人,在通讯队的护卫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道向保安方向前进。斯诺骑着一匹马晃晃悠悠,腾云驾雾似的行走在峡谷林区、高山峻岭间。经过几天有趣的旅行,终于到达了保安这个神秘的世界。当他们来到保安城以东小石山顶时,胡金魁对斯诺和马海德说:“请看那座山就是炮楼山,毛泽东就住在炮楼山下的石窑里。”斯诺和马海德顺着胡金魁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高高的山顶上还有一个烽火台,山下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川道,两旁是绿荫荫的灌木和森林,太阳光照耀下的一条河流象玉带一样从北绕到南,特别是保安红褐色的石头与那绿色的山峦以及太阳光下的河流,交相辉映,使保安显得特别美丽。炮楼山的右边是小石山和寨子山,面前是太平山和瓦窑山,五座山头环拱着保安。保安城周围还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旧城墙环绕了半个城堡,显然过去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但现在只有几十间破旧不堪的砖瓦房,从表面上完全可以看出,这里的人民受战争的影响,生活是很艰苦的。斯诺站在高高的山畔上远眺连绵起伏的山头,在五座山的背后好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所有山脉的形成,都是从保安的五座山开始的。
  他对毛泽东说:“我们的背后甩掉了无数个山头,我没有想到我会会转半个地球,终于来到保安了。”
  毛泽东听了斯诺和马海德两位客人的介绍后,高兴地说:“欢迎你们到我们这里来采访。你们象穿山甲、孙悟空一样,穿透了国民党的层层封锁线,了不起呀,你们辛苦了!”毛泽东告诉斯诺,16日和他正式谈话,便回自己住所。这时斯诺才发现,毛泽东没带一个警卫员,走不多远,就和几个农民相遇,边走边谈论着什么,还不停地挥动着手臂。很明显,毛泽东与这里的老百姓,不仅仅是认识,而且有了很深的交往。斯诺深感:这里确实和任何别的地方都不同,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共产党的头号人物,一个人可以在大街上随便行走,让南京的“蒋委员长看见,心里将是什么滋味呢!”
  7月16日,毛泽东在他住的石窑洞里接见了斯诺和马海德两位美国朋友,发表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谈话。
  毛泽东以马列主义的真知卓识,科学深刻地分析了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开展国内、国际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以精辟的论断指出了持久战的战略和中国必胜的根据。
  斯诺问:“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和这个战争中国可以必胜?”
  毛泽东说:“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些,要经过一个很艰苦的时期。”
  “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的前进和迅速的后退,迅速的集中和迅速的分散。”
  毛泽东说:“除了调动有训练的军队,进行运动战之外,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中国人民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能使日本军队一天忙碌24个小时,使之疲于奔命。”
  “在战争过程中,中国能俘虏许多日本兵,夺取许多的武器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争取外国的援助,使中国军队的装备逐渐的加强起来。因此,中国能够在战争的后期从事阵地战,对日本的占领地进行阵地的攻击。这样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糜。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是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他向斯诺回答了很多提问,交谈了多种广泛的问题,谈共产党的问题,谈国民党的问题,谈日本侵华的问题,也谈许多其他著名的红军战士。当谈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毛泽东写了一首长征的七律诗送给斯诺,以示留念。
  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进行过几十次,曾有一段时间,毛泽东每天晚上都要将斯诺请到他的石窑洞里谈话,常常是旭日东升时,谈话才告终。他要求斯诺实事求是地将共产党的情况向全世界宣传出去,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共产党的真实情况。
  斯诺说:“主席,我一定将所见所闻向世界人民宣传,让人们都知道这个未知之地的谜底。”
  在毛泽东与斯诺言谈甚洽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中,警卫员贺清华和李长久给毛泽东送来了简单的晚饭。因为留斯诺吃饭,所以除了苦菜、干豆角外,特地又增加了一盘西红柿炒辣椒。
  斯诺看着西红柿炒辣椒,惊奇地问道:“主席,保安还有西红柿啊?”
  贺清华代替毛泽东回答道:“保安没有西红柿,这是周副主席从东线指挥部给主席捎回来的四个西红柿。今天晚上为了招待你,主席让炒了两个。”
  毛泽东接着说:“延安天主教堂的神父给东北军送了两篮西红柿,东北军里的同志又给周副主席送了几个,恩来没有舍得吃,又给我捎来了。
  毛泽东请斯诺坐在饭桌前,亲自将小米干饭盛在碗里递给斯诺,又给吴亮平盛饭,吴亮平赶忙拿起碗说:“主席,我自己来。”他说着动手盛了一点干饭。
  毛泽东笑着说:“斯诺先生,你要习惯吃小米,不习惯吃小米就不懂得我们的红军,就不懂得我们共产党人为什么能以小米加步枪,战胜国民党的飞机加大炮对我们的多次围剿。”
  吴亮平插话说:“我们还要用小米加步枪,打败装备优良的日本侵略者哩!”
  毛泽东补充说:“还要加上统一战线这个武器!”
  斯诺吃着小米干饭说:“我已经习惯吃小米了,我也开始理解装备低劣的红军,为什么能够战胜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这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了。”
  毛泽东夹了几块西红柿,送在斯诺的碗里,说道:“西红柿在我们这里是非常稀罕的东西,你要多吃一些。”
  斯诺看着热情的毛泽东,感激地说:“主席,你应该多吃一些,西红柿的营养很丰富,我在北平倒是不难吃到西红柿的。”
  毛泽东又给吴亮平夹了几块,自己才开始吃饭。他一边吃饭,一边说:“西红柿从欧洲传入我们中国才有几十年时间,在民间还没有开始广泛的栽种,许多人还不知西红柿是营养丰富的蔬菜哩!”
  毛泽东吃了两口饭,夹了一块西红柿吃着,又说道:“西红柿传入你们美国的时间,可能比中国还要晚一点吧!”
  斯诺抱歉地笑了笑说:“我还没有考证过西红柿传入美国的时间,不过,我想不会比中国晚多少。因为西红柿的老家在南美洲秘鲁的森林里,它是十六世纪才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丈夫俄罗达拉里公爵到南美洲旅行时,挖了几株带回欧洲奉献给他的妻子的。”
  毛泽东点了点头,说道:“听说西红柿原来有个很可怕的名字叫‘狼桃’!是吗?”
  斯诺惊讶地说:“是呀,西红柿未被人们发现能食用之前,就是叫‘狼桃’!”他非常敬佩毛泽东知识的渊博。
  毛泽东吃了一块炒辣椒,接着说:“由于西红柿的枝叶分泌出来的汁液气味难闻,所以一直被人们视为有毒之果,蒙受冷遇数百年。直到十八世纪末年,法国有一个不大出名的画家在为西红柿写生时,被西红柿艳丽的色泽、引人喜爱的浆果所吸引,并产生了品尝的欲念。他决心孤注一掷,品尝一个又可爱又可怕的‘狼桃’。他在品尝之前,先穿好了入殓的衣服,接着当众就吃了一个‘狼桃’。他当时觉得甜滋滋、酸溜溜的,十分清爽可口,并无难受之感。这可口的滋味,反而使他更加精神紧张,他干脆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召唤。可是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个画家没有死。从此,西红柿之谜被揭开了,立刻风靡世界。栽种者日众,成为人们争相食用的最佳蔬菜之一。这个原来不大出名的法国画家也因此成了传奇式的人物。”
  斯诺听毛泽东讲西红柿被人们发现、食用的经历后,立刻明白了毛泽东巧妙的寓意,同时也想起了自己到红区来时的心情,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主席,我准备到红区来的时候,也和那个法国画家准备品尝‘狼桃’时的心情一样。”
  毛泽东哈哈地大笑起来,诙谐地说道:“斯诺先生,你也是和那个法国画家一样,下定了死的决心来我们苏区,准备‘品尝’我们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呀!”
  斯诺也哈哈地笑起来,说道:“说起来真有意思,在我准备动身前往苏区的时候,白区里正流传着许多谣言,说匪区里到处是一片焦土,草木不生,红军是杀人放火的土匪,到处打家劫舍,共产共妻,说毛泽东是青面獠牙的吃人魔王!”
  毛泽东又哈哈地开怀笑了起来,说道:“国民党的宣传家们,把我毛泽东描绘的多么可怕呀!”
  斯诺说:“他们还宣传说,红区内流行着天花、伤寒、霍乱、麻疹、鼠疫等可怕的疾病。还说这多种疾病,正在匪区里蔓延,许多赤匪都死在这些疾病之中。”
  毛泽东惊讶地说:“他们把我们苏区说得那么可怕,简直令人毛骨悚然呀!”
  斯诺接着说:“我当时想,即使进入苏区后,不被共产党当作帝国主义分子把我杀掉,也可能会被这么多的病毒夺取我的生命,从而打断我的采访。但是,我没有象那个法国画家准备去死,我是准备要活着出去,把苏区的真实情况,向全世界作如实的报道!”
  毛泽东高兴地说:“好!这就是我们共产党对你的唯一希望!”
  毛泽东除正常的交谈之外,还陪同斯诺参观红军大学,观看红军剧社演出的精彩文艺节目。斯诺将《丰收舞》、《机器舞》、《统一战线舞》等剧照拍下来,打算与他报道的红军消息一并发表。
  斯诺在获得了毛泽东本人经历的资料后说:“了解毛泽东也就等于了解中国革命和红军。”“毛泽东生平的历史是整整一代人的一个丰富的横断面,是要了解中国国内动向的原委的一个重要指南”“毛泽东在群众中的形象,绝对不是个刽子手,他不但是一个党的领袖,而且更是一个公认的、名副其实的导师、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桂冠诗人、民族英雄、全民族的领导、以及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民救星。”毛泽东的窑洞成了斯诺寻找“东方魅力”的渊源。
  毛泽东为了让斯诺全面了解红军,请他去红军前线作战地新闻采访。临行之际,他去与毛泽东辞行,顺便想给毛泽东拍两张照片。这一请求,立刻就得到了毛泽东的同意。8月初的一天,天气晴好,毛泽东刚吃完早饭,正在院里散步,黄华陪同斯诺和马海德走了进来。毛泽东看着他们穿着红军服装,风趣地说:“要是蒋委员长看到你们这身服装,又要骂共产党把你们赤化了。”接着毛泽东又关切地说:“准备好了么?”斯诺回答说:“一切都准备好了,明天就出发。”毛泽东满意地说:“很好,对你们写的文章、拍的照片,我们是不加任何限制的。”斯诺看着身材高大,谈笑风生的毛泽东,心里十分钦佩,他拿出照相机,说道:“主席,我想给你拍摄两张照片,你同意么?”毛泽东笑了起来,说道:“行呀,国民党的宣传家们,把我描绘成红头发、绿眼睛、长牙齿,是一个吃人的魔鬼,骂我是杀人放火的匪首。”斯诺打开照相机,说:“很好,用保安的石窑洞作背景很有纪念意义。”“嘎嚓”一声,毛泽东在窑洞前的一张全身照片摄进了镜头。斯诺拧过胶卷,说道:“主席,再照一张半身的照片吧?”“好,你就照吧。”毛泽东回答。斯诺向前走了几步,调整好焦距,抬起头说:“主席,你的头发太长了,最好戴上帽子。”警卫员李长久把自己帽子摘下来,可帽子太小。斯诺忙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毛泽东试了一下说:“行,就戴上你的这顶帽子照吧。”毛泽东扣好风纪,两只眼睛,直视前方,斯诺抓住毛泽东这一气势磅礴的神态,立即按下快门,摄下了毛泽东头戴灰色红星帽的珍贵照片——“毛泽东在保安”。
  9月下旬,斯诺不负毛泽东的厚望,获得了红军的丰富资料,从甘肃前线满载而归,返回保安。
  9月23日,毛泽东请斯诺到他的石窑洞里举行了著名的《论统一战线》的谈话,进一步阐明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方针、政策,主张停止内战,全国各党派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之后,斯诺集中全部精力,伏案疾书,整理他的采访笔记。
  10月12日早上9点,毛泽东请来的外国朋友斯诺,带着4个月采访的大量珍贵资料和摄影照片,从保安起程了。他留恋不舍地告别了毛泽东,告别了红军,告别了苏区,告别了刘志丹的故乡保安,20日安全到达北平,开始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写作。11月14日,上海《密勒氏评论报》首次登载毛泽东与斯诺在保安的谈话,并配发了毛泽东戴红五星八角帽的照片。这一特大新闻象雷电一样划破了整个宇宙。接着上海《大美晚报》、《亚美》杂志,北京《民主》杂志,英国《每日先驱报》,美国《星期六晚报》、《生活》、《亚洲》、《新共和》、《太平洋事务》等报刊相继刊载斯诺从各方面对中国苏区的报道。
  1937年2月,美国刚刚举办的《生活》画报创纪录地发表了75幅斯诺在中国苏区拍摄的照片,有力地证实,中国共产党不仅存在,而且在毛泽东的英明领导下,国共两党已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日本帝国主义必将从中国的领土上被赶出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前,斯诺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正式完稿。10月由任敦戈兰茨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是震动世界的名作,打破了国民党的十年封锁,它生动朴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中国工农的英雄业绩。这一巨著在几个星期内印刷了五次,每次都是供不应求,抢购一空,洛阳纸贵。它的魅力,不只是语言优美,而主要在于书中有斯诺寻找到的真正的“东方魅力”,这种魅力是经久不衰的。以后这部名著被译成中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希伯莱文、瑞典文、日文、印地文、蒙文、哈萨克文、荷兰文、塞尔维亚文,销往世界各地。
  1938年春,毛泽东对一位德国记者说:“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得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个人。”
  三
  在黄河西岸那片迤逦起伏的黄土高原,斯诺为了寻找那些被国民党政府悬赏通缉的共产党人。在七月流火的季节,辗转穿行在千山万壑之中。突然被一个叫白家坪的小山村里传出的阵阵喊杀声所深深吸引。
  斯诺好奇地询问随行的红军战士:“游击队用这种呐喊来恫吓敌人,敌人一定是很害怕的,说不定还要举手投降哩!”
  李长林含笑说:“听乡亲们讲,去年5月,刘志丹带领陕北红军,攻打安塞兴隆寨的时候,就动员了几千名群众,在兴隆寨四周的山上,摆动着红旗,在洋铁桶里燃放鞭炮,并擂鼓呐喊,给红军助威。结果把龟缩在寨子上的安塞县伪县长吓得半夜远遁,二百多匪军都纷纷举手投降了。”
  斯诺感慨地说:我在北平时,就听到刘志丹在西北带领红军袭击官府的消息。今年4月间,南京的报纸还大肆报道了刘志丹被击毙的情况。我们进入苏区以后,就听到群众说起刘志丹,还用民歌歌颂刘志丹哩!
  李长林说:“刘志丹在西北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很大,很得人心。我们长征一到陕北,就到处听到歌颂的歌曲,他的英雄事迹在民间流传很多。今后乡亲们还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刘志丹闹革命的故事。”
  斯诺动情地说:“我一定要把刘志丹的英雄事迹收集起来。”
  斯诺在白家坪这个不起眼的小山村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共产党重要人物周恩来,并进行了愉快地交谈。
  谈话间,斯诺向周恩来请教对陕甘宁边区的现状和位置等问题的看法。
  周恩来春风可人,神采飞扬地讲述:“这里的农民都很穷苦,但是都很勤劳、善良、淳朴,很有革命传统,他们许多人,就是拿着前辈们跟着李自成起义的长矛大刀,跟着刘志丹打土豪分田地,为中央红军创建了这块革命的落脚地。”
  斯诺感动地*(左目右夹)着褐色眼睛:“陕北人民真好,刘志丹是中国的英雄,我们进入苏区以后,就听群众歌唱刘志丹,赞扬他的功绩,我们很受感动!”
  周恩来对刘志丹怀着深厚的感情:“刘志丹同志是黄埔四期的学生,我教过他,他在西北人民中影响很深,很得人心,确实是群众领袖,他很能顾全大局,对革命事业忠贞不二。他是我们中国几千年来的第一个英雄!”
  斯诺感动地说:“我一定要把刘志丹的英雄事迹写出来!”
  周恩来说:“对,应该让世界人民都知道刘志丹,他经受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创建了这块根据地,我们才能到这里来落脚!”
  说起刘志丹,周恩来的感情很激动,他在地上来回走了几步,起伏的情绪才渐渐归于平静,坐回炕桌前,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纸上边画边说:“我给你们绘制一张陕甘宁边区的草图,你们可以根据这张草图大致看出陕甘宁边区的轮廓和位置。”
  斯诺和马海德看着草图,兴奋地说:“苏区的面积真大,红军发展得真快呀!”
  几天后,斯诺踏上了去刘志丹将军的故乡——保安的旅途。
  烈日下,在绵长的旅途中,随行红军战士们,随心所欲地从心头飞出了优美、动听的信天游《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鸡娃子叫来狗娃子咬,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哥哥跟的是刘志丹。
  ……
  斯诺和马海德也被这优美的民歌旋律深深感染,跟着红军战士学唱,并越唱越充满感情,透过这永远的民歌,深深地体会到红军和群众的鱼水深情,也感受到刘志丹在这光秃、荒凉的黄土高坡上的人格魅力。
  斯诺一行渐渐临近了一个藏匿于大山折皱中的村庄。一位陕北籍的红军,指着掩映在杂木葱笼中的山村说:“斯诺先生,刘志丹在这个村庄还有一个故事哩!”
  斯诺看着这个依山傍水、静谧的村庄说:“刘志丹还到过这里?”
  他说:“到过,刘志丹为了闹革命,陕北的山山水水、村村镇镇他都走过。”
  斯诺急切地说:“请你把刘志丹在这个村庄里的故事讲一下好吗?”
  陕北籍红军说:“好啊。”他清了一下嗓子娓娓地开始了讲述:
  那是1934年的秋天,在一个红霞满天,山风习习的早晨,刘志丹披着一件破烂的老羊皮袄,来到这个村召开各村的赤卫军负责人会议,研究赤卫军如何配合红军攻打一个山寨的行动。会议开到羊儿出圈的时分,正要散会时,突然,一个在脑畔峁上放哨的赤卫军队员喘着呼呼粗气匆匆进窑大呼:“不好了,白匪军把村子包围了,可能是来捉老刘的。”
  大家闻讯一下子惊呆了,都为刘志丹的安危担心。他们有的说赶紧把老刘藏起来,有的说让他回去,就说是自家的亲戚;有的说赶快让刘志丹跑。可是敌人已冲进村头,跑是来不及了。
  刘志丹非常镇静,他考虑了一下,就叫大家很快离开会场,不要慌张。他等大家离开了会场后,才从容不迫地走出窑洞。这时白匪军已经挨门逐户进行搜查了,情况迫在眉睫。白匪军的马队围着村庄跑来跑去,扬起冲天尘土,监守村口,不让一个人走出村子。
  刘志丹镇静地走到一个放羊老汉张大伯跟前,说:“大伯,赶快把羊放出圈,赶上出村!”
  张大伯明白了他的意思,顺手把放羊铲子递给他,打开了羊圈门,赶着如潮水的羊群向村外走去。刘志丹娴熟地挥动着放羊铲子,嘴里打着呼哨,走在羊群的前头。张大伯在羊群后面吆吆喝喝地喊着,羊群咩咩地叫着,漶漫着,直向村外走去。
  白匪军的马队看见有人赶着羊群出村,都一齐跑过来,围着羊群直转圈圈。
  张大伯吓得心儿“扑扑……”直跳,心想:“这下子可糟了!”
  刘志丹看见白匪军围拢过来,显得非常自然。他一边打着呼哨,一边继续引着羊群向前缓行。他看见张大伯表情惊慌的样子,就用放羊铲在地上挑了一块土疙瘩,向后边甩去,随着叫道:“大伯,把羊赶快点,到了山上好让羊早点吃草!”
  张大伯赶忙答应:“哎”,随着把牧羊鞭甩的叭叭爆响,羊群咩咩的叫着挤着,直向山上奔去。
  一个满脸横肉的家伙,勒住马头转过来,瞪着一双毒蛇似的眼睛把刘志丹上下打量了一阵,恶狠狠地说:“你们干什么去?”
  刘志丹自自然然地指着远处连绵的群山,说:“到山上放羊去。”
  那个家伙瞧着刘志丹穿着补补纳纳的衣服,脚上穿着硬邦邦的老布鞋,鞋尖上还钉着皮头子,头上拢着羊肚子手巾,肩上披着破烂的老羊皮袄,象个老实巴交的放羊汉子。问道:“刘志丹在你们村里吗?”
  刘志丹淡淡地说:“早上,那阵听说在村里开会,尔格不知道还在不在村里。”
  那个家伙露出了满口的大黄牙,“嘿嘿”地奸笑着:“他跑不了,我们一直在村口监视着他,他就是长着翅膀,也休想从我们眼皮底下飞走。”
  马队过去了,刘志丹打着呼哨,张大伯甩着响鞭,羊群咩咩的撒欢,爬上了山梁,贪婪地嚼着芊芊芳草。大伯解下头上的毛巾,擦着额头细密的汗珠儿,高兴地说:“老刘,你真是胆大沉着啊,倒吧我老汉吓得出几身冷汗。”
  刘志丹笑眯眯地说:“白匪军们一向都是以貌取人,他们以为红军的领导和他们一样穿得好,吃得胖。”
  大伯看着刘志丹褛褴的衣衫,会心地绽出粲然的笑容。
  斯诺简直听得入了迷……
  走进红都保安,斯诺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神话的世界,遍地都是熠熠闪光的珍宝,任他尽情采撷。
  这天早饭后,他心情快乐地踏进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的住所,与她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的交谈,收集到许多红军女战士在长征中的动人事迹。
  正巧碰上刘志丹的夫人同桂荣拖着六岁的贞娃走了进来,斯诺打量着约三十多岁的同桂荣,粗眉大眼,发黑漆亮,梳着陕北苏区年轻妇女流行的发式,给人一种忠厚、善良、朴实的印象。几月前的丧夫之痛,使她的眼角眉梢,依然留有悲痛抑郁的神情,她的女儿贞娃却穿一身制做合身的红军服,束一条皮带,头上的八角帽上缀着一颗闪闪的红星,真象红军的一名“小元帅”。由于刘志丹在这方山水的崇高威望,所以小元帅也得到了苏区人民的疼爱。
  斯诺很喜欢她,走过去逗她玩,可是小元帅却赶忙躲在妈妈的身后。
  邓颖超笑着说:“贞娃,他不是坏人,他是毛泽东请来的客人。”
  邓颖超说话间将贞娃抱起,对斯诺说:“这孩子长得和刘志丹很象,也和她爸爸一样爱憎分明。”
  同桂荣说:“贞姓快下来,请邓姨姨到咱家去吃饭。”
  贞娃高兴地说:“邓姨姨到我家去吃饭吧,我妈妈说她用羊肉和荞面招待你。”
  同桂荣又郑重地说:“斯诺先生你既然是毛泽东的客人,那也就是我们保安人的客人,我请你和邓大姐一块到我家去做客吧!”
  贞娃也大着胆说:“大鼻子叔叔和邓姨姨一块到我家吃饭吧。”
  斯诺高兴地从邓颖超怀里抱过贞娃,说:“好,好,一块去。”
  同桂荣的家,住在离中央机关一步邻近的地方,不觉就到了她家。同桂荣招呼客人上炕坐好后,就麻利地放火炖起羊肉来,不一会儿,满窑都飘溢着浓浓的肉香。接着她又飞快地洗手和起荞面。
  斯诺在诱人的肉香中与邓颖超谈起了刘志丹在肃反中的不公正遭遇。邓颖超详详细细地向他讲述了刘志丹许多感人落泪的事迹。
  邓大姐的讲述使斯诺感动不已,他也更加明白了刘志丹为什么在陕北群众心中,享有如此高的威望;为什么所到之处人们都在深情地歌唱他;为什么人民都在讲述他的许多革命故事的原因。
  这时,同桂荣一边在案上揉面,一边说:“没有什么好吃的招待斯诺先生和邓大姐,今天就给你们吃羊肉剁荞面。”
  邓颖超对斯诺说:“刘大嫂是有名的剁荞麦面高手,刘志丹每次打胜仗归来,刘大嫂都要用剁荞面犒劳刘志丹和他的战友们。”
  同桂荣带着无尽的思念说:“老刘最喜欢吃荞面,每次打了胜仗,大家都吃肉喝酒庆贺,他总是要吃一顿荞面饸饹或剁荞面。为此,乡亲们还给他编了一个歌哩!”
  斯诺闻言,充满兴趣地问:“刘大嫂,你能唱一下这首歌吗?”
  同桂荣有点羞怯地说:“我不会唱。”她回头说:“贞娃,给你大鼻子叔叔唱一唱《老刘喜欢吃荞面》”。
  在邓姨姨和妈妈的鼓动下,贞娃大胆地唱道:
  大红公鸡高高叫,
  小花狗儿声声咬。
  红军凯旋归来了,
  扛着机枪抬着炮。 
  红军又打大胜仗,
  穷苦百姓喜洋洋。
  杀猪宰羊打鸡蛋,
  全村欢乐象过年。
  老刘喜欢吃荞面,
  赶快和面压饸饹!
  贞娃稚嫩的童音,唱出了红军和穷人的血肉深情,唱出了群众对刘志丹火样的挚爱。斯诺激动地迭声道:“小元帅,你唱得真好,非常动人。”
  斯诺在刘志丹夫人家尽情尽兴地美餐了一顿具有浓郁陕北乡土风味的羊肉剁荞面后,认为是自己生平所吃得最难忘的一顿佳肴。
  同时,他又请同桂荣讲述了刘志丹的家族史和许多鲜为人知的革命经历和一些传奇故事,他的心里渐渐萌发了一个要将刘志丹闹革命的传奇经历用如椽巨笔记录下来的念头。
  一年后,斯诺在北平,在《西行漫记》中深情地写道——
  当共产党人自1927年以来在江西、福建和湖南逐渐建立反对南京的根据地时,红军也广泛而分散地出现在中国其他地区。
  ……
  远在西北的群山里,另一位黄埔军校学员刘志丹为陕甘宁苏区打下了基础。刘志丹是个现代罗宾汉,怀有山里人对富人的仇恨;在穷人中间,他成了救星;而在地主和放债者中间,他又是上天的神鞭。
  这个乱世英豪出生在陕北群山环抱的保安城小镇里,是一个地主家庭的儿子。他在榆林上的中学,榆林就在长城脚下,这是陕西与蒙古商队进行贸易的繁荣去处。离开榆林以后,刘志丹被送到广州黄埔军校。1926年完成学业后,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国民党的青年军官。当北伐战争打到汉口,国共两党分裂时,他正在那里。
  1927年,随着南京发生政变,他逃脱了“清洗”,在上海秘密地为共产党工作;1928年他回到故乡陕西省,与以前的同志重新取得联系,这些同志当时正在冯玉祥将军的国民军里工作。次年,他在陕南领导了一次农民起义,虽然起义被血腥镇压了,陕西第一批游击队的核心力量却从此成长起来。
  从1929年到1932年,刘志丹的生涯像万花筒一样充满了失败、挫折、沮丧、造反、冒险和死里逃生,也曾官复原职体面过一阵。他所领导的几支小队伍全被消灭;他还一度出任保安民团团长,他利用自己的职权逮捕处决了几个地主和老财——这对一个民团首领而言是奇怪的行为。保安县长因此而被撤职,刘志丹与3个部下则逃到了邻县。在该县。冯玉祥将军的一个军官宴请他们,在席间酒酣之际,刘志丹和他的朋友解除了主人的武装,拿了20多条枪逃到山上,他们很快又在那里集结了大约300人的队伍。
  然而这支小队伍旋被包围,刘志丹提出和解,他的请求被接受,又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一名上校,驻防在陕西西部。在那里,他又开始了一场反地主运动,并再次遭到追逐,这次他被逮捕了。但是他凭靠陕西哥老会的势力影响,得到赦免,他的军队被改组为一个运输旅,刘又受命任旅长。接着,他又第三次重复以前的行为。在他所辖地区内的一些地主向来有免税待遇(这多少是陕西地主的一种“世袭特权”),他们拒绝付税,刘志丹立刻逮捕了一些人,结果乡绅们武装起来要求西安撤换并惩办他,他的队伍被包围并解除了武装。
  最后,他带着被悬赏的脑袋回到了保安——他自己旅里面的许多共产党人和青年军官也跟着他回去了。在那里,他终于在1931年又组建了一支红旗下独立的军队,占领了保安和中阳县,并迅速地在陕北开展了活动。政府派兵攻打他的部队,在战斗中官兵常常调转枪口,或逃跑,逃兵们甚至从山西渡过黄河来投奔这支大胆勇敢的不法队伍,他的胆魄勇气和鲁莽豪爽使他名扬西北,井传出了他“刀枪不入”的神话。
  杀官僚、税吏和地主变得司空见惯。武装起来的农民长期压抑的愤怒一旦释放出来,就进行袭击抢劫,带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性,这使他们的行为更像一般的土匪。到1932年,刘志丹的队伍已经占据了陕北黄土高原的11个县,共产党在榆林成立一个政治部来指导刘的军队。1933年初,第一个陕西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制定了与江西相似的纲领。
  1934年和1935年,陕西红军有了相当大的发展,队伍的素质有所提高,苏区的局势也进一步稳定,陕西省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又建立了一所党校,并把军事指挥部设在安定。苏区还开设了自己的银行和邮电局,开始发行粗制的货币和邮票。在完全苏维埃化的地区,苏维埃经济开始实施,地主土地被没收并重新分配,一切苛捐杂税均已取消,合作社建立起来,党发出告示,为小学征聘教员。
  与此同时,刘志丹将红区大大地向南推进,直逼省会。他占领了西安城外的临潼,包围了该城好几天,但没能攻占。一支红军纵队又向陕南发展,在那里的几个县先后建立苏维埃政权。他们在与杨虎城将军(后来也成为红军的盟友)作战时吃了几次败仗,损失较重,但也取得了不少胜利。由于部队加强了纪律,剔除了土匪习气,农民对红军越来越支持。到1935年中,苏维埃控制了陕西和甘肃22个县;红军二十六、二十七军总计5000多人,现在在刘志丹指挥下,可以用无线电与西部和南部红军主力部队直接联系。当南方的红军开始从闽赣根据地撤出后,这些陕西山里人大大地加强自己,直到1935年,蒋介石不得不派其副总司令、少帅张学良率领一支大军来对付他们。
  1934年下半年,红二十五军8000余人在徐海东率领下离开河南;10月,这支部队到达陕南,与那里的1000多游击队会合。这些游击队均由刘志丹武装起来。徐海东在这里安营扎寨过冬,帮助游击队进行正规军训练,在与杨虎城将军的队伍打了几仗后,又武装了陕南地区五个县的农民。随后与23岁的陕西省委委员郑位三等建立了苏维埃临时政府,由郑任主席;李龙桂和陈先瑞分别任红军独立旅旅长。徐海东将他们留下来保卫这一地区,然后就与他的二十五军进入甘肃,从成千上万的政府军中杀出一条血路进入苏区,沿途攻占了五座县城,解除了马鸿宾将军回民军的两个团的武装。
  1935年7月25日,第二十五、二十六和二十七军在陕北云长附近整编,组建成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司令,刘志丹任副司令兼陕甘晋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35年8月,这个军团打败了东北军王以哲将军的两个师,补充了新兵和急需的枪支弹药。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8月,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一名代表来到陕北。来者是个矮胖的年轻人,名叫张敬佛。据当时任刘志丹手下参谋的一个人对我说,这位张先生(绰号张胖子)有“改组”党和军队的权力,是位钦差大臣。
  张胖子开始收集证据来证明刘志丹不服从“党的路线”,他“审问”刘志丹,要他辞去一切职务;刘志丹对张胖子的横加干涉和武断批评没作顶撞,而是交出了一切实际指挥权,这位阿基里斯退回他在保安的窑洞里生闷气。张先生又命令逮捕和关押100多名其他党内军内的“反动分子”。
  就在这怪事发生之时,南方红军的先遣队红一军团在林彪、周恩来、彭德怀和毛泽东的率领下,于1935年10月来到此地。根据给我提供消息的当地人说,毛泽东和政治局重新审查了此事,发现大部分证据都靠不住,张敬佛不仅已越出权限,而且他本人也受了“反动分子”的欺骗。他们立即恢复了刘志丹及所有部下的职务,张胖子本人被审讯一段时期,后来分派去从事体力劳动了。
  在1936年初,会合后的红军试图进行抗日远征,他们跨过黄河,进入邻省山西,刘志丹又成为指挥员,他自己在那次著名的战役中表现非凡,他指挥的红军在两个月里共占领了这个所谓“模范省”的18个县。不幸在1936年3月,刘志丹率领突击队进攻敌人的堡垒时受了重伤(这些堡垒的攻克,使得红军得以渡过黄河)。刘志丹被抬回陕西,他凝视着他儿时就熟悉的莽莽群山,和一块块滋养哺育自己的土地,终于合上双眼,在跟他走上了他所信仰的革命道路的山区人民中死去。他被葬在瓦窑堡,苏维埃命名红色中国的一个县为志丹县。在保安,我遇到了他的遗孀和孩子,一个漂亮的6岁小女孩。红军为她特制了一套军服;她扎着军官皮带,帽子上戴着红星,那里人人都喜欢她;她象个小元帅,深为自己有一个“土匪”父亲而骄傲。虽然刘志丹威望在西北苏区声闻遐迩,但透过这种现象的背后,产生对英雄崇敬情绪的是生存条件本身产生的这场轰轰烈烈的人民运动。要想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不仅需要更多地看看这些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也要了解他们所反对的东西。
  四
  庄稼正在拔节孕穗需要雨水的时候,老天爷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不下雨。天天起来都是晴空万里,赤日当头,晒得黄土发烫,小溪断流。田野里的庄稼,蜷曲着焦黄的叶子,等待着救命的甘霖。
  陕北这个地方,十年九旱,没有一点水利设施。世代蛰居在这里的乡民,祖祖辈辈靠老天爷吃饭。如果雨水顺一点,收成就好一些,人民群众还可以生活。一旦天旱雨水少,就要遭灾,许许多多的群众就要逃荒要饭,卖儿卖女,情景十分悲惨。
  自从刘志丹领导陕北人民闹起了革命,打倒了地主老财,人民分得了土地财产,才改变了人民逃荒要饭、卖儿卖女的悲惨处境。
  今年庄稼长得好,群众认为一定是好年景。谁知正在拔节孕穗时,遇上了卡脖子大旱。群众心急如焚,天天望着天空盼雨,真是“田里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熬”啊!
  天不下雨,乡民着急,毛泽东也着急,每天都要观察几次天气,还召集中央各机关领导开会,抽出工作人员,到农村帮助群众抗旱,做好安定人心的工作。吃饭时,毛泽东一再叮嘱几个警卫员,要节约用粮,多挖一点野菜吃,就是烧糊的锅巴,也不要丢掉,煮成稀饭吃。他还深情地对警卫员们说:“陕北这个地方虽然穷,但人民很革命,他们用小米来养育革命,就象盼望雨水那样,盼望着革命胜利。我们能把他们供给我们的小米浪费掉么?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好好建设这个地方,报答陕北人民对革命所作的贡献。”
  这天晚上,人们盼了好久的雨,终于下起来了。正在查看地图的毛泽东,听见外面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赶忙放下铅笔和地图,跑到院子里,高兴地说:“下雨了!下雨了!”
  甘雨连着下了两天三夜,解除了人们心头的焦虑,都高兴地说:“下了这场雨,就是下了无数的小米啊!”
  经过雨丝的刷洗和滋润,庄稼的叶子又变得翠绿可爱了,整个山岗、川道、树木、村庄,象洗了个澡,水淋淋地充满了生机。湿润润的空气里,带着泥土的腥味,使庄稼人心旷神怡。
  按平常,毛泽东经过一夜的工作,早饭以后就该休息了。可今天吃罢早饭后,他对李久长和贺清华说:“咱们出去到田野里看看。”
  李久长说:“主席,你不休息了?”
  毛泽东说:“到田野里看看也是休息。”
  田野里,薄雾飘荡,微风徐徐。喝饱了雨水的庄稼,株株精神饱满,碧绿可爱,长势十分喜人。毛泽东迈着矫健的步子,来到城外一片谷子地。谷子长得齐刷刷地正在吐穗,雨水已洗去焦黄的颜色,变得墨绿一片。毛泽东十分喜悦地观察着庄稼,高兴地说:“庄稼长得好,今年一定能增产很多小米。”
  毛泽东不知疲倦地从这块地走到那块地,脸上一直堆满了高兴的笑容。这时,突然从一块玉米地里飘来一阵悠扬的陕北民歌《十二月唱革命》: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闹共产。
  二月里来刮春风,
  刘志丹来真英勇,
  陕北的白匪全打光,
  缴来快枪无其数,
  分给老百姓。
  ……
  陕北的民歌,句句饱含着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亲切赞颂,字字凝注着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无限热爱。在刘志丹的家乡听唱这支民歌,使人倍感亲切,更加深深地地怀念刘志丹。
  毛泽东认真地听着,脸上呈现出愉快的表情,点着头说道:“陕北民歌多好听啊!淳朴、浑厚、优美、动人,饱含着激情。刘志丹在群众中的影响很深,很得人心啊。”
  毛泽东沿着庄稼地里的田埂,朝着歌声健步走去。只见几个农民正在玉米地里锄草,他们一边锄草,一边唱:
  五月里来麦儿黄,
  刘志丹来好主张,
  粮食款子全不要,
  土地分给穷人了,
  家家享安康。
  六月里来割麦忙,
  男男女女上山岗,
  前方红军打胜仗,
  后方百姓送公粮,
  红军打胜仗。
  农民们看见毛泽东和警卫员从田埂上走来了,停止了歌唱,高兴地说:“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一齐向毛泽东迎了上来。
  毛泽东也紧走几步,笑盈盈地说:“唱呵,要好好地歌唱刘志丹同志。”
  一说起刘志丹,农民们非常高兴。一个跟着刘志丹闹过革命的老游击队员,眉飞色舞地说道:“刘志丹为了闹共产,走遍了陕甘高原上的山山水水,家家户户。他熟悉陕甘高原上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架山梁,每一条山沟,人们都称他是‘活地图’。在革命的斗争中,虽经多次失败,但他不悲观、不失望、不灰心,总是不屈不挠地领导人民进行斗争。他和人民群众有着血肉一般的关系,无论大人娃娃都亲切地叫他‘老刘’,是他领导我们打土豪分田地,翻了身,过上了好光景。他牺牲后,全陕北人民都流着眼泪,喊着他的名字。”
  毛泽东充满深情地说:“刘志丹是群众领袖,他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深,很得人心。他很能顾全大局,把党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共产党员,他忠于党和革命事业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党与人民中间,是不会磨灭的。我们要世世代代纪念他!” 
  农民们非常高兴毛泽东对刘志丹的赞扬。
  毛泽东又和农民们亲切地谈了一会话以后,就抱歉地笑道:“耽误你们生产了,以后有空到我那里来串门。”
  农民们高兴地说:“等玉米能吃的时候,我们给您送玉米去。”
  毛泽东和农民们都高兴地笑起来,愉快地笑声,在玉米地里遥遥回荡。株株玉米也像高兴得直点头。
  农民们看着毛泽东从田埂上渐渐远去的身影,又高兴地唱了起来:
  十二月来一年整,
  毛泽东领导真英明,
  他把中国要治平,
  全国联合打日本,
  人人都赞同!
  炎炎夏日,毛泽东的警卫员贺清华和白海山拿着衣服、床单到城边的周河去洗。洗着洗着,忽然发现水底有许多三寸长的小鱼游来游去。贺清华高兴地叫道:“鱼,水里有鱼!”说着扑通一下跳进水里去抓鱼,只一会,就抓了满满一脸盆。有了鱼,几个警卫员非常高兴,便动起手来,准备做两盘鱼,晚饭给毛泽东改善伙食。毛泽东听说有了鱼,笑着走进警卫员的窑洞,高兴地问道:“有鱼啦!是哪儿来的鱼呀!”肖仲曾高兴地说:“是他们从河里抓来的。”毛泽东看着盆里的鱼,说道:“不要忙着做,周副主席明天就回来,等他回来一起改善生活!”第二天,中央军委机要科长叶子龙来告诉毛泽东,说周副主席已经到王新庄了。毛泽东高兴地对警卫员:“周副主席下午就回来,今天改善生活,你们多做几样菜,把鱼也要做好。”傍晚,周恩来赶到了保安,正在窑洞里看书的毛泽东,听见熟悉的脚步声,急忙迎了出来,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周恩来看着毛泽东清瘦的面容,不禁担心地问道:“主席,你身体好吗?”毛泽东微笑着说:“好,很好!我感到比瓦窑堡那时好多了。保安的小米真养人啊!”两人说笑着走进了窑洞。开饭了,毛泽东用筷子夹了几块炸鱼,放到周恩来碗里,说道:“恩来,这是鱼哩!”指着周围的几个警卫员说:“是他们从河里抓来的。”警卫员李长久接上说:“副主席,这是主席专门留着等你回来吃的!”周恩来说:“主席,这么一点鱼,你还留着等我,你应该自己吃么!”毛泽东笑道:“我把鱼吃了,拿什么给你接风呀!”说着两人会心地哈哈大笑起来。
  五
  1933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作者,湘籍著名作家丁玲被国民党逮捕,羁押南京狱中数年。1936年11月1日,在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丁玲逃离南京,假扮东北军的家属,由两女四男结伴,一行7人,风餐路宿,风尘千里,从西安西关坐汽车离开。第一天到耀县,第二天到洛川。在洛川休息一天,第三天清早,丁玲剪了发,骑马出发,这是她平生第一次骑马。天快黑时,到达东北军的一个团部。丁玲和陪送她的人没有吐露真实身份,只说去保安找丈夫。当时,东北军抗日士气高涨,秘密接受了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和红军暗中形成默契,频繁往来。第二天他们便派一个连护送丁玲,并给丁玲等换上东北军的军服。路过国民党中央军管辖的几个村子时,因为他们既认不出丁玲是干什么的,又以为他们真的是开往前线打红军的,所以一路畅通无阻。这样走了30多里,到一个山上,山下便是红军的住地,丁玲一行下山,七、八个年轻的红军便来接,到红军的住地休息两日,骑毛驴又山环水绕走了8天,于11月11日抵达中共中央所在地陕北刘志丹的家乡——保安县。丁玲被安排住在外交部(因它是保安唯一的一所好房子),周恩来、邓颖超在家中设便宴招待了她。党中央对丁玲与丈夫胡也频在上海的工作,及她在狱中的出色表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宣部专门在黄土高坡的窑洞中为丁玲召开盛大的欢迎宴会,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参加。刘志丹的妻子同桂荣也在被邀请之列,席间,毛泽东郑重其事地向丁玲介绍,“这是刘志丹同志的夫人,她在这里无人不晓,都叫她刘嫂子,这几乎成了她的大名,我也叫她刘嫂子。”
  丁玲说:“我已听说了。”
  同桂荣以陕北妇女的实诚拉着丁玲的手,羡慕地说:“我没上过学,双手划不了八字,那象你把想说的都能写出来。”
  初来乍到保安的年轻丁玲不停地问这问那,了解陕北根据地的革命情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桂荣尽其所知一一道来,这使丁玲也大为感动,并一口一个“大嫂”叫个不停。
  毛泽东也饶有兴味地听着她俩的谈话,不时响起开怀的笑声,多次称赞“刘嫂子”是“陕北通。”
  宴后不久,丁玲还专门拜访同桂荣。问她。
  “听说你给贺子珍接过生,顺利生下了毛姣姣?”
  同桂荣回答:“是的,毛姣姣是我接生的。”
  在丁玲的恳切要求下,同桂荣娓娓讲道:
  “贺子珍是个好女人,她长的俊秀灵气,心地善良,比我小5岁,常常叫我姐姐。刘志丹东征阵亡之后,她时常来我家给我幽幽地讲安慰的贴心话,有几次还解开衣服给我看她胸部被敌人炸弹炸的好几处伤痕,有的弹皮还在肉里。”
  她对我说:‘我也是死里逃生过来的。’
  我们在保安住在一块时我喜欢听她讲长征的故事,时常感动的泪水婆娑。我也静静地望着她的脸,听她回忆留在江西瑞金的儿子毛毛和长征途中在贵州生下的那个匆匆遗弃的孩子,唏嘘不已,静静地陪她一块流泪。
  她特别喜欢我缝的衣服,我有事时,她就抢着帮我照看女儿……
  36年7月,中央和毛主席由瓦窑堡迁到保安不久。有天早上,毛主席的警卫员神色紧张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说:‘子珍要生孩子啦,毛主席叫你快去看看!’我急忙拿上前几天缝好的小被子、小衣裳跑到毛主席住的院子,听见贺子珍在窑里难受的哼哼唧唧。毛泽东一见我高兴地说:“刘嫂子,快,快来呀!”
  我一看,贺子珍羊水已破到了临产时候,面色腊黄,消瘦的身子疼得直打哆嗦。我急忙给她倒了半碗热水喝了,使她身上稍稍暖和了一点,又给她轻揉慢抚地按摩了一会儿腹部,让她使劲,大约10多分钟后,一个肉乎乎的小女孩就呱呱坠地了。医生赶快剪断脐带,我用水轻轻擦拭了婴儿,又用布裹起来放到床上。
  一同长征过来的女战友闻讯后都纷纷前来探望,她们刚走到窑洞门口,见毛泽东笑眯眯地从窑洞里出来,林月琴赶忙问:“生了没有?”
  “生了,生了,生了个大鸡蛋。”毛泽东高兴地回答说。
  战友们走进窑洞,见贺子珍身边放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婴儿。邓颖超对孩子有一种特殊的怜爱之情,她轻轻地把婴儿抱起来,仔细地端详着,说:‘真是一个小娇娇。’于是大家都跟着叫这个女孩做娇娇,娇娇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后来丁玲又不时走进毛泽东的窑洞,周恩来的窑洞,林伯渠、徐特立的窑洞,听徐老讲长征的故事。
  丁玲一到保安未暇席暖就向领导建议成立一个文艺俱乐部,得到毛泽东、张闻天等领导人的支持。于是由丁玲与徐梦秋、伍修权、徐特立、李克农、李伯钊、陆定一、成仿吾等43人发起,筹备成立苏区“文艺工作者协会。”在《缘起》中说:
  为着联络各地的文艺团体各方面的作家,以及一切对文艺有兴趣者,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目标下,共同推动新的文艺工作者结成统一战线中新的战斗力量(《红色中华》1936年11月22日。)
  丁玲积极负责筹备工作。11月15日,主持召开了筹备会议,会后立即征收会员,草拟会章,仅一周时间就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11月22日,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亲自参加,当时的《红色中华》报道大会的盛况说:
  本月22日上午9时召开成立大会,到会会员及来宾共百余人,由李伯钊主持,简略报告协会成立的意义。继之丁玲报告筹备经过,后即来宾讲演,计有毛主席、洛甫同志、博主席、林部长……等六七人,对于协会成立的伟大意义与将来的工作均有极详细的指示……(《红色中华·红中副刊》,1936年11月30日)。
  会上,由毛泽东提议,全体会员通过,将原拟议的苏区“文艺工作者协会”,定名为“中国文艺协会”,简称“文协”,大会通过会章,选举丁玲、成仿吾、贾拓夫、王亦民、徐梦秋等16人为干事,组成干事会。会后还表演了即兴节目。毛泽东的笑话,李伯钊的番民情歌,特别引起全场热烈的鼓掌。
  成立大会的第二天,举行第一次干事会,丁玲当选为主任,王盛荣为组织部长,成仿吾为研究部长,王亦民为联络部长,徐梦秋为总务长。会上还讨论了工作纲领和工作计划,并立即开展工作,发起《苏区的一日》征文等活动。这是革命根据地的最早成立的文艺团体。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毛泽东在成立大会上的如是说——
  中华苏维埃成立已久,已做了许多伟大惊人的事业,但在文艺创作方面,我们干得很少。今天这个中国文协会的成立,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红色中华·红中副刊》,1936年11月30日)。
  不久,毛泽东问她:“丁玲!你打算作什么呀?”丁玲回答;“当红军。”毛泽东说:“好呀!还赶得上,可能还有最后的一仗,跟着杨尚昆他们领导的前方总政治部上前方去吧。”12月30日,丁玲在随红军南下途中,在三原收到毛泽东在保安用电报发给她的赠词《临江山·赠丁玲》:
  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毛泽东在“西安事变”前后那么紧张、繁忙的情势下,竟然有情致不忘为那次欢迎丁玲挥毫赋词,又在填好词后,用电报发给正在行军途中的丁玲,这堪称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足见毛泽东浪漫诗人的情怀。
  丁玲在接到词的电文后,立即回信向毛泽东表示感谢。返回延安后,又当面要求毛泽东手书此词给她。毛泽东答应了她的要求。后来河防吃紧,丁玲深恐在战争中丢失,便遥寄大后方的胡风代为珍藏。
  1980年,罹经劫难的胡风从狱中走出后,在北京医院方将原件归还丁玲。
  六
  1936年7月1日,在迁都保安的旅途中,毛泽东等人高兴地获悉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已经在甘孜会师的消息,并于当天,立即给朱德、张国焘、任弼时、贺龙等并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全体指战员去电,热烈庆祝两个方面军会师。贺电称:“我们以无限的热情,庆祝你们的胜利会合,欢迎你们继续英勇地进军,北上陕甘与一方面军配合以至会合,在中国西北建立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同日,朱德在两个方面军会师大会上讲话,指出两个方面军到达甘孜胜利会师,这是重大的胜利,但甘孜不是两个方面军行军的目的地。我们要继续北上,要团结一致战胜北上的一切困难,到陕北和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的红一方面军会合。这天他还电令徐向前,即刻率部速向松潘前进。
  毛泽东与中央机关进驻保安的第三天就以中革军委的名义,命令以红二、六军团和随红四方面南下的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为总指挥兼红二军团军团长,任弼时为总政治委员兼红二军团政治委员,萧克为副总指挥,关向应为副总政治委员;陈伯钧为红六军团军团长,王震为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7月13日,毛泽东等电示红二、四方面军北出草地后应迅速攻占岷州,并指出此举将使红军在战略上大占优势。
  7月26日,毛泽东等给朱德、任弼时去电,通报敌情:汤恩伯、杨虎城、高桂滋、高双成、张学良、何柱国、于学忠、马鸿逵各部共105余团兵力,在蒋介石命令下,进攻陕甘宁地区,毛炳文全部、马步芳一部已被红一方面军吸引在甘北附近。他们企图先打击我们,再阻止你们北上。红一方面军要粉碎他们的进攻,以迎接你们北上;红二、四方面军以迅出甘南为有利,以便南北夹击何柱国、毛炳文部,取得三个方面军的完全会合,开展西北伟大的局面。并且通知他们说,共产国际电台已于7月6日起畅通。
  次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西北局,由张国焘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朱德、贺龙、关向应、徐向前、陈昌浩等为委员,统一领导红二、四方面军及西北地区党的工作。
  8月1日,毛泽东等接到红四方面军第三次通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到达包座地区,于3日,立即电致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对他们的胜利,表示欣慰。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眼见两军会师在即,极为兴奋。他们令聂荣臻率领红一方面军一部南下,攻占会宁,以迎接红四方面军的远道归来。
  会宁位居陇东,是一座古城,原名会州,因遭兵燹、地震、干旱,到明代时改为会宁,即会州安宁之意。会宁素有“陇秦锁钥”之称,是陇东的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东跨隆德、泾源,西障临夏、定西,北控海原、靖远,南蔽奉安、陇西,系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陈赓率红一师进驻会宁县城后,即把国民党的军队、政府和地主老财的大小水窖查封、派人管护起来,只供给他们日常必要的饮水。同时,发动红军和群众,清扫住房、街道,张贴标语、宣传品,把会宁县城打扮一新,充满盛大节日的喜庆气氛。
  10月7日,红一、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在会宁城下胜利拥抱。
  毛泽东在群山层迭的山城保安遥闻喜讯,笑逐颜开。他和其他领导人一起,指示红一方面军把一批批慰问信、慰劳品和文件、书籍不断送到红四方面军设在会宁城的总指挥部。徐向前、陈昌浩和李卓然见中央和一方面军指战员如此关怀红四方面军,大为感动。为了祝贺两军胜利会师,他们致电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表示真挚的感谢。毛泽东等接电后立即复电,高度评价红军会师的伟大意义。电称:“我们的这一在抗日前进阵地的会合,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侵略是快要受到我们全民族最坚强的抗日先锋队的打击了,证明中国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与抗日联军是有了坚强的支柱了,证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全国同胞是有了团结御侮的核心了,证明正处在抗日前线的爱国工人、爱国农民、爱国学生、爱国军人、爱国记者、爱国商人、英勇的东北义勇军,以及一切爱国志士是有了援助者与领导者了。总之,全国主力红军的会合与进入抗日前进阵地,在中国与日本抗争的国际火线上,在全国国内政治关系上,将要起一个决定的作用了。”
  1936年10月9日,朱德、张国焘率领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抵达会宁城,受到红一方面军的热烈欢迎。
  翌日,在穷乡僻壤的会宁城召开了庆祝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大会。会宁会师,结束了红四方面军历尽艰辛,三过草地,辗转四川﹑西康、甘肃等省,历时一年多的长征艰苦历程。此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通电。《通电》热烈祝贺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号召红军在即将到来的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阶段中,“树立全国人民的模范,树立抗日战线的模范,争取一切国民党军队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抗日前进道路,扩大抗日根据地,巩固抗日根据地,为保卫西北而战!保卫华北而战!保卫全国而战!”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以后,毛泽东就派人去接朱总司令和部分红二、四方面领导回保安会晤。这些天来,毛泽东每天都要询问朱总司令行军的情况,计划着到达保安的时间,有时一天要问好几遍,他十分想念朱总司令。
  毛泽东和朱总司令的革命友谊比海深,比山高。自从1928年4月,两个人在井冈山第一次见面以后,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毛泽东认为朱总司令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又有忠于革命事业的赤诚的心。朱总司令认为毛泽东有卓越的领导艺术,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水平。他们领导的红军,被人们称为“朱毛红军”,许多中国人和外国人都把“朱毛”当成一个人。他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红军发展壮大经常打胜仗的一个重要保证。朱总司令常对同志们讲,他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就深深感到毛泽东精神的崇高,思想的伟大,从此就再没有什么力量能把他们分开了。事实的确如此,在艰苦复杂的岁月里,有一次国民党的特务模仿毛泽东的笔迹,伪造了一封离间他们两人关系的信,并故意让信落到朱总司令手里。朱总司令见信后,马上将信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笑着说:“这样的信你怎么还交给我呢?”朱总司令说:“我完全信赖你,不相信是你写的。”
  长征开始的时候,他们一直在一起,特别是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后,朱总司令万分高兴,坚决支持和维护毛泽东的革命路线。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以后,党中央决定两军混合编队,分兵为左右两路北上。朱总司令和张国焘领导左路军去了,两位亲密的战友才暂时分开了。
  随同朱总司令回保安的红军总司令部电台来电说,朱总司令很快可以到达保安。毛泽东阅电后,特别高兴,亲自召开中央各单位的负责同志会议,布置了欢迎朱总司令归来的各项工作。中央各单位连夜进行了准备,制作了各色纸旗,上面写着“欢迎朱总司令归来”的口号。负责搭彩门的中央军委,派人到离城五十多里的三台山上采来了常青松柏,在城北的马岔河畔搭起了美丽壮观的彩门。各个单位都把卫生搞得非常干净,大街小巷整整洁洁,人人都穿上了干干净净的衣服,等待着欢迎敬爱的朱总司令。
  12月的保安,天气虽然已经很冷了,但是由于这一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一丝风也不刮,使人感到象春天一样温暖。当阳光升到中天,前去了望的人飞马而来,高声喊着:“来了,来了,朱总司令从后山上下来了!”
  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早已等候在街上的人群敲起了锣鼓,吹起了唢呐,抬着标语牌,手持着各色纸旗,一队队向城北走去。人们载歌载舞,倾城而出。欢迎的人群一直从北门列队排列到马岔河畔,足足有三四里长。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以及博古、谢觉哉、徐特立等所有中央领导人,在毛泽东的率领下,迈着矫健的步子,从北门出来,穿过欢腾的人群,一直走到马岔河边,眺望着前边弯弯曲曲的山路。
  当朱总司令远远地出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欢迎的人群情不自禁地喊起来:“来了,朱总司令来了!”几里长的队伍欢腾起来了,人们使劲地敲打着锣鼓,唢呐吹奏着《得胜回营》,就象一条波浪滚动的彩色的长河。
  朱总司令从山路上风尘仆仆地走了下来,毛泽东、周恩来和其他中央首长迎了上去。此时,欢迎的队伍欢呼喊着,跳跃着,挥动着纸旗,喊着口号,一片沸腾。
  毛泽东和朱德越走越近了,互相高兴得笑了起来。朱德抢先紧走几步,毛泽东也加快了脚步,两位久别重逢的战友,同时把手伸了出来,霎时,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高兴得眼睛都湿润了,都使劲地摇着对方的手臂,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亲切,那么的深情。此刻,两颗心在热烈跳动,两双智慧的眼睛传递着彼此思念的心情。两人紧紧地握着手,在原地站了许久许久。
  接着,周恩来走上前,紧紧地握住朱德的手,使劲地摇动着,是那么的激动而深情。毛泽东和刘伯承、任弼时、贺龙、还有张国焘,以及美国医生马海德等一一热烈握手。朱德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一一热烈握手。这的,大家的心情都万分的激动,互相询问着分别后的情况和一些同志的下落,许多同志看着这激动人心的情景,高兴得流出了喜悦的泪水。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在热烈的气氛中并肩而行,走进雄伟壮观的彩门。由仪仗队开道,唢呐吹奏着《将军令》,从欢迎的人流中缓缓前进。
  人们看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并肩走在一起,亲切地交谈着,是那么的亲密无间,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许多人说:“中国革命有他们领导,一定能取得胜利。天就是塌下来,也有他们顶着。”人们在纵情地欢呼,热烈地鼓掌,几里长的欢迎队伍,就像大河一样欢腾,充满了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深情厚谊!
  毛泽东在保安会晤贺龙、任弼时等二方面军的领导人时,十分高兴地说:“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昏头。硬是转出来了嘛!出贵州、过乌江,我们一方面军付出了大代价,二、六军团讨了巧,就没有吃亏。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毛泽东一年多悬在心头中的大石头终于徐徐落下,所以感到特别兴奋,在黄土高坡上绽放出一阵阵清脆而激越的笑声,隐隐地感觉到历史将在这里拐一个弯。
  七
  1936年10月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致函张学良:
  汉卿先生阁下:
  中国共产党建议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一年多了,虽已得到全国人民的赞助,但中国国民党不但至今采取游移不决态度,而且当日寇正在准备新的大举进攻时,反令胡宗南军深入陕甘配合先生所指挥的部队扩大自相残杀的内战。我们正式宣言,为了迅速执行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只要国民党军队不拦阻红军的抗日去路与侵犯红军的抗日后方,我们首先实行停止向国民党军队的攻击,以此作为我们停战抗日的坚决表示,静待国民党当局的觉悟,仅在国民党军队向我们攻击时我们才在自卫的方式上予以必要的还击,这同样是为着促进国民党当局的觉悟。先生是西北各军的领袖,且是内战与抗战歧途中的重要责任者,如能顾及中国民族历史关头的出路,即祈当机立断,立即停止西北各军向红军的进攻,并祈将敝方意见转达蒋介石先生速即决策,互派正式代表谈判停战抗日的具体条件。拟具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送呈卓览。寇深祸急,愿先生速起图之。
  毛泽东、周恩来
  十月五日
  毛泽东、周恩来等希望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达成全国共同抗日局面的诚心,跃然纸上。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西北之后,蒋介石亲自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率部“剿共”。并到洛阳作“剿共”的军事部署。同时把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20余名高级军政大员召集到西安,扬言至多一个月即可消灭陕甘地区的红军,荡平中共的陕甘根据地。
  张学良、杨虎城自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之后,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但都遭到蒋介石的指责。张蒋在联共抗日问题上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张学良、杨虎城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促他们“剿共”,感到除发动“兵谏”以外,已别无出路。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在国内外、国民党内部、共产党内部均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
  12月12日深夜,寒风呼啸着把陕北高原吹得特别凛冽。
  在这隆冬之夜,保安炮楼山下的红石窑洞里还亮着闪烁的灯光。毛泽东这时正坐在灯前,端详着一封特急电报,沉思着……
  电报发自古城西安。凌晨,西安附近的华清池畔响起了激烈的枪声。国民党东北军和西北军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推动下,对蒋介石“剿共”政策极为不满。在蒋介石的威逼下,终于采取了断然行动,实行“兵谏”,扣留了坚持反共卖国的蒋介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现在张、杨二将军给我党中央发来电报,请求毛泽东派代表到西安,共同商讨抗日救国大计。
  毛泽东站起身,在窑里轻轻地踱着步。寒风把窗纸吹得沙啦沙啦直响。
  这时,警卫员贺清华轻轻地走进窑洞给毛泽东送来了开水。毛泽东转过身来,高兴地说:“贺清华,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把蒋介石扣起来了!”
  “真的?!”贺清华高兴得几乎要跳起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嘿!蒋介石这个大坏蛋也有这么一天!”他顾不得再细问,转身就往外跑,想把这个好消息赶快告诉给同志们。
  毛泽东看到贺清华那个高兴样儿,忍不住笑了,连忙叫道:不要走,还有事情呢。你赶快去请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博古同志……到这里来开会。”说着,又从炕上拿起一件大衣递给贺清华:“外边冷,你穿上我的大衣去吧。”
  贺清华从毛泽东手里接过大衣,扭头就冲出了窑门,消失在夜色中……
  顿时,消息传遍了全城,打破了黑夜的寂静。战士们和机关工作人员全都睡不着觉了,窑洞里的灯一盏接一盏地亮了。到处是开心的议论,痛快的笑语。
  “赶快把蒋介石送到保安关起来!”警卫员们听说把蒋介石抓住了,都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围着火盆,嚷嚷起来:
  “关起来干什么,干脆一刀宰了算了!”
  “不行,那太便宜了。他杀了我们那么多人,还是把他捆起来,戴个高帽游街,边区所有的村子都得游一遍……”
  说着,有的人就手舞足蹈地比划起来,逗得窑里的人都捂着肚子笑起来。
  这一夜,毛泽东窑洞里的会议开得十分激烈。张国焘以极“左”的面目出现,竭力主张“杀掉蒋介石”,“打出潼关去”,反对毛泽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毛泽东神情安详,仔细地听取了每个人的发言,然后透彻地分析了“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出现的复杂情况,指出国民党南京政府目前乱作一团,亲日派和亲美派斗争十分激烈。亲日派何应钦打着“讨伐叛逆”的旗号,派兵重压潼关,扬言要炸平西安,妄图趁机搞掉蒋介石,取而代之。时局十分险恶,大规模内战的危机迫在眉睫。只有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才能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决策,决定派周恩来、叶剑英、博古等同志组成代表团,前往西安,和张学良、杨虎城协商,同蒋介石谈判。同时,决定红军开赴潼关、商洛一带,准备挫败亲日派的进攻。
  13日清早,保安各机关单位接到通知,说要在周河畔修飞机场。人们都在猜想,可能要用飞机把蒋介石押送到保安来,所以,干起活来都特别起劲。
  谁知道,刚干了一天又停工了。贺清华心里纳闷儿,就问毛泽东:“飞机场怎么又不修了?不把蒋介石送啦?”
  毛泽东听了,哈哈地笑起来:“啊,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把蒋介石弄到保安来关押起来。修飞机场,是因为张学良、杨虎城的飞机要来接我们的代表。现在,周副主席要出发去延安,再由延安坐飞机到西安,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只要蒋介石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我们不但不主张整治他,还主张放掉他呢!”
  “怎么,放掉蒋介石?!”贺清华睁大了眼睛,直睖睖地望着毛泽东。
  “对了,一切为了抗日嘛!”接着毛泽东耐心地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道理讲给贺清华听。当毛泽东知道不少干部战士对中央的决策还不大理解时,便决定亲自向中央机关和红军大学的学员和机关干部作了一次报告。
  这一天,毛泽东来到保安东头寨子山下的窑洞前。这里是红军大学的所在地。毛泽东向红军大学的学员和机关干部一千多人作了报告。在报告中,毛泽东把争取蒋介石抗日这件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比作赶毛驴上山。毛泽东风趣地说:“陕北毛驴很多,让毛驴上山有三个办法:一拉,二推,三打。蒋介石是不愿意抗战的,我们就采取对付毛驴一样的办法,拉他,推他,再不干就打他。……但是,驴子是会踢人的,我们又要提防它。这就要又联合又斗争。”
  毛泽东生动的话语,形象的比喻,说的同志们心里一下亮堂了。
  “西安事变”爆发后的第三日,陕北普降瑞雪,山川一片皑皑白雪。毛泽东彻夜不眠,拿起桌子上的电报,笑道:“人家张杨两位将军点名要恩来去,大家看怎样?”
  大家都说:“当然喽,周副主席代表我党赴西安谈判最合适。”
  毛泽东狠吸几口烟,坐在火盆边的一把木椅上,伸手烤火取暖,看着周恩来说:“恩来,你这次出使西安,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肩上的担子很重呀!”
  周恩来望着毫无倦意的毛泽东,笑道:“主席,我考虑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对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能够接受,比较难于接受我党主张的是他们的部下。这些部下很可能想杀掉蒋介石,与何应钦的讨伐军决一死战。”
  毛泽东挺起身腰表情坚决地说:“蒋介石一定不能杀,内战千万不能打,我们要的结果是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救国的统一战线。”
  朱德憨厚地说:“恩来,凭着你善于斗争的伟大气魄和卓越才能,保证能实现我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主张。”
  毛泽东亲切地说:“到了西安以后,要用一切方法联合南京的左派,争取中间派,反对亲日派,以达到推动南京政府走向进一步的抗日立场,揭露亲日派打着拥蒋的口号企图发动内战的阴谋。”
  朱德说:“要制止亲日派发动内战的阴谋,就得积极地给张、杨两将军政治上、军事上的强有力的援助,使‘西安事变’变成实现抗日主张的机遇。”
  周恩来身穿东北军高级将领制服,腰扎牛皮带,脚登黑色皮靴精神抖擞地与毛泽东、朱德等挥手诀别。
  随同周恩来赴西安的代表团成员博古、罗瑞卿、李克农、童小鹏等都笑容满面地跟在他的身后。从骑兵团选来的战马,昂首缩蹄地站立河畔,静候主人驰行。
  周恩来与毛泽东、朱德紧紧地握着手,毛泽东深情地说:“恩来,雪大山陡,路上多小心!”
  朱德表情肃穆地对龙飞虎等卫士安咐:“你们要特别注意周副主席的安全啊!”
  四名卫士齐声答道:“请总司令放心!”
  周恩来踏着“咕吱”作响的积雪走近战马,飞身跃上马背,迎着纷纷扬扬的大雪说:“同志们出发!”
  他环顾四野茫茫雪花,风趣地又说:“主席有一句诗,雪里行军情更迫,我们上路吧!”马蹄疾响,卷起一抹飞珠溅玉……
  毛泽东、朱德静立风雪中,遥望着周恩来一行的身影远远地消失在雪雾里后,才慢慢地返回。
  

铁血岁月 毛泽东与刘志丹/姜永明.—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