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 埃德加·斯诺 > 全文图书 > 《西行漫记》和我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倘若斯诺今天写中国
赵浩生

  斯诺先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一位热爱中国的国际友人。他一生的行谊,为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标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他和中国的深厚友谊,在中美关系中曾发生过“起死回生”的作用。
  新闻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美国一位著名的评论家李普曼说:“新闻记者像站在船头的瞭望者,他绝不只注意目前的表象,而是洞察气候变化,预测航行安危。”斯诺就是这样一位有热情、有勇气、有远见的观察报道者。
  他到中国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没有像当时很多洋人一样,对中国的一切感到不关痛痒,高高在上地在上海那个“冒险家的乐园”享受特权生活,更没有因为当时悲惨绝望的表象而感到中国已无可救药。他在黯淡中看到一片蔚蓝,在黎明前的黑暗里看到一缕曙光。他在中国的西北角看到一颗红星的星火,他预测到这星星之火一定可以燎原。
  他的远见果然实现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颗红星终于照耀到全中国。他不但是国际上最早发现这颗红星的人,而且坚信这颗红星是中国人民血汗、思想的结晶,具有中国特有的奇彩异能,必将引导着中国人民走向富强康乐的未来。当中美关系最恶劣的时候,他的信心也不曾动摇。最后,人们终于在他的信心的引导下,窥视到《大河彼岸》的变化;而就在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前三天,一个历史的新页就要揭开的时刻,这位以友好信心造成中美关系“起死回生”的人物与世长辞了。有人说,一个严肃的新闻工作者,要以写历史的心情来写新闻。斯诺不但写历史新闻,而且是一位创造历史的人物。
  今天,新中国成立三十九年了,这三十多年的历史,是一个解放了的民族在奋斗中摸索发展自己的道路。在其间虽充满曲折、迂回、坎坷、颠连,但终于以中国人所特有的智慧和魄力开拓出一条自己的道路。今天,全世界都以敬佩的眼光注视着十亿中国人民坚决大胆的迈向改革、开放。
  这是一个惊人、艰苦、伟大的事业。关心中国的国际友人都看到它对人类的影响,都祝望着它的成功。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学院院长普瑞斯曾对我说:“当二十一世纪到来的时候,人类回顾第二十世纪的成就,有三件事:一是人类开始和平使用原子能;二是人类登上了月球;三是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
  对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大业,国际舆论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当我们看到有些报道只以外国的尺度来量中国,只看到暂时的表象时,更增加我们对斯诺这位有远见的新闻记者的崇敬与怀念。怀念之余,更使我们想到:倘若斯诺依然健在,他会怎样的来写今天的中国?
  我们相信,倘若斯诺写今天的中国,他一定是根据对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认识,着眼于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初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大方向,以理解、敬佩、关怀、鼓励、参与和爱之深、责之切的铮友地位,热情地写今天预见到的十亿中国人民的伟大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
  今天我能来参加这个纪念会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一个在斯诺描写下的在苦难的中国长大的中国人,作为一个作过职业和业余的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愿献上自己的余热来促进中美友好的美籍华人,我深深的相信,十亿中国人民有决心、有能力、有足够的智慧去战胜改革开放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国际上理解和关怀中国的友人,也一定会像斯诺一样,支持中国人民的改革开放事业。这个惊人、艰苦、庄严的伟大事业,也像斯诺半世纪前报道的中国革命事业一样,一定会赢得全面的最后的胜利。
  

《西行漫记》和我/中国史沫特莱研究会,中国斯特朗研究会,中国斯诺研究会编.—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2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