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边区著名爱国人士及侨胞 > 卫立煌 > 其他资料
|
爱国将领卫立煌——第二十章 接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
方知今 |
|
|
第五军二〇〇师戴安澜部,为入缅先头部队,在滇西保山集结,等待英军派车来按。车队久盼不至,军情又紧急,戴安澜下令:徒步迎上去。 二〇〇师经腾冲、畹町入缅甸,仍未“迎”着英军派来的车队。只好继续徒步,沿公路经新淮、腊戍、梅谋、曼德勒、密特拉、瓢背、羊米典、开当岗、平满纳、叶达西。到达同古重镇时,已是1942年3月8日了。 同古已是一座空城。英缅军参谋长胡敦一见二〇〇师开到,匆匆交防就走。紧接着由仰光方向溃退下来的英缅军穿越而过,遗弃满街物资,甚至有枪支弹药。 二〇〇师是在敌情不明、作战环境生疏的情况下与日寇展开血战的,结果被日寇包围七昼夜,侧防空虚,无援无望,深入绝地,几乎全师覆没。 史迪威始终坚持要按原作战计划在同古会战。但后续部队滞留中途,得不到英方运输,大部队无法集结。史迪烕与英缅军总司令亚力山大勋爵协调,这位爵爷根本看不起史迪威这个乡巴佬。 曾经答应最后决定权在他之手的蒋介石,对杜聿明的告急电置若罔闻!杜聿明是“拼着吃饭的家伙不要了”,才下令二〇〇师突围,这才使二〇〇师免于灭顶之灾。 蒋介石派罗卓英任远征军司令长官,又派来“参谋团”团长林蔚代表他指挥远征军。蒋介石亲临腊戍,对杜聿明说,今后听从史迪威将军指挥。后来又下“手令”:听从亚力山大指挥。 骄傲的“天子门生”杜聿明,忽然头上加了四个顶头上司,他哪里受得了。更有甚者,这四位“顶头上司”此后各传各的令,使他无所适从,不免大为恼火! 在国民党中,派系林立,军界有两大派系,即何应钦系和陈诚系。陈诚与何应钦旧有嫌隙,两人各掌握一批黄埔将领,拉山头,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势不两立。两个系统的将领也相互敌视。剑拔弩张。 杜聿明是何应钦系的干将,林蔚和罗卓英是陈诚系的干将,如今冤家路窄,哪里能合作。史迪威正如杜聿明所说,既不知己,也不知彼,一味瞎指挥,不仅看不起中国将领,甚至公然称蒋介石为“蒋光头”!亚力山大见势不妙,只图远征军掩护他的部队撤往印度,将缅甸战场扔给中国远征军,不惜提供假情报,而且在粮食、物资供应上处处刁难远征军。宁可把整座整座仓库让给日寇,也不让远征军将士吃饱。 多个会战计划不能实现,远征军一路败退下来,归途被切断,部队被包围。罗卓英下达总撤退令时,林蔚已率参谋团先跑,战场一片混乱,日寇实施分片包抄! 在突围中,民族英雄二〇〇师师长戴安澜将军不幸殉职。一个万人甲种师,撤退回国不足三千人。 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彻底被打垮,各师撤退回国,所剩不足两千人。 杜聿明率新三十八师、新二十二师、第九十六师撤退,蒋介石电令突围回国;罗卓英电令突围去印度。杜聿明当然听蒋介石的。唯有孙立人分析情况,认为还是去印度为好。杜聿明不听,而分道扬镳(新三十八师不属第五军建制,隶属第六十六军建制)。 杜聿明率新二十二师廖耀湘部及第九十六师余韶部、长官部及直属部队由卡萨向北撤退,在孟拱遭日寇猛烈侧击,部队被拦腰切断,第九十六师失去联系,杜聿明率新二十二师、长官部及直属部队,闯进了惨绝人寰的野人山! 野人山是浩瀚无边无际的原始深林,参天大树遮挡得森林中暗无天日。五月正值缅甸雨翠,终日大雨转中雨转小雨再转大雨……周而复始,永无止停。 原始森林中的猛兽、蚂蟥、会人蚁、瘴气、回归热袭击着疲惫、饥饿的将士,只要一倒下,很快变成一堆白骨!恐怖中已没有了长官、同情心,谁也不顾倒下的人。 杜聿明率部在原始森林中转了三个月,最后还是退到印度的孙立人派一支部队,把奄奄一息的杜聿明抬出来。退到印度,两万多人的部队,剩余不足两千人! 入缅十万大军,在缅甸战场牺牲百分之八十。唯有退到印度的新三十八师孙立人部,保存七千人,基本上还算完整。 退到印度的新三十八师和新二十二师加以补充,后又从国内空运至印度新三十师(师长胡素)、第五十师(师长潘裕昆)、第十四师(师长龙天武),成立新一军和新六军,部队开到印度兰木枷训练基地接受美军训练并装备美械。 因为史迪威不承认“中国远征军”,只承认“ABC联军”,即美英中联军。经蒋介石力争,后改为“中国驻印军”,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从国内调郑洞国为副总指挥。 退回滇西的部队进行整补,调宋希濂的第十一集团军、霍揆彰的第二十集团军重组驻滇西“中国远征军”。1943年4月,蒋介石明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 中国远征军与日寇隔天险怒江对峙,同时加强训练,换成美械装备,准备适时反攻。 陈诚设长官部于楚雄。为整训部队昼夜操劳,他患有胃病,结果因胃出血不得不回重庆住中央医院治疗。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前往中央医院探视慰问,看看陈诚短期内不能回任,便问起何人可以继任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 陈诚毫不犹豫回答:“卫俊如。” 蒋介石沉吟半晌,“唔……卫俊如指挥打仗还是行的。可是……” 陈诚说道:“卫俊如不仅指挥打仗有一套,而且资望所在,宋希濂是他的老部下,也只有派他去能够服众。” 宋美龄说:“卫俊如行伍出身,一时糊涂。戴雨农不是查了许久,也查无实据吗?” 陈诚说:“夫人言之有理。何况滇西距共产党八路军甚远,出不了问题的。” 蒋介石这才点头:“好,就是卫俊如了!” 1943年11月中旬,蒋介石决定再次启用卫立煌。 卫立煌在成都闲居“两年”,并不寂寞。有莫逆之交的严啸虎照应,一些旧部也经常来拜望、聚会,终日高朋满座。在这一时期,副委员长冯玉祥也经常来访。这位不得实权的副委员长,不免牢骚满腹,大骂蒋介石,希望引起卫立煌的共鸣。当时卫立煌无官无职,一介平民,但他吃亏太多,也知道蒋介石放不过他,必有特务暗中监视,据严啸虎告诉他,军统一直在调查他。对于过去,他十分坦然,认为越调查越好,他与第十八集团军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接触。所以在这一时期,他的言谈还是很谨慎的。 另外还有一个人物也与卫立煌交厚,那就是杨杰。 杨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参加过蔡锷讨袁,后又赴日本陆军大学深造,并以第一名优秀成绩毕业,北伐时期曾任过程潜的参谋长,后任军长,国民革命军一集团军总参谋长,陆军大学校长和教育长、驻苏大使等职。著有四部军事著作,是位有名的军事理论家。 每当卫立煌处于逆境中,杨杰都会找上门来安慰、陪伴。倒是当卫立煌顺利之时,他却极少出现。这样的朋友,卫立煌自然很看重。 卫立煌虽然在闲居,却始终在关心抗战大事和世界反法西斯各战场的情况。他订阅在成都所可以买到的报纸、刊物,每天收听国内、国际广播。 忽然有消息传来,说蒋介石又要起用他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这消息他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对缅滇战场情况也了如指掌。十万大军惨败,陈诚拖病回渝,他掰着手指头替蒋介石计算,可用为远征军司令长官的人选,非他卫立煌莫属了。至于蒋介石对他的疑虑,他自信戴笠查不出什么证据说他“通共”。而且自蒋鼎文上任后,先失郑州,后失洛阳,把整个河南都断送掉,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在豫西阵亡!蒋介石大怒,在撤职查办蒋鼎文同时,他不能不反省“若是卫立煌还在第一战区任上”会怎样? 果然,过了几天蒋介石打电话来召见卫立煌。在电话里蒋介石说: “俊如啊,休养够了吧?现在有个任务要委派你——滇西远征军司令长官陈辞修病归,我决定派你去,怎么样啊?” 卫立煌说:“凡抗战打仗任务,部下不敢有辞。” 蒋介石在电话里“哼哼哼”地笑了一阵:“好,好,那你稍事安排好家事,就到重庆来见我吧。” 卫立煌并无多少家事要料理,他所要考虑的是:都带哪些人去滇西?他的部下中,可以说左、中、右都有。他知道现在用人要慎重了,更何况去滇西无须再与共产党八路军联系,在滇西都是中央军嫡系,“左”派不能带去,带去也派不上用场。经过仔细筛选,只带了少数几个人。 到重庆见了蒋介石,这一次倒挺爽快,蒋介石当即拍板。卫立煌也不敢在重庆稍逗留,匆匆去昆明。 云南省主席兼昆明行营主任龙云亲自到机场欢迎卫立煌。在昆明的文武官员、滇西远征军战斗序列的各级将领,也都到机场欢迎,真是盛况空前。 龙云在花厅设宴款待,文武官员坐了十桌。满桌山珍海味,还上了珍贵的熊掌。 卫立煌过去与龙云有一面之识,没有多的接触,但彼此都有耳闻,今天见面,彼此都要验证耳闻。 卫立煌知道龙云与蒋介石矛盾甚深。主要是龙云把持着云南,不让蒋介石染指,不是战火燃烧到毗邻,龙云还是不让中央军入境的。然而龙云不同于阎锡山,相比起来,要开明得多。卫立煌在来前就对这位必须打交道的人有过分析,他认为部队在地方驻扎,将来还要作战,没有地方的支持,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团结龙云成了他的重要的任务。 自从远征军退回滇西,先是来了第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宋希濂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根本不把龙云放在眼里,公然与龙云争地方势力。他送枪给一些土司,任命他们为“游击司令”。于是这些土司,对宋总司令顶礼膜拜。龙云得知,对“宋总司令”无可奈何,却也不甘沉默,于是也封了一些土司为“游击司令”,企图针锋相对。不料“一山不容二主”,“游击司令”与“游击司令”乒乒乓乓打了起来,死伤许多人。 在滇西有位李根源老先生,参加过辛亥革命,不仅在云南受尊敬,连蒋介石也十分尊敬他。宋希濂将他请出来,待为上宾,恭而敬之。以李根源名义办了张《滇西报》作为宋的喉舌;又在大理办起“干训团”,广招社会青年和逃难来滇西的华侨青年,声势十分浩大。龙云以“昆明已有中央军校第五分校”为理由阻止,甚至告到蒋介石那里,仍未阻止成功。 陈诚来后,设长官部于楚雄,对龙云根本不理睬,昆明行营形同虚设。 龙云听说卫立煌胸怀坦荡,待人以诚,从不拉山头,也不排挤人,在国民党军队中口碑极好。但是,蒋介石既委以重任,就是蒋介石的亲信,那就会对自己不利。所以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卫立煌进行试探。 龙云举起杯来,朗声说道:“今天,老朽为热烈欢迎卫司令长官设此小宴,为卫司令长官接风洗尘。今后我们要在卫司令长官领导之下同舟共济。素闻卫司令长官常胜将军,有卫司令长官指挥反攻,必然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卫司令长官用兵之时,老朽愿为马前卒。来,为卫司令长官健康干杯!” 干杯之后,卫立煌也端了一杯酒,起立朗声说道:“首先,要感谢志公(龙云字志舟)高雅之情。 “兄弟此番奉命前来,唯一的任务是指挥滇西远征军反攻,决无其他。云南军政事务,理应由志公执掌,兄弟决不染指。唯一的希望是能得到志公和云南各面人士和百姓的支持。 “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便难取胜。目前国际形势是反法西斯同盟力量不断强大,希特勒在苏联红军压迫下已分崩离析,倭寇企图与纳粹德国会师的梦想已经破灭,所以天时对我们反攻极为有利;至于地利,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倭寇是侵略者,注定要失败;最后是人和,刚才志公说得好——同舟共济,兄弟以为没有比现在更具体了。现在十万滇西远征军云集,衣、食、住、行无一不需要志公关怀和云南父老乡亲的支持。将来反攻,运送粮弹、为部队响导、提供情报,等等等等,无一不需要志公调配和云南父老乡亲支持,没有‘人和’,要想打胜仗是决无可能的。 “兄弟今天当众作以下保证: “第一、兄弟将设司令部于保山,决不干涉地方行政事务; “第二、除属滇西远征军战斗序列的部队外,其他任何系统的部队,兄弟决不干涉; “第三、兄弟当然迫切希望地方支援,但完全要出于志愿,决不强求,也决不向地方上要一分钱; “第四、兄弟此来,只带了少数随员,安排在司令部里。毕竟这些人追随兄弟多年,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兄弟以为这一点诸公是可以理解的,兄弟保证:决不向下安插人,也决不过问任何一级的人事、经济。 “第五、只要是听从命令,确实作战努力者,胜败责任由我来负;但是,凡不听从命令,作战不力者,军法无亲,决不宽贷。 “今日兄弟当众许下诺言,天地共鉴,诸公共察! “愿与诸公共勉之。干杯!” 卫立煌朗朗之言,掷地有声,不仅龙云感动得鼓掌,连在座诸将领,也都热烈鼓掌。 在龙云来说,卫立煌称他为“志公”,这是中央大员从来没有的尊敬。卫立煌当众做出的保证,正是他所担心的,怎能不感动。 卫立煌的作风虽已人人皆知,但是,人都是会变的,谁能料定卫立煌不变?尤其是大家刚刚送走陈诚——陈诚的作风是无论到哪里,都要把他的“班底”带来,原“班底”一律撤换;陈诚兼并杂牌,壮大自己出了名,甚至连嫡系也不放过。现在卫立煌公开保证:人事不动、经济不问,诸将放心了,怎能不拥护! 龙云挽留卫立煌在他的家宅住了两日,二人促膝谈心。卫立煌的豪爽坦率,征服了这位云南王,竟然由陌生成为了知己。 卫立煌成功地赢得了龙云的信任,尔后反攻时,龙云全力以赴支援,云南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反攻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
|
爱国将领卫立煌/方知今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6.6 |
|
|