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艺术再现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续范亭与毛泽东 29 “我们不提反阎为好”
高建中
    
  自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的时候起,在延安,毛泽东便以极为关注的心情,注视着事态的发展。他有些不安地看到,预料之中的事情,现在终于发生了!
  “十二月事变”,是中国抗战以来发生的第一次严重的反共事件。是阎锡山企图脱离统一战线,公开投降日本的重要行动。对此,中共中央早有察觉,根据各方面汇报上来的情况,12月6日,毛泽东找来了王稼祥同志,对他说:
  “晋西南阎部新旧两军已发生严重武装冲突,表现着山西旧派投降日寇的表面化,其性质是对抗日的叛变。反新军反抗日的武装叛变可能在晋西南、晋西北再扩大化。我看,我们有必要给朱德、左权、彭德怀、八路军晋西支队发个电报,讲清形势和我们的方针。”
  王稼祥说:“是的,我看也很有必要。在这样的形势下,必须要求我们的队伍,团结新军和进步分子,提高警惕,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应付事变。对叛军的进攻,我们绝不能让步,应该给予坚决有力地还击。”
  “但是有一点,反对叛军的口号,不要由我们来提,还是由新军提出来比较好。”毛泽东又说。
  从整体上分析,毛泽东的判断是,虽然阎锡山要解决的是山西新军和牺盟会,他最终的目的是冲着八路军和共产党来的。因为,如果他不反对共产党和八路军,也就不会攻打新军,反对“牺盟会”。而他打新军就不会不打八路军,他反对“牺盟会”,就很难说他不反对共产党。但是,他现在还不敢得罪八路军;另一方面,他也不敢得罪中央军。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避其锋芒,争取主动。阎锡山既然是在打新军,就让新军出面来反对他的背叛行为。但是,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么,主席,对阎,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呢?”王稼祥明确地提出了这个重要的问题,这问题使毛泽东沉默了一会儿,看得出,毛泽东是在很认真地思考着。半晌,他才说:
  “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其目的是在向我们示威,取得我们的让步,以便他能确实掌握晋西南、晋西北两区,压倒新派和我们的力量,以准备实行投降时占有比较有利的阵地。但目前阎本人对实行投降和公开反共,似尚未下最后决心。整个来说,现时局是布置投降的时期,未至实行投降的时期。所以,目前,我们以不提反阎为好。”
  于是,一个很有策略、很有分寸的电报就这样发出了。
  与此同时,毛泽东想到了晋西北。阎锡山既然布置了晋西南、晋东南的事变,是决不会放弃晋西北的。
  晋西北,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这里居高临下,俯视平原,对于八路军在冀中平原和山东开展游击战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它又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无论是从对日作战来说,还是对保卫延安来说,它都是势在必得,得不可失的!
  12月9日,为了防止和对付晋西北发生武装冲突,毛泽东向贺龙、关向应、李井泉发出电报,电报强调提出要加强晋西北的政治领导。另外,决定调李井泉任晋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地方党和军队的领导。
  从抗日战争爆发至此,在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一直是两种政权、两种力量并存的局面。这种局面集中地体现在新军和牺盟会的组织以及一些地区政权机构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面前,与山西抗战的进步力量积极合作,建立和扩大了抗战的武装,巩固和完善抗日政权的建设。而另一方面,以阎锡山为代表的山西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他们感到自己难以生存的时候,要联共抗日,同时,他们又必然地要与共产党争夺军队和政权。
  晋西事变,阎锡山的主观估计是:在决死一纵队中,共产党员比较多,领导力量比较强,要下工夫来对付。在决死二纵队中,第一九六旅旅长白英杰已经被他收买,独立二旅与他暗中有联系,还有一个团被他控制着,可以掌握其力量的一半,战斗打响以后,便可以全部掌握。决死三纵队,有一个旅和三个团已经接受了他的密令,基本上是属于他的了。而在晋西北的决死四纵队的两个旅的旅长是他派去的,“工卫旅”旅长也是他的人,“暂一师”的续范亭虽然很亲近共产党,但他也还是听招呼的嘛!特别是在晋西北,有赵承绶等数倍于新军的旧军,完全可以控制局面。因此,阎锡山乐观地估计,事变一旦发起,至少有四分之三的新军可能站在他的一边。
  但是,阎锡山没有估计到人心所向的力量,没有估计到抗战发展的必然趋势,他更没有估计到毛泽东对此采取的英明决策。
  对新军中的这种良莠不齐的情况,毛泽东有着清醒的估计。在12月9日,毛泽东和王稼祥再次致电八路军总部、第一二〇师、一二九师、晋西独立支队等,补充说明了对晋西事变形势的估计和应采取的方针。同时强调指出:
  晋西南、晋西北两区为华北与西北之枢纽,必须掌握在抗战派手里。我们的方针是坚决反对阎之进攻,力争抗战派的胜利。应利用阎尚未下最后投降决心的时机和旧派之间的矛盾。要估计新军可能打些败仗,发生叛变,并要准备打些败仗与一部分叛变。新军中、政权中、牺盟中的统一与决心第一要紧,一切真正不稳分子,必须开除出去。
  这封电报,对中共晋西北区下决心解决决死四纵队第二〇三旅旅长刘铭武、独七旅旅长卢宪高的叛变问题,无疑是非常及时的指示。而当晋西北区委报告了他们决心“先发制人”的行动方案,毛泽东立即表示赞同。
  12月12日,毛泽东同王稼祥致电中共晋西北区委书记赵林和彭八旅的旅长彭绍辉、政委罗贵波等:
  “你们对巩固四纵队的方针是根本妥当的,望坚决执行之。……
  “如果你们能够不失时机而方法又很恰当又很适宜地去巩固四纵队,则晋西北阵地就基本上巩固了,最好是能避免武装冲突,又能巩固四纵队。”
  电报还指示,要经常与决死队第四纵队政委雷任民、新军暂编第一师续范亭师长联系。他们的办法多,要同他们多商量、讨论。要使雷任民能够直接指挥四纵队,号召四纵队的党员及新派团结在雷任民的周围,没有领导中心是不行的。
  在这里,毛泽东表明了他对续范亭的高度信任,他已经将续范亭作为完全可以依靠的革命同志看待了。
  中共晋西北区委根据毛泽东和王稼祥的电报指示精神,顺利地消灭了决死四纵队的反革命暴动力量,并迅速地整顿了内部,巩固了部队。
  与此同时,对于晋西北的旧军赵承绶部采取的反动行动,毛泽东也有清楚地了解。在12月12日的同一封电报中,毛泽东和王稼祥指示晋西北区委和彭八旅的领导们:
  “赵承绶在没有公开打我们之前,还是要联络和敷衍他,使他反动行动慢一点,以使我们及新派有时间巩固四纵队及牺盟,你们可以考虑一下,此时派一个适当人去见赵谈一次,是否有益处,目的在于使赵稍微犹豫一下,以便争取少许时间。对赵部下比较好一点的人,更要注意影响他们,对赵下级干部及士兵,更要设法去争取,不可无分别的骂他们。”
  “派一个适当的人去见赵谈一次”,此时,毛泽东作出的这一具体的指示,显然是在针对一个具体人有把握地说的。而毛泽东是在针对谁来讲的呢?显然,他针对的就是续范亭!
  通过续范亭来延安报告秋林会议的情况,毛泽东已经对续范亭产生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他显然是知道续范亭和赵承绶这样的高层人物的历史关系的。
  中共晋西北区委接到了这个电报,他们找到的也竟然是续范亭。他们商请续范亭去找赵承绶,由续范亭建议赵组织召开一个晋西北军政民联席会议,“消除误会,加强团结”,以团结抗战的积极因素,压制反新军反抗战武装的消极因素。续范亭正是带着这样的重大使命前往兴县会见赵承绶的。
  虽然,赵承绶没有听取续范亭的劝说,停止对晋西北的新军和八路军用兵,但是,在他组织的高级军事会议上,续范亭听到了赵承绶的反动部署,立即逃离会场,向晋西北区委和彭八旅报告了敌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晋西北的局势恶化着,晋西北的新军和八路军在同顽固派较量着……
  12月23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议上说,由阎锡山挑起的这次冲突,是新旧两派斗争的生死决斗问题,须严重注意,但不是短期解决的。国民党自六中全会以后,以军事反共为主了,与过去的政治溶共不同。我们对付的方针是反磨擦,但是方法要灵活。现在,新军虽然是打了两次胜仗,但局面还很严重,要准备长期斗争,我们要提倡原则性。有磨擦也可以教育我们,实际上使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联系起来。
  同日,根据政治局的会议精神,中央军委就晋西北反投降斗争应采取的方针的电报指示说:“阎锡山已命令赵承绶向决死第四纵队进攻,晋西北的武装冲突势不可免。应立即准备作战,继续巩固新军,但是武装冲突不应由新军先发动,而应在赵承绶进攻时,新军占领有利阵地,取防御姿态,反攻而消灭之。当旧军一开动,新军应集中全力采取主动的运动战,首先消灭其一路,然后各个击破之。新军反攻时,口号应是拥阎讨逆,打倒汉奸,不用忘记拥阎。
  中央军委在电报中指出,晋西北新军力量加上我们的力量,可能造成优势,在反投降派的斗争中,如果方针不错,是有把握的。
  12月28日,中央军委在另外一封电报中指出:在拥阎讨逆的口号下,完全独立自主,自筹给养,遇敌则消灭之,这是山西的总方针。
  中共晋西北区委组织正是根据这样的指示精神,在史家庄召开了反投降的会议,也正是在这个会议上,与会同志一致推举续范亭担任了最高指挥部的总指挥。而担任了总指挥的续范亭义不容辞地挑起了消灭工卫旅郭挺乙的战斗任务,顺利地肃清了工卫旅的隐患。
  中共中央在及时指示山西晋西北区委坚决打击旧军的反叛行为的同时,还与阎锡山直接进行了接触。12月20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彭德怀到秋林面见阎锡山,坦率地告诉了他共产党的主张。彭德怀说:
  “阎长官,对于你在山西的晋西南、晋东南和晋西北所采取的反对新军和反对抗战武装的做法,我们深表遗憾。我要直率地告诉你,你只有依靠‘牺盟’,依靠新军,才有前途;如果你依靠反动势力,依靠顽固势力,那你就要当‘空军司令’啦!”
  气势高傲的阎锡山,开始并不把彭德怀的话放在心里,他沉闷着,不肯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彭德怀继续警告说:“你若把牺盟、新军搞垮了,那你跟共产党也就做不成朋友了。从另一个意义上说,蒋介石也就不会将你放在眼里了。”
  彭德怀直言不讳,阎锡山自有主张。他是暗自下了决心,要与新军和八路军的力量抗衡的。他是要企图恢复和巩固自己在山西的“宝座”的。因此,他并不理会彭德怀的劝阻。
  有恃无恐的阎锡山,此时,像是鬼迷心窍似地依仗着自己在山西的旧军势力,一心要将新军和与他不是一个政权的抗战武装消灭掉。他已经听不进彭德怀的劝阻,他继续怂恿孙楚在晋西南大打出手,命令晋西北的赵承绶继续对新军和八路军的驻地部署攻势。
  至此,中共中央看到,在晋西北,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续范亭与毛泽东/高建中著.—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0.1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