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人物库概述 西北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 边区中共组织领导人 边区参议会领导人 边区政府领导人 边区军事领导人  
 全文检索:
边区著名英模人物 边区著名科教文卫人物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边区著名国际友人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续范亭 > 全文图书 > 拔剑长歌一世雄

<<上一记录 下一记录>>
第十二章 为新政权呕心沥血——度过最艰难的岁月
穆欣
    
  晋绥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解放区。正象续范亭曾经向人谈过的那样:“晋西北是个好地方,别瞧不起咱那山沟沟,如今在战略上很重要哩!若将全国的革命根据地连在一起,那么延安就是头,是首脑,而晋西北则是咽喉,是延安通往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必经之路,是到前方去的要道!”
  但是,处于吕梁山脉北端的晋西北,大部地区处于群峦延绵的山区,山势巍峨,怪石嶙峋,土地贫瘠,物资缺乏。这里的人民,历史上受尽灾荒和饥饿的折磨。人们生计无着,常常被迫离乡背井,越过长城到口外乞食谋生。沿河各县流行着这样的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这是从前晋西北地区农民悲惨生活的写照。近年以来,经过阎锡山集团反动统治长期的残酷搜刮,加上日军多次的进攻骚扰,烧杀破坏,人民群众的苦难更加深重。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赵承绶的骑兵把晋西北的草都啃光了,留下的是赤贫如洗的穷困和灾难。据1940年统计,全区劳动力比战前减少三分之一,耕牛减少十分之六,驴骡减少十分之八、九。……因此,在顽固派刚被赶走之后,这块饱受劫难的土地上,到处是困苦和死亡的痕迹,到处是饥饿和眼泪。由于头年春夏大旱,整个收成减少了十分之六、七,粮食奇缺,军粮民食面临着极大困难,根据地的几百万军民逼近饥饿的窘境。抗日部队和党政工作人员、群众团体干部体恤人民的困难,力求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宁愿忍受比一般人民更苦的生活。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吃不到真正的粮食。原先农民作为骡马饲料的黑豆,这时成了人们的主食。最困难的时候,军队每人每天实际上只能供给黑豆七两(是十六两秤,不到二百二十克),每天每人只能喝到几碗清汤寡水的黑豆汤。后来连黑豆也吃光了,有的地方糠皮、树叶、野菜都成了主食。抗日部队顽强地同饥饿困苦搏斗,还要奋勇地打击进犯的敌人。他们经常在险峻崎岖、荆棘丛生的山道上行军,战士们有时鞋子破了赤着脚;十冬腊月遍地覆盖着冰雪,许多部队的指战员还穿着破旧单薄的衣服。许多地方干部和部队指战员没有被子,睡觉时挤在一起互相以体温取暖。军队给养和作战物资得不到最低限度的补充,缺衣少食的情况严重到难以维持生命的程度。饥饿毁坏了许多人的健康。人们的体质越来越差,因为极度缺乏营养,许多人患了夜盲症,有不少人渐渐支撑不住,身染各种疾病而躺倒:又因这时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双重封锁,使根据地缺医少药,不少人被疾病夺去了生命,部队有很大的减员。
  续范亭在这个时候接受了晋西北行署主任的重担。他对根据地军民缺衣少食的情况,是完全了解的。1940年春季,有一天他行经岢岚界河口,在一个老乡家里烧开水喝。他见这家老乡衣服褴褛,炕上只铺着一小块破席子,便关切地询问他们家庭里的生活情况。走出门后,便叹口气向同路的同志说道:“中国象这样的穷苦人民太多了,何时才能得救!现在中国共产党来了,才能办这件事。”
  由于军民吃粮存在极大的困难,续范亭到行署就职以后,就从高度为人民负责的精神,将最大的注意力放在军需民食的问题上,经常召集有关人员开会,研究解决当时最迫切的粮食困难。他常说:“睡梦中作梦,也梦见粮食。”那个时候,他总在为粮食匮乏担忧,也常因天气干旱发愁。在他遗留的诗文里,就记述了担心干旱的忧愁和久旱得雨的喜悦:“久无春雨使人愁,闻道田家欲卖牛;一夜东风吹白面,山头个个变馒头。”(《喜春雨》)在延安疗养时,他还用同样题目写过一则随笔:“友梅于4日7日起程赴渝,正值延安春雨第一次,正是‘清明节后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时候,连雨三日虽只有三寸,人心大快,不但不断魂,而且喜欲狂,丰收之兆也。4月22日又降普雨五六寸,人心更为喜悦。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云:明末大旱,延安庆阳一带通年无雨,致成荒灾,正是闰四月,今年又是闰四月,而情况大不同,则胜利之兆也。”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和群众的心是相通的,时时刻刻关心着劳动人民的疾苦。
  1940年2月,晋西北行署正式成立后,他就倡导建立廉洁的政治和革命的工作作风,规定政府人员供给标准:行署最高负责人的每月津贴不过五元,专员四元,县长三元,一般工作人员一、二元。每人每天按规定供给二十两小米(是十六两秤的小两,下同)及六分钱菜金(当时顶多只能有少量的黑豆供应,谁也吃不饱;菜更是谈不到)。
  4月初旬,针对根据地的财经困难,续范亭领导行署负责同志反复讨论以后,以晋西北行政公署的名义,向全根据地军队、政府和群众团体,发出了《为发起节约生产运动及展开反贪污浪费斗争致军政民全体同志的号召》,节约生产的重点就是粮食。这份文件中说:“应当晓得,晋西北去年食粮既已欠收,又遭日军及叛军的抢收,现在又到了青黄不接时期,军粮民食所需颇多,实行节约,扩大生产,杜绝浪费,是有很大的政治意义的。因此,我们行署决定自即日起每人日食米面由一斤半减至一斤六两,马匹草料亦适量节省;同时为了补助草料的不足,将发动到野外牧马或割收野草等节省办法。行署同志真诚的要求所有同志都能够身念民艰,自己节约推动他人节约,自己生产推动他人生产,自己不贪污,不浪费,推动他人也不贪污,不浪费。”文告“希望所有的同志们热烈响应,使节约生产反贪污浪费运动,真正成为一个运动,每一个工作同志都能够力行起来。”并向大家指出:“节约生产运动,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我们正与日军坚决的作各种斗争的今天,抵制仇货也是非严格执行不可,如果用香皂,吸烟,是会把许多金钱流入敌区的。这个节约生产问题,的确不是小问题,谁疏忽这个问题,谁就是革命的空谈家。因此,行署愿以这种实际有效的精神,与我们军、政、民全体同志共同勉励,共同努力,实行节约,扩大生产并展开反贪污浪费的斗争,以克服目前的困难,争取抗战的胜利。”
  当时各级政府的工作人员都过着同样艰苦的生活,但也发现过一些特殊的现象,在比较富饶的同蒲铁路沿线,在靠近太原的晋中平原地区(那里多半是敌占区、游击区),有一部分地方工作干部,由于广大敌占区、游击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拥戴,对于抗日工作人员的爱护和支持,他们在生活上是比较优裕的。也有其他地区的某些基层干部私心较重,只顾自己生活得好而不管军队的困难。就象1940年9月11日林枫在晋西北第二次行政会议开幕时致词中所批评的:“军队成天流血拚命,但是没有饭吃,没有冬天的衣服,伤兵饿的要跳河,而下级做行政工作的,可以经常吃到小米、白面,军队是黑豆也吃不着,这是不对的。”
  对于类似的情况,续范亭是不能容忍的。有一次,他在行署召集各县干部回来开会时,考虑到各地干部生活艰苦,告诉有关人员把伙食办得好一些。经管会议伙食的干部想法找来一些麦子,发动行署职工推磨磨面,做馒头给大家吃。这样磨出的面比较粗糙,不够细也不够白,有少数晋中平原地区回来的同志,嫌这种面粉不好吃,咽不下去,发牢骚说生活不好。续范亭听到这种反映,第二天就不让伙房用麦面做饭,按照行署机关的生活标准,拿黑豆做成糊糊。开饭的时候,他首先盛了一碗就吃。大家见续主任吃得很香,谁也没有二话可说,就都一齐吃糊糊了。他就是这样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干部的。
  续范亭的身体在早年战争中受到严重损伤,南京中山陵剖腹又留下残疾,所患的肺病、胃病一直没有治愈,时常发作。他却一直忍受着这些病症的折磨,坚持战斗和工作。这时他时时刻刻以共产党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学习他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他常说:自己是“破砂锅熬稀粥,熬了二十年。”这样的身体逼迫着他时刻都得小心。他的胃病很重,不但黑豆承受不了,吃了小米饭也容易犯病。同志们觉得他身体病弱,年纪最长,应当给予照顾,特地做小米饭给他吃。他见大家都吃黑豆,坚决不吃,每天同大家一起吃黑豆。有一次,续范亭和其他负责同志开会就餐时,照顾他有胃病,开饭时专烤一盘馒头片放在续范亭面前,他总是端起盘子请这位、让那位吃,自然谁都不肯吃,他也不吃。这盘馒头片,就这样餐餐端上来,又顿顿端下去。……
  还在晋西事变以前,就有过这样的事:一次,续范亭绕着山头连续几天指挥作战,断了炊,警卫员担心他带兵打仗,夜以继日地操劳,再这样饿肚子,会支持不住,就到附近老乡家里去,好不容易找来一个又黑又硬的窝窝头,掰开一看,里面已经长虫了,遗憾地对他说:“窝窝头长虫了,不能吃。”续范亭看看,笑了笑,幽默地说:“大虫吃小虫嘛,有什么关系。”便接过来细嚼慢咽地吃了下去。
  1940年是晋西北根据地建设中最艰苦的一年,全区军民就这样经受着黑豆糊糊掺野菜的半饥饿的折磨。在这些极端困难的日子里,续范亭和贺龙、关向应、林枫等许多领导同志一起,始终和全体军民同艰苦,共患难,过着艰苦卓绝的生活,长期吃着黑豆和已经发霉的陈年仓谷米,吃着这些从日军虎口里夺回来的血洗的军粮。当时组织上曾规定,续范亭的生活费用可以向行署财政处实报实销,是没有限制的。但他带头厉行节约,对自己严格要求。管理伙食的人打算给他买些白面,他坚决不允。他说,这是新政权建立的第一年,农业生产搞不好,对不起晋西北人民。这年春天晋西北气候干旱,一直没有下过一场雨。续范亭忧心如焚,天天仰起头来盼天阴。到了5月20日、下了一场雨,他才同意吃了一顿白面。有时伙房里领到的黑豆是烧焦的,吃起来太苦。警卫员说:你别吃这个,太苦。他却乐呵呵地说:“我不怕苦!”后来见他身体实在难以支持,经过秘书同他商量,叫伙房里买了几斗高梁,磨成面粉掺着白面吃。当时续范亭和其他领导同志的风范教育,影响是巨大的。正是他们这种榜样的力量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引导抗日军民胜利度过了晋绥边区最艰难的岁月。
  这时续范亭的家属还住在西安。他的夫人和幼小的孩子在那里,经济上相当困难。续范亭刚到延安时,曾写信给他的夫人,要她尽力克服困难。他在信中鼓励她说:“我知道你是颇有独立精神的!对于小事处理,比我强的多。……但是,只要能过得去,总不愿多花抗战的公家钱,这是你知道我的。”
  这年春天,续范亭的夫人许玉侬带了孩子来到晋西北。自从他到山西参加抗战,他与家人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他当然很高兴,希望多同他们欢聚一些时间。可是,来了没有多久,敌人又在调兵遣将,要向晋西北大举扫荡。续范亭便又送他们回西安去了。
  这个时期,环境是艰险的,生活上这样困难,他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但他精神愉快,生活很有规律。那时住在兴县蔡家崖村牛家大院里,每天清晨他总要到住所附近打一阵太极拳,然后再回来办公、读书。他以衰弱的病体,与这种艰苦环境搏斗,心中却十分恬静泰然。这种意境,可从他当时写的一首诗中看到:“胸中无乐亦无哀,大事因缘总在怀;新柳一堤沙土地,清晨日日打拳来。”就在当时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对艰苦的革命生活充溢着衷心的愉悦,对于革命的光明前途充满着胜利的信念。
  

拔剑长歌一世雄——续范亭生平/穆欣著.—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8
您是第位访客!
版权所有:陕西省文化厅主办"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陕西省分中心
Copyright 1998-2014 www.shawh.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西省图书馆维护 | ICP备案:陕ICP备10200749号-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